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疗法配合肌电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作者:谭艳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配合肌电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2粒/d,3次/d,并进行运动疗法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和平衡感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肌电反馈治疗,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法(EMGBFT)治疗,治疗6次/周,每次每块肌肉训练10~15 min,10次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疼痛症状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及AOFAS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配合肌电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电针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朱燕;裘敏蕾;丁莹;强乙;秦蓓瑛

    目的:观察电针与理疗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本体感觉的疗效差异.方法:对50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运动员随机分成电针组和理疗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穴取解溪、昆仑、丘墟及阿是穴;理疗组在踝关节内踝与外踝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及红外线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疗程结束后分别用“Biodex System-Ⅲ型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进行本体感觉的测试,以主动关节位置觉(JPSA)、被动关节位置觉(JPSP)和运动觉(KT)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电针组JPSA由治疗前的11.09°±3.1°减至9.14°±4.0°,JPSP由治疗前的9.67°±2.8°减至6.89°±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理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K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疗组的本体感觉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的踝关节本体感觉,且优于常规理疗.

  • 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

    作者:骆丽;孙武东;赵祥虎;徐亮;蔡倩;肖琦;马明

    目的 观察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选取本院就诊的FAI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训练,即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髋周肌群力量评估、姿势稳定性评估、星偏移平衡测试(SEBT)评估及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外展及后伸肌群峰力矩明显提高(t>3.528,P<0.01);两组整体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左右稳定指数均下降(t>2.360,P<0.05);SEBT 8个方向的平均距离均增大(t>2.254,P<0.05);CAIT得分均明显增高(t>3.268,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161,P<0.05).结论 在常规踝关节肌群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基础上辅以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FAI.

  • 康复指导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中的意义

    作者:刘欣;张云鹏;王磊;卢占斌;陈先;黄玉国;郁冰

    目的:探讨正规康复指导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FA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6)在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在医院内行4周下肢功能及姿势控制训练;对照组(n=16)在家中按照康复计划自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单腿站立试验(OLST)及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评定。结果训练后,治疗组OLST评分明显减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OLST评分与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治疗组FADI评分明显提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ADI评分与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规指导下的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FAI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及踝关节稳定控制能力。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与自评量表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彦;罗冬梅;刘卉;于冰

    本文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和诊断筛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所用自评量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功能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本体觉下降、肌肉力量减小、肌肉反应时间延长和姿势稳定性下降等.自评量表作为诊断和筛选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推荐使用踝关节不稳量表或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结合踝关节损伤情况调查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筛选标准.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踝内外翻肌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测试的比较分析

    作者:朱燕;陈永强;丁莹;强乙;秦蓓瑛

    目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踝内外翻肌进行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测试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康复提供依据.方法:使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对35例运动员FAI患者及21例非运动员普通人群FAI患者分别进行踝关节内,外翻等速向心及离心(角速度均为30°/s×5次;180°/s× 10次)的测试.结果:运动员FAI患者除了高角速度离心运动时,踝外翻肌群力矩低于同组健侧外,踝内、外翻肌群在低角速度向心、低角速度离心及高角速度向心的力矩均未低于健侧(P>0.05);而普通FAI患者存在踝内外翻肌群在各种角速度时普遍性肌力缺陷、关节活动度降低及I/E比值的升高(P<0.05).结论:不同人群FAI患者力矩改变特点不同,选用等速仪器中I/E比值并作动态控制率的分析,有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处方.

