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중국혈흡충병방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6661
  • 国内刊号: 32-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周晓农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诱导调节性T细胞能力差异的比较

    作者:董潇潇;张萃;杨晓玮;李永;陈晓军;薛雪;张伟伟;徐志鹏;孔文珺

    目的 观察并比较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WA)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CD4+CD25+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水平及其抑制能力的差异.方法 分别以PBS、SWA和SEA免疫小鼠,取小鼠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中产IL-10、TGF-β的细胞比例.采用磁珠分选出各组小鼠的Treg细胞后,以3H-TdR掺入法检测其抑制靶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与SWA相比,SEA可诱导更多的Treg细胞(P<0.05),刺激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能力也更强(P< 0.05);SWA、SEA免疫小鼠后,SEA刺激Treg细胞产生IL-10、TGF-β的能力更强(P<0.01).结论 SEA较SWA能更好地活化诱导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 江苏省疟疾疫情预警系统的建立Ⅱ数字地球系统应用于疟疾疫情管理及监测

    作者:王伟明;周华云;刘耀宝;李菊林;曹园园;曹俊

    目的 通过数字地球系统应用于疟疾疫情管理和监测,探索消除疟疾的新模式.方法 对2011年江苏省疟疾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同时利用集思宝UniStrong G330 GIS数据采集器采集患者居住地的经纬度,再利用数字地球系统(Google Earth) Free 6.2及其图片管理软件,建立疟疾病例预警点地标库和图片管理系统.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其中本地感染间日疟13例,国内外省输入性间日疟11例,国外输入性间日疟20例,国外输入性恶性疟309例,国外输入性三日疟7例,国外输入性卵形疟14例.从Google Earth制图可以清晰地发现,除输入性三日疟呈高度散发外,其他疟疾病例都有一定的聚集性.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主要集中在泗洪县,国内外省输入性间日疟主要集中在苏州市和无锡市,国外输入性间日疟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国外输入恶性疟主要集中在苏中地区,国外输入性卵形疟主要集中在溧阳市.结论 Google Earth应用于疟疾疫情管理操作简便快捷,图文直观清晰,能为卫生主管部门合理配置疟防资源、消除疟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参考.

  •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及虫卵抗原对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杨晓玮;张萃;董潇潇;李永;徐志鹏;张伟伟;孔文珺;薛雪;陈晓军

    目的 观察并比较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及虫卵抗原(SEA)在诱导CD4+T细胞分化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分别用SWA、SEA免疫C57BL/6小鼠后分离脾细胞,或用SWA、SEA体外刺激正常小鼠来源的脾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细胞中产生IFN-γ及IL-4的细胞比例,以及CD4+T细胞中Th1、Th2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 SWA比SEA更能优势诱导CD4+T细胞产生IFN-γ(P< 0.05),SEA比SWA更能优势诱导CD4+T淋巴细胞产生IL-4(P<0.05).结论 SWA较SEA更能优势诱导Th1细胞分化,SEA较SWA更能优势诱导Th2细胞分化.

  • 安徽淮南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药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随蚊龄变化的研究

    作者:徐铁龙;钟代斌;方强;汤林华;周水森;郑彬

    目的 研究蚊龄对安徽淮南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安徽省淮南市现场采集中华按蚊幼虫,饲养羽化,分别在雌蚊羽化后1、3、6、9、12、15d和20 d时,测定其抗药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并以实验室敏感蚊作为对照组,比较二者抗药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结果 随蚊龄增长,安徽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曲线均呈不对称倒U形变化.1d龄时,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较低;其后迅速增加,至3~9d时达到顶峰,进入平台期;随后,抗性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均逐渐降低.3~12d龄蚊虫P450单加氧酶活性高于敏感蚊,15 d与20 d龄蚊虫与敏感蚊类似,1d龄蚊虫则低于敏感蚊.结论 蚊龄是蚊虫抗性和酶活性检测的混杂因素.P450单加氧酶活性增强可能是当地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产生的原因之一.采用蚊龄不一致的现场蚊作为测试对象可能会低估其抗性水平,误导杀虫剂的使用.

