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震荡的多形式诱发电位研究

    作者:龙存国;王晓明;郑霞清;林正蓉;杨德本;李秋茹;付红梅

    研究脑震荡患者的多形式诱发电位变化.对26例急性期脑震荡患者行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与年龄、身高匹配的健康者对比;同时对每例患者行脑电图(EEG)检查.结果:VEP、BAEP、SEP、ERP及EEG异常率分别为30.8%、69.2%、50%、61.5%、38.5%;其中有二项诱发电位异常者占80.8%,较EEG异常率高(P<0.01).脑震荡患者存在脑干、大脑半球及认识功能障碍,多形式诱发电位对脑震荡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脑震荡的脑干诱发电位特点及其临床法医学应用探讨

    作者:郑杏斌;李生彦;黄思兴

    目的 探讨脑震荡脑干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法医学应用.方法 对15例脑震荡伤者进行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和分级评估.结果 脑震荡伤者脑干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100%,其中脑干段电反应异常率达86.7%,提示脑震荡伤者存在脑干功能障碍.BAEP的分级以Ⅲ级为主.结论 脑干诱发电位对脑震荡损伤的认定有一定的价值.

  • 多功能ECT在脑震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顾应江;黄占文;酉建;张苓;夏祥国;陈跃;陈礼刚

    目的:探讨多功能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研究脑震荡后临床症状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的脑震荡患者,于伤后第3天、3周、3月分别进行99mTc-双半胱乙酯(ECD)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以在同一断层切面至少连续3帧图像存在局部放射性减低,并经2位核医学医师判读确认后定为阳性.同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患者于伤后第3天、3周、3月ECT的阳性发现分别为24例、11例和5例,相应脑震荡后综合症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1例、9例和3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ECT的阳性率与脑震荡后综合症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结论:多功能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脑震荡的灵敏度高于CT,脑震荡和脑震荡后综合症与局部脑血流降低有关,且随着局部脑血流的改善而逐渐改善.

  • 热休克蛋白70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比值与大鼠脑震荡伤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代号;陈波;金伟;刘敏

    目的 联合应用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率及表达比值的变化规律推断脑震荡的损伤时间.方法 建立大鼠脑震荡伤动物模型,取脑组织进行HPS70、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显微图像分析,计算伤后不同时间点两种蛋白指标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及比值变化,了解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结果 当HSP70与GFAP阳性细胞率的比值明显升高(从7.15升至11.73),且HSP70阳性细胞率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但GFAP阳性细胞率无明显改变时(与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损伤时间在伤后0.5~3h;当二者的比值较大(>6.66),HSP70与GFAP阳性细胞率均有明显升高时(与对照组比较P<0.05),可推断损伤时间在伤后3~ 12h;当二者的比值较小(<6.66),HSP70与GFAP阳性细胞率仍高于正常值时(与对照组比较P<0.05),损伤时间大致在伤后12h以后.结论 通过分析两种指标在脑震荡伤后不同时间点的阳性细胞率及比值变化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出损伤时间的大致范围,此方法有助于脑震荡损伤时间的推断.

  • 大鼠脑震荡伤后脑外主要器官热休克蛋白70、C-fos表达比值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金伟;夏勇军;李雪榕;林伟;刘敏

    目的 研究大鼠脑震荡伤后脑外主要器官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 70、C-fos表达比值的变化规律与脑震荡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脑震荡的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脑震荡模型,在伤后0.5、1、3、6、12、24、48、96、168、240、336 h时处死大鼠,取脑外主要器官组织(心、肝、脾、肺、肾)作C-fos和HSP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伤后0.5~6h,HSP70的阳性细胞率缓慢升高,而C-fos阳性细胞率快速升高,二者的表达比值呈下降趋势;伤后6~12h,HSP70的阳性细胞率持续升高,而C-fos的阳性细胞率逐渐下降,二者的表达比值呈上升趋势;伤后12 ~ 336 h,HSP70的阳性细胞率缓慢下降,而C-fos阳性细胞率快速下降,二者的表达比值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大鼠脑震荡伤后,脑外主要器官组织和脑组织中C-fos和HSP70两个指标阳性细胞表达率及表达比值变化相类似,说明在脑震荡伤后,观察脑外主要器官组织中两个指标阳性表达比值,同时结合各指标阳性表达细胞率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脑震荡损伤的损伤时间区间.

