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作者:陈欣

    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并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在应激领域引起较大关注,文章对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热点研究作了简要介绍.方法主要选择被Medline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应激不一定并发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因素研究为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特征、应激方式、创伤事件类型、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创伤概念的标准化、持续创伤暴露的不良后果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机制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 中医药治疗应激性损伤的探讨

    作者:赵春玲;肖延龄;李伯

    1 运动应激损伤 运动应激对机体产生的损伤,是多方面的.寻求安全有效的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中药 ,尤为重要.有人设计了强化训练导致疲劳的大鼠模型,研究了理气扶正中药复方"体复康"对运动疲劳状态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肌原纤维、毛细血管超微结构、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糖元含量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扶正理气类中药 "体复康 "能有效地改善骨骼肌的供血、供氧功能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有效地减少运动应激对肌肉超微结构的损伤、迅速恢复肌糖原的含量,对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及消除运动性疲劳有良好的作用 [1- 2].

  • 煤矿瓦斯爆炸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作者:李玉方;郑文权;侯红军;孟森

    目的调查煤矿瓦斯爆炸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985-01/2005-05平顶山平煤集团矿区井下发生过瓦斯爆炸井下从事煤矿生产的工人为调查对象,以井下工作队为单位随机抽取256名进行调查.根据DSM-Ⅳ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对256名井下工人中曾经经历瓦斯爆炸的80名进行诊断,按有无创伤性应激障碍分为患者组和正常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80名经历过瓦斯爆炸事故的工人均进入结果分析,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30名.①患者组艾森克个性问卷内外向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质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精神质和掩饰度分差异无显著意义.②同正常组相比,患者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经历煤矿瓦斯爆炸的矿工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可能和个性特征相关,应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避免不良的心理影响.

  • 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依赖性反应紊乱

    作者:王庆松;王正国;朱佩芳

    目的探讨情感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离子及其相关的钙依赖性反应 ,进一步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样行为异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方法将 240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海马阈下电刺激组( SE, n=96)、海马电极埋植对照组( CE, n=96)和正常对照组( NC, n=48),采用频率 25 Hz、波宽 1 ms、串长 10 s、串隔 7 min、强度 100 μ A的恒流、单脉冲电流,反复刺激大鼠海马以建立 PTSD样行为异常动物模型;采用神经生化、流式细胞仪、荧光标记术及 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定量观测了实验大鼠海马 Na+-K+-ATP酶与 Ca2+-ATP酶活性,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与钙调素( CaM)相对活性平均通道荧光,以及海马组织总 CaM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电刺激停止后 12 h阈下刺激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 Na+-K+-ATP酶活性即明显下降 [( 0.56± 0.17) mmol/(kg@ s),F=4.438, P< 0.05], 48 h仍显著低于 NC组 [( 0.61± 0.17) mmol/(kg@ s), P=0.026]; 24 h线粒体 Ca2+-ATP酶活性亦明显降低 [(0.53± 0.14) mmol/(kg@ s), F=4.999,P< 0.05], 72 h仍显著低于 NC组 [(0.61± 0.17) mmol/(kg@ s), P=0.027].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于电刺激停止后 12~ 48 h明显高于两对照组( F=16.355,P< 0.01), 72 h仍显著高于 NC组 [( 290± 70) nmol/L, P=0.03],游离 CaM平均通道荧光则同步降低( F=10.655, P< 0.05),而海马组织总 CaM表达则于电刺激停止后 48 h内明显增多( F=16.247,P< 0.05).结论海马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持续增高、 Ca2+ /CaM含量明显增加及线粒体钠钾泵与钙泵功能受损,可能是实验动物 PTSD样情感行为异常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 依恋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1例分析

    作者:吴薇莉;简渝嘉;张伟

    目的:分析依恋障碍的临床特征,探讨心理疾病与患者早期依恋的关系.方法:1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通过3种量表评价,对其症状进行分析,采用启动动力思维、情绪的稳定化、创伤经历的回顾与重新体验、认知重建、建立与家庭的连接、家庭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的依恋障碍、情绪反应、认知模式和自我评价、创伤回忆闪回及噩梦、警觉和惊跳、逃避退缩行为、设想与白日梦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心理治疗中识别、分析依恋障碍症状以及恰当治疗对许多常见心理疾病(尤其是情感障碍)的恢复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程灵芝;李川云;刘晓红;黄丽婷;严进

    应激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有重要意义,重大事件和战争等应激干预研究已成为国家和军队重要课题.急性应激干预根据措施性质和干预对象的差异性分为一般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一般干预方法包括认知干预、社会支持和药物干预,特殊干预模式包括关键事件应激报告(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模式、消融干预(defusing intervention)模式和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disaster mentalhealthwork 8trategies)模式,其中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是由美国国立创伤后应激障碍(poettrs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研究中心提出的,在"9.11"事件发生后吴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捕食应激致大鼠的持续性情绪唤醒障碍

