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磊

    目的:研究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方面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15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观察组,口服吲哚布芬以及氯吡格雷。治疗6周后,分析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心绞痛频率和持续时间均降低,观察组发作频率(3.1±1.1)次/d,持续时间(42.1±2.7)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4.6%,对照组达8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仅有3例轻微出血症状,1例白细胞减少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运用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的治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吲哚布芬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徐荣彬;杨俊;韩晟;孙凤;马军

    目的 系统评价吲哚布芬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Fang Data、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ail.gov等数据库,关于吲哚布芬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且对照药物为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的临床试验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0月10日.由2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 3.3.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终纳入11项RCT研究和2项有对照的临床试验,吲哚布芬组合计1043例,对照组合计1040例.有10项研究的对照药为阿司匹林,随访时间为2周~6月,其中4项为高质量研究.3项研究的对照药为华法林,随访时长为6~12月,仅1项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吲哚布芬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全死因死亡、心血管死亡、脑卒中、心肌梗塞、肺栓塞及全身栓塞方面,与阿司匹林、华法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布芬导致的总不良事件要少于阿司匹林[OR=0.26(95%CI:0.16,0.42)]和华法林[OR=0.54(95%CI:0.32,0.91)];其中吲哚布芬发生总出血事件要少于阿司匹林[OR=0.35(95%CI:0.17,0.73)]、华法林[OR=0.17(95%CI:0.07,0.41)];吲哚布芬发生胃肠道反应要少于阿司匹林[OR=0.25(95%CI:0.13,0.49)],而与华法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布芬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与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无差异,而安全性优于阿司匹林和华法林.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对本研究结论的运用需谨慎.

  • 吲哚布芬片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杨霞;刘维;陈恳;董淑杰;翟所迪

    目的 评价吲哚布芬在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及血栓形成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筛选出吲哚布芬单药或者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或血栓栓塞疾病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血栓栓塞、胃肠道反应、出血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以相对危险系数(RR)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项RCTs研究,共纳入530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668例(吲哚布芬组),对照组2636例(其他药物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华法林相比,在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1).与阿司匹林相比,在出血、胃肠道反应及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均P <0.05).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相比,在出血、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吲哚布芬显著低于其他抗血小板药(均P<0.05).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方面,吲哚布芬显著优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P<0.01).结论 吲哚布芬虽然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其拥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未来希望能开展更多大样本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来挖掘其临床价值.

  • 辛贝

    作者:马捷;姜文清;曹国颖

    [通用名称]indobufen,吲哚布芬[化学名称](±)2-(4-(1-氧化-2-异二氢吲哚基)苯基)丁酸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付仁清

    目的 该院主要是对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关的分析.方法 主要针对2010-2012年到该院进行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将其中的30例(50%)分为实验组,运用的治疗方法是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而将剩余的30例(50%)患者分为对照组,运用的治疗方法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周期为1个月,即4周时间,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相关症状的检测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好.结论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上有着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也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吲哚布芬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疗效及护理分析

    作者:苏彬凤;郑建清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预防PICC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护理分析.方法 方便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1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吲哚布芬片.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置管前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为(2.9±0.7)mg/L,置管后为(3.0±0.6)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8,P>0.05).研究组前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为(3.0±0.5)mg/L,置管后为(2.5±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7,P<0.05).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1.94%(χ2=4.176;P=0.041).结论 吲哚布芬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张丽杰

    目的 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治疗期间胸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复合终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吲哚布芬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福生;高东来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吲哚布芬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阿司匹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2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吲哚布芬组(200 mg/d)和阿司匹林组(100 mg/d),1个月后,观察两组胸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心电图改变.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胸痛明显缓解,心电图改善(P<0.05),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吲哚布芬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吲哚布芬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 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安素红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及吲哚布芬组各45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吲哚布芬组较阿司匹林组改善更加显著(P ﹤0.05);吲哚布芬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吲哚布芬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的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心绞痛频率,并缩短发作时间,值得推广。

  • 吲哚布芬对NA预收缩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作者:李昱;张明升;武冬梅;任俊杰;张轩萍;梁月琴

    目的 研究吲哚布芬对去甲肾上腺素(NE)预收缩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记录NE预收缩的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张力变化,观察吲哚布芬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不同工具药对吲哚布芬的影响.结果 吲哚布芬(1×10-7 mol/L~3×10-5 mol/L)对NE引起的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张力变化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在NE预收缩的血管环上,四乙胺(10-2 mol/L)、4-氨基吡啶(10-3 mol/L)和格列苯脲(10-5 mol/L)可抑制吲哚布芬的舒张血管作用.结论 吲哚布芬对NA引起的血管收缩有浓度依赖行的舒张作用,吲哚布芬可能通过开放Kca通道、Kv通道和KATP通道参与了吲哚布芬的舒血管作用.

