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类埃立克体病

    作者:孙虹;吕志平

    19世纪末以来,科学家开始认识到蜱作为媒介在疾病传播中所起的重要的潜在作用。20世纪末的几十年间,几种蜱媒疾病在美国出现,包括巴贝虫病、莱姆病和埃立克体病。……

  • 人巴贝虫病研究进展

    作者:蒋明;张仪

    巴贝虫病是巴贝虫在红细胞内寄生导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巴贝虫病主要由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B.duncani、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B.venatorum等引起,病例呈世界性分布.其传播方式有蜱虫叮咬、输血及母婴传播等.患病症状与疟疾相似,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肌痛、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等,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免疫状况和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巴贝虫病常见的诊断方法为涂片染色法、动物接种法、血清学检测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巴贝虫和巴贝虫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小光;李学荣;吴忠道

    巴贝虫(Babesia spp.)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血液寄生虫,主要由蜱传播,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外均有人体感染的报道,人感染巴贝虫后,可导致贫血、高热、血红蛋白尿、黄疸、肌痛等症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由无症状感染到威胁生命,主要取决于宿主的身体状况和寄生虫.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涂片染色法、动物接种分离法、血清学检测法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该文就巴贝虫的形态学特点、生活史、基因组、致病性、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 田鼠巴贝虫可溶性虫体蛋白的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蔡玉春;陈韶红;李浩;卢艳;艾琳;储言红;沈慧敏;陈家旭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田鼠巴贝虫可溶性虫体蛋白进行分析. 方法 取田鼠巴贝虫阳性全血腹腔接种BALB/c小鼠,构建感染小鼠模型.取感染高峰期小鼠染虫血分离红细胞,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田鼠巴贝虫虫体,冻融及超声法获得可溶性虫体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虫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将含有可溶性虫体蛋白的凝胶按相对分子质量分为2个样品,采用电喷雾质谱鉴定法进行质谱鉴定.采集质谱鉴定数据,搜索Uniprot KB数据库中的巴贝虫、田鼠巴贝虫RI株和恶性疟原虫蛋白数据库.将鉴定到的蛋白与NCBI nr数据库中的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利用Blast2GO(Version 2.8.0)中的Mapping功能对所有定量到的蛋白比对序列所关联的GO功能条目进行提取,用GO注释将鉴定到的虫体蛋白进行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分析.利用KAAS将目标蛋白序列与KEGG GENES数据库中的巴贝虫蛋白序列进行比对,通过同源/相似蛋白的KO号注释到相关KEGG通路上. 结果 Percoll梯度离心法获得富集后的田鼠巴贝虫虫体,通过冻融及超声法获得可溶性虫体蛋白,经SDS-PAGE鉴定发现有5条主带及7条次带.经质谱鉴定并与巴贝虫、田鼠巴贝虫RI株和恶性疟原虫蛋白数据库比对,分别鉴定到757、600和138个蛋白,其中独特肽段为2及以上的蛋白分别为368、375和12个.进一步分析发现,独特肽段数较多的蛋白为表面抗原或分泌抗原类蛋白、蛋白酶类、热休克家族蛋白及棒状体相关蛋白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田鼠巴贝虫可溶性虫体蛋白按参与的生物过程共获得876条注释,按分子功能共获得219条注释,按细胞组分结果显示,共获得146条注释.通过同源/相似蛋白的KEGG注释,共提取到与可溶性虫体蛋白序列相关的172条KEGG信号/代谢通路. 结论 利用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田鼠巴贝虫可溶性虫体蛋白主要含有分泌蛋白、蛋白酶类和HSP家族成员蛋白.

