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在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

    作者:芦笛

    目的:研究头颈联合CTA 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IQEnhanc)对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在我院准备行头颈联合CTA 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A 组:采用中螺距0.984,B组采用大螺距1.375,开启IQE.其他扫描参数设置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两组图像颈总动脉和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值、通过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值(ED),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3.15±0.48和3.45±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B组图像明显优于A 组图像.2.A、B两组图像颈总动脉,主动脉CT 值,图像噪声值分别为421.52±19.38和419.42±19.27Hu、407.86±15.44和405.56±15.87Hu,11.96±1.49和12.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A、B两组ED值分别为4.58±1.35和4.06±1.1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增加管电流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B组剂量低于A 组.结论:在头颈联合CTA 检查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缩短了扫描时间,减少了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得到均匀一致的动脉图像,保证同等管电流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了20%左右.

  • 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螺距与辐照剂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菲;赵海波

    目的 探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选择对辐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电离室分别置于16cm水等效剂量体模的5个孔中,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并测量辐照剂量.结果 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62、0.938,1.75时,实测辐照剂量平均值分别等于(30.5、54.3、32.5,17.4) mGy.结论 对于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相同mAs条件下,辐照剂量与螺距倒数成正比关系.

  • 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下螺距对胸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

    作者:袁颖;钟朝辉;吴天棋;白玫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行胸部CT扫描时,螺距的变化对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GE Optima CT680 CT机采用ATCM技术对胸部仿真模体行CT扫描,共进行3组扫描,三组螺距分别为A组0.516:1、B组0.984:1,C组1.375:1,各组在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级别(10、15、20、25和30)下扫描.记录三组图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tric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测量并比较层厚为5 mm的轴位图像的客观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由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层厚为5 mm的轴位图像中的磨玻璃密度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进行主观评分,应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A组在NI为10、15、20、25、30时的CTDIvol分别为8.45、3.17、2.04、1.33、1.00,与B组比较分别降低了22.19%、22.22%、23.60%、20.36%、13.04%,B组和C组比较辐射剂量分别降低了4.2%、-0.1%、0.4%、-0.4%、-2.3%.相同预设NI时,图像客观噪声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螺距对GGN主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名观察者的一致性中等或良好.结论 胸部CT扫描采用ATCM技术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减小螺距实现辐射剂量的优化.

  • 射波刀放疗中相关螺旋CT定位条件的探讨

    作者:陈国梁;赵瑞;李俊杰;李莎

    目的 探讨射波刀放疗CT定位相关条件.方法 采取不同螺距、重建层厚,使用西门子大孔径64层螺旋CT对胸部肿瘤体模扫描;利用西门子CT工作站计算软件测量,观察肿瘤体模体积、长径及CT值变化.结果 不同扫描螺距对肿瘤体积、肿瘤长径、CT值基本无影响,肿瘤体积、CT值随重建层厚的增加整体呈现减小趋势,肿瘤长径随着重建层厚增加呈现不规则波动趋势;当重建层厚>1.5 mm时,所测肿瘤体积随重建层厚增加明显变小,重建层厚为5 mm时肿瘤体积变化高达23%.结论 为保证放疗质量,应严格按照射波刀使用要求进行CT定位.

  • 关于多排螺旋CT剂量的探讨

    作者:王晓峰;彭明辰

    随着螺旋CT探测器排数的增加,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就多排螺旋 CT的剂量表征、测量进行了探讨,对其临床诊断剂量参考水平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多排螺旋 CT管球对热容量的要求以及其剂量效率的变化.后提出了在不降低影像质量的情况下如何降低病人剂量的方法.

  • 多层螺旋CT设备的新进展

    作者:吴子怀

    本文意在探讨当今多层螺旋CT的特点,技术进展的难点,以及世界四大生产多层螺旋CT的公司生产的各自机器的特点,图像重建的方法,临床应用的前景.对下一阶段的CT机器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预测.

