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窗口服务中的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策略

    作者:章朝霞;戚洁萍;邱晓奋

    冲突是两方或多方彼此感觉对立的情况,是人们之间在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方法上存在分歧而发生在人际间的过程.人际冲突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无法避免[1]窗口服务中的人际冲突主要是源于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双方在服务过程中的地位不当和对双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人们对这种冲突产生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导致服务对象产生不信任,难以公开谈出自己的需要或疑虑,继而导致服务对象的不遵从甚至出现被动攻击行为等[2]其实,冲突带给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双方的并非只是破坏性的效应,透彻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实行有效的冲突管理方式,就能够使人际冲突产生建设性的结果,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窗口服务质量.

  • 攻击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孔雀;邰发道

    由于攻击行为与人类犯罪暴力行为密切相关,对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研究攻击行为所采用的一般模型、与攻击行为相关的脑区及神经递质和激素.尽管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化学物质种类很多,但是五羟色胺(serotonin, 5-HT)是雄性之间攻击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其他化学物质通过5-HT起作用.

  • 多巴脱羧酶及其与神经类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作者:宋巧娟;奚耕思;贾艺舒;刘慧婷;程洪琴

    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又称作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是儿茶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多巴脱羧酶可分别催化L-3,4-二羟基苯丙氨酸(L-多巴)和L-5-羟色氨酸合成两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发育、行为和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还与多种神经类疾病和社会行为有关.多巴脱羧酶一般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哺乳类和昆虫的多种神经和非神经组织中.本文从多巴脱羧酶的结构、催化机制、与神经类疾病及其攻击性社会行为的关联性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视频暴力与攻击行为的神经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班永飞;李辉;班伟

    认知神经科学促进了心理学领域有关视频暴力与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近几年,国外研究者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了视频暴力与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并提出了新的攻击行为模型:神经发展模型.研究发现:长时间暴露在视频暴力下人类对暴力的威胁的脑反应是真实的并且可以察觉到的;能导致前额皮层、杏仁核、前扣带皮层、海马和海马回的激活;能增加潜在的攻击行为.文章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视频暴力和攻击行为神经成像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其前景.

  • 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罗振峰;陈汉华

    目的了解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加强防范.方法对73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227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攻击行为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3%;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病前性格不良、男性患者、首发年龄低、阳性症状突出是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攻击行为的易感因素.结论需加强治疗和监护,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 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作者:赵巍峰;彭敏;赖平妹;鲍广林;李新力

    目的 探讨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以及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16~44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7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采用箭头测验检测执行功能,并于首次检测6个月后再次检测其外显攻击行为,比较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与无攻击行为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患者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 无攻击行为组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高于攻击行为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得分、箭头测验2干扰分(AT-2-I)低于攻击行为组(P<0.05),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可预测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结论 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是其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梁;黄国光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相关因素,以利防范.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35例,以有攻击行为的52例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的183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自知力、幻觉妄想、脑电图和地形图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各种可能因素,对重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精神科监护,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 院前具有攻击行为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治疗特点

    作者:苏中华;徐芳芳;张怀晨;王中刚;张明;张鸿燕

    目的 了解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的临床干预措施和治疗效果的特点.方法 以151例急性精神分裂症新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疾病信息调查表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PANSS-EC)、行为活动评定量表(BARS)、风险评估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其精神病理症状、护理风险和治疗效果,根据MO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行为患者组和无攻击行为患者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151例患者中,入院前一周内有攻击行为者74例,无攻击行为者77例.(2)相对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攻击行为患者组既往有暴力/攻击史者比例较高,入院前1周未服药比例较高;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较重,PANSS-EC、BARS和MOAS评分均较高;攻击风险和防攻击护理医嘱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院时医生处方口服药物均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使用比例为68.9%,其次为奥氮平(13.2%)、喹硫平(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行为患者组氟哌啶醇注射率和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P<0.05);(4)出院时,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PANSS-EC评分、MOAS评分和出院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无攻击行为者,住院治疗疗效相当,但入院时病情较重,较为兴奋激越,攻击风险和出走风险较高,住院期间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和保护性约束等措施应用较多.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IL-10水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

    作者:赵容;林治光;张晨;谢斌

    目的 探讨血浆炎性标志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40名.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和攻击行为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浆IL-6、IL-10水平.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炎性标志物的水平,分析炎性标志物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水平和IL-6/IL-10比值高于健康对照(P<0.01),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0.01).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血浆IL-6和IL-6/IL-10比值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的患者(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水平与MOAS总分及体力攻击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63、0.309,P<0.05),IL-10水平与对财物的攻击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81,P=0.048), IL-6/IL-10比值与MOAS总分、对财物的攻击分量表得分及体力攻击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523、0.421、0.303;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与免疫炎性反应失衡有关,IL-6、IL-10及比值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关系

    作者:周敏;谢斌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以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胆固醇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以比较与血清胆固醇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BPRS敌对猜疑因子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胆固醇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MOAS及BPRS存在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可能与血清胆固醇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存在相关性.