  • 吲哚布芬舒张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李昱;王新风;武冬梅;郭晓晶;杨凯;牛栓成

    目的:研究吲哚布芬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血管张力记录法,观察吲哚布芬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不同工具药的影响。结果吲哚布芬(0.3μmol/L、1μmol/L、3μmol/L、10μmol/L和30μmol/L)对KCl(30 mmol/L)预收缩的血管环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去内皮组舒张作用弱于内皮完整组,说明此舒张作用具有部分内皮依赖性。在KCl预收缩基础上,非特异性 NOS抑制剂 L NAME(100μmol/L)处理大鼠胸主动脉后,吲哚布芬的舒张血管作用部分被抑制;加入钾通道阻滞剂4氨基吡啶4 AP(1 mmol/L)、氯化钡BaCl2(1 mmol/L)、格列苯脲 Gli(10μmol/L)和四乙胺TEA (10 mmol/L),吲哚布芬舒张血管作用均被抑制。结论吲哚布芬具有浓度依赖的舒张血管作用且具有部分内皮依赖性;而其舒血管作用可被反向钠钙交换体阻滞剂KB R7943增强。吲哚布芬对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可能与 KATP 通道、Kv通道、KCa通道和KiR通道有关。

  • 吲哚布芬酯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作者:李丰;王杰;李家明;左建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酯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方法依据药物化学中的拼合原理和前药原理,以吲哚布芬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3个吲哚布芬酯类化合物。结果其结构均经IR、MS、1 H NMR、13 C NMR确证。结论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正在进行中。

  • PCI术后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阿司匹林过敏患者抗血小板治疗1例

    作者:杨红;王庆海

    Summary A 68 years old male patient with a history of aspirin allergy,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chest pain for 2 hours.After admiss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200 mg oral indobufen and 300 mg chawing clopidogrel were given.Then the patient underwent emergency PCI.One day after the operation,the indobufen was adjusted to 100 mg and the clopidogrel to 75 mg.Three days later,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and continue to take oral indobufen and clopidogrel tablets.

  • 吲哚布芬治疗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丁水平;方淑贤

    吲哚布芬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物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素A2(TXA2)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的聚集.临床研究已经评估了口服吲哚布芬预防与治疗下述疾病的疗效,包括:对房颤患者或非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二级预防;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移植血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的治疗等.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徐维佳;陈敏锋;何小莉;余惠琼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氟吡格雷,进行4周的观察.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次数与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相当,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 吲哚布芬应用于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作者:温继梨;崔晓迎

    目的 研究吲哚布芬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64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6个月后行冠脉造影,对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进行比较,对两组间的临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PCI术后6个月的冠脉再狭窄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临床安全性比较,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疗效相当,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 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作者:谢娟;李正胜;卢晶晶;程晓娟;王志会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对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0名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2周;于术前1天及术后12周(内瘘成熟)时,检测血小板数、凝血功能及血小板集聚率,并观察两组内瘘术后瘘管通畅率、内瘘口血流量(AVFB)、内瘘成熟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第12周时,两组肾衰血透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吲哚布芬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吲哚布芬组内瘘通畅率大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成熟时间及AVF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布芬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吲哚布芬对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吲哚布芬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鸿鹏;刘泽明;高勇岗;马文辉;姚孟轩;李梦男;秦迪;李会杰;韩永台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因非外伤性原因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60岁以上患者100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吲哚布芬200 mg,2/日抗凝治疗,B组(50例)采用利伐沙班10 mg,1/日抗凝治疗,两组抗凝药使用均不少于35 d,观察并对比两组血栓发生率、失血量及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100例中共发生13例DVT,A组6例(12%)术后发生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4例,胫后/腓静脉血栓2例.B组7例(14%)术后发生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5例,胫后/腓静脉血栓2例.两组均未出现腘静脉及腘静脉以上严重血栓.A组和B组下肢DVT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3,P=0.941).两组患者术后1 d引流量均比2 d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41.901,P<0.05;B组:t=31.185,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均正常,术后1 d下降,术后7 d基本和术后1 d持平,组内不同时点间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88,P<0.001),两组间各时间点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4,P=0.399).两组PT、APTT和INR术后呈上下波动,组内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35,P<0.001;F=5.020,P=0.008;F=9.147,P<0.001);两组FIB、D-Dimmer也呈上下波动,组间(F=4.414,P=0.041;F=11.867,P<0.001)及组内不同时点间(F=88.996,P<0.001;F=103.0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利伐沙班相比,吲哚布芬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相似,不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失血.

  • 吲哚布芬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作者:马存娥;马元彪

    目的:分析吲哚布芬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合理利用马尔可夫模型的成本效用,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吲哚布芬与华法林考虑因增加生命效用值、减少疾病经济负担、避免出血事件带来死亡率等情况下的经济性.结果:相较于5mg华法林,200mg吲哚布芬的期望成本更低;在支付意愿高于3120元的情况下,吲哚布芬可接受支付意愿高达100%.结论:吲哚布芬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价值显著,可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