  • MD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中辐射剂量的优化控制

    作者:白桦;胡海波

    随着多排螺旋CT(MDCT)血管造影检查(CTA)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随访中,病人所受辐射剂量增加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辐射剂量的概念、MDCT的剂量表征、辐射剂量与扫描参数的关系,并结合新临床实践结果提出了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的具体措施,从而达到对MD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中辐射剂量的优化控制.

  • 多层CT螺距对重组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作者:孙平;吴祥才

    目的 通过实验来探讨多层螺旋CT的重组图像空间分辨率与扫描时所用螺距的关系,以便为优化设置扫描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方法 在多台多层螺旋CT机上,应用不同螺距扫描线对测试模块,并将各种不同扫描方案的扫描数据重建为层厚、间距均为0.625 mm的轴位像(axial image),以轴位像为基本元素重新组合为新的平面图像,即多平面重组(MPR).采用相同的窗宽(window width)、窗位(window level)显示各种不同扫描方案的MPR图像,鉴别线对测试模块的线径粗细级别,也就是在同一窗宽、窗位情况下对各组多平面重组图像空间分辨率进行评价.结果 螺距Pitch&Speed(mm/rot)为0.531:1、10.62扫描的MPR图像可显示6个级别粗细的线径,对应的线对数是0.45 mm(11 LP/cm);而螺距Pitch&Speed(mm/rot)为1.375:1、27.50扫描的MPR图像只可显示4个级别的粗细的线径,对应的线对数是0.55 mm(9LP/cm);两种扫描方式的MPR图像空间分辨率差别明显.结论 在使用对称型排列探测器的多层螺旋CT机时,如果加大扫描螺距,会使重组图像噪声增大,空间分辨率降低,图像质量变差.所以在患者清醒和配合良好又不要求高时间分辨率的情况下,要把扫描方案中的螺距因子尽量设为≤1或小螺距,减少大螺距对MPR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 髋关节股骨头挖除后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

    作者:徐桂军

    采用美国Piker 5000V螺旋CT扫描机,130kV,375mAs,层厚2~4mm,螺旋扫描,螺距(pitch)0.75~1.25,重建间隔 0.5~2.0mm,重建矩阵512×512,采用标准重建算法;用VOXQEL工作站,先对兴趣区进行手工分割(segmentation)染色,即对患侧髋臼及关节腔内碎骨片进行细致的染色,染色时务求要仔细,以免误将不需要的结构(即股骨头及股骨颈)包括其中.

  •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

    作者:李斌;刘义军;浦仁旺;刘静红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方法 将60例接受颅颈联合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以100、150、180 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三组间各点动静脉CT值及动脉显示差异.另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相匹配(层厚0.625 mm, 螺距1.375:1与层厚1.25 mm,螺距1.37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 Ⅰ、Ⅱ、Ⅲ组病例的颈部及颅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各点强化CT值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点同层静脉CT值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 组病例在显示程度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优参数为阈值100 HU,120 kV,280 mA,层厚1.25 mm,螺距1.375:1,0.5秒/周,准直宽度16×0.625 mm,为将以上参数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 PQ 2000 螺旋CT有效层厚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

    作者:卢东生;李铁一

    目的介绍螺旋CT中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并根据各种扫描条件下获得的有效层厚数据为临床扫描提供适当的扫描条件,获得比较好的CT图像.方法用PQ 2000CT中对有效层厚有影响的扫描条件进行组合,分别扫描层厚测量水模,利用随机提供的有效层厚测量程序计算出有效层厚.结果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主要有层厚和螺距,螺旋插入算法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在薄层扫描时,螺距对有效层厚的影响更大,2mm扫描螺距为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35%;4mm扫描螺距为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50%.结论根据诊断的需要,在选择不同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螺距和重建间隔,以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和更好的图像后处理效果.