  •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IL-22来源细胞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永;杨晓玮;董潇潇;陈晓军;徐志鹏;张伟伟;薛雪;孔文珺;周莎

    目的 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体内细胞因子IL-22来源细胞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小鼠体内IL-22的主要来源.方法 分别提取感染日本血吸虫0、3、5、8、13周的小鼠淋巴结和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个感染时期IL-22来源细胞的比例.结果 感染小鼠的淋巴结和脾脏中,产生IL-22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在所有产生IL-22的细胞中,有80%左右为T细胞.产生IL-22的CD4-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3周内明显升高,而产生IL-22的CD4+T细胞的比例到感染第3周后才开始升高,至第8周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淋巴结和脾脏中,IL-22由T细胞和非T细胞两大群细胞产生,其中T细胞是细胞因子IL-22主要的来源.产生IL-22的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4+T细胞两群,其中产生IL-22的CD4-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迅速增加;而在感染进入慢性期后产生IL-22的CD4+T细胞大量增加.

  • 3种ELISA试剂盒检测片形吸虫病的效果评价

    作者:艾琳;陈木新;陈韶红;储言红;蔡玉春;周晓农;陈家旭

    目的 评价3种人体片形吸虫病ELISA试剂盒的检测效果.方法 采用本研究室大片吸虫抗原、肝片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包被的人体片形吸虫病ELISA试剂盒(Fg-ELISA和Fh-ELISA)及德国DRG公司生产的人体片形吸虫IgG抗体ELISA试剂盒(DRG-ELISA),分别检测26份大片吸虫患者血清、180份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和26份健康人血清,评价3种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结果 Fg-ELISA、Fh-ELISA和DRG-ELISA 3种检测盒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80.8% (95%CI:65.7%~ 95.9%)和100.0%,特异性分别为87.9% (95% CI:83.5%~ 92.4%)、85.0% (95% CI:80.1% ~ 89.9%)和83.5%(95% CI:78.4%~ 88.6%),约登指数分别为0.88、0.66和0.84.其中,Fg-ELISA检出率(100%)明显高于Fh-ELISA(80.8%) (P< 0.05);Fg-ELISA检测26例大片吸虫病患者血清的吸光度(A)绝对值(A/ CO)为1.70,明显高于Fh-ELISA的1.18 (P< 0.000 1).结论 Fg-ELISA试剂盒检测效果较好,且成本相对较低,比Fh-ELISA和DRG-ELISA两法更适宜用于我国西南大片吸虫病流行区临床样本检测及大规模筛查.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观察

    作者:牛雪花;华海涌;郭文建;张宇;刘敏;洪叶;吴鹏飞;卢萍;张海芳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STS)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保肝治疗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同样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STS.2组患者分别在治前及治后第15d进行门静脉内径测量、肝纤维化4项指标(PⅢP、CⅣ、HA、LN)及血清酶活性3项(ALT、AST、γ-GT)测定.所有患者血吸虫病胶体染料法(DDIA)、HBsAg均为阴性.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及血清酶各项指标的阳性数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纤维化指标阳性数均有所下降,但仅C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3,P=0.037);对照组则有升有降.以测量指标数值的降低判断改善情况,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中有3项(PⅢP、CⅣ、HA)达到改善,其中2项(PⅢP、HA)达到明显改善.血清酶指标无改善.结论 STS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消长监测

    作者:吴子松;唐猛;李汉刚;徐亮;朱会彬;范建儒;毛平;骆锋;黄义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GMRT)、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变化.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抗体滴度逐年降低;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20%,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r=0.94,P<0.05).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 被忽视的热带病全球研究进展的情报学分析

    作者:徐小林;朱蓉;张利娟;路龙廷;郭家钢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及信息可视化角度,分析全球关于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及演进过程.方法 对Webof Science、PubMed以及PLoS NTD杂志所刊载的NTDs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及关键文献引文战略坐标.结果 2005-2013年,NTDs相关文献发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各类疾病的发文量存在差异.文献作者、机构和国家分布存在以美国和英国以及瑞士和中国为代表的两个聚类.研究对象包括“人群”和“动物”,涉及流行病学、实验室、社会经济等多门学科.疾病的经济负担,将NTDs防治纳入HIV/AIDS、结核、疟疾的防治规划中,综合性防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人群化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疫苗研究,研发创新议程为该领域六大关键和热点研究主题.结论 NTDs研究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以及各国、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