    作者:王庆松;吴渝宪;王伟文;林杭;曹仁存

    目的:探讨严重心理应激是否可引发实验大鼠较长时间的情绪唤醒水平障碍,以建立较理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6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135只,成组设计随机分为捕食应激组75只和正常对照组60只.先将大鼠放入捕食应激实验箱的小笼中,再将一只饥饿的猫放入实验箱中,使猫与大鼠无生理伤害性接触,致大鼠出现轻微惊恐性颤动及因惊吓所致呼吸急促而快速鼻翼煽动6~8 min;正常对照组大鼠除不接触猫外,其他处理程序相同.并通过大鼠运动活性、探究行为、拒俘反应性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测应激后4个月内实验大鼠情绪唤醒水平改变,同时以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其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SPSS 9.0软件进行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各组均数的SN-K法和Tamhane's T2法检验.结果:参与实验大鼠135只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捕食应激后1个月内应激大鼠旷场爬越行为明显减少[(71.5±13.5),(96.8±18.4)分,P<0.05];4个月时后肢性站立仍明显减少[(11.4±2.1),(17.9±3.3)分,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应激大鼠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降低[(4.8±0.9)%,(20.7±3.7)%,P<0.01];[(0.9±0.2)%,(6.6±1.2)%,P<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拒俘反应性则在应激后2个月内明显增加[(2.4±0.5),(1.5±0.4)分,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捕食应激后第1天应激大鼠在Morris水迷宫空间觅向训练中潜伏期明显延长[训练15次时为(32±6),(17±3)s,P<0.05],在空间定向能力测试时,应激大鼠水迷宫的4个象限中无目的漫游所花费时间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激后2周时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无明显改变.结论:单纯捕食应激成功诱发了实验大鼠持续性运动活性减少、探究行为受抑、警觉水平过高、焦虑不安状态、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惊恐逃避反应等多种情绪唤醒障碍,以及短期空间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能力受损表现,具有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的致病因素与过程,可基本模拟其主要临床表现.

  • 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选量表评估海员心理应激素质:404名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郑慧春;姜潮;刘启贵;贾树华

    目的:调查海员这一特殊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阳性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4-04/07所有进行换证、培训前健康体检的中国东北三省海员424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艾森克人格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场自填问卷方式.症状自评量表的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艾森克人格问卷的4个因子分包括精神质分、稳定性分、内外向分、掩饰性分.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两个因子包括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对取得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建立SPSS 10.0数据库,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完成问卷424份,实际有效问卷404份,有效率为95.3%.①近海海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高16.13%,远海海员次之11.65%,新录低8.06%,三者差异不显著.②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年龄、家庭人口数、教育水平、上船前户籍等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无相关性.③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的分值与症状自评量表的10项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475,0.362,0.442,0.312,0.472,0.495,0.561,0.524,0.555,0.443,P<0.001),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290,P<0.001),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01),与精神质分、稳定性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3,0.312,P<0.001),与内外向分、掩饰性分呈显著负相关(r=-0.211,-0.210,P<0.001).④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评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的分值与消极应对、偏执、恐怖呈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结论: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分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调查对象的人格特点、身心健康程度、社会支持因素等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

  •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创伤记忆提取

    作者:谭红;施琪嘉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SPECT)分析,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在一般生活事件和相关创伤事件刺激前后局部脑血流改变,研究其创伤记忆的提取过程.方法:对2003-06/2004-05在同济医院就诊的30例未经治疗的PTSD患者用双日法进行静态和创伤信息刺激下的SPECT显像,并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所圈定的感兴趣区.结果:静态患者局部的血流量改变不明显;而在创伤信息刺激后的检查结果显示相当于杏仁核的部位、岛状结构,颞叶中回,双侧视皮质的局部脑血流均有增加.创伤信息刺激后局部脑血流比值:杏仁核左、右分别为0.92±0.08,0.98±0.08,海马左、右分别为0.66±0.64,0.76±0.08,丘脑左、右分别为0.79±0.31,0.81±0.45,顶叶左、右分别为1.25±0.26,0.96±0.41,枕叶左、右分别为1.20±0.64,1.18±0.23,颞叶左、右分别为1.12±0.23,0.92±0.09,与一般刺激后局部脑血流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左侧的额叶区的和颞下回局部脑血流量则明显减低(P<0.005).结论:PTSD患者与陈述性记忆有关的功能的改变提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发生了神经生物学的改变.

