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手术因素对破裂腹主动脉瘤死亡率的影响

    作者:王祺;任华亮;李春民;张望德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已成为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治疗的首选方式,但EVAR较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并未明显降低死亡率.除手术本身的技术因素外,RAAA的死亡率还与血压、瘤颈、时间等一系列因素有关.本文就影响RAAA死亡率的非手术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希望通过对非手术因素进行适当干预,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并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肾动脉烟囱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梓伦;常光其;王劲松;姚陈;殷恒讳;胡作军;王冕;王斯文;王深明

    目的:评估肾动脉烟囱支架应用于瘤颈解剖复杂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利用肾动脉烟囱支架延长近端锚定区进行EVAR治疗7例瘤颈复杂的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端瘤颈长度≥10 mm者4例,<10 mm者3例。结果7例患者近端瘤颈长度为(12.7±5.2)mm,近端瘤颈成角为(68.6±14.6)°。1例术中主体支架向远端移位至瘤腔,利用肾动脉烟囱支架延长锚定区后在近端植入直筒型覆膜支架,内漏消失;3例释放主体支架后因存在明显Ⅰ型内漏,利用肾动脉烟囱支架延长锚定区后在近端植入主动脉延支(cuff),内漏明显减少仅存少量延迟内漏。利用烟囱技术重建左肾动脉5例,右肾动脉1例,双侧肾动脉1例。平均随访16.6个月,随访期内无患者死亡,术后30天出现股动脉穿刺点感染、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腹股沟血肿各1例,术后1年1例患者仍存在少量内漏,余患者内漏消失,8枚肾动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瘤颈较短并成角较大的AAA,术前预定或术中视近端内漏情况临时决定采用肾动脉烟囱技术,可以有效延长近端锚定区,为EVAR提供技术保障,短中期结果显示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 EVAR术后瘤颈解剖源性的髂支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戈小虎;方青波;管圣;慈红波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危险因素,探讨瘤颈解剖源性的髂支闭塞的原因及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12至2014-12期间的148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行病例对照研究,用非条件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48例EVAR术后患者中,8例出现髂支闭塞,发生率为5.4%。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髂支末端位于髂外动脉;肾下瘤颈成角>60°并狭窄;髂动脉严重扭曲并狭窄。8例髂支闭塞患者中2例为急性下肢缺血,经复合手术后下肢血运恢复,6例为慢性下肢缺血,5例行腔内治疗,1例因入院时已发生肢体坏疽,截肢处理。结论以往对于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支架远端锚定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研究发现肾下瘤颈成角>60°并狭窄也是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高危因素,但还缺乏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的支持。

  • 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及评价

    作者:李浩诚;沈永斌;姜维良

    目的:通过对患者病情、术前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术后治疗措施及随访这几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讨论分析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156例患者的病情、术前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术后治疗措施等资料整理收集,共将其分为2组: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组(A组),共63例,普通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组(B组),共93例,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组出现1例死亡,围术期内出现内漏11例,经治疗内漏均消失;随访期发生4例内漏,多数经保守观察后消失,仅1例需治疗。普通型腹主动脉瘤组未出现死亡病例,围术期内出现内漏14例,经治疗内漏均消失;随访期内出现内漏6例,经保守治疗观察期内漏消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在术后及随访期间2组患者无明显支架移位发生。结论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组与普通型腹主动脉瘤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远期存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无明显差异。血管腔内介入技术能够有效的治疗复杂型性腹主动脉瘤。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寇镭;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刘晖;杨耀国;王盛;刘硕;吴庆华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单纯Ⅱ型内漏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EVAR术后治疗Ⅱ型内漏的发病率、诊断方法、随诊情况以及干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EVAR术后发现单纯Ⅱ型内漏36例,发生率10.84%;21例(58.3%)为术后即刻动脉造影显示Ⅱ型内漏存在,另15例(41.7%) EVAR术后即刻动脉造影未发现内漏,随访过程中发现Ⅱ型内漏存在.随访时间3~1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9个月.Ⅱ型内漏自愈率为47.2% (17/36).随诊过程中瘤体直径无明显增大27.8% (10/36).失访率13.9%(5/36).4例Ⅱ型内漏因瘤体直径增加>10mm给予经动脉途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二次干预治疗率11.1% (4/36);术中即刻动脉造影Ⅱ型内漏均消失,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靶动脉栓塞者随诊12个月无内漏复发,瘤体直径缩小;1例髂内动脉和瘤腔内栓塞,术后复查CTA提示Ⅱ型内漏存在,瘤体直径较栓塞术前缩小3mm,栓塞术后随访21个月Ⅱ型内漏仍存在,瘤体直径无继续增大;1例瘤腔栓塞术后10个月发现Ⅱ型内漏复发且瘤体直径增大10mm,栓塞术后15个月动脉瘤破裂,急诊行腹主动脉瘤切除、腹主动脉至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术成功,术中确诊为腰动脉来源导致Ⅱ型内漏;目前开腹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结论:EVAR术后Ⅱ型内漏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中、远期随访中Ⅱ型内漏的出现甚至导致瘤体直径增加并不少见,甚至可以导致破裂.因此对于EVAR术后严密随访十分重要,尤其对于瘤体直径增大者.应用支撑导管行经动脉途径栓塞术,有助于到达靶动脉开口部位.应用弹簧圈进行靶动脉开口部位确切栓塞可能会降低Ⅱ型内漏的复发率,且安全.其远期疗效有待于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的病例积累.

