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

    作者:余芳;周灵卉;刘佩;邹文君

    目的:探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进行外科护理的方法.方法:对78例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并同时给予以一些心理健康护理指导、饮食调节护理异界功能锻炼护理等.结果: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医学护理的.结论: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可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对疾病的治疗信心,缩短康复时同.

  • 标准化健康教育在膝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元蔚伟;焦同立

    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及严重的创伤关节炎、膝部肿瘤等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外科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纠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然而标准化的健康教育在膝关节置换术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健康教育是通过专业护士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变不良行为,终促进早日康复.现将标准化健康教育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

    作者:冯武雄

    目的:观察传统名方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的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结果:显效86例,总有效率97%,结论:经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ESR、ASO实验室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提示: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 放大及边缘锐化像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作者:唐申军;黄艳梅;周生正;张骏

    目的 探讨DR放大及边缘锐化像在早期类风涅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方法 对45例早期类风涅性关节炎患者的双手(包括腕关节)所摄DR片利用放大及边缘锐化软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放大及边缘锐化像较常规DR片显示更清晰,可以提高发现率.结论 在RA的早期诊断中,病变部位的DR检查(特别是放大及边缘锐化像观察),是一种敏感而可靠的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 类风湿关节炎二线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

    作者:姜林娣;赵耐青;倪立青

    目的比较不同二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撤药率,为临床医生选择二线药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由经过训练的调查员调查864例RA病人以往服用过的二线药物,对这些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和有何种不良反应. 结果上腹不适为二线药物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甲氨喋呤的胃肠道不良反应(32.3%)多见;青霉胺和风痛宁突出表现为皮肤瘙痒性皮疹(分别为20.6%和13.7%).青霉胺肾脏损害症状出现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药物(是对比危险率的14.5倍).雷公藤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月经周期的紊乱(14.4%).柳氮磺吡啶主要是上腹不适(39%)、纳差(7.3%)、恶心(7.3%).眼部不适、视力下降(19.6%)是使用氯喹常见的不适主诉.二线药物不良反应程度是有差别的.不良反应是引起各种二线药物撤药的主要原因, 甲氨喋呤撤药率低.甲氨喋呤和青霉胺联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论熟悉二线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注意监测和对症处理不良反应,二线药物仍然是安全的.

  • 艾灸+中药熏洗,治类风湿有奇效

    作者:李顺

    类风湿性主要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目前尚无根治此病的方法,西医治疗副作用大.中医艾灸往往显奇效,以下两条是多年摸索出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供参考:◎艾灸治疗选用灸道堂祛风湿专用雷火艾条,于距指、趾、腕、踝关节的穴位(阳溪,阳池,二间,解溪,昆仑,足通谷等)或痛点处进行悬灸,每穴5~ 10分钟;每天一次,一周为一疗程,休息一至两天,连续灸3个疗程.后选择一周3次,连续施灸3个疗程.之后每周2次巩固.

  • 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

    作者:白海涛;李剑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对称性侵害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迁延,致残率高,属中医"痹症"范畴~([1]).近年来,笔者以痹祺胶囊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复方夏天无片配合痛风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

    作者:白海涛

    目的 观察复方夏天无片配合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50例给予复方夏天无片配合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每日水煎服;同时加用复方夏天无片一天两次,一次4片口服.对照组18例给予MTX 10mg,每周1次,口服.两组均观察8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以及在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方夏天无片配合上中下通用痛风汤能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及ESR、CRP等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 久服含雄黄制剂致砷中毒性皮炎1例

    作者:万永奇

    患者,女,25岁,因患风湿性关节炎于1997年6月就诊于某部队医院,遵医嘱服用该医院自制制剂"独显神效丸”.连续服用约2个月后出现双脚趾及手臂内侧、肋下皮肤黑褐色色素沉着并向全身发展,不痒.至8个月,出现全身性皮肤黑褐色色素沉着及再化性皮疹并逐渐加重.经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化验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率,T波轻度改变.其尿样经杭州市职业病防治医院化验发现尿中砷含量达1.14 mg * L-1(正常为<0.2 mg*L-1).诊断:砷中毒性皮炎.分析:独显神效丸系医院制剂,由当归、防风、石斛、细辛、全蝎、天麻、川乌、草乌、毛蕊花、雄黄、黄羊角、鸽毛、蕲蛇13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湿,活血祛风、解痉止痛等作用,主治类风湿性关

