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口病再感染的地理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彦霞;茹维平;康锴;潘静静;陈豪敏;许汴利

    目的 调查手足口病再感染率和病原分布情况,分析其地理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 - 2010年河南省手足口病个案资料,采用地理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再感染率和病原的分布特征.结果 河南省2008 -2010年手足口病再感染率约为7.74‰;其分布集中在豫中部(郑州市、平顶山市、许昌市等)和豫北地区(鹤壁市、焦作市等);手足口病发病率高的地区,再感染发生率亦高;在EV71流行期伴随着CoxA16或其他肠道病毒同时流行的地区再感染率较高.结论 手足口病再感染存在地域差异,病原在不同地区存在变化,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肠道病毒血清型种类多的地区再感染发生率高,提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要因地制宜.

  • 拉米夫定在肝脏移植患者乙肝病毒再感染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第36届欧洲肝病年会巡礼

    作者:成军;李莉

    肝脏移植后有各种类型的合并症.由于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有相当比例是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终末性肝病患者,而且肝脏移植供体也包括相当数量的HBV标志阳性的人群,因此肝脏移植后有再发HBV感染的问题.肝脏供体的HBV标志类型、HBV DNA是否已经发生变异、以及是否经过合适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都是影响肝脏移植患者发生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拉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是预防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有效手段.尽管拉米夫定对于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抗病毒疗效不满意,且易出现HBV DNA的YMDD基因变异,但探索拉米夫定为主的联合抗HBV治疗方案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 FR糊剂用于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充填的疗效观察

    作者:晁红明;李霞;葛学军

    氧化锌糊剂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根管充填糊剂,具有根管充填材料所具备的众多性能,但其易被组织所吸收,术后易发生再感染及术后反应重,而FR糊剂可弥补其不足,为进一步探讨FR糊剂对根管充填的优缺点,作者做了以下研究.

  • 一次法根管治疗术用于感染根管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贺晋京

    根管治疗术是通过机械清创和化学消毒的方法预备根管,将牙髓腔内已发生不可复性损害的牙髓组织和作为根尖周病的病源刺激物全部清除,经过对根管的清理、成形,必要的药物消毒,以及严密充填,达到清除感染源,堵塞、封闭根管空腔,防止再感染的目的[1]。患牙经过治疗后保存下来,可以行使咀嚼功能,维护了牙列的完整和咀嚼器官的功能。使用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可以减少患者就诊次数,防止根管内的再感染,避免药物对根尖周组织的刺激,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两种牙胶根管充填后的疗效评价

    作者:刘青梅;王文红;原韶钟;谢敦祥;郝梅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体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它是通过彻底清理根管内根尖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根尖周病的发生或促进根尖病变的愈合.根管治疗本身是复杂的过程,包括完善的根管预备、消毒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扩大成形根管,并对根管进行适当消毒、后严密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感染性内容物,其中根管充填是将去除牙髓并经预备的空管用一种密封材料充填起来以隔绝根管和根尖周组织的交通,防止再感染.根管充填完善与否是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完善根管充填的要求是用根管充填材料将根尖及根管严密封闭,以阻断根管和根尖周组织的交通并防止来自口腔的感染,总之,根管充填物和根管壁的密合程度直接影响根管治疗的疗效.

  • 结核病化学药物预防探讨

    作者:赵杰;吴汉奇

    通常情况下,化学药物预防是在结核杆菌感染后给药,但在个别情况下,对受感染的危险高(如排菌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而在感染前(结核菌试验阴性)即开始用药,以达到防止感染发病之目的.据认为,异烟肼预防结核病的作用可能是长期的,如没有受到外界再感染,其预防作用可能是终生的[1].

  • 奥美拉唑新三联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立杰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联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HP)再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今年收治的74例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再复发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新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以上患者均能完成治疗及随访,观察组的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91.89%(34)、97.29%(36)及10.81%(4);对照组的溃病愈合率、HP根除率及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83.78%(31)、89.18%(33)和21.62%(8).结论 奥美拉唑新三联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在感染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湖南省日本血吸虫病新流行形势下的防治思考

    作者:林雪迟;苏丽君;邹海蛟

    血吸虫病防治仍然采用吡喹酮化疗,吡喹酮的化疗对再感染却没有抵抗力,研制预防血吸虫病疫苗成为迫切需要.结合现阶段家畜已经成为湖南省血吸虫病重要的传染源这一流行的新趋势,建议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发展畜用血吸虫病疫苗,遏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同时作为预防血吸虫病临床前的试验,为人用疫苗的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 脓毒症对患者生存健康的长期影响

    作者:宁永忠;赵敬焕;李祥;傅琪瑶;王俊文

    脓毒症始于感染,通过感染导致宿主反应失调,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以至威胁生命.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晚期病死率明显增加;由于再次感染而再次入院的几率也增加,且感染的病原有一定的特点.另外,脓毒症长期影响还可能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包括抑郁和谵忘;脓毒症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及时抢救脓毒症患者可减少其短期器官功能障碍,减少病死率,以及减少患者生存健康的长期影响.

