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分析

    作者:李晶晶

    目的 研究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情况,并对其变化情况机械能分析.方法 对在本站2017年所接收的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研究,捐献次数为10~25次的,分别在两个阶段对献血者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测,分别是首次与末次捐献前.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后,其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等未出现变化较大的情况,差异无意义(P>0.05).而献血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布宽度等变化较大,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其每两次的次数相隔在14d以上,将会对献血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且对献血者的各项基本机能的正常运作无明显的影响.

  • 慢性苯中毒31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学分析

    作者:张志敏;张艳芳;李培茂;王佃鹏;林大枫;王革非

    目的 探讨慢性苯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及骨髓象分类及形态特点.方法 根据GBZ 68《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对患者分组,进行外周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检查.选取材、涂片、染色好的骨髓片计数有核细胞200个,对其进行分类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的轻、中、重度中毒组WBC、RBC、PLT计数及Hb含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WBC、PLT计数及Hb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形态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粒红细胞比值均主要集中在正常区间,不同中毒程度组间骨髓增生程度及粒红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粒系及红系形态均无明显毒性改变.结论 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变化不大,治疗后骨髓象有所改善.

  • 外周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联合用于流感患者筛查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刘光美;陈方;于春华;高志宏;曽春梅

    目的 探讨外周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用于流感患者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流感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后,40例确诊为流感(流感组),36例为疑似患者(疑似流感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水平,并分析外周血常规、CRP及两者联合诊断对流感患者筛查的临床价值.结果 流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RP水平均低于疑似流感组,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疑似流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常规联合CRP检测对流感筛查的准确性高于单独外周血常规变化检测与CRP检测(P<0.05).结论 外周血常规联合CRP诊断可作为流感患者早期筛查的辅助检查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医院.

  • 低浓度苯接触对作业工人外周血常规及尿中苯代谢产物的影响分析

    作者:凌均超

    目的 通过分析低浓度苯环境下作业工人的外周血常规指标和尿中苯代谢产物反-反式粘糠酸(tt-MA)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浓度,为临床筛选低浓度苯作业工人健康损害有效标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化工厂接触低浓度苯作业工人2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某高新企业不接触苯的工人200例作为研究组,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工人们的临床资料、职业信息等,采集外周血样本和尿液样本进行血常规和尿苯代谢产物分析.结果 研究组工人血常规指标中RBC、WBC、PLT及Hb的正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8-OHdG浓度为(30.25±14.67)ug/gCr,对照组为(18.97±12.04)ug/gCr,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t-MA浓度为(3.14±1.71)ug/gCr,对照组为(2.56±1.58)ug/gCr,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苯作业对工人外周血常规指标产生异常影响,引发tt-MA和8-OhdG浓度升高,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应加强低浓度苯接触工人的职业安全防护,提高工人职业健康保障.

  • α-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常规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宇勤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34例,采用α-干扰素肌肉注射治疗2 周,测定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后 7 例( 20.59%) WBC 减少,3 例(8.82%)Hb减少,1例(2.94%)PLT减少,11例(32.35%)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减少;治疗后患者的 WBC及 NEUT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RBC、PLT及Hb等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对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大的影响,治疗期间可酌情配合升白药物进行治疗.

  • 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

    作者:林绮文;陈锦艳;朱晓梅;刘诗;黄建华;张婷

    目的:探讨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方法选取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498名,在第一次和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分别检测外周血常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第一次机采前、正常参考范围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外周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但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的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的比例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0.05),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大血小板比例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结论相隔两周捐献一定量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血小板指标,对献血者并无显著不利影响。

  • 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特点分析

    作者:曾一芹;左江成;艾红;王群兴;何晓雯;徐来媛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特点.方法:对67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进行分析,根据白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将粒缺分为A、B、C、D 4类,并对骨髓象特点进行总结.结果: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中, A类36例(53.73%),B类16例(23.98%),C类8例(11.94%),D类7例(10.45%);骨髓象为成熟障碍型48例(71.64%)、再生障碍型19例(28.36%).结论:加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监测,并注意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变化,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与治疗.

  • 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作者:任婕;周有财;姚维范;赵海山;陈秋晨;黄柏林;魏敏杰

    目的 研究长期(3个月)灌服用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ASRC)治疗大鼠高尿酸血症时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低、高剂量组(给予别嘌醇缓释微丸胶囊27,54 mg·kg-1·d-1),别嘌醇低、高剂量组(给予别嘌醇32,64 mg·kg-1·d-1).除正常对照组10只,其余各组增加6只,采用腺嘌呤和乙胺丁醇连续灌胃3周,3周后改为隔日一次,共12周建立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定期检测大鼠体质量变化;12周末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酸(UA)水平、外周血常规;骨髓涂片检测骨髓象;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取肾脏组织经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结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外周血常规中自细胞(WBC)计数和血小板(PLT)计数显著增高、红细胞(RBC)计数明显降低;血清IL-1β水平明显增高;肾脏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ASRC低剂量时升高RBC计数、降低WBC、PLT计数作用显著(P<0.05),有效降低血清IL-1β水平(P<0.01);ASRC高剂量可有效抑制大鼠的体质量下降、降低血尿酸水平和血清IL-1β水平(P<0.01),肾间质仅见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长期应用低剂量ASRC可有效抑制高尿酸血症大鼠外周血常规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肾脏改变轻微有关;高剂量ASRC则更好降低血尿酸水平.提示临床应用时注意药物剂量选择.

  • EB病毒感染与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关系

    作者:张文萍;张仲明;张秋萍;张瑛;单万水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简称EBV)感染与外周血异型淋巴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EBV阳性者为阳性组和100例EBV阴性者为阴性组及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EB病毒感染与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关系、EBV阳性组中各疾病和年龄分布情况及分析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V阳性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异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EB病毒DNA copy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EBV阳性组异型淋巴细胞为(12.44±10.69)%,与EBV阴性组(3.53±2.72)%和健康对照组(0.33±0.6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阳性组中以艾滋病比例高(占32%),其次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28%)和手足口病(占18%);EBV阳性组年龄段在10~40岁之间占64%,其次为儿童占19%,男女比例为71:29;EBV阳性组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绝对值与EBV DNA copy值的相关系数(r=0.565,P<0.01).结论 EBV感染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艾滋病人、儿童更易感染,外周血异型淋巴绝对值与病毒DNA copy值呈正相关关系.

  •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作者:张艳琼;罗宏新

    目的 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数与首次采集前、正常值的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下降,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加.结论 机采血小板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 每2w捐献一次血小板对献血者采前血常规的影响

    作者:王锐锋;王国艳;王欢欢

    目的 研究多次且献血间隔均为2w献血者机采血小板采前外周血常规的变化,观察是否对献血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方法 选择30例志愿捐献血小板30次以上(每次间隔期均为2w)的献血者,在首次、第15次、第30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查,对3次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表明,多次且每2w捐献一次血小板的献血者第15次和第30次捐献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与首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并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比例第15此次与首次相比稍有下降,第30次与首次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多次且每两周捐献一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身体无不良影响,是科学合理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