  • 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何楠;陈忠;刘博文;唐小斌;寇镭;王盛;吴章敏;刘晖;张腾飞;王晓娜

    目的:通过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EVAR)时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与传统穿刺技术建立入路的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的49例EVAR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50条肢体)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动脉入路;22例(34条肢体)采用传统18G穿刺针穿刺建立入路,术后采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闭合器止血.初期评价终点包括穿刺点局部血肿形成(≥2 cm)、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及血管闭合器使用数量和术后CTA股动脉直径以及局部穿刺点组织厚度.结果:微穿刺组较传统穿刺组入路相关总并发症率低(P <0.005).血管闭合器使用数量相比传统穿刺法更少.结论:经皮穿刺EVAR修复术使用微穿刺技术建立动脉入路是安全有效的,其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较低.

  • 弹簧圈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

    作者:韩晓峰;郭曦;刘光锐;李铁铮;黄连军

    目的 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囊增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根欢;刘暴;曾嵘;倪冷;刘昌伟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其术后无明显内漏的瘤囊增大越来越多.术后及时发现瘤囊增大并将其与内漏相鉴别对于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瘤囊增大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

  • 新型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近-中期随访结果与单中心经验总结

    作者:刘明远;刘兵;王豪夫

    背景:受限于高昂的覆膜支架费用和有限的循证医学数据,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这一微创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受到阻碍。为了降低费用,覆膜支架材料的国产化势在必行,但是之前国产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的循证医学数据仍然较少。目的:对比新型国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与进口覆膜支架(GORE EXCLUDER)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至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完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3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国产覆膜支架(华脉泰科)11例,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2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6-79岁,平均(70.2±6.9)岁。于术后第1,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国产组支架组11例均成功植入华脉泰科覆膜支架,术后发现迟发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1例术后髂支闭塞,1例死亡。共植入覆膜支架主体11枚,髂动脉覆膜支架18枚,Cuff支架1枚,裸支架1枚,平均2.8枚/人;②进口支架组21例均成功植入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90%,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2例(10%),术后复查发现Ⅰ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2例。共植入覆膜支架主体21枚,髂动脉覆膜支架28枚,Cuff支架3枚,平均2.47枚/人;③结果表明,新型国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取得了满意的近-中期疗效,各观测指标与进口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国产覆膜支架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发内张力发病机制及处理策略

    作者:朱广昌;汪忠镐;汪秀杰;李建新;谷涌泉;俞恒锡;陈兵;胡志伟;梁伟涛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因其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已引起广泛关注.自1991年Parodid等成功开展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后,内漏和内张力便成为EVAR术后重要的并发症.内张力是EVAR的晚期并发症,一般发生在EVAR术后1~2年后.

  • I-gel喉罩通气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循环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沈健;陈晓东;倪燕;桂波

    目的 探讨置入I-gel喉罩通气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循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拟行择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29例,置入I-gel喉罩通气;E组30例,采用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0)、喉罩或气管导管插入前(T1)和插入后即刻(T2)、1 min(T3)及5 min(T4)时的MAP和HR,测定T0和T3时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 与E组相比,I组T2、T3及T4时点HR较慢,MAP较低(P<0.05).与T0时点相比,T3时点两组血浆NE浓度均升高(P<0.05).T3时点I组血浆NE浓度低于E组[(161.3±49.7) pg/mlvs.(193.4±41.2) pg/ml](P<0.05).结论 与气管插管比较,应用I-gel喉罩通气应激反应较轻,有利于维持诱导期循环稳定.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腔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志浩;施健;韩鹏;张玉林;叶家欣;朱斌

    目的:由于各种影响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后(EVAR)瘤腔大小的因素仍不清楚。作者将腹主动脉瘤瘤腔直径在腔内修复术(EVAR)手术一年后的CT图像与术前直径进行比较。方法接受EVAR的患者根据腹主动脉治疗后病变的大小变化,分为以下三组:收缩(缩小>6mm)组,扩大(扩张>6mm)组,无变化(6mm内的改变)组。收集包括患者的背景,实验室数据,使用的设备,药物,解剖特点,以及存在/不存在术后内漏进行检测。结果68例患者中23例被排除。收缩组17例患者,无变化组28例患者,同时趋于显示AAA瘤腔的收缩与较高的术前AAA血栓面积率呈现正相关(P=0.05)。本资料中无其他变量影响瘤腔大小的变化。此外,内漏的存在表明瘤腔收缩的干扰。结论较高的AAA血栓面积率常与AAA瘤腔收缩相关联。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植入物后综合征13例分析

    作者:房涛;王豪夫;王曰伟;李君;赵宗刚;戚森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EVAR术后与植入物后综合征(PIS)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行EVAR腹主动脉瘤病人50例,术后第1天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观察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50例病人中,术后13例(26%)发生PIS.术后PIS组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水平与非PI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905~6.828,P<0.05).结论 PIS为腹主动脉瘤病人EVAR术后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

  • 中国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十二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刘昌伟;陈跃鑫;叶炜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 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血管腔内技术修复腹主动脉瘤瘤腔,治疗腹主动脉疾病的新型微创手术.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李追;任为;黄文;赵渝;成军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人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人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伤、血管内支架闭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等,对不同并发症采取覆膜支架置人、人工血管移植、股-股搭桥、Fogarty导管取栓等处理措施,并于术后30 d采用超声多普勒随访术后情况.结果 57例均完成EVAR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伴有髂动脉扭曲>90° 7例,股动脉直径纤细(<7 mm)3例,一侧髂动脉闭塞4例,合并髂动脉瘤5例(双侧髂动脉瘤2例,单侧髂动脉瘤3例).入路血管并发症7例(12.28%),其中髂动脉破裂1例,血管内支架闭塞2例,股动脉内膜损伤3例,股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30 d随访,发生Ⅱ型内漏3例,1例人工血管移植后吻合口狭窄.结论 重视术前入路血管的评估,同时掌握腔内及开放手术技巧,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降低EVAR手术风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