    关键词: 脓毒症 再感染 谵妄
  • 高及中流行区儿童血源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1~14年免疫效果评价

    作者:陈永弟;梁晓峰;姚军;崔富强;王富珍;沈灵智;方春福;陈荣富;刘灿磊;郑小华

    儿童是我国控制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策略优先考虑的免疫对象.自大规模接种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3].但自儿童接种过血源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后,长期的免疫效果如何,对接种后是否会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es,HBV)而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一直被关注也存在争议[4-6].

  • 病毒唑、蛭丹化瘀口服液联合应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莉;刘玉华;侯安存;赵高潮;王凤莲;乌姗娜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原,90%以上的毛细支气管炎和多数肺炎由其引起,感染后体内虽存有抗体,但再感染仍常见.

  • 根管治疗后再感染的原因与预防

    作者:李燕

    根管治疗是急、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病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特有的器械将存在于髓腔内、根尖周的病源刺激物取出,以达到防治急、慢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病的目的,但它也有局限性,在失败的诸多因素中,根管内及根尖周微生物的再感染是主要的,只有在根管预备、根管充填及牙冠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严格的按照要求和步骤操作,才能将根管治疗后再感染的几率降到低.本文对根管治疗后再感染的原因及预防作一综述.

  • 伯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刘英杰;李莹;潘艳艳;郑丽;刘军;曹雅明

    为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用伯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天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天再进行感染.通过薄血膜吉姆萨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天)和再感染后(1、3、5天)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活化性B细胞百分率,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IgG1、IgG2a和总IgE水平.结果发现,同源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3天活化性B细胞开始明显升高;同时IgG、IgG1和IgG2a也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再感染前,这些小鼠血清IgG、IgG1和IgG2a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的正常小鼠,IgG2a在每一检测点均显著高于IgG1,血清中总IgE水平于再感染后第1天即出现明显升高.此结果提示,疟疾感染早期的根治性治疗并不影响宿主在再感染时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一些记忆性B细胞和长效浆细胞的存在可能是抵御再感染的关键因素,特异性IgG,尤其是IgG2a的作用或许尤为重要.

  • 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的浅见

    作者:刘崇柏;苏崇鳌

    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是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的人血浆中提取的,常用于暴露后应急预防乙肝病毒(HBV)感染,如在医院中被污染HBV的医疗器械刺伤,出生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围产期HBV感染的预防,以及乙肝患者进行器官移植后,对移植肝脏HBV再感染的保护等.

  • 江滩型流行区夏、秋人群血吸虫新感染和再感染的研究

    作者:何家昶;姚振琦;王恩木;俞宗国;朱承兵;夏长根;但新民

    目的 了解江滩型地区夏、秋感染季节后人群血吸虫新感染和再感染情况,为制定符合该类地区特点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一江滩型流行区,分别在6月、9月下旬和12月上旬随机抽取≥5周岁常住沿江居民500人,采用Kato-Katz法进行1粪3检,阳性者计算克粪虫卵数(EPG).每次粪检后对阳性及有明确疫水接触史者均给予病原治疗.以连续2次均接受检查者为分析对象.结果 人群血吸虫新感染率夏季为14.9%(55/370),秋季为2.0%(6/293),夏季显著高于秋季(χ2=32.154,P<0.001);人群再感染率夏季为4.0%(1/25),秋季为8.8%(6/68),差异无显著性(χ2=0.115,P=0.735).结论 在江滩型地区经过一个春季感染后,夏季是人群年度血吸虫新感染的主要季节,秋季再感染率较高.