  • 不同速度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常人步态参数的比较研究

    作者:章雨威;张秋霞;袁金凤

    目的:使用Zebris FDM-T步态分析系统,研究三种速度水平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FAI)与常人步态参数差异以及两组分别在三种速度水平下的差异.试图建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SAS V8对FAI组[n=15;年龄:(22.00±0.75)岁;身高:(179.33±3.75)cm;体重:(69.50±8.88kg)]和平行对照组[n=16;年龄:(21.63±0.80)岁;身高:(177.31±5.19)cm;体重:(69.50±5.41)kg]步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下采用t检验.结果:FAI组中速走时,左足偏角(股骨旋内旋外)标准差达到大.FAI组不同速度下左步态线长、右步态线长、跨步长、跨步长/腿长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对照组.慢走和中速走下,FAI组左跨步时间、右跨步时间显著性差异消失,且中速走和快走时左跨步时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另外,FAI组左站立相在慢走和中速走时的显著性差异消失(P>0.05).结论:左侧踝关节受损肌肉的部位,需要右侧踝关节肌肉的代偿;肌肉无力影响步态的稳定性;FA1组患侧站立相存在异常.

  • 不同类型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作者:焦鲁;张秋霞

    目的:研究弹性踝关节矫形器和半刚性踝关节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参与研究.测试受试者健侧肢和患侧肢在3种支撑条件下(不佩戴矫形器、佩戴弹性矫形器和佩戴半刚性矫形器)在Y型平衡测试中各个方向的可达距离.可达距离标准化后,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不同侧别不同矫形器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结果:健侧肢从无矫形器到佩戴弹性矫形器再到佩戴半刚性矫形器的标准可达距离逐渐减小(P<0.05),患侧肢佩戴弹性矫形器后在后外方向的可达距离大于无矫形器状态(P<0.05),患侧肢佩戴半刚性矫形器后在3个方向的可达距离与无矫形器状态相比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佩戴弹性踝关节矫形器提高了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肢在Y型平衡测试后外方向的可达距离,增强了患侧的动态平衡能力.佩戴半刚性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的动态平衡能力无影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健侧肢佩戴矫形器会降低其动态平衡能力.

  • 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吴金龙;陆阿明

    目的:探讨佩戴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男性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利用FlexiForce压力感受系统控制佩戴弹性护具时的踝压,采用WIN-POD系统分别测量受试者患侧无护具、佩戴弹性护具、佩戴半刚性护具时的静态姿势稳定性.结果:(1)睁眼状态下,佩戴弹性护具和半刚性护具时COP动摇各指标与无护具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半刚性护具相比,佩戴弹性护具时X轴平均摆幅显著增大(P<0.05).(2)闭眼状态下,佩戴弹性护具和半刚性护具时COP动摇各指标与无护具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弹性护具与半刚性护具相比,各指标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弹性护具和半刚性护具不影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静态姿势稳定性,但佩戴半刚性护具时的静态姿势稳定性要好于佩戴弹性护具.

  •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单足站立的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张秋霞;顾祎程;张阳;王国栋;陆阿明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者患侧和对照组的非优势侧静态平衡姿势中压力中心(centre of pressure,COP)的空间特征,以及慢成分(rambling)和快成分(trembling)轨迹控制特征,来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平衡控制策略.方法:12名FAI组和14名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分别在测力台上进行睁眼和闭眼30 s单足站立测试,记录压力中心的轨迹并分析其空间特征,将压力中心信号分解为慢成分和快成分,并对快慢成分的轨迹进行时频特征分析.对于不同组别和视觉效应之间的比较采用混合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在睁眼时,COP所形成曲线的95%置信椭圆面积(ar-ea)、COP在前后方向摆动的长度(length_x),COP在左右方向摆动的长度(length_y)、COP摆动的总轨迹长度(length_xy)在FAI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闭眼时,area和length_x在FAI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足站立时COP的慢成分和快成分的时域特征,除了平均摇晃幅度在两组之间以及睁、闭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摇晃幅度的均方根和标准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慢成分和快成分的摇晃频率在两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睁眼和闭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平衡的中枢控制和外周控制能力均弱于对照组,因此不能仅仅将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认为是外周的损伤,而要同时考虑中枢的损伤.(2)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可以通过视觉来补偿平衡控制能力的缺失.