  • 精神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性精神障碍1例报告

    作者:郑成泰;孙秀凤

    目的精神外科治疗癫痫是我国目前治疗除药物治疗外的唯一手段.对一些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癫痫有明显效果.方法口服C-P首剂50 mg/日,丙戊酸钠0.2,2次/日给予氟哌啶醇10 mg,2次/日肌注.治疗5天后,情绪稳定精神,主动接触,偶有攻击行为,无抽搐发作.会诊认为:(1)癫痫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2)癫痫所致人格改变(病人在意识清晰下出现伤人,勒索行为,因人格改变不计后果凶狠,残暴,自控能力下降,近2年)在病室内屡发冲动,伤害他患,为避免出现意外建议行外科治疗.外科会诊,认为左侧颞叶及局限性白质损伤,经立体定向左侧颞叶切除术,局限性白质切断术.结果外科手术成功,3天后病人意识清晰,言语流利,生命体征平稳,情绪稳定,无冲动行为故转回精神科继续治疗,经1个月口服药物治疗后,病人情绪平稳,无冲动伤人行为,主动于他人接触,故出院,回家治疗,随访1年,无抽搐发作,无攻击行为,情绪稳定,未发生意外,疗效显著.结论癫痫是由于大脑细胞异常过度放电,而引起的一过性,反复发作的临床综合征.癫痫性精神障碍发作类型很多,此病人有情绪变化,及人格改变,故出现伤人行为,病灶很难发现,大多与大脑优势半球颞叶有关,控制不良可能与杏仁核异常放电有关,此病人经多次脑电及MRI确认左侧颞叶及局限性白质损伤,故行左侧颞叶切除术及局限性白质切断术后病情明显得以控制,随访1年,未出现异常改变.可以证明外科治疗伴有人格改变的癫痫是可行治疗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癫痫性精神障碍都可以行外科手术.

  • 双相情感障碍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功能影像学研究新进展

    作者:邹韶红;郑惠文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具有病程循环和高复发率特点的严重精神障碍,但其病因学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据报道称双相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2%,占WHO疾病负担谱的第6位[1].然而BD患者识别率却很低,并且BD患者在发病期及缓解期都常并存有攻击行为.这种潜在的风险不仅对患者本人及他人造成躯体上及精神上的伤害,还增加了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及心理上的负担.这些年来功能影像学的发展为BD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对机体相对无害的,能更早反映出相关脑区功能变化及连接通路变化的一种契机.本文就攻击行为与BD之间的功能影像学关系表现综述如下.

  • 有攻击行为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

    作者:武伟敏;邹韶红

    目的 探讨有攻击行为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修订版Barratt冲动量表(BIS-11)、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愿意接受研究的60例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进行调查,根据MOAS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各30例.结果两组患者HCL-32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组运动冲动性评分高于非攻击组,WCST测验中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高于非攻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双相障碍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运动冲动性;但在执行功能方面与无攻击行为患者差异不明显,攻击行为不能作为预测认知功能进一步损害的外在因素.

  • 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Stroop研究

    作者:王俊杰;王旭荣;林勇;林振强;林鄞;关靖;范碧霞;张韩军;曹莉萍;王小平;谢斌

    目的 探讨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Stroop测试特点.方法 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青少年暴力危险性定式评估(SAVRY)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71)和无攻击行为组(n=38)分别进行Stroop测验(CWT).结果 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扶养人情况、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类型、经济状况及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学校受处分的次数明显多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在Stroop测试(CWT)中的黑色汉字卡(卡2)修改次数(P=0.040)和四种颜色汉字卡(卡4)修改次数(P=0.033)两个成绩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攻击行为组在Stroop测验中表现纠错能力差,提示暴力攻击行为者存在在认知功能方面的缺陷.

  • 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疗效分析

    作者:马学森;戚杰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患者,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显著降低.结论:丙戊酸钠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安全有效.

  •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作者:万春平

    目的 探讨抗精神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4周后分别通过PANSS及MOAS评定疗效.结果 通过4周治疗后,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MOAS评分均少于治疗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和4周后MO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精神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起效快、依从性好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黄艳秋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1-06~2012-06间5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根据其住院资料进行统计研究,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法得出相应结果.结果 经过分析,被害妄想症状、易激惹、有攻击史、害怕住院环境而出现攻击行为较多.结论通过分析得出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诱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病人的攻击行为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冀艳霞

    本文报道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169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病人,其中有攻击行为者123例,本文对攻击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和肌酸激酶水平的关系

    作者:柏林;张国玲;曹颖;梅静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和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根据攻击行为量表的评估结果,将得分≥5分的46例患者分为攻击组,得分<5分的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利培酮和喹硫平口服治疗.在服药前、服药后第2周、服药后第4周和服药后第8周检测和对比两组患者的CK浓度.结果 攻击组服药前的CK水平为(522.16±351.94) U/L,服药后第2周的CK水平为(231.31±106.64) 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第4周和服药后第8周CK水平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水平的变化和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病情和治疗效果评价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段志荣;李惠芳

    目的:对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使用喹硫平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35例,在使用喹硫平药物的同时使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进行治疗,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5周后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及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5周后两组患者MOAS评分均发生变化,试验组变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临床不均衡性.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5周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并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550 条记录 11/28 页 « 12...891011121314...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