  • 大鼠脑震荡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比值随损伤时间变化的关系研究

    作者:董贺文;代号;夏勇军;曾达;金伟;刘敏

    目的 研究大鼠脑震荡伤后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比值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脑震荡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脑震荡的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将85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25只)、实验组(55只)及对照组(5只),模型组大鼠用于确定打击高度以建立脑震荡模型;实验组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脑震荡模型后根据处死的时间不同再分为0.5、1、3、6、12、24、48、96、168、240、336h共11组,每组5只;对照组大鼠于常规饲养24h后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取脑组织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GFAP和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伤后0.5~3h,iNOS与GFAP阳性表达的比值由5.03上升至10.47,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此时iNOS阳性表达亦显著升高,阳性细胞率由14.61%上升至37.45%,但GFAP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升高.伤后3~12h,二者的比值逐渐降低至4.98,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同时iNOS阳性表达与GFAP的阳性表达均显著升高.伤后12~336h,二者比值呈单调递减的变化趋势,由4.98降低至0.95,且均小于0.5~12 h的二者比值;同时iNOS和GFAP的阳性表达均表现为持续升高至峰值后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 采用iNOS与GFAP比值,同时结合iNOS与GFAP各自变化规律,可为脑震荡伤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两个或多个生物化学指标的比值研究,可望为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 脑震荡的多形式诱发电位研究

    作者:王晓明;周东

    脑震荡占颅脑外伤的80%〔1〕,系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多数患者以头昏、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等为主诉〔2,3〕,而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给实际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自Bakay等报道脑震荡后脑组织超微结构呈明显时序性变化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病理、生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4,5〕;有关脑震荡的多形式诱发电位研究未见系统报道,现就此进行介绍。1 脑干听觉诱发电(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 听觉诱发电位是声音信号刺激耳后在头部记录的产生于听觉神经通路不同部位的电位。依潜伏期分为10ms以内的BAEP、10—50ms的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50ms以上的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7个波组成,源于自蜗后听神经至中脑水平的神经结构,Ⅰ波和Ⅱ波反映听觉通路周围段功能,Ⅲ、Ⅳ、Ⅴ波等反映中枢段功能,Ⅰ—Ⅴ、Ⅰ—Ⅲ、Ⅲ—Ⅴ波的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中枢性损害。三者中BAEP临床应用广泛,后两者源于中脑以上听神经通路,临床应用少。

  • 不同类型脑震荡对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林海英;吴春云;许冰莹;赵小林;于建云;郭泽云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不同类型脑震荡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初步探讨脑震荡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6只,复制不同损伤程度的脑震荡模型,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标记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光镜下计数,并检测反映ChAT活性的灰度值.结果单纯型、复杂型脑震荡与对照组相比,复杂型脑震荡组与单纯性脑震荡组相比,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斜角带核垂直支ChAT阳性表达细胞数减少,ChAT活性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不同类型的脑震荡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程度不同,这种变化可能是脑震荡后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病理学基础.

  • 合并外伤性胰瘘1例

    作者:程先军

    患者,男,34岁,因高处坠落导致全身多处受伤l+h,于2007年5月1日入院.伤后昏迷约10min清醒,面颌多处受伤、出血,全身多处皮肤擦挫伤.入院诊断:右颧弓粉碎性骨折,右上颌窦粉碎性骨折伴积血,左鼻骨骨折,面颌唇部多发挫裂伤,左右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右手第3掌骨骨折,脑震荡.入院时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人院后经清创缝合,吸氧,骨折外固定,抗感染,对症,密切监护及观察治疗.

  • 脑震荡的多形式诱发电位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明;周东

    脑震荡占颅脑外伤的80%[1],系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多数患者以头昏、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等为主诉[2,3],而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给实际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自Bakay等报道脑震荡后脑组织超微结构呈明显时序性变化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病理、生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4,5];现就有关脑震荡的多形式诱发电位研究介绍如下.