  • 田鼠巴贝虫隐性感染鼠再感染、免疫抑制或盲传后的虫密度消长规律研究

    作者:蔡玉春;陈韶红;卢艳;艾琳;杨春利;陈家旭

    目的 观察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隐性感染期小鼠经再感染、免疫抑制或盲传健康小鼠后的外周血红细胞内虫体密度的消长规律. 方法 取1只感染种鼠的外周血(虫密度为20%),腹腔接种6周龄雌性BALB/c健康小鼠12只,100μl/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再感染组、免疫抑制组和盲传组,每组3只.4组感染小鼠连续28 d尾部采血,吉氏染色法观察田鼠巴贝虫形态变化,并计算红细胞染虫率,构建隐性感染小鼠模型.再感染组隐性感染小鼠再次腹腔接种相同剂量的田鼠巴贝虫感染种鼠血;免疫抑制组隐性感染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只,连续注射5d;盲传组3只隐性感染小鼠取眼眶血,分别腹腔盲传接种健康雌性BALB/c小鼠各3只,100 μl/只.3组小鼠继续尾部采血28 d,镜下计数感染红细胞,计算染虫率,并观察田鼠巴贝虫形态变化. 结果 对照组、再感染组、免疫抑制组和盲传组小鼠外周血均于感染后第3天查见田鼠巴贝虫体,第7天红细胞染虫率高,分别为73.2%、78.0%、76.2%及79.0%,随后染虫率逐渐下降,至第28天外周血镜检阴性,进入隐性感染阶段.再感染组小鼠再次感染后28 d内,每天染虫率均为0.免疫抑制组小鼠在免疫抑制后第2天查见虫体,第12天染虫率再次达到高峰,为65.2%,随后逐渐下降,至第22天再次进入隐性感染期.盲传组新感染的9只小鼠在感染后第4天查见虫体,第9~10天染虫率达到高峰,为35.0%~39.0%,随后逐渐下降,至第28天小鼠进入隐性感染阶段.各组感染的田鼠巴贝虫形态变化基本一致,染虫初期以小环状体居多;染虫高峰期多见大环状体和长丝状体;有多虫寄生现象. 结论 田鼠巴贝虫隐性感染期小鼠有带虫免疫现象,并可作为传染源;经免疫抑制后虫体被激化,可出现与首次感染相同的虫体密度消长规律.

  • 人巴贝虫病研究进展

    作者:何登明;王宇明

    巴贝虫病是由RBC内寄生的巴贝虫属(Babesia)通过硬蜱叮咬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通过输血和母婴途径传播.人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亚临床感染、轻度流行性感冒样症状直至危及生命等,高龄、脾脏切除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易重症化.自1957年发现首例人巴贝虫病以来,全球已发现几百例感染者,而实际感染数量更高.我国硬蜱种类较多,随着人们户外活动增加,与蜱虫接触的机会加大,蜱传播疾病增加趋势明显,且巴贝虫病与莱姆病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存在混合感染.了解巴贝虫病对于蜱传播疾病的防治很有必要,本文对巴贝虫病新近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4年第4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作者:欧剑鸣

    P622美国华盛顿类分岐巴贝虫感染病例∥Barbara L.Herwaldt,Guy de Bruyn,Norman J.Pieniazek,等在美国,已报道的动物源性巴贝虫病病例绝大多数发生在东北部,均系田鼠巴贝虫感染引起.在华盛顿州,已报道的3例巴贝虫病病例均由WA1型("华盛顿1型"的缩写)巴贝虫感染引起.

  • 巴贝虫病及其经输血传播研究进展

    作者:刘炜;栾燕;刘显智

    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一种由蜱叮咬传播的由巴贝虫属(Babesia)原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人畜共患疾病,和疟疾疾病症状相似.我国蜱传播疾病的报道在不断的增加,蜱能够传播巴贝虫病、莱姆病、埃里希体病等很多传染病,如临床治疗不及时及非对症治疗能很快致人死亡.美国首先报道了通过输血传播巴贝虫病(transfusion-transmitted babesiosis,TTB),现在巴贝虫病在世界范围内血站行业还不是常规检测项目,美国在巴贝虫病流行的州进行了相关检测,检测试剂没有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血液筛查,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现在血站行业有必要对这种能够通过输血传播疾病高度重视,现对巴贝虫病综述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