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氧化氮吸入复合呼气末正压治疗羊感染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作者:秦萍萍;徐鑫荣;刘少华;许戟;左祥荣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复合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羊感染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流动力学、肺气体交换和机械力学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入小剂量内毒素诱导的羊感染性ARDS模型12只,随机均分为两组,NO组:吸入40 ppm NO;复合组:PEEP(6 cmH2O)通气复合吸入40 ppm NO.通过肺动脉导管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基础、ARDS和治疗30 min后肺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相应时点的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结果 NO组和复合组治疗期间平均肺动脉压较ARDS时显著降低(P<0.01),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则无明显变化;治疗30 min后,两组ARDS的PaO2均明显升高(P<0.01),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和肺内分流(Qs/Qt)显著减少(P<0.01),复合组比NO组更为显著(P<0.05);NO组各监测时点PIP、Pm均无明显变化,复合组的PIP、Pm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吸入NO复合PEEP通气协同改善ARDS肺氧合,不影响体循环.

  • 外源性呼气末正压对气道压力的影响

    作者:罗勇;李强;韩锋锋;金杰

    目的探讨外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对气道压力影响的规律.方法通过模拟肺(静态顺应性为28ml/cmH2O,气道阻力为0.8 cmH2O·L-1·S-1)试验,设置不同的PEEP,观察气道压力(峰压、平均压、平台压)的变化.结果外源性PEEP从0增加至3 cmH2O时,气道压力增幅大,平均每增加1 cmH2O PEEP,气道峰压、平台压增加3.5~4.1 cmH2O,当PEEP增加至12 cmH2O时,气道峰压和平台压增加了20cmH2O以上.结论外源性PEEP对气道压力的影响,可产生一种"扩大"效应,这种"扩大"效应在低水平的PEEP时尤为显著.在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时,如需设置外源性PEEP时,必须严密监测气道压力的变化,以防止肺损伤.

  • 探讨重症哮喘大白兔机械通气适宜呼气末正压

    作者:周舟;韩小彤;张义雄;宁凤玲;樊麦英;裴艳芳;宋偲婷;孟赛

    目的 比较大白兔哮喘模型在不同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下气道阻力以及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tat)变化,探讨气道阻力小及肺Cstat好时的PEEP,指导临床重症哮喘的治疗.方法 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PEEP分为0 cmH2O组(基础组)、3 cmH2O组(低PEEP组)、5 cmH2O组(中PEEP组)、8cmH2O组(高PEEP组).模型组用卵蛋白(Ovalbumin,OVA)建立哮喘模型后机械通气,雾化吸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后,给予不同PEEP,测气道阻力及肺Cstat.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测PEEP为0 cmH2O时气道阻力和肺Cstat.检测基础组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总蛋白含量;右肺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计基础组支气管黏膜下嗜酸性粒细胞(Eosnophil,EOS)及淋巴细胞数.结果 低PEEP组气道阻力低于模型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中PEEP组及高PEEP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各组肺Csta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P为3 cmH2O对重症哮喘模型降低气道阻力,开放气道更好;而短时间内应用PEEP,对改善肺Cstat无显著作用.

  • 俯卧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作者:许永华;杨兴易

    ARDS以直接或间接的肺损伤引起的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严重的低氧血症是其突出表现和诊断标准之一.目前临床改善ARDS病人氧合主要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和高吸入氧浓度(FiO2),另一治疗措施是采用俯卧位(proneposition,PP).本文就近年来PP临床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综述如下.

  • 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愈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

    作者:薄涛;梅秀华;张美玉

    我们于1998年以来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3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行了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例1,男,28岁,因挤压伤综合征致ARDS 28小时.例2,女,21岁,因中毒性菌痢,感染性休克致ARDS16小时.例3,男,62岁,因创伤性湿肺致ARDS 24小时.3例ARDS诊断均符合庐山95′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讨论会修订的ARDS诊断标准.3例患者均经过机械性呼吸及呼气末正压治疗,病情无改善.

