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CGMCC No.8730冠突散囊菌发酵的金花黑茶对两种血脂异常模型大鼠体重和血脂的作用

    作者:刘婷;陈然;陈頔;应剑;孟庆佳;郝彬秀;衣喆;李颂;董志忠

    目的 研究CGMCC No.8730冠突散囊菌标准化发酵的金花黑荼对大鼠体重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1)蛋黄乳剂模型: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每日灌胃蒸馏水、其他组每日灌胃低中高(100、500、2500 mg/kg 3个剂量金花黑茶提取物.11d后禁食并腹腔注射蛋黄乳剂,第12 d采血测血脂,实验期间定期记录体重.(2)高脂饲料模型: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其他组饲喂60 kcal%高脂饲料,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每日灌胃蒸馏水、其他组每日灌胃低中高(75、250、750 mg/kg3个剂量金花黑茶提取物.定期记录体重、摄食量和能量摄入,第1、9周末禁食采血测血脂,第9周末取肾周及附睾周脂肪垫,计算体脂比.结果 (1)灌胃12d后,2500 mg/kg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蛋黄乳剂模型组(P<0.01).(2)灌胃9周后,250、750 mg/kg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高脂饲料模型组,且摄食量、体脂比均降低(P<0.01).结论 CGMCC No.8730冠突散囊菌标准化发酵的金花黑茶提取物对SD大鼠有控制体重、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功效.

  • 冠突散囊菌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李莹;邹先伟;张小娜;王莹;唐劲天;张阳德

    目的:研究冠突散囊菌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萃取法对冠突散囊菌甲醇提取物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3种提取物,并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和[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测定法,对冠突散囊菌3种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冠突散囊菌石油醚提取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0.078,0.083 g·L-1,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分别为0.21,0.13 g·L-1;正丁醇提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几乎没有清除作用;3种提取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比阳性对照VC(IC50分别为0.032,0.024 g·L-1)弱.结论:冠突散囊菌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石油醚提取物活性较强.

  • 不同天数银杏叶发酵液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作者:詹欣;辛敏;王然;唐涛;唐劲天;岳秉飞

    目的:考察银杏叶培养基经过冠突散囊菌发酵不同时间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将冠突散囊菌接种于银杏叶培养基中分别发酵4,7,11,14 d后,真空抽滤得到滤液,利用溶剂分级萃取得到提取液,以未发酵银杏叶乙酸乙酯提取液作为对照.结合酶标仪,通过清除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以及铁还原能力,比较不同发酵天数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测定了不同天数银杏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11d发酵液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强,DPPH半数抑制浓度(IC50)105.60 mg·L-1,ABTS IC50102.09 mg·L-1更接近维生素C(vC)的IC50值,同时,11d组铁还原实验的吸光度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均为大值.结论:初步确定银杏叶培养基发酵11d后,发酵液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积累量大.

  • 中药桑叶固体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吉成;刘轩;徐志伟;车冠达;程宣;唐劲天;翟延君

    目的 探讨桑叶固体发酵前后7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应用“药用真菌固体发酵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以桑叶为药性基质,冠突散囊菌为发酵菌种,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对发酵物用70%乙醇进行提取.并以维生素C(Vc)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阳性对照,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OH自由基、铁还原能力及与Fe2+螯合能力5个指标对发酵前后桑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及铁还原能力优于固体发酵7d后桑叶的70%乙醇提取物,但对于Fe2+螯合能力而言,发酵后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较未发酵前有所升高.其中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DPPH、ABTS、Fe2+螯合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4.69、2.03、20.89 mg/mL,而固体发酵7d后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三者的IC50值分别为:17.63、1.87、9.20 mg/mL;同时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发酵后桑叶中总多酚含量较发酵前明显下降,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却高于发酵前总黄酮含量.其中发酵前桑叶中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为4.39、3.95 mg/mL,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上升至5.37 mg/g,总酚酸下降为1.55 mg/g.结论 固体发酵7d,能够降低桑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及铁还原能力,但却能升高其螯合能力.