  • 免疫分析中的干扰物及其排除

    作者:黄飚;唐炜;金坚

    近十几年,国内外报道了免疫分析中的假阳性、假阴性或其他的特异性干扰,尤其对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明显.干扰物有:血浆、血清蛋白(类风湿性因子、结合蛋白)、嗜异性抗体(Id)、人抗动物抗体(HAAA)和药物及其导致的代谢物等,尤其是后两种抗体干扰多[1-4].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与滑膜液Ⅰ、Ⅱ、Ⅸ、Ⅹ、Ⅺ型胶原反应性B细胞频率的比较

    作者:王江滨;王育珊;张晓楠;杨贵贞

    目的 探讨抗不同类型胶原B细胞反应在类风湿关节炎(RA)出现的意义.方法 以EL-4OUrBUr/rIL-2/ PMA作为刺激系统,应用酶联斑点技术,检测抗Ⅰ、Ⅱ、Ⅸ、Ⅹ、Ⅺ型胶原免疫球蛋白分泌细胞(anti-HCⅡ ISC).结果 28例RA患者外周血及滑膜液中21例出现anti-HCⅡ ISC,Ⅰ、Ⅸ、Ⅹ、Ⅺ型胶原反应性B细胞阳性者分别为5、6、11及9例.虽然对某种胶原的反应水平与抗其它型胶原反应水平并不一致,但抗Ⅰ、Ⅸ、Ⅹ、Ⅺ型胶原反应多与Ⅱ型胶原反应同时存在.结论 Ⅰ、Ⅱ、Ⅸ、Ⅹ、Ⅺ型胶原特异性B细胞均参与RA的免疫病理反应.

  • 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系的功能研究

    作者:李静;何维;胡愉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病人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在微生物及寄生虫抗原刺激下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 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7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及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平均纯度可达(84.7±5.9)%.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以植物血凝素(PHA)、结核分枝杆菌(M.tb)、阴道毛滴虫(TV)、人类6型疱疹病毒(HHV-6)刺激24h及48h后,测定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 HHV-6刺激组IL-2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其它各实验组;M.tb及HHV-6的刺激可导致IFN-γ的高产量.TNF-α的产生未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γδT细胞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影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发展.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作者:何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等多种疾病.可以解决患髋的疼痛、短缩、活动功能障碍、跛行等痛苦.目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该手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手术前后的护理可直接影响患侧肢功能的恢复.我院自1994年~2000年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8例.现对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玲;孙耕耘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136例行胸部CT扫描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①符合RA-ILD的患者60例(44.1%);RA-lLD组年龄平均为(63.17±10.20)岁,RA病程>20年、有吸烟史、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构成比[(11/18.3%),(14/23.3%),(11/18.3%)]均高于单纯RA组[(58.25±10.22)岁和(5/6.6%),(7/9.2%),(2/2.6%)](P<0.05).受累和畸形关节数[(12.22±3.44),(2.77±2.40)个]显著多于单纯RA组[(10.04±3.1),(1.09±1.81)个](P<0.01),双手腕关节x线平片分期[(2.87±0.78)期]和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503.75±341.93)RU/ml]均高于单纯RA组[(2.53±0.65),(373.74+405.02)RU/ml](P<0.05);两组性别比、RA病情活动性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无明显差异.②RA-ILD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34/56.7%)和进行性胸闷(25/41.7%),其中20例(33.3%)无呼吸系统表现.③网格状影(35/60,58.3%)是RA-ILD常见的胸部CT表现,其次为磨玻璃影(27/60,45.0%)、纤维索条影(24/60,40.0%);胸部X线平片诊断RA-ILD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24.7%(18/73)和21.8%(12/55).结论 ①RA常累及肺引起ILD;RA发生ILD与年龄、RA病程>20年、吸烟史、药物过敏史、RA病情严重度及抗CCP抗体有关;②无呼吸系统表现的RA-ILD患者比例较高,网格状影、磨玻璃影和纤维索条影是常见的胸部CT表现.

  • 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与关节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芳芳;于超;谭春江;陈文列;陈赛楠

    关节炎泛指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一类非特异炎性疾病,种类较多,病因复杂,目前认为该类疾病与各种炎症促发因子、自身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感染、代谢紊乱、创伤、退行性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多围绕软骨退变、滑膜病变等引起的炎症展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

    作者:郭继东

    晚发型脊隹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spondylocpiphyscal dysplasia tardy with progressive arthopathy,SEDT-PA)又称儿童进行性类风湿性关节病,或称进行性假类风湿性骨发育不良,是一种罕见的软骨发育不良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这一.