  • 不同通气模式对单肺通气患者的影响

    作者:于咏婧;岳子勇

    目的 研究单肺通气(OLV)中应用不同的通气模式对患者肺顺应性(Compl)、气道峰压(PEAK)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择期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7例,ASA Ⅰ~Ⅲ级,年龄18~ 80岁,随机分为4组.所有患者诱导插管后行容控通气,双肺通气(TLV)时均采用潮气量(Vt)=9 mL/kg,呼气末正压(PEEP) =0 cmH20(ZEEP).OLV后按以下方式进行通气:A组(n=22) Vt=6 mL/kg,ZEEP;B组(n=21) Vt =6 mL/kg,PEEP =5 cmH20;C组(n =23) Vt =6 mL/kg,PEEP=10 cmH2O;D组(n=21) Vt=9mL/kg,ZEEP.恢复TLV后各组均采用Vt=9 mL/kg,ZEEP.分别在以下4个时间点:TLV后5 min(T1)、OLV后15 min(T2)、OLV结束时(T3)、TLV结束时(T4),记录患者Compl和PEAK.结果 各组在T2、T3时的Compl显著低于T1、T4时(P<0.01).在T2时与A、B两组比较,C、D两组的Compl显著提高(P<0.05).在T3时与A组比较,B、C、D三组的Compl显著提高(P<0.05).各组在T2、T3时的PEAK显著高于T1、T4时(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LV中,单独应用小潮气量(Vt =6 mL/kg)通气会降低Compl;小潮气量(Vt =6 mL/kg)联合应用较大的PEEP值(10cmH2O)或采用大潮气量(Vt =9 mL/kg)的通气模式能明显提高Compl,且不会显著增加PEAK.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心衰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薇;滕东书;张宏伟;刘洋;赵亮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SIMV+ PEEP)对重症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入住ICU的32例重症心衰患者(killip分级Ⅲ级以上),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13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辅以吗啡、咪唑安定等镇静剂;给予对照组常规抗心衰治疗.连续监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分别记录患者入院时、治疗24h后的肺底啰音、血气分析指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治疗组24 h心衰缓解10例(76.9%),对照组8例(42.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心率、呼吸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pH值接近正常,而对照组更多表现为酸中毒.治疗组死亡及未愈3例(23.1%),对照组7例(36.8%),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入住ICU时间为(3.25±0.95)d,而对照组为(6.5±1.8)d.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心衰所致的呼吸衰竭疗效显著,能够降低死亡率,是治疗重症心衰的有效措施.

  • 不同呼气末正压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作者:彭伟波;袁光雄;许俊

    目的:观察和分析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时给予不同呼气末正压水平对其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ARDS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和B组(n=90).对A组90例患者采用8 cm H2O的呼气末正压治疗,对B组90例患者采用12 cm H2O的呼气末正压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平均动脉压(MVP)、心率(H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12、24 h的EVIWI指标均有明显降低,其中12、24 h时又以B组患者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呼气末正压水平对ARDS患者的EVLWI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又以12 cm H2O的影响更大.

  • 不同呼气末正压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作者:康新;伏光辉;王建伟;刘宇梁;王文学

    目的:探讨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气体交换、脑灌注、颅内压的影响.方法:以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GCS评分为3~8分,记录不同PEEP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当PEEP由4 cm H2O升至8 cm H2O时,ICP无明显变化,至12 cm H2O以上时ICP较PEEP为4 cm H2O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cm H2O时P<0.05,16 cm H2O时P<0.01).随PEEP增加,PaO2呈上升趋势,PEEP为8、12、16 cm H2O时同4 cm H2O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EP为8、12、16 cm H2O时同4 cm H2O时比较,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O2/FiO2随PEEP增加增大,PEEP为8、12、16 cm H2O时同4 cm H2O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CPP随PEEP的升高,呈下降趋势,PEEP为8、12、16 cm H2O时同4 cm H2O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PEEP在4~16 cm H2O范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为相对安全范围,治疗应个体化调节.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映霞;王钟杰;陈培锦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机械通气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潮气量5~8 ml/kg,PEEP为静态P-V曲线低位转折点压力之上2 cm H2O,气道平台压不超过30~35 cm H2O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照组采用量8~15 ml/kg,PEEP为4~8 cm H2O,气道平台压不超过35~40 cm H2O的常规通气策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pH、PO2、PCO2、氧合指数等指标及病死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机械通气第1天、第3天氧合指数、P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RDS患者采取小潮气量、限制气道平台压和适当PEEP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及预后.

  • 不同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及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影响

    作者:杨婉丽;杨立明;谭晶

    目的 探讨不同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机械通气及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的影响.方法 2014年1-5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40例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脱机时及PEEP为0、6、12 cmH2O(1 cmH2O=0.098 kPa)时CVP的变化.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30例脱机患者于30°、45°半卧位及平卧位时CVP的变化.结果 机械通气对CVP有影响,且随呼气末正压水平升高而递增;30°半卧位与平卧位时CVP值比较无明显变化;45°半卧位时CVP值明显低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及呼气末正压可影响CVP测量的准确性;对不同危重患者尽量保持原体位进行CVP测量.

