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化管理对于预防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必要性分析

    作者:范舒雅

    目的:探讨系统化管理对于预防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必要性。方法2014年手术室开始施行系统化管理,以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对2015年1—12月间以及2014年1—12月间实施管理前后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开展系统化管理前后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质量。结果开展系统化管理前外科手术患者6397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53例,感染率为0.82%,开展系统化管理后外科手术患者7564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50例,感染率为0.66%,管理后较管理前手术部位感染下降了0.16%,开展系统化管理前外科手消毒、普通洗手、空气、物体表面监测以及环境卫生合格率均明显升高。结论采取手术室系统化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室院内感染,减少手术感染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 院内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马润红;李慧敏

    目的 分析院内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该次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6年12月住院部收治的患者40例;将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护理管理干预),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护理质控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院内感染1例、护理差错事故1例、医疗纠纷0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00%(完全满意13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1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控评分(98.29±6.25)分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明显处于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护理管理者的感控意识进行加强,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重点环节监控,同时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值得推广.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

    作者:赵彩源;焦银萍;张如仙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如何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60例恶性血液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7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5%.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是否接受大剂量化疗有关(P<0.05).感染部位有呼吸道、血液、肛周、口腔、泌尿等,其中发生率高的为呼吸道,占44.74%.感染的病原菌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占比大的为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55.26%.可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血液病类型有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白血病等,其中占比大的为急性白血病为44.74%.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是否接受大剂量化疗、恶性血液病类型,针对患者的高危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 产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与护理管理分析

    作者:张小利

    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指的是在分娩过程中、产后获得,因为环境、探视者、护理人员等因素引发的医院内感染。再加上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有一定的缺陷所在,抵抗力弱,对病原菌存在容易感染的问题。因此,加强预防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还要在预防的过程中加大有关护理。

  • 全程质控管理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对工作效率及院内感染的影响

    作者:陈红艳

    目的 探讨全程质控管理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对工作效率及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某医院2018年1-6月期间施行全程质控管理,为实验阶段,2017年7-12月期间未施行全程质控管理,为对照阶段,比较2组护理管理效果及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阶段的清洗达标率86.15%、包装达标率96.92%、消毒达标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阶段的清洗达标率73.33%、包装达标率76.67%、消毒达标率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82、9.354、6.827,P=0.035、0.011、0.027);实验阶段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工作效率、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评分(3.12±0.51)分、(3.94±0.36)分、(3.25±0.27)分明显高于对照阶段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工作效率、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评分(2.37±0.26)分、(2.58±0.24)分、(2.21±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7、7.257、6.412,P=0.031、0.024、0.028);实验阶段的院内感染案例为2例,明显少于对照阶段的院内感染案例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2,P=0.041).结论 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质控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的出现,值得推广.

  • 护理工作在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王艳

    目的 探究护理工作在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如何有效地对护理工作在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结果 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严格遵循相关的规定展开无菌操作,加强对污物的合理处理,从而更加有效的达到对院内感染情况的预防.结论 医院中容易出现感染情况,该情况称为获得性感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同时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职责,使得其更加严格的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整体声誉.

  •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肛肠科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

    作者:夏丽彦

    目的 观察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肛肠科院内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集该院肛肠科收治的患者124例,通过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2组,一组设为对照组,62例,一组设为研究组,6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接受无缝隙护理管理,统计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 关于院内感染,研究组发生率为1.6%(1/62),对照组为11.2%(7/62),数据分析显示,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护理满意度,研究组评分为(91.8±6.94)分,对照组评分为(83.2±5.79)分,经比较显示,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肠科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可预防院内感染,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探视指导联合PDCA管理模式在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邓宪华

    目的 分析探视指导联合PDCA管理模式在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60例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探视指导联合PDCA管理模式、单一的探视指导,分析组间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疾病的发生情况(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口腔疾病).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疾病的发生情况(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口腔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结论 探视指导联合PDCA管理模式在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 氟康唑经验性治疗17例拟诊老年肺真菌病院内感染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段学葵;罗志勇;田路云

    目的 探讨氟康唑对老年肺真菌病院内感染拟诊患者的治疗.方法 对2011年3~9月17例住院老年肺真菌病院内感染拟诊患者进行经验性治疗并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研究.结果 氟康唑对本组老年肺真菌病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70.6%;总有效率为94.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氟康唑对拟诊老年肺真菌病患者进行早期经验性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疾病预防分析

    作者:何志刚

    目的 探讨在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造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7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出现院内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类型中,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大为49.0%,其余依次为泌尿系统感染(22.5%)、胃肠道感染(14.5%)、血液系统感染(6.0%).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因素(69.0%)、基础疾病因素(73.5%)、住院时间因素(76.5%)、侵入性治疗(57.5%)、长期使用抗生素(67.0%)等,以上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而言,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年龄、疾病、生理情况、住院时间、药物使用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预防,能够减少患者的院内感染率.

