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α干扰素和5-氟尿嘧啶对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烨;郑起;汪昱;闫钧;薛琼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在肝癌转移模型中对肿瘤切除术后转移和复发的影响.方法: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 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干扰素组(IFN-α2a)、5-FU组和联合组(5-FU与IFN-α2a).观察肝癌切除后肿瘤复发、肝内播散及肺转移,检测复发瘤血管生成相关指标(MVD、VEGF、bFGF和SMA),并检测血清AFP.结果:对照组、干扰素组、5-FU组和联合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00%、90%、100%和80%;肝内出现播散灶率分别为100%、60%、70%和10%;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组和联合组复发瘤体积、肝内播散灶数量、肺转移率和转移灶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两药联合应用对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有协同效应;干扰素对肝癌血管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及5-FU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和5-FU均可抑制肝癌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 α干扰素和卡培他滨对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转移复发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烨;郑起;艾开兴;闫钧;薛琼

    目的研究干扰素和卡培他滨对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转移、复发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40只模型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卡培他滨组(希罗达)、干扰素组(因特芬)、联合组(卡培他滨与因特芬).观察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肿瘤肝内复发率、复发瘤大小、肝内播散灶数量和肺转移率,检测复发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干扰素组、卡培他滨组、联合组肝内复发率为100%、90%、100%和80%;复发瘤体积分别为(3981.54±262.59)mm3、(1012.05±70.61)mm3、(714.34±60.37)mm3和(35.60±5.25)mm3;肝内出现播散灶比率分别为100%、40%、50%和10%;肺转移率分别为90%、40%、60%和0;肝脏复发瘤内MVD分别为22.36±4.36、6.42±1.66、19.32±3.25、5.92±2.63;VEGF阳性率分别为90%、30%、80%和30%;bFGF阳性率分别为100%、70%、90%和80%;干扰素组、卡培他滨组、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比,对肝癌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干扰素对肝癌血管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及卡培他滨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干扰素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对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有协同效应.结论干扰素和卡培他滨均可抑制肝癌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 试题与答案

    作者:樊嘉雯;江睿;褚仁远

    1. 对多发性硬化患者按下列哪项方法治疗,其患眼和对侧眼的复发率均高? A. 口服泼尼松治疗; B. 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 C. 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口服泼尼松维持; D. 口服泼尼松+β-1α干扰素肌内注射; E. 静滴甲泼尼龙+β-1α干扰素肌内注射.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干扰素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作者:苟贤筠;王晓;黄月霞

    目的:对55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进行干扰素应用的合理性分析.方法:制定出慢性乙型肝炎α干扰素应用的合理性评判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对4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44例慢性乙型肝炎被判定为合理和基本合理的指标各占27.3%,被判定为不合理指标的占45.4%,治疗应答率仅13.6%;7例急性乙型肝炎及4例慢性HBV携带者判定为不合理用药.结论:病例选择适当,用药方法正规及检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 不同功能位点介导α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和中枢镇痛作用

    作者:王云霞;蒋春雷;宋连霞;路长林;邵小燕;由振东;黄爱军;崔瑞耀;刘新垣

    细胞因子α干扰素(IFNα)具有中枢镇痛作用.抗内源性阿片肽血清与IFNα能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 提示IFNα与内源性阿片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抗原决定基.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获得系列IFNα突变体, 并分别测定其免疫学活性和镇痛能力.结果显示, IFNα突变体Y129S-IFNα免疫学活性显著下降, 但仍然保留了很强的镇痛能力,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够阻断Y129S-IFNα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IFNα分子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免疫和镇痛两个功能位点, 分别介导免疫调节作用和中枢镇痛作用.结果还提示, IFNα的免疫调节和中枢镇痛作用可能是由不同的受体途径介导的.

  • α干扰素与恩替卡韦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熊华刚;张流;王军;王梅;杨智刚

    目的 评价α干扰素与恩替卡韦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先给予α-1b干扰素60 μg/d皮下注射,隔日一次,治疗5个月;然后给予恩替卡韦口服0.5 mg/d联合α-1b干扰素60 μg/d皮下注射1个月;随后单独给予恩替卡韦口服,0.5 mg/d,1次/d,治疗6个月.对照组单独给予同剂量恩替卡韦口服,连用52周.2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结束及随访结束,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病毒学相关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 治疗结束,观察组总有效率(CR) 56.36%,显著高于对照组27.27% (P<0.01);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随访结束,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结束时下降,但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α干扰素与恩替卡韦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

  •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耿爱文;庞晓鹰;尹有美;戴盈;于立新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的是达到清除或长久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以减少肝脏损害,关键治疗是抗病毒.本科使用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治疗CHB患者,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α和IL-1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卢银平;董继华;刘朝;管世鹤;杨东亮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α干扰素(IFN-α)的诱导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评价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肝病人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干扰素治疗前后病人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在IFN-α治疗前后,用RT-PCR检测慢性乙肝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病人PBMC IL-12表达的变化.结果干扰素治疗前应答组病人(n=4)和无应答组病人(n=12)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n=10)(P<0.01).应答组病人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病人(P<0.01);无应答组病人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水平.治疗前,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病人PBMC的IL-12 mRNA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应答组病人IL-12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1个月时已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病人(P<0.05),无应答组病人IL-12水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PBMC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病人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慢性乙肝患者PBMC IL-12表达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慢性乙肝患者PBMC IFN-α活性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 儿童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