  • 创伤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干预对策

    作者:石荣光;李冬梅;王琳;张静玉;宋春兰

    目的 了解创伤骨折后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干预对策.方法 将1000例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0例,在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试验组施以应激干预,分别于入院第2天和第9天对2组患者进行SCL-90、HAMA、HAMD的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住院第2天心理障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住院第9天心理障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激干预对策可显著减轻或消除创伤骨折患者应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障碍与护理伦理决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阮小芳;胡艳;苏雅云;吴佳薇

    目的:了解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护理伦理决策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测量表和护士护理伦理决策问卷对340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8名占17.06%(58/340)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分为(38.77±13.57)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组伦理选择、伦理行动和伦理决策能力总分分别为(121.36±8.33)、(105.56±7.76)、(226.92±15.52)分,无创伤后应激障碍组为(140.60±9.01)、(117.65±8.41)、(258.27±16.7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6、-10.015、-13.153,P<0.01);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分与伦理选择、伦理行动和护理伦理决策总分均呈负相关(r=-0.415、-0.431、-0.420,P<0.05)。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后可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管理者应做好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工作,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护理伦理决策的影响。

  • 时间观疗法的研究进展及对我国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研究的启示

    作者:洪都;林梅;张菊英;吴春丽;吴萍;孟婧

    津巴多时间观疗法(TPT)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理干预的新方法,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国际上相关研究已经证明TPT的效果显著且长期有效,已被相关领域学者推广应用并完善。近年来,运用TPT干预PTSD已成为精神心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而在国内关于其应用的研究却鲜有报道,而如何恰当地将其引入我国用于相关研究仍需探索。因此,本文将系统介绍TPT的理论框架,总结分析运用过程的难题及对我国PTSD护理研究的启示,以期我国学者推广用于研究以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

  •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彭子文;静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激源会使儿童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该文从流行病学、神经内分泌学、记忆特征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国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PTSD样大鼠杏仁中央核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

    作者:刘宁宇;韩芳;杜喆;石玉秀

    目的 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D)样大鼠杏仁中央核(CeA)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方法 使用SPS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模型,无连续单一应激(SPS)刺激组为对照组,其余3组分别为SPS刺激后静养24 h、7 d和14 d,其中7 d组出现PTSD样症状为PTD样大鼠组.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定位定量检测各组CeA的GR表达,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GR分布在CeA神经元的细胞核中,SPS刺激后24 h,GR表达急剧下调,而7 d、14 d呈现逐渐回升趋势,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TSD样大鼠CeA的GR表达变化,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紊乱引发PTSD相关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 犯罪受害人的应激障碍及其干预

    作者:王恩界;汪新建;严俊

    曾经在犯罪现场遭到犯罪人威胁或伤害的受害人,可能会因为这种遇害经历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应激障碍.描述犯罪受害人有可能发生的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介绍国内外常用的评估工具,总结能够有效干预犯罪受害人应激障碍的方法,并做出简要评价.

  • 集体特大交通事故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分析

    作者:王芳;宋永斌;张桂青

    评估经历两次撞击的集体特大交通事故中36名伤员1周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以PCL-C为提纲,结合伤员自身、家属和同病房伤员的描述由评估者经过个体晤谈后完成评定.结果显示伤员常见的症状是:创伤提示异常心理痛苦(83.33%),闯入性回忆(69.44%),回避创伤提示物品或境遇(66.67%),惊跳反应(63.89%),回避创伤相关思考(61.11%)和睡眠障碍(61.11%);63.89%的伤员PCL-C总分≥41;维吾尔族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严重程度高于汉族伤员.

  • 影响应激障碍治疗方案确立的临床特征

    作者:杨敏;杨爽;刘晓虹

    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近些年创伤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遭遇创伤事件患者的情况,本文将从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因素、生理与心理共病、过去受伤史、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7个方面阐述影响应激障碍的因素,以期在影响应激治疗因素层面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探析骨科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的护理干预

    作者:许慧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骨科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作为考察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应激障碍患者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数据相差较大,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激障碍患者针对性护理更有助于帮助骨科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的恢复,其有效率高,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静;梁贞贞;杨森焙;王友洁;杜玉开;沈敏

    目的:了解农村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性,探讨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整群抽取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某高中12个班级和10所乡镇中学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社会支持、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以及儿童青少年躯体虐待情况,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学生2 500人,回收2 315份调查表,有效问卷2 283份,有效应答率89.5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4.22±1.71)岁,男生1 027人,女生1 256人.PTSD的检出率为8.94%,其危险因素分别为人睡困难、睡眠很少充足、睡眠有时充足、以打架及吵架来解决冲突、人际关系因子异常、学习压力因子异常、丧失因子异常、躯体虐待;保护因子为上网<2h、社会支持水平为中等.结论: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躯体虐待、睡眠差、社会支持低等均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家庭、学校及社会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促进其身心及社会功能的健康发展.

  • 外伤病人应激障碍的护理措施

    作者:吕秀春;牛春牧

    探讨外伤病人应激障碍(PTSD)的护理措施.针对病人出现的应激障碍,进行体位与局部制动护理,镇痛、镇静和心理支持,处理开放性伤口和维护各器官的功能.通过随访发现患者的应激障碍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已经消除,效果明显.应用相关护理措施,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疗效满意.

    关键词: 外伤 应激障碍 护理
302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