  • 接骨板螺丝钉拔出器

    作者:王鹏;石海英

    内固定接骨板是骨科常用的内固定器材,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但在取出术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螺丝钉拔出困难的情况,尤其是加压接骨板或留存体内时间过长的接骨板螺丝钉更难取出,常需打掉螺丝钉头、取出钢板后才能取出螺丝钉.造成拔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在拧动过程中螺丝刀头常由螺丝钉凹槽内滑出,并磨损凹槽.我们设计的专用拔出器,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其主要功能就是将螺丝刀头固定于螺丝钉凹槽内,不易滑出.临床实践十余例,效果较好,其中九例螺丝钉凹槽已被普通螺丝刀磨损,使用本器械顺利拔出了螺丝钉.1 结构与功能接骨板螺丝钉拔出器由基座、套管、螺丝刀组成,基座连带有两个可开合的爪钩.拧松螺丝钉A,可使套管与基座之间滑动,拧紧时套管与基座之间则相对固定.螺丝刀与套管之间以螺纹相接触其螺距为0.7mm,与接骨板螺丝钉的螺距相一致.

  • 不同扫描螺距对肺内孤立性病灶GTV构建的影响

    作者:尚东平;王俪臻;张强;于金明;尹勇

    目的 比较基于3DCT不同螺距下扫描图像构建的肺内孤立性病灶GTV大小及空间位置差异,探讨大螺距CT扫描在模拟定位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2015年间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2例周围型肺癌或肺内孤立性转移瘤患者,根据肿瘤所在肺叶不同分为A、B组.在ABC下序贯完成常规螺距(0.938)、小螺距(0.438)及大螺距(1.188)条件下的模拟定位扫描,由同一位医生在相同的窗宽和窗位条件下勾画GTV,比较常规螺距条件下模拟定位所构建的GTVCON、小螺距条件下构建GTVS及大螺距条件下构建GTVB的大小、空间位置及匹配关系.采用Friedman M、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3种螺距下构建的GTVCON、GTVS、GTVB大小分别为(11.58±16.42)、(11.63±17.73)、(12.09±17.46)cm3(P=0.11).3种螺距下GTV中心点三维坐标比较均相近,A组Px=0.33、Py=0.81、Pz=0.39;B组Px=0.92、Py=0.05、Pz=0.37.GTVS、GTVB相对于GTVCON空间匹配指数与肿瘤所在肺叶的运动幅度有关.结论 多层螺旋CT采用不同螺距模拟定位对GTV的大小及空间位置影响不大,适当增加螺距有利于提高扫描速度,缩短模拟定位时间,在肺内孤立性病灶模拟定位中具有可行性.

  • 螺旋断层放疗在分段全身照射中上下靶区衔接处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海洋;刘帅蓬;霍佳;韩滨;王芳娜;贾飞;刘乐乐;孔凡洋;裴运通;胡金炎;郭跃信

    目的 选取10例身高在120.0 cm左右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上下两段行螺旋断层治疗(HT)实现全身照射(TBI),通过分析衔接处靶区剂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寻找佳靶区间隔距离所对应的计划设计参数.方法 选取的研究对象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定位CT获得层厚为5 mm的全身图像,同时在髌骨上方10 cm处放置铅丝,作为上下两段靶区的分割线.在美国瓦里安Eclipse 13.5医生工作站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其中上下靶区在铅丝分割处依次分别内收不同距离,然后传至HT计划工作站进行计划设计,其中射野宽度(FW)分别选择5.0、2.5、1.0 cm,螺距分别选择0.430与0.287,调制因子1.8,剂量计算网格(精细:0.195 cm×0.195 cm),其余计划参数都保持一致.将其分两段照射的上下靶区依据不同参数进行计划设计,并将设计好的不同参数的计划分别对应叠加在一起进行分析衔接处靶区剂量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螺距和射野宽度所对应不同间隔距离的衔接处靶区的剂量分布,发现只有射野宽度才影响衔接处靶区的剂量分布:当射野宽度为5.0 cm时,靶区间隔距离为5.0 cm在衔接处的剂量分布佳;同理当射野宽度为2.5和1.0 cm时,靶区间隔距离分别为2.0和1.0 cm时佳,即衔接处靶区的佳剂量分布所对应的间隔距离与射野宽度保持一致.而螺距对衔接处靶区剂量和总治疗时间比值没有影响,总治疗时间长度与射野宽度保持一致反比关系.结论 对于HT进行分段式TBI治疗时,采用如上的计划设计参数,同时靶区勾画时间隔距离与射野宽度保持一致,能保证在进行分段TBI治疗时衔接处靶区不会出现剂量冷热点,确保了治疗的精确与安全.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达到治疗效果与效率的平衡,需要选择合适的计划参数.