  • 银杏叶发酵与未发酵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作者:詹欣;辛敏;王然;王吉成;刘轩;唐涛;唐劲天;岳秉飞

    目的 对比银杏叶发酵与未发酵萃取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方法 利用冠突散囊菌在银杏叶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将得到的发酵液以及未发酵的银杏叶水提物依次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的萃取,选取各部位提取物进行对指示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进行药敏纸片法抑菌试验.选取未发酵部分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银杏叶未发酵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较显著,而且抑菌活性与样品浓度不成正相关.未发酵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的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2.5、5.0、10.0 g/mL.结论 银杏叶发酵与未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未发酵作用较明显.石油醚提取物在发酵前后抑菌活性变化不大.说明银杏叶中主要的抑菌成分存在于乙酸乙酯极性段,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转化,造成银杏叶中抑菌活性成分减少.

  •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彭晓赟;梁法亮;李冬利;陈玉婵;陶美华;章卫民;赵运林

    目的 研究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薄层制备等色谱方法和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3种肿瘤细胞SF-268、MCF-7和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肠炎亚种、痢疾志贺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等肠道致病菌为供试细菌,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从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1,5-二羟基-3-甲氧基-7-甲基蒽醌(2)、灰绿曲霉黄色素(3)、2-(2’,3-环氧基-1',3'-庚二烯基)-6-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4)、2-(2',3-环氧基-1',3'5′庚三烯基)-6-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5)、2-(3E,5E-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6)、酪醇(7)、对羟基苯甲酸(8)、苔黑酚(9).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6对3种肿瘤细胞株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除化合物1和6外,其他化合物对普通变形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9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效果.结论苯甲醛类化合物是冠突散囊菌的主要代谢产物,化合物7和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6和8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 冠突散囊菌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及特性研究

    作者:张芳芳;刘飞;袁超;高亮;王羽;凌沛学;朱希强

    目的 测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抑菌物质的温度及其pH稳定性.方法 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冠突散囊菌发酵液,采用打孔法测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抑菌作用及在不同温度及pH值下的稳定性.结果 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相的抑菌作用较其他提取相强.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与白色链霉菌的抑制作用显著,且该抑菌物质在25~121℃,pH 4~8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的抑菌活性.结论 乙酸乙酯能有效提取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抑菌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及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黑茶益生菌种“金花”菌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作者:袁超;袁丹丹;王淼;刘飞;朱希强;凌沛学

    目的 提取“金花”菌基因组并测序分析.方法 从黑茶中分离得到一株冠突散囊菌,命名为YKY807,提取其基因组,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和Pacbio RS Ⅱ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序列全长为27 701 366 kb,其GC含量为49.87%.总基因数量为8405,总基因序列长度为12 750 105kb,编码基因占基因组的41.5%,编码基因总长度为11 398 657kb,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1356.1 kb.结论 已获得冠突散囊菌基因组序列信息,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MAQV00000000.

  • 桑叶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王吉成;刘轩;唐劲天;翟延君

    目的:比较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利用冠突散囊菌在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将得到的发酵液和未发酵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以抗坏血酸和EDTA为阳性对照,针对指定指标(DPPH、ABTS、FRAP、OH·、螯合能力)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并对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整体优于液体发酵后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对DPPH、ABTS、螯合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4.69mg·ml-1、2.03mg·ml-1、20.89mg·ml-1,而液体发酵后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三者的IC50值分别为:12.42mg·ml-1、2.65mg·ml-1、14.81mg·ml-1;同时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发酵后桑叶中总多酚含量较发酵前明显下降,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却明显高于发酵前总黄酮含量。其中发酵前桑叶中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为4.39mg·ml-1、3.95mg·ml-1,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高达8.53mg·g-1,总酚酸却下降为1.24mg·g-1。结论: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体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发酵前抗氧化作用较明显。此外通过微生物转化,显著性提高桑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同时,却降低了桑叶中总酚酸含量,因此可以推测,桑叶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并非是黄酮类化合物,而是非黄酮类的多酚类成分。

  • 探讨黑茶中冠突散囊菌与黄曲霉生长环境差异性

    作者:邱玲;李月;黄蓉;龙安妮;彭秋萍;朱帆东;罗琼

    目的 通过初探冠突散囊菌与黄曲霉的生长差异性,为黑茶的生产提供借鉴意义.方法 针对两菌种生长温度,初始PH,黑茶浸提液含量,采用单因子变量法,探讨其生长差异性.结果 两菌种生长温度,初始PH,黑茶浸提液含量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两菌种均为霉菌属,形态结构,生长机制,周期等相似,因此两者的温度,初始PH,黑茶浸提液含量生长环境无明显差异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