  • PEEP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董浩芬;席淑华;单红卫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水平的PEEP对全身氧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状况的佳护理方法.方法20例患者均经右侧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导管和961型床边监护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患者依次按PEEP为0,3.68,7.35,11.03mmHg 4种水平进行调节,用热稀释法测定4次平均后得心脏指数.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研究,以观察不同压力水平的PEEP对气体交换功能和氧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当PEEP为3.68 mmHg时,PaO2开始显著增加(P<0.05),随着PEEP增加,PaO2逐渐升高.PaCO2在PEEP增加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变化:心脏指数在PEEP为3.68mmHg时开始下降(P<0.05).且PEEP压力水平越高,Cl下降越明显,DO2在PEEP为7.35mmHg以下变化不明显,在11.03mmHg时出现显著降低(P<0.05).结论PEEP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虽然有一定程度改善肺部氧气交换功能,但高压力水平的PEEP使用反而会使DO2下降,所以临床上在使用PEEP治疗时,应适当补充血容量,应用正性心肌药物,使心脏指数增加.以改善患者缺氧情况,同时应根据患者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末梢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选择佳PEEP.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犬压力--容积曲线与肺部形态学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云洁;朱蕾

    目的:探讨根据压力-容积(P-V)曲线选择不同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肺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用大注射器法绘制ARDS犬P-V曲线,根据曲线不同转折点的压力设定PEEP,CT扫描相应的肺部形态学变化,并且计算肺容积.结果:(1)呼气相曲线曲率变化大点(PMC,d)处的压力为10.67±0.82 cmH2O,高于吸气相低位转折点(LIP)处的压力8.77±0.88 cmH2O(P<0.05).(2)在PEEP为O、LIP、PMC,d及UIP时,ARDS犬含气肺容积随着治疗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通气差及无通气肺组织明显减少,且均有显著差异;在PLIP及PPMC,d水平上,通气良好肺容积分别为403.16±12.6 cm3和469.96±13.7 cm3(P<0.05),而过度充气肺组织则相似(P>0.05);随着PEEP增加至PUIP,通气良好的肺容积进一步增加,但也引起过度通气肺容积的明显增加.结论:根据P-V曲线呼气支PMC,d来确定PEEP较传统根据LIP水平更有价值.

  • 评分法选择PEEP对ARDS病人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小枫;叶纪录

    目的:研究评分法选择PEEP对ARDS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2004年88例ARDS病人随机使用两种方法选择PEEP进行机械通气.其中评分组(实验组)51例,根据评分法四项指标得分数总和,如评分大于等于6分则PEEP用20~25 cmH2O;3~5分则PEEP用12~20 cmH2O;评分小于等于2分则PEEP用5~12 cmH2O;传统方法组(对照组)37例,PEEP均使用5~12 cmH2O.分别检测两组病例通气开始时、通气后24 h时的血气分析,计算两组病例入ICU30 d时病死率,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下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实验组中采用低PEEP小组的病死率亦较对照组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通气24h时都能较通气开始时改善病人的血气情况,且实验组较对照组PaO2升高更明显,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pH、PaCO2在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实验组较对照组并发MOF的发生率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血压明显下降的发生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能纠正.结论:采用评分法选择PEEP较传统方法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明显降低ARDS病人病死率,改善病人的氧合情况,并且并发症较少或可控制.

  • 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对脓毒症患者术中肺氧合的影响

    作者:蒋京京;袁红斌;孙彭龄;石学银

    目的:观察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脓毒症患者术中肺氧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32例有脓毒症体征的急诊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2组: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组[L组,潮气量(VT)6~7 ml/kg+PEEP 5 cmH2O,n=16];传统潮气量组(T组,VT 10 ml/kg,n=16).全麻后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分别于麻醉前、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及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与L组比较,T组在机械通气后期,气道压力有明显增高(P<0.05),肺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降低(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增加(P<0.05);术后30 min两组间A-aDO2和PaO2/FiO2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术中给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有助于改善肺氧合,可避免肺损伤加重.

  • 电阻抗成像技术在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后肺复张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颍骅;潘雁;杨敏

    目的·应用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确定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术后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以达到改善肺通气分布情况、优化肺复张的效果.方法·入选2017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OPCAB的10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4例,对照组51例.EIT观察术后肺通气的4个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对照组应用3 cmH2O PEEP;实验组调整PEEP值由0 cmH2O逐步升高至14 cmH2O,每次增加2 cmH2O,并应用适PEEP.比较2组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和肺部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05例患者中死亡2例(1.90%),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19例(18.10%)、肺部感染3例(2.86%)、肺不张19例(18.10%)、胸腔积液19例(18.10%).OPCAB术后适PEEP区间为6~9 cmH2O.实验组应用适PEEP后,PaO2/FiO2显著升高(P=0.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2).结论·应用EIT可实时直观监测OPCAB术后肺通气分布情况,滴定适合肺复张的PEEP;能够显著减少OPCAB术后肺部并发症,改善PaO2/FiO2,减少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 正压机械通气时腹内压与胸内压的相关性