    作者:杨光;唐政

    病史摘要病史患者男性,13岁,因"反复水肿,大量蛋白尿5年"入院.其病史摘要如下:①1999-03-25出现咳嗽伴发热(高38.7°C),无痰,同时出现颜面部水肿,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3+,镜检红细胞+,乙肝标志物HBsAg(+),HBcAb(+),HBeAb(+),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同年4月给予强的松50 mg/d(服用1个月,后每周减量5mg,共用5个月)、雷公藤多甙30 mg/d(约1个月)及环磷酰胺0.5g治疗,水肿及尿检无改善;②1999-10-29来我院儿科住院,查尿蛋白1.2 g/24h,尿沉渣红细胞37万/ml(多形型),肾功能正常(SCr43μmol/L).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作者:陶静;龚德华

    早年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主要、常见的感染之一.目前虽然采取多种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特别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使用减少了输血的交叉感染,HBV感染率明显降低.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HD患者中HBV感染仍较突出.本文拟对HD患者HBV感染发病的免疫学基础及相关防治措施的现状作一简述.

  • α-干扰素为主综合治疗癌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红;高雅苓

    晚期肿瘤患者由于病情进展,肿瘤可直接侵犯或转移至皮肤或粘膜,在其表面形成溃疡,并常常合并感染和坏死,引起患者疼痛和发热.由于溃疡面往往存在厌氧菌感染,散发出腥臭味,给患者身心和肉体带来巨大痛苦.自1998年3月~2003年12月我们尝试应用α-干扰素(α-IFN)、平阳霉素及素高捷疗软膏综合治疗癌性溃疡患者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α干扰素和白介素6、10与临床及免疫学指标相关性研究

    作者:顾镭;张戎;王慧娟;杨晓帆;张缪佳;沈友轩;季晓辉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血清中异常表达的干扰素(IVN)-α、白介素(IL)-6、IL-10与多种临床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研究,为探讨该细胞因子在SLE免疫紊乱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50例SLE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α、IL-6、IL-10水平,并分析其与SLE临床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SLE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SLE患者血清中IFN-α、IL-6、IL-10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均呈正相关.③SLE患者血清中IFN-α、IL-6、IL-10水平与某些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指标具有相关性.结论:SLE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多种细胞因子异常,对SLE的发生、发展、表现、转归及指导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α干扰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9例疗效观察

    作者:郑昌竹

    9例患者均有剧烈瘙痒,病情反复,皮疹为持久不退的浸润性的红斑、斑块、风团,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升高,组织病理变化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用α干扰素治疗5周后,症状及皮疹均消退,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 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陈文吟;粟宽源;饶桂荣;任向荣;郑业华;余宙耀

    目的构建以人HBsAg单链抗体(HBScFv)为导向作用、α干扰素为治疗作用的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ScFv-IFN-α.方法通过重叠PCR构建目的蛋白质基因,再亚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中,DNA测序后,转化巴氏毕赤酵母宿主菌GS115,菌落PCR、高浓度Zeocin 抗性筛选鉴定重组酵母,重组酵母经甲醇诱导后,通过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DNA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目的基因片段(HBScFv-IFN-α)的序列与原设计序列相符合;菌落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酵母菌中;诱导表达后,SDS-PAGE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44 000处可见目的蛋白质表达带.结论成功构建了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

  • α干扰素对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1116中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相关因子1表达调节作用

    作者:徐迪晖;王继德;程天明;姜泊;杨洲;张宇生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1116中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相关因子1(XAF1)表达调节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250、125、62.5和0 U/ml)的IFN-α作用细胞,荧光素酶报道系统检测IFN-α对XAF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IFN-α对XA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IFN-α可提高XAF1启动子活性,在lovo和sw1116中分别达到61.7%和87.1%(P<0.05),同时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XAF1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结论:IFN-α可上调XAF1表达,提示XAF1可能是干扰素刺激基因(ISG).

  • 抗病毒药物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探讨

    作者:俞海英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重要病因.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是治疗该病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为α干扰素(IFN-α)和拉米夫定(3TC),它们的疗效已获得肯定,但由于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因而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成为该病治疗的现实目标.本文在总结大量临床和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就抗病毒药物的抗纤维化疗效作了探讨,以期对处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的抗病毒药物选用有所帮助.

  • 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杜方雄;张树林

    α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已成为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经典药物,近年又发现它还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机制研究,抗肝纤维化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作了综述.

  •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指导

    作者:吴顺爱

    乙型肝类患者必须进行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达到持久抑制HBV复制,控制疾病的进展[1].α干扰素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正规疗程结束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类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30%~40%[2],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破病毒抗细胞膜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的繁殖[3].但α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类有相对的禁忌证和绝对的禁忌证,且价格昂贵,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接受治疗.

  • 疱疹性口炎51例临床分析

    作者:金志彪;傅丽君

    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内黏膜损害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于6岁以前的儿童,特别是出生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更为多见,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可以影响患儿的进食和睡眠,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我们采用思密达外涂和α干扰素雾化吸入对疱疹性口炎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干扰素联合肝康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8例临床观察

    作者:邵先志;陈新胜;周丽霞;程时德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肝康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2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对照1组70例,对照2组39例.治疗组用α干扰素联合肝康丸治疗,对照1组单用干扰素治疗,对照2组单用肝康丸治疗.各组均常规应用保肝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TBiL)、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变化.结果:3组患者血清ALT均有较高的复常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各组患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及HBeAg/抗-HBe转换率均逐渐升高,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肝康丸能提高乙肝患者血清HBeAg/抗HBe的转换率和HBVDNA的阴转率.

148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