  • 功能性不稳踝关节位置觉和肌肉力觉特征

    作者:张秋霞;张林;王国祥;王国栋

    目的:探讨功能性不稳踝关节的位置觉和肌肉力觉特征及其发生机制,为踝关节损伤防治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名有单侧踝关节功能性不稳的受试者为实验组(FAI组),匹配14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测试受试者踝关节跖屈5°的被动定位并被动复位能力作为踝关节位置觉,计算位置觉的可变误差(VEJPS)和绝对误差(AEJPS).测试受试者踝关节跖屈肌群对25%大等长峰值力矩值的复制能力作为肌肉力觉,计算肌肉力觉的可变误差( RVEFS)和绝对误差(RAEFS).采用2×2混合多元方差分析对比FAI组和对照组两侧踝关节本体感觉,检验水准α均选0.05.结果:FAI组踝关节VEJPS和AEJPS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EFS和RAEF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FAI组或对照组,受试者踝关节RVEFS、RAEFS、VEJPS和AEJPS在两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功能性不稳组踝关节肌肉力觉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不足,神经肌肉控制能力降低,而关节位置觉无明显差异; (2)受试者两侧之间踝关节本体感觉无显著性差异.

  • 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

    作者:张晓辉;刘书芳;廖八根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进行神经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康复训练.采用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AIT)、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T型敏捷性测试(Agility T-Test)、萨金特纵跳测试(Sargent/Vertical Jump Test)进行评定,对比两种康复程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结果:训练前两组CAIT评分、SEBT测试、T型敏捷性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内、组间CAIT评分、SEBT测试、T型敏捷性测试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训练后,萨金特纵跳测试结果与组内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训练后两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康复训练均能改善FAI运动员踝关节的功能,提高肢体敏捷性,发展下肢力量、速度,神经肌肉康复训练效果更佳,且增强平衡控制能力.

  • 慢性踝关节不稳判定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毛晓锟;张秋霞

    慢性踝关节不稳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难题之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正确的判定,是保证患者有效康复的前提.目前有关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判定方法多种多样,但这些方法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必要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现有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判定方法进行综合梳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康复治疗等提供理论支持.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及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作者:赵丽;李翠;顾博雅;熊开宇

    目的 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和不同速度、不同收缩模式下跖屈、背屈等速肌力特征.方法 应用Biodex Balance System测试系统对FAI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进行姿势稳定性测试和60°/s、180°/s跖屈肌群、背屈肌群等速向心、离心肌力测试分析.结果 FAI组健侧、患侧的稳定指数和前后方向稳定指数大于对照组,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无差异;双脚站立姿势稳定性测试结果FAI组和对照组无差异;FAI组跖屈肌群低速离心肌力和高速向心、离心肌力不足;FAI组跖屈肌群的向心、离心峰值力矩差值比在不同速度下均大于10%,背屈肌群均小于10%.结论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单脚站立时健侧和患侧都存在动态平衡能力下降,双脚站立时动态平衡能力与常人无异;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跖屈肌群高速工作能力较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随角速度增加离心力量增加越小者,其跖屈肌群的弹性组织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斜面着地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

    作者:宋法明;王纯

    背景:跳跃动作通过闭环(着地后的神经控制)与开环(着地前的神经控制)机制维持正确关节排列与稳定冲击关节的力量.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着地前后的踝回馈稳定机制较差,目前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神经反应特征目前仍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于斜板上着地时踝部运动学及相关肌群的肌电活化表现,揭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无法通过踝关节周边肌肉来回复适当姿势的神经反应机制.方法:共招募到11例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及同等样本数量且年龄相仿的健康女性参与者.以运动图像拍摄与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并利用两大测试配套的分析软件收集2组受试者完成斜板着地测验前、后各200 ms的运动学及肌电参数,运用SPSS 17.0对相关指数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结论:①着地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与健侧的神经肌肉活化差异比较发现,伤侧腓肠肌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健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伤侧平均矢状面跖屈程度显著高于健侧(P<0.05),而其余各方面角度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着地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的腓骨长肌活化程度显著低于健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着地后,运动学参数显示伤侧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着地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的腓骨长肌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两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与健康对照组两侧比较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着地后,四块肌伤侧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着地前、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侧的关节角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提示,不论是开环还是闭环机制均不利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在斜板上着地,但这种差异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健康者之间差异不大,很难区分,故根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开环神经机制功能设计动作控制干扰的评估方法还需要后续学者进一步开发研究.

