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氏Ⅱ1类错青少年患者应用不同拔牙模式后软组织侧貌变化研究

    作者:李召宝;孙亚如;曹素敏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青少年患者应用不同拔牙模式后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收治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不拔牙,研究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比较矫治前后两组软组织线距及角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EP-UL、EP-LL距离明显短于对照组,Pog-B-FH、A-UL-FH、FH-Ns-Pog、Cm-Sn-UL、B-LL-FH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上颌2颗第一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模式可以使上牙内收、下牙更直立,能改善软组织侧貌.

  • 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调查研究

    作者:张红;杨更森;马永平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非拔牙正畸治疗后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和预测影响这些变化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26岁之间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按年龄分为A、B两组,分别测量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摘除保持器后1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头颅侧位片,分析34个头影测量参数,对所得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3个时期的指标变化,分析各指标变化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SNA角减小,SNB角增大,ANB角减小量均大于B组相应值,下颌矢状生长Ar-B,Co-Po增量A组大于B组,保持期A组复发量明显小于B组.结论 早期矫治有助于增加安氏Ⅱ1错(牙合)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 应用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

    作者:倪振宇;林新平;胡荣党;郑敏玲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用Herbst矫治器矫治2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并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Ⅱ类关系的改善是上下颌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促进下颌骨生长及下颌牙前移的效应占主要因素.其中SNB增加(+4.1°),ANB减小(-4.6°),下颌骨的长度增加,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下磨牙前移升高,前后牙垂直方向变化导致上下(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应用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通过对牙、颌作用后产生综合效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

  • Twinblock矫治Ⅱ1高角错牙台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文静;左艳萍;董福生;卢海燕;马文盛;吴建瓴;胡骁颖

    目的 研究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高角病例前后颌骨形态的变化,评价功能矫治器对矫治Ⅱ1错(牙合)高角病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20例(平均年龄11.4岁)Ⅱ1分类错(牙合)高角病例应用Twinblock治疗,拍摄治疗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骨性标志点的垂直与矢状向变化,分析颌骨形态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明显促进了下颌的生长,对上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前牙唇倾度减小,有效的改善了面型.结论 早期应用Twinblock矫治Ⅱ1伴下颌发育不足高角病例,矫治效果明显.

  • 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

    作者:司燕;赵正南;常新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矜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高角组34例、均角组34例、低角组34例,每组男女各17例,共计102例,年龄18 ~31岁,平均(22.84±3.78)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软组织颏部形态上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垂直骨面型对软组织颏部的测量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主要在于高角组.颏唇沟深度(Bs-LLPos)从高角组到低角组依次增加,尤其是高角组的颏唇沟深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颏部长度(LL-Pos)自高角至低角组逐渐降低,高角组颏部长度相对较长,低角组相对较短;高角组颏唇角(LL-Bs-Pos)、下颌颏角(Bs-Pos-Mes)相对较大;均角组E-LL、E-Bs、E-Pos、E-Mes及软组织颏部厚度相对于高、低角组较大.所有测试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骨性分类患者中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颏部软组织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 成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软组织侧貌对比研究

    作者:李晓光;赵玥;王瑾曈;赵刚;刘继光

    目的:对比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Ⅱ2类错(牙合)颌面部形态特点,通过对比研究二者颌面部形态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安氏Ⅱ1类与安氏Ⅱ2类错(牙合)患者共60例,性别比1∶1,年龄>18岁.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选取的22项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结果:鼻唇角、上唇倾角、上唇突角、下唇突角、上唇厚、下唇突点-E线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下唇倾角(P<0.01).结论:成人安氏Ⅱ1类比Ⅱ2类的上下唇均前突,且其上唇厚度小于安氏Ⅱ2类错(牙合).

  •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济强;朱吉坤

    目的: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B函数,分析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应用SPSS11.0软件包将2组弓形中的尖牙宽度(Wc)、磨牙宽度(Wm)、尖牙深度(Dc)、磨牙深度(Dm)以及e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下牙弓宽度在矫治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而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牙弓形态包括牙弓大小及牙弓形状.正畸治疗中,有时需要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的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软组织侧貌特征

    作者:赵艳红;王春玲;刘东旭;魏福兰;朱鲲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一系列指标随着面高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侧貌突度及上、下唇突度依次明显增大,而面下部深度逐渐由过深变浅,同时上下唇弧的弧度由大变小、弧形由深变浅、由过于弯曲趋于过直立,尤其是低角组颏唇沟过凹陷而高角组过平坦.结论: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软组织侧貌特征尤其是唇颏部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 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单颌减数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锐;宋颖韬;邱艳芬;刘英群;安晶涛;金星爱

