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病人自杀引发的思考

    作者:陈华英

    自杀是人类的悲剧,是由于社会、家庭、自身因素导致人心理失衡,从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自行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万人~120万人自杀死亡,世界上每40秒钟就有1人成功自杀,每3分钟有1人自杀未遂.调查显示,在中国659例自杀未遂者中,仅38%在自杀当时有精神障碍,许多自杀未遂者表现为冲动性自杀行为[1].

  • 精神疾病病人自杀行为的临床管理流程图的研制

    作者:王红;阮俊;佟圣丽;王良翠;鲁燕宏;姜蓉

    精神疾病急危状态是指精神疾病病人存在威胁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可能性的一种严重的需要立即干预的状态[1],如自杀行为等。自杀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急危事件之一,也是精神疾病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自杀是人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研究显示精神病人的自杀率为正常人群的3倍~12倍[2]。目前,我国约有重性精神疾病病人1600万人,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也高达200万人[3]。自杀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该是优先考虑被研究并进行预防。

  • 1例康复期精神病病人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作者:王妍妮

    自杀是精神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产生自杀行为主要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和负性心理活动的影响.康复期病人自杀往往是因为病人存在复杂的负性心理反应.所以,认真观察和分析病人的一言一行,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解除病人的心理顾虑、取得病人的合作、配合治疗、巩固疗效、顺利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5月我院精神科1例住院康复期病人频繁产生自杀行为,现将其心理分析及护理介绍如下.

  • 认知护理在54例抑郁症病人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梅枝;谢小玲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认知护理,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现将54例抑郁症病人认知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 不容忽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

    作者:李晏;黄烽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累及骶髂关节、中轴骨,有时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关节周围的附属组织以及内脏器官[1-2].AS的患病率、致残率均较高,尤其多数在创造力丰富的18~22岁发病,严重影响患者、家庭及社会生产力构成,易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自杀行为.被确诊AS对多数患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应激,适度的心理应激不但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利,而且对人体健康和功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心理应激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则可使个体出现情绪反应.多数情况下这种不良情绪反应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部分患者的负性情绪持续存在,对其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并且会彻底破坏患者的日常生活,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 试论药物自杀患者的心理特征

    作者:张玉荣;张鉴

    由于生活中一些应激原的出现,个别人的应激或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识所发生的生活事件,激情暴发,导致失去理智,采取自杀行为.

  • 哺乳期妇女焦虑抑郁状况及心理护理

    作者:陈彩霞;赵丽娜

    哺乳期妇女发生焦虑抑郁是产后的一种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危害着妇女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成长和家庭生活。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持久低落,兴趣的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行为等情绪障碍。为此,我们对哺乳期妇女的焦虑抑郁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提高心理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并借以寻求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心理护理措施,以便有效控制哺乳期妇女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进而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 试论药物自杀患者的心理特征

    作者:张玉荣;张鉴

    由于生活中一些应激源的出现,个别人的应激或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知所发生的生活事件,激情暴发,导致失去理智.采取自杀行为.因自杀原因、手段、就医时间等不同,患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护士如能了解这一特征,对抢救治疗将起到积及作用.

  • 105例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行为障碍分析

    作者:朱凤英;王文静

    目的:研究不同文化地区对精神疾病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近5年内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215例住院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105例在住院前曾发生暴力行为、外出行为、自杀行为(简称3种行为).其中,居住在牧区的患者发生暴力和外出行为与居住在非牧区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自杀行为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行为障碍的发生还与患者的文化、职业有关.结论:本研究证实,同一民族由于居住的区域和环境的不同,影响着精神疾病症状的发生.

  • 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比较

    作者:孔媛媛;张杰

    目的 比较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者的自杀行为特征,为制订自杀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对辽宁、山东、湖南3省16个县/市通过序贯抽样方法抽取的392例15 ~34岁农村自杀死亡者的784名信息人进行面访调查.结果 自杀高峰期男性为4月30日-7月16日,女性为6月21日-9月21日;自杀时点男性集中于11:21-15:49,女性集中于11:03-13:56;选择在家中和家外自杀的男性分别占64.5%和35.0%,女性分别占72.5%和25.3%,不同性别自杀死亡者选择的自杀地点不同(x2=3.91,P<0.05);男性的自杀方式主要为服农药(66.8%)、自溢(11.7%)和溺水(5.1%),女性主要为服农药(65.7%)、服其他毒药(10.7%)和自溢(9.0%),不同性别自杀死亡者选择的自杀方式不同(x2=7.27,P<0.01);男性和女性自杀死亡者自杀意图客观环境量表得分分别为(8.40±3.33)和(8.13±3.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自杀死亡者自杀意图客观环境比较,自杀行为准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P<0.05),隔离性、可干预性、防范性、寻求帮助、后事安排、行动前提到自杀企图和写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者的自杀时间、自杀地点、自杀方式等自杀行为特征不同.

  • TPH2基因多态性与单相抑郁及自杀行为关系

    作者:王琳;杨艳杰;马靖松;张思佳;杨秀贤;邱晓惠;乔正学;石晶;宁南

    目的 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45706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症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提取中国北方地区300例单相抑郁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扩增包含TPH2基因rs4570625位点的基因组DNA片段,将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基因型,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SNPs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单相抑郁症组与健康对照组TPH2 rs457062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有自杀行为组携带的基因型T/T、G/G、T/G频率分别为31.3% (30/96)、18.8% (18/96)、46.9% (45/96),无自杀行为组分别为23.0% (47/204)、27.5% (56/204) 、42.6% (87/2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自杀行为组TPH2基因rs4570625位点等位基因T、G频率分别为56.5% (105/186)、43.5%(81/186),无自杀行为组分别为47.6% (181/380)、52.4%(199/3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0.049).结论 TPH2基因rs457062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症无明显关联,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易感性有关.

  • 5-HTR2A rs6313基因多态性与女性单相抑郁及自杀行为关联性

    作者:刘玥汐;杨艳杰;王琳;马靖松;宋珺瑶;王鹏;杨秀贤;邱晓惠;乔正学

    目的 探讨五羟色胺2A受体(5-HTR2A)基因rs631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单相抑郁症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提取中国北方地区198例女性单相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200名健康女性(对照组)基因组DNA,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5-HTR2A rs6313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携带的5-HTR2A rs6313基因型C/C、C/T、T/T频率分别为24.7% (49/198)、47.5%(94/198)、27.8%(55/198),对照组分别为17.0%(34/200)、59.5%(119/200)、23.5%(4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3,P=0.044);病例组5-HTR2A rs6313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48.5%(192/396)、51.5%(204/396),对照组分别为46.8%(187/400)、53.2%(213/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0,P=0.624);病例组内有无自杀行为的个体携带基因型C/C、C/T、T/T的频率及等位基因C、T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5-HTR2A rs631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单相抑郁症有明显关联,可能与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 5-羟色胺与抑郁症及自杀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杨艳杰;王琳;邱晓惠;乔正学;杨秀贤;石晶;宁南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抑郁是不愉快的心境体验~([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低治疗率等特点,特别在女性中高发~([2]).

  • 色氨酸羟化酶与抑郁症及自杀行为研究进展

    作者:杨艳杰;王琳;乔正学;邱晓惠;杨秀贤

    研究显示,抑郁症及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主要是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1]).色氨酸羟化酶(TPH)是5-HT合成的关键酶,直接影响5-HT的代谢功能.而TPH基因异常可能导致TPH表达异常.提示TPH基因与5-HT系统紊乱导致抑郁症以及自杀行为密切相关.

  • 中枢5-羟色胺系统信号传导与抑郁症研究