  • 异株约氏疟原虫再感染BALB/c小鼠树突细胞的变化

    作者:秦晓松;王庆辉;刘军;冯永辉;曹雅明

    目的 探讨不同虫种/株再感染的进程和结局以及宿主免疫应答模式. 方法 用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NL感染BALB/c小鼠,治愈后用致死型Py17XL疟原虫再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检测再感染后脾细胞中树突细胞亚群(DCs)及CD4+ CD69+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 结果 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用Py17XL再攻击后几乎不出现原虫血症,观察期内全部存活,小鼠CD11c+ CD11b+ DCs及CD11c+ CD45R/B220+ DCs百分率显著低于初次感染Py17XL小鼠(P<0.05),CD4+ CD69+T细胞百分率与Py17XL初次感染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细胞免疫参与了针对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免疫保护,但作用十分有限.体液免疫应答或许是针对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免疫保护的主要因素.

  • 实验观察伯氏疟原虫再感染对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英杰;李莹;潘艳艳;朱晓彤;刘军;曹雅明

    目的 探讨疟疾再感染对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伯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 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姬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 d)和再感染后(1、3、5 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记忆性T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百分率.结果 再感染前小鼠脾细胞中记忆性T、B细胞百分率均略高于正常鼠;再感染后,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原虫血症,记忆性T、B细胞百分率分别于再感染后第1 d和第3 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再感染后第5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 疟疾再感染可促进免疫记忆的产生,但高水平的免疫记忆不能持久存在.

  • 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血清和胆汁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分析

    作者:张鸿满;洪性台;李顺玉;郑炳硕

    目的 观察大鼠初感染和再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血清和胆汁中抗体的动态变化,探讨抗体反应与抵抗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健康SD大鼠,经口感染100个囊蚴/只,4周后部分SD大鼠给予吡喹酮治疗,虫卵阴转后再感染100个囊蚴.于初感染和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收集SD大鼠血清和胆汁,剖检动物,收集并计数虫体,计算虫体回收率和抵抗率.用ELISA法检测胆汁和血清中抗体.结果 再感染健康SD大鼠后12周虫体回收率<5%,抵抗率>90%,免疫抑制鼠对再感染无抵抗.血清特异IgG于初感染后第2周上升,抗虫治疗后4周与治前水平相当,再感染后无显著变化.血清总IgE 于初感染第2周后缓慢上升,治疗后下降至正常,再感染后第1周现高峰,免疫抑制鼠IgE水平降低.血清总IgA于初感染后1周出现一高峰,再感染后无显著变化.血清特异性IgA于初感染第1周起上升,治疗后明显下降,再感染后无显著变化.初感染鼠胆汁IgA于第1周稍有上升后很快下降,治疗后大幅度上升,再感染后在高水平波动.免疫抑制鼠胆汁IgA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再感染早期血清IgE快速上升以及治疗后胆汁中高IgA水平可能与大鼠抵抗华支睾吸虫再感染有关.

  • 蛔虫重度流行区实施不同化疗措施后人群再感染的观察

    作者:刘昌英;曾小军;姜唯声;陈红根;洪献林;胡神助;杭春琴;谢曙英

    目的 了解蛔虫重度流行区采取不同方案的全民化疗措施后,居民个体和群体的蛔虫再感染状况. 方法 选择鹿塘、大园和杨墅塘3个自然村,全体居民用噻嘧啶首次化疗后,分别间隔3、6和12个月进行重复化疗,并在每年的春、秋季用Kato-Katz法各粪检1次. 结果 化疗后鹿塘、大园、杨墅塘3个自然村居民蛔虫感染率分别下降53.43%、41.93%和22.62%,人群受精蛔虫卵的比率分别下降50.02%、35.73%和38.30%,化疗1年后的再感染率分别为35.62%、35.48%和50.00%,新感染率分别为16.39%、21.05%和31.94%.人群蛔虫再感染1次和2次的发生率杨墅塘村>大园村>鹿塘村. 结论 1)试点村人群蛔虫再感染率均比同期新感染率高,蛔虫感染人群比未感染人群表现出更容易发生再感染的倾向;2)间隔6个月的全民化疗方案对控制人群蛔虫的再感染和新感染较经济、有效.

  • 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英杰;潘艳艳;李莹;冯辉;刘军;曹雅明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两种毒力不同的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3 d后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姬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脾细胞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40的DC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再感染同种疟原虫后,两组根治性治疗小鼠均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 d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40的DC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再感染后第1~5 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P<0.05或<0.01),但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两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水平、活化性T细胞和表达MHC-Ⅱ、CD80、CD86、CD40的DC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再感染同种疟原虫,强毒株原虫与弱毒株均能诱导DC成熟并发挥其功能.

252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