  • 定量脑电图技术在评价药物治疗脑震荡疗效中的应用

    作者:张逵;郭俐;史成华;范润金;欧儒全

    目的探讨评价药物治疗脑震荡疗效的客观方法.方法脑震荡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醒脑静注射液40 ml加入等渗葡萄糖液500ml,每日静滴1次.对照组80例:口服复合维生素B 2片、维生素C 0.2g,每日3次.比较两组患者δ、θ频带功率百分比及δ+θ/δ+θ+α+β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较对照组的δ频带功率百分比及δ+θ/δ+θ+α+β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电功率频谱技术可作为药物治疗脑震荡的客观评价方法.

  • 急重症护理学

    作者:张凤春

    急危症状护理1高热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时,产热大于散热而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占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物理性因素(中暑)、化学性因素(深度催眠药中毒)或机械性因素(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 260例小儿脑震荡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作者:张捷;许静

    脑震荡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不明显,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昏迷、近事遗忘以及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它往往单独存在,腰椎穿刺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往往无异常。脑电图(EEG )检查对于了解外伤轻重程度,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及预后等均有意义。

    关键词: 脑震荡 儿童 脑电图
  • 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脑电图及临床分析

    作者:石立云

    颅脑外伤的X线、CT检查以及脑电图(EEG)检查对于临床客观评价脑外伤伤情及其预后,解决争端及赔偿等法医学鉴定问题可提供重要帮助.现将我院1997年7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0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的EEG分析如下,以探讨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 36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脑电图分析

    作者:高晓夏

    即使在神经影像学检查高度发展的今天,脑电图(EEG)在了解脑功能和脑死亡方面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颅脑损伤后脑功能的变化在EEG上有相应的反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脑外伤发生率很高.

  • 160例脑震荡患者EEG与CT检查对比分析

    作者:刘凤丽;任东敏;孙伟红

    我们对160例临床诊断为脑震荡病人于急性期首次行EEG和CT检查以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首次EEG异常者作了EEG定期复查,以观察病人的脑功能及形态学的变化,从而探讨对脑震荡的治疗、判定疗效、避免脑外伤性综合征发生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脑震荡 脑电图 CT
  • 脑震荡法医鉴定43例分析

    作者:姜峰

    机械性颅脑损伤在法医学鉴定和临床工作中都是十分常见的,脑震荡就是其中一种,也是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关人身损伤的常见诊断.

  • 眼震电图在颅脑外伤后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高白云;薛晓红;李斐;杨崇玲;徐素琴;王幼勤

      颅脑外伤后造成前庭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眩晕是较常见的症状。由于以往缺乏先进的检测方法,都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利用眼震电图做前庭功能测试,可以明确前庭损伤的部位和性质,有助于诊断和治疗。1994~1998年我们对27例颅脑外伤后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 蒙医传统震脑术治疗脑震荡病例回顾性研究报告

    作者:阿古拉;苗美;孟克毕力格;金桩;旭仁其木格;乌云图雅;哈申其木格

    本研究主要收集内蒙古地区十所医院近5年确诊为脑震荡并用蒙医震脑术治疗的门诊及住院病例150例,采用回顾性病例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对以往蒙医传统震脑术治疗脑震荡的治疗状况作出总结,并为今后脑震荡合理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但因病例数有限,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

  • 脑震荡患者伤后不同时段的记忆障碍

    作者:汪洪;刘诗翔;刘波

    目的 了解脑震荡患者在受伤后不同时间段的记忆功能.方法 采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对48例受伤后不同时间的患者进行评估,同时取32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 发现患者组长时记忆有4项(经历、1-100、100-1、累加)、短时记忆有3项(再生、触摸、理解)、瞬时记忆有1项(背数)分测验平均成绩明显降低,记忆损害涉及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患者组异常率为58.3%.受伤后不同时段的患者之间的比较,长时记忆中5项有3项两组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短时记忆6项中有3项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0.01),短病程组记忆障碍较长病程组严重.结论 脑震荡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涉及记忆的各个环节,受伤后不同时间的患者记忆障碍的程度有一定差异,受伤早期记忆损害的程度较重,随时间的推移,记忆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356 条记录 15/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