  • 丹阳市钉螺消长与扩散趋势分析

    作者:江涛;王志坚;朱涛;巢农;张效忠;王建明

    目的 调查与分析江苏省丹阳市水系钉螺消长与扩散趋势,探讨有效的钉螺防控措施.方法 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常规螺情监测数据,按水系分析丹阳市有螺面积变化趋势以及扩散情况.结果 丹阳市境内钉螺主要由外来水系输入,经通江河道向内陆扩散,并呈上游向下游、河道至灌渠扩散趋势.结论 通江河道是江滩钉螺向内陆扩散的主要通道,灌溉系统则是钉螺向内陆灌区扩散的重要途径.应采取灭螺与防螺相结合的钉螺控制策略.

    关键词: 钉螺 消长 扩散 丹阳市
  • 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中华按蚊kdr基因突变检测的研究

    作者:白亮;朱国鼎;唐建霞;张超;刘耀宝;李菊林;曹俊;高琪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相关kdr基因突变检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根据中华按蚊kdr基因序列及其L1014位点常见的突变类型设计一对引物和三条TaqMan-MGB探针,对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经测序鉴定后的6种中华按蚊kdr基因常见类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用该方法对50个实验室和113个现场中华按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对中华按蚊kdr基因6种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单管法可判断kdr基因L1014是否发生突变,双管法可对具体突变类型进一步鉴别.经检测,50个实验室样本均为野生型纯合体,而113个现场样本中,仅12个样本为野生型纯合体,其余101个样本均发生了L1014F或L1014C突变,突变频率为87.61%.结论 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可用于中华按蚊kdr基因L1014位点突变的检测.

  • “螺威”植物杀螺剂现场灭螺效果研究与示范Ⅰ湖沼地区草洲喷洒灭螺效果观察

    作者:贾铁武;孙乐平;洪青标;陶波;蔡建新;李岳生;林丹丹;喻鑫玲;周晓农

    目的 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TDS)在湖沼地区现场灭螺效果,为大规模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西省星子县和湖南省华容县各选择1个环境采用5 g/m2 TDS进行喷洒灭螺试验,并与2 g/m2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WPN)进行对比观察,统计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药物、不同时间现场杀螺效果.结果 星子和华容2个现场灭螺后1、3、7、15d,TDS组与WPN组钉螺死亡率总体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灭螺后15d,星子现场TDS组与WPN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6.53%和83.04%,华容现场TDS组与WPN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8.28%和93.69%;星子和华容现场TDS组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86%和87.99%,WPN组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5.29%和93.53%.结论 TDS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杀螺效果较好,具备了开展现场推广应用的条件.

  • TORCH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欠欠;成俊珍;王逢会

    目的 了解TORCH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捕获ELISA法对900例孕妇血清进行TORCH-IgM抗体检测,对阳性孕妇进行追踪,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 孕妇血清TORCH-IgM抗体总阳性率为4.11%(37/900),其中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和弓形虫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 (18/900)、0.78%(7/900)、0.44%(4/900)和0.89% (8/900).31例继续妊娠的孕妇中,不良妊娠结局20例,占64.52%.结论 TORCH感染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孕期进行TORCH筛查并给予适当干预,可减少不良妊娠的发生,预防出生缺陷.

  • 2003-2012年阳新县富河水系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分析

    作者:梁勋发;胡乾清;曹喆;梁勋寅;袁修柏

    目的 了解阳新县富河水系10年来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2003-2012年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以及防治资料,对人畜病情、螺情等指标变化进行纵向分析.结果 与2003年相比,2012年阳新县富河水系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7.50%和99.44%;急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数分别下降了100%和21.09%,病牛数下降了99.85%;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26.97%和100%.结论 阳新县富河水系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但仍需加强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以防疫情反弹.