  • 调整螺距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翔;金朝林;张树桐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调整螺距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66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以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组(CPR)等技术行冠状动脉三维成像,以心率≤50、51~70、71~80及≥80次/min分为4组,每组随机分为常规组及修改组,采用常规螺距及修订螺距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分析其影响.结果 4组组间冠状动脉成像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不同螺距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心率较快(71~80次/min)或(≥80次/min)但心率整齐,更改螺距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达到诊断目的 .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通过调整螺距能有效提高心率较快时图像质量,达到优化诊断的效果.

  • 多层CT螺距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探讨

    作者:宋少娟;王巍;刘传亚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变化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和Sensation 16层和64层螺旋CT,将长杆电离室分别置于16 mm剂量体模的5个孔中,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并测量辐射剂量.结果 3种机型轴扫和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为:(1)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62、0.938,1.75时,分别等于28.9、51.4、30.8,16.5;(2)对于Sensation16层螺旋CT,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1、1.5时,分别等于41.2、40.3、41.5,43.2;(3)对于Sensation64层螺旋CT,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1.1.5时,分别等于41.2、40.3、41.5,43.2.结论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随着螺距的增加,辐射剂量降低,为保持恒定的图像质量,必须增大mAs作为补偿;Sensation 16层和64层螺旋CT,因采用了mAs自动调整技术,在不同的螺距下辐射剂量相同,图像质量稳定.日常操作中当螺距改变时,应根据不同机型来确定调整管电流的方法.

  • 二代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冠状动脉成像及辐射剂量的研究

    作者:任宏;戎悦;张月俏;胡溪

    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双源CT(DSCT)的出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冠脉成像的重要替代手段,其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在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受检人群的总体受辐射剂量水平.因此,CT扫描时应严格控制辐射剂量.第二代双源CT将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高螺距扫描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

  • 腰椎椎间盘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方式的改进

    作者:何建成;罗鲁贤;钟志辉;杜康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中的应用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选择60例30~65岁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C、D、E、F6组,每组10例,采用不同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6组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伪影及辐射剂量将图像分为好、中、差3级.结果:通过改变管电流(mA)、螺距及机架旋转速度,各组CTDIvol值、DLP值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A组,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d值增加了24.86%,DLP值增加了29.7%.结论:正确调节管电流、螺距,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管电流350 mA、管电压120 kV、螺距1.375:1,可降低58.45%的辐射剂量.

  • 多层螺旋CT概念解析

    作者:张永顺;许颜晖;张璟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的研发与普及,进一步拓宽了CT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将CT诊断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CT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多层螺旋CT在设计上采用了多排探测器结构,显著提高了螺旋CT的各项性能指标,与单层螺旋CT相比,其扫描时间更短、扫描层厚更薄、扫描范围更大、重建质量更好、管球效能更高.

  • 螺旋CT扫描及三维立体重建参数选择

    作者:荣博英;刘钢;陈育霞;马涛;常丽艳;王立群;王焕辉;丁韬;李凯;韩志茹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参数的佳组合,以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3月进行螺旋扫描及三维重建的200例病人图像回顾性分析,寻找获取高质量图像的扫描、重建佳参数.结果扫描层厚3~5mm,螺距1.0~1.5,重叠重建率60%.标准重建方式,根据不同重建部位、目的,选择表面阴影、大密度、曲面重建,容积成像法中的二种或两种以上方法可以获取高质量图像.结论选择合适的扫描条件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前提,使用合适的重建方法和重建参数是其关键.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