    目的 评价oriental preadjusted appliance-KOSAKA(OPA-K)直丝弓矫治器单颌减数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和使用方法.方法 临床选择17 ~ 26岁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28例,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进行单颌减数治疗,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矢状方向上,U1-NA和U1-SN分别减小16.93°和7.06°,U1-NA(mm)减小3.83 mm,U1-L1增加12.94°,L1-NB和L1-MP分别增加2.78°和4.62°,L1-NB (mm)增加1.50 mm,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A、SNB、ANB的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垂直方向上,SN-MP和y轴的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单颌减数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 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进军;张莹

    目的 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于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矫治作用,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 选择18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0~13岁,无矫治史的患者使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18例患者经过20~24个月的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基本正常,磨牙关系中性,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效果明显.

  • 矫治时机对恒牙期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疗效的影响

    作者:姚霜;刘晓君;杨霜;杨苹;徐青;王冰

    目的 探讨恒牙初期和恒牙晚期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对12例恒牙初期和14例恒牙晚期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均以快速扩弓联合Tip-Edge技术进行矫治,用图像数字化X线头颅定位摄片仪,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 恒牙初期组治疗完成后的SNB、Y-axis、SN-MP和FH-MP等测量值,分别减小了2.88°、1.74°、1.48°和2.23°,而S-Go增加了3.21 mm,与恒牙晚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恒牙晚期患儿治疗后上切牙倾斜度明显减小,其变化大于恒牙初期组患者(P<0.05).结论 恒牙初期进行治疗更有利于垂直向的控制.

  •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的软组织变化

    作者:徐建平;沈佩明

    目的 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软组织形态变化 方法 对14例10~14岁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运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均拍摄侧面像片,对侧面像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牙合)关系由安氏Ⅱ1类错(牙合)转变为安氏I类错(牙合),OE-Prn-Pos、OE-Ns-Sn、OE-Ns- B′、OE-Ns-Pos、OE-Sn-UL、Ns-Prn-Pos、Ns-Sn-Pos、Pos-B′-LL增大,均具有显著性;OE-Prn-Ns角变化不明显;Cm-Sn-UL角、Sn-Ns- B′角减小,具有显著性.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安氏Ⅱ1以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软组织侧貌改善效果明显

  • 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

    作者:壮荣;刘洋;周云;晏燕;曹军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 <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1);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作者:高美琴;何静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的突度变化. 方法: 选择26 例11~16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减小1.1°,⊥-NA角度减小13.3°, ⊥-T角度增加19.9°,上唇倾角增加10.4 °,下唇倾角增加5.9°,上下唇角增加15.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可取得明显的软、硬组织突度的改变,主要是上颌及上颌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

  • Twin block矫治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硬软组织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韦靖

    Twin block运用于临床矫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简称Ⅱ1)类骨性错(牙合)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国内外学者对该矫治器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影响颌骨、牙槽骨及软组织侧貌的变化存在争议.文中就Twin block对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引起硬、软组织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上颌斜导在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

    作者:景雅玲;刘小荣;陈彩云;苏辉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中应用上颌斜导矫治后患者面部侧貌的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1.2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上颌斜导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Holdaway软组织分析及常规硬组织分析,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硬组织改变为SNB角增大和ANB角减小,软组织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增大,下唇突点-H线距离及H角减小.结论: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应用上颌斜导能够产生下颌骨的骨骼改变,并改善软组织侧貌的美观效果.

  • 摆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PAR指数分析

    作者:翟佳羽;任琼;邓利琴;姜杰;王洪涛;邓细河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牙合)标准,PAR指数得分平均减少31分.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1类错(牙合),同时避免了拔牙,对轻、中度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燕萍;刘婧;叶翁三杰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 广东籍患者安氏Ⅱ1类与Ⅰ类错(牙合)畸形的三维立体结构分析

    作者:徐红红

    目的 分析广东籍患者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三维立体空间的颅颌面结构特点.方法 从门诊随机抽出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牙合)、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60例,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利用三维X线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并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东籍患者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相比较,上颌长度明显增加,上颌较前突,覆盖增大;下颌在长、宽、高三方面均明显减小;覆(牙合)加深.结论 与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长度增加,下颌的长、宽、高均明显减小,上下颌明显不协调.

  •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作者:李建霞;邓锋;宋锦璘;张翼;范小平;秦朴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的差异.方法 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 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牙合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 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结论 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牙合覆盖有关.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