  • 沿江船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调查

    作者:何明祯;王安平;谢轶青;陈弘;张友;周仲良;徐琴兰;吴民义

    目的 了解沿江船民血吸虫病预防相关知识和行为,为制定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常州市新北区沿江船民聚集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船民进行血防知识和行为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间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的差异.结果 共调查船只231条,船民702名.人群总的血防知识知晓率为84.19%,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2,P<0.05).人群总的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为43.16%,其中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性别=21.95,x2年龄=15.00,P均<0.05).粪便直排水中的船只占94.81%.结论 沿江船民的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较低,应加强对船民的血防健康促进.

  • 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原因

    作者:丁兆军;邬家平;王道芬;魏章勇;何斌;何亚岚;余运松;万君

    目的 了解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荆门市1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乡(镇)实施沟渠硬化灭螺工程和螺情资料,统计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分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果 共调查151条硬化沟渠,71条沟渠钉螺复现,复现沟渠条数占47.02%.钉螺面积灭光率为78.79%.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为上游螺区扩散、硬化沟渠破损、工程前未药物灭螺和施工带入钉螺等.结论 单纯硬化有螺沟渠并不能彻底消灭钉螺;科学规划沟渠硬化工程、工程前药物灭螺和加强工程后期维护是提高灭螺效果的关键.

  • 上海市华漕镇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因分析

    作者:杨圣元;孙兰;成玉萍;赵慧蓝;沈燕;易强;钟春明

    目的 探索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死亡原因,以完善晚血救助措施.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华漕镇晚血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华漕镇在册晚血340例,死亡110例,目前存活230例.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1.08;平均死亡年龄77.98岁,≥70岁年龄组占90.00%;死于恶性肿瘤36例,占32.73%;死于血吸虫病34例,占30.91%.结论 华漕镇晚血患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死于恶性肿瘤和血吸虫病.

  • 新建县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感染与再感染现状

    作者:付仁龙;张智姝;彭国华;熊志伟;胡位陈

    目的 了解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水平的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南昌市新建县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昌邑乡曹会村为观察点,分别于2007-2011年进行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者感染度(EPG)和再感染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7曹会村人群感染率为3.55%、感染者的平均感染度(EPG)为1.56,2011年分别为1.52%和1.60.2009-2011年逐年居民再感染率分别为2.70%、9.09%和2.47%.结论 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村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再感染现象较严重,应加强对再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与防控.

  • 内镜下套扎术预防晚期血吸虫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刘烈全;周章玉;万正美;张军;田岳霄;胡恒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术预防晚期血吸虫病(晚血)食管静脉曲张再发和破裂出血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为42例套扎术后晚血患者,对照组为同期住院不愿接受套扎治疗的30例晚血患者,治疗期间3~6个月复查胃镜1次,了解食管静脉曲张情况,并记录有关医疗事件.结果 套扎治疗后随访2~3年,平均29个月.治疗组静脉曲张复发8例,复发率19.0%,平均复发时间30个月;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例,发生率11.9%,平均发生时间25个月,死亡2例.对照组静脉曲张复发13例,复发率43.3%,平均复发时间18个月,发生出血11例,发生率36.7%,平均发生时间18个月,死亡7例.治疗组在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降低病死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套扎术可作为预防晚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

  • 土埋氯硝柳胺缓释法在高原山区的灭螺效果

    作者:王尚位;徐兴;戴文新;李讯;赵申华;马宝华;王权;杨林;奎清明

    目的 观察土埋氯硝柳胺缓释法在云南山区梯田环境的灭螺效果.方法 在云南山区选择一块梯田,分隔后随机分成A、B、C、D4组,其中A、B、C3组为实验组,D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按剂量6、12、24 g/m2实施土埋氯硝柳胺缓释法灭螺,对照组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 g/m2喷洒灭螺.结果 施药6个月和1年后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土埋氯硝柳胺缓释法24g/m2组分别为89.90%和96.80%,对照组为40.35%和59.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5年=151.24,x21年=117.14,P均<0.01).结论 土埋氯硝柳胺缓释法灭螺效果较好,适用于缺水的山区梯田等环境灭螺.