    作者:潘慧;徐亚伟;张翔宇;彭沪;葛奎;王启星

    目的 探讨正压机械通气时,患者在麻醉肌松状态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的相关性.方法 20例手术后尚处于麻醉肌松状态下,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均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和导尿管,在PEEP分别为0 cmH2O,5 cmH2O,10 cmH2O和15 cmH2O时,进行间接腹内压和直接胸内压测定.结果 所有20例患者的初始腹内压为(8.15±3.46) mmHg,初始胸内压为(9.31±5.72) mmHg,增加PEEP后,腹内压,胸内压均升高.当PEEP分别为5 cmH2O,10 cmH2O和15 cmH2O时,腹内压分别增加至(8.31±3.66) mmHg,(9.92±3.75) mmHg和( 12.46±5.55) mmHg,胸内压分别增加至(9.15±5.93) mmHg,(12.23±6.29) mmHg和(16.23±5.99)mmHg.不同PEEP时,腹内压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的腹内压与胸内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Person相关系数R2=0.789,且P<0.01,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提高PEEP值,能增加患者的腹内压.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有必要实行腹内压监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 腹内压监测在ARDS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严姝瑛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常见的危重症,至今仍然有很高的病死率.而引起ARDS的常见病因往往也会造成患者腹内压(IAP)的变化.当腹内压(IAP)急剧升高可影响呼吸、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严重时可发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器官衰竭和死亡.因此对ALI/ARDS患者常规腹内压监测是必要的.现就腹内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联用低呼气末正压通气在危重哮喘中的应用

    作者:沈爱娣;杨敬业;郭忠;顾杰;唐洁

    目的 探讨允许性高碳酸的血症(PHV)联用低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治疗危重哮喘的效果。方法 12例危重哮喘患者采用容量控制或辅助/控制模式并采用PHV通气策略(PaCO2<10.6 kPa,pH>7.15)。2例患者采用SIMV和PEEP。潮气量设定6~8 ml/kg,PEEP设在5~10 cmH2O压力左右,呼吸频率为14~16次/min。同时记录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峰压(PIP)、动脉血气(ABG)、心率(HR)和血压(BP)。结果 治疗前,12例患者均处于呼吸衰竭及存在意识障碍,包括嗜唾和昏迷,患者机械通气前PaO2为(6.18±0.64)kPa,血的pH值为(7.14±0.07),PaCO2为(10.6±1.53)kPa。在施行PHV联用PEEP模式2~8 h、24 h、72 h后,血pH值和PaO2均明显升高(P<0.001)。而PaCO2则在72 h内保持在正常水平的上限逐渐下降。12例患者全部存活未发生并发症。结论采用PHV联用低PEEP配合充分氧疗,逐步降低PaCO2,提高pH至正常范围,是抢救重危哮喘的有效机械通气方法。

  • 呼气末正压通气同时头高足低俯卧位对伴吸入性肺损伤烧伤患者全身麻醉中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范秋维;龚玲;薛庆生;于布为

    目的 评价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同时头高足低15~20°俯卧位对伴有吸入性肺损伤的烧伤患者全身麻醉中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伴有不同程度吸入性肺损伤,并带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造口,拟择期行扩创和自体皮取植术的患者45例,性别不限,年龄20~48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Ⅲ或Ⅳ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俯卧组以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水平俯卧位通气,PEEP俯卧组以IPPV+PEEP模式水平俯卧位通气,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以IPPV+ PEEP模式头高足低15~20°俯卧位通气,3组麻醉维持均控制流量在2 L/min,吸入氧气体积分数为0.8,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PEEP值为5 cmH2O(1 cmH2O=0.098 kPa).分别记录患者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 min及麻醉诱导前吸氧3 min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麻醉诱导后5 min及俯卧位后5、30、60、120 min,记录患者的SpO2、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动态顺应性(Cdyn)的情况.检测患者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 min及俯卧位60、120 min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3组在麻醉诱导前吸氧3 min和麻醉诱导后5 min及俯卧位后5、30、60、120min时的SpO2均显著高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 min时(P值均<0.01),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30、60、120 min时的SpO2均显著高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3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及俯卧位后5、30、60、120min时的petCO2均显著低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 min时(P值均<0.01),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etCO2均显著低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俯卧组和PEEP俯卧组在俯卧位后5、30、60、120 min时的Ppeak和Pplat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后5 min以及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俯卧组和PEEP俯卧组在俯卧位后5、30、60、120 min时的Cdyn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后5 min以及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3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aO2均显著高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 min时(P值分别<0.05、0.01),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60、120 min时的PaO2显著高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3组在俯卧位后60、120 min时的PaCO2均显著低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 min时(P值均<0.05),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60、120 min时的PaCO2显著低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 伴有吸入性肺损伤的烧伤患者行俯卧位全身麻醉时,采用IPPV+ PEEP模式同时头高足低15~20°俯卧位通气,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即改善低氧血症和高二氧化碳血症,提高胸肺动态顺应性,是3种全身麻醉俯卧位中有效的呼吸治疗模式.

354 条记录 9/18 页 « 12...6789101112...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