  • 肌内效布贴扎结合肌肉功能锻炼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

    作者:忻立萍

    目的 探讨肌内效布贴扎结合肌肉功能锻炼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40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康复治疗,其中实验组采用肌内效布贴扎结合肌肉功能锻炼,对照组进行超短波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的静态神经肌肉功能再训练,肌肉力量训练与关节活动度训练.采用figure-of-eight-20法评估踝关节肿胀程度,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调查(CAIT);单腿站立提踵测试和星状平衡测试(SEBT)评定,对比两种康复程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结果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肿胀程度、CAIT评分,单腿站立提踵测试计数结果和SEBT评定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除踝关节肿胀程度基本无改变外余均较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SEBT测试显示组间对比对照组在外侧方向上较实验组提升显著,但在后内、前内方向上则均显著低于后者(均P< 0.05),其余方向上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慢性FAI患者踝关节不存在肿胀问题;持续4周以上的系统康复治疗均能有效改善FAI患者踝关节的力量和功能,提高肢体敏捷性:踝关节外侧的稳定改善更倾向于肌力训练相关的康复治疗,前内、后内侧平衡的改善结合肌内效布贴扎的肌肉功能性活动锻炼效果更佳.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与力量训练

    作者:黄昀;冯强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功能性的踝关节不稳( FAI)是造成踝关节反复损伤的重要原因。研究证实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机体本体感觉水平,神经肌肉控制等因素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提高,肌肉之间良好的协同工作状态对FAI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与力量训练的关系。结果发现,等速力量训练,PNF练习,超等长向心—离心收缩训练等针对性力量训练对FAI有很好的康复作用,也可以作为积极预防FAI的有效手段,但目前研究对于FAI力量训练的具体方案研究较少。另外,髋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作为维持下肢环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对FAI的康复和预防是否有积极作用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PNF训练技术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付婷;孙银娣;史达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D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2例FAI患者,随机分为16例实验组,16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NF下肢D2模式+等张组合训练,对照组采用肌肉牵伸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分别治疗4w后观察CAIT问卷得分、等速肌力测试相对峰值力矩(RPT).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CAIT得分及PRT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NF训练组合能改善FAI患者踝关节稳定情况,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及平衡特征研究

    作者:张冉;胡志伟;于惠贤;张肸;马佳良;陈亚平

    目的 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健侧足与患侧足在行走及静态平衡测试中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特征,从生物力学的视角了解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表现,以辅助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并制定安全有效的康复计划.方法 选取70例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采用FreeMed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别记录双足在行走中的大压力、平均压力、压力中心点连线/足印长度、行走速度、足内侧、足外侧压力百分比,以及在单足静态平衡测试(睁眼/闭眼)时的身体重心摆动面积和身体重心摆动轨迹长度.结果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足在行走中的大压力及平均压力均小于健侧足(P<0.05),患侧足的压力中心点连线/足印长度小于健侧足(P<0.05),双侧足的行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内侧压力百分比与足外侧压力百分比较健侧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静态平衡测试中,不论睁眼状态还是闭眼状态下,患侧足身体重心摆动轨迹长度和重心摆动面积均大于健侧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关节不稳患者在行走中双侧足的行走速度、足内侧与外侧压力分布无明显差别,但患侧足的平均压力和大压力均小于健侧足,患侧的单足静态平衡功能较健侧减弱.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