  • 泌尿外科患者住院期间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

    作者:王伟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中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了解院内感染发生的特点,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泌尿外科中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引发的住院期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控制措施。结果泌尿外科中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实施有创诊疗措施、合并疾病,其中年龄、实施有创诊疗措施是导致住院期间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患者病理和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严密监测,进而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 探讨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作者:张素梅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该院ICU接收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所有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内感染的发生率和与理满意度明显优于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内,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比较复杂,必须针对各类可能会引起院内感染的感染,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对策,以降低重症监护室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陈霞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管理中效果和体会.方法 该院病区护理组于2014年1—12月建立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护士加强手卫生管理,并运用到感染控制中,观察和分析护理管理的效果和体会.结果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士的主动参与率、洗手依从性、三基考核合格率、洗手合格率和医院感染率等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事故差错率.

  • 肝胆外科开腹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胡志伟

    目的:探究该院肝胆外科开腹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选择于2013年-2015年来该院肝胆外科进行开腹手术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300例患者分为院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两组患者引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发生感染,院内感染发生几率为14.0%,感染组患者有糖尿病、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后引流患者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组,且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时间长于未感染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的部位以手术切口、下呼吸道、泌尿系统为主。结论肝胆外科院内感染因素较高,需依据发生特征制定合适的预防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肝胆外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特点及防范对策分析

    作者:毛艳

    妇产科一直以来都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患者发生感染后,不仅影响到预后和恢复效果,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必须掌握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特点,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3000例进行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然后介绍了一系列预防感染的防范措施,希望以此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恢复.

  • 试析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

    作者:滕亚丽

    手术室护理管理是医院健康运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管理质量是医院管理中必须要保证的.提高手术室中的管理质量不仅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还能使医务人员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根据相关要求和医院的实际运行状态,制定出管理制度并且全面落实,有计划的进行改革.该研究根据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要求提出院内感染管理的强化方法并加以实施.

  • 持续质量改进在ICU院内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崔云

    目的 探究在ICU院内感染控制管理中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该院不同时段的患者划分为2组,1组为对照组(2012年4月—2014年4月),1组为观察组(2014年5月—2016年5月),各150例.回顾性分析该院ICU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于2015年5月开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相比2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各项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动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仅为1.94%,相比对照组具有绝对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在ICU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非常显著.

  •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徐娜;李娜;于昊;李忠锟

    目的:调查了解该院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院内感染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5年6-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00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随着患者住院天数的增加,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6.34%)明显低于未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4.32%)(P<0.05);应用激素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7.67%),未应用激素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5.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化疗周期为0~2次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为72.26%;不同化疗阶段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处于诱导缓解期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为47.67%。结论通过调查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天数的延长、免疫调节剂的应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化疗阶段以及化疗周期。

  • 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现状及管理措施探讨

    作者:董艳丽

    近年来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医疗界的严重问题,严重威胁着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如何做好院内感染的监测、预防和管理,是保障医院健康运转、工作人员和患者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医院管理者不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特别在基层医院,由于多种条件制约,院内感染发生率仍较高,感染致病菌种类复杂多样,人们对院内感染危害和预防重要性认识不足,没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感染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从而影响院内感染管理效果.通过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注重手卫生、加强院感高发科室的建设和管理、建立院内感染管理效果评价机制和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等,使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活动更加规范和安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 护士手卫生教育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杨家美;逄晓英;吕艳

    目的:探究护士手卫生教育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手卫生教育,采用知-信-行教育模式,比较教育干预前后护士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及执行情况。结果该组100名护士,教育干预后手卫生认知程度和执行情况均得到明显提高,洗手方法正确率(95.0%)高于教育干预前(64.0%),手部细菌微生物培养阳性率(9.0%)低于教育干预前(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与院内感染风险呈负相关。结论对护士进行手卫生教育干预,能够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利于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4751 条记录 12/238 页 « 12...9101112131415...2372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