  • 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影像学分析:X线、CT和MR影像对比观察

    作者:余卫;冯逢;林强;孟春玲;刘维;蒋明

    目的比较观察X线平片、CT和MRI在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5例RA患者,其中女20例,男5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45.36岁.临床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纽约类风湿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为比较观察X线平片、CT和MRI在RA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左、右腕分别行CT和MR冠状面扫描.MR成像仪的场强为0.3 T.扫描时先行平扫,扫描序列分别为SE T1WI和梯度回波重T2WI(T2*WI).然后行增强T1WI作进一步检查.结果 25例临床诊断为RA患者的50个腕关节中,X线显示骨侵蚀病变者有14个腕关节,MRI检出骨侵蚀病变者有50个腕关节;25例中行CT检查者有16例32个腕关节,其中22个腕关节有骨侵蚀病变.MRI共检出164处腕骨的骨侵蚀病灶,而X线平片仅检出21处腕骨骨侵蚀病灶,CT检出68处骨侵蚀病灶.月骨是易受累的部位,其X线、CT和MR的检出率分别为6.0%、28.1%和 54.0%.在类风湿关节炎骨质侵蚀病变的检出上,3种检查方法之间经两两比较分析,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值均<0.01).MRI不仅可显示RA早期CT 和X线所不能显示的腕部骨质侵蚀改变,还可显示滑膜炎性及水肿改变,增强MRI可鉴别血管翳与关节积液.结论在检查RA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方面,MR和CT分别优于传统X线检查.若传统的X线检查所见仍不足以为临床高度怀疑的RA患者提供诊断依据时,或需监测早期RA疗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T或MRI作进一步检查.

  • 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MRI表现及临床对比应用研究

    作者:王峻;马强;牛金亮;谢维娜;宋志珍;郑洁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rheumatoid arthritis,RA)腕关节炎MRI表现及临床对比应用的价值.方法搜集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诊断标准的RA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行双腕关节MR扫描.均采用常规SE T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增强T1WI行冠状面扫描.选取1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同时搜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与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例患者,MRI下均可见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38例血管翳可见MRI增强表现,骨髓水肿21例,关节积液37例 ,骨质破坏37例. 骨髓水肿组、关节积液组、血管翳强化组分别与无相应表现组在红细胞沉降率、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患者的整体评估(AIMS)、肿胀关节数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01).骨髓水肿组与无骨髓水肿组的骨质破坏、跖趾关节(MTP)压痛、抗核周因子(APF)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25、0.018).结论 MRI能够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通过MRI表现与临床对比研究,MRI在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 手及腕关节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李河北;杜湘珂;贾园;栗占国

    目的探讨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以多关节痛为主诉的患者行双手及腕关节MR扫描(经随访证实,其中54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为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观察其MRI有无滑膜强化或增厚(包括有无对称性)、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炎及关节积液等征象,及各种征象对诊断的作用.根据不同MRI征象的出现频率,使用Bayes判别分析的方法尝试寻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诊断标准.结果本组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12例为MRI早期诊断.以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为诊断标准时,灵敏度85.19%,特异度86.36%.结论 MRI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可靠手段之一,并可应用于早期诊断.当MRI扫描出现对称性滑膜强化时,高度提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当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与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炎、关节积液中的至少任何 1项并存,或当非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与上述至少任何2项并存时,应该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 萘丁美酮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李胜光;施桂英;黄烽

    目的:对比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5例活动性RA患者分为二组,随机口服萘丁美酮或双氯芬酸钠,疗程12周.结果:萘丁美酮组的总有效率达92.31%,和双氯芬酸钠组的88.5%相当(P=0.573).萘丁美酮对血沉和CRP具有显著性改善(P<0.05),优于双氯芬酸钠组.二种药物引起胃肠道症状的种类与频率相似.胃镜结果显示,治疗后胃黏膜积分在萘丁美酮组为0%.结论:萘丁美酮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止痛作用,对活动性指标血沉和CRP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双氯芬酸钠.经胃镜证实的黏膜损伤在萘丁美酮组显著轻于双氯芬酸钠组.

199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