  • 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现场灭螺效果观察

    作者:张瑕;张华明;刘雄;荣先斌;杨蕊

    目的 评价10%氯代水杨胺(LDS)可湿性粉剂现场灭螺效果,为新型灭螺药物LDS现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钉螺密度相对较高的现场,采用不同浓度的LDS分别进行浸杀法、喷洒法与撒粉法药物灭螺,并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进行灭螺效果比较.结果 经分析,现场浸杀法施药3d,LDS 0.1、0.2 g/m3的钉螺死亡率低于对照组WPN 2 g/m3(p均<0.01),0.4、0.6、0.8 g/m3浓度的灭螺效果与对照组无差异(P均> 0.05);现场喷洒和现场撒粉施药7d,LDS 0.2、0.4 g/m2浓度灭螺效果低于对照组WPN 2 g/m2(P均<0.01),0.6、0.8、1.0 g/m2浓度灭螺效果与对照组无差异(P均> 0.05).结论 LDS有一定的浸杀、喷洒和撒粉杀螺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临床护理路径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杨柳;刘娟娟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 将64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CNP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情况、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满意率的区别.结果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从81.25%上升至100%.结论 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治疗中实施CNP标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数、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 寄生虫microRNA研究进展

    作者:周庆新;周永华;张英;赵中兴;范红结;姚火春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大小约21~ 25 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由约70~ 90个碱基大小的、具有发夹结构的单链RNA前体经过Dicer酶加工后生成.它们在真核生物基因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发育、代谢、凋亡等多种生理活动.miRNA也广泛参与寄生虫发育过程的生理代谢过程,而与寄生虫侵袭宿主相关的关键miRNA尚乏见报道.本文就目前常用的miRNA研究分析方法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全球卫生治理视角下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治与国际合作

    作者:姚嘉文;周晓农

    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NTDs)是一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贫穷、湿热的热带与热带病地区.2012年1月WHO发布的2020年全球NTDs防治战略——“加快消除被忽视的热带病对全球的影响:行动路线图”(简称路线图)以及由全球合作伙伴联合签署的《对抗NTDs伦敦宣言》标志着NTDs的控制与消除已被纳入到全球公共卫生日程.本文旨在以全球卫生治理的视角对当前的NTDs防治策略进行全面的解读,对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途径进行探讨.

  • 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作者:贾玉玺;聂大平;陈凌娟;李伟;申丽洁

    弓形虫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而不同宿主感染的弓形虫株基因型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弓形虫株的致病力及药物敏感性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弓形虫基因型的分析多选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PCR-RFLP)、高度重复序列PCR、多重PCR和巢氏PCR等技术,扩增位点多选择B1、SAG2、HSP70、GRA6等遗传标记.传统的弓形虫基因型主要有3个,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型被发现.本文就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吸虫与宿主非适应性概述

    作者:成钢;曾文虎;王文龙;徐春娟;万时鹏

    血吸虫对宿主的特异性和宿主对血吸虫的相容性是宿主与血吸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其不仅与环境而且与两者的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遗传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对血吸虫与宿主的非适应性简要作一综述.

  • 吡喹酮制剂的发展和应用

    作者:吴德智;马正;刘运锋;朱卫丰;宁安

    吡喹酮是临床有效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然而其生物利用度低、剂型单一、对童虫作用不明显等缺点,限制了其发挥大效用.本文针对吡喹酮性质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并结合现有吡喹酮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充分发挥吡喹酮的抗血吸虫作用以及吡喹酮新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及借鉴.

  • 人感染结膜吸吮线虫1例

    作者:张海芳;仝德胜

    本文报道1例人眼部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提示眼科医生应结合流行病学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防误诊.

  • 幼儿曼氏迭宫绦虫感染1例

    作者:刘一新;徐祥珍;仝德胜;唐凤

    本文报道1例17个月幼儿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诊断与治疗.

  • 被忽视的热带病全球防控策略及面临的挑战

    作者:郭家钢;徐小林;朱蓉

    被忽视的热带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正逐渐被关注.消除或消灭被忽视的热带病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全球社会和保健事业将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有选择地设立了17类疾病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的消除、消灭目标及路线图.本文阐述了被忽视热带病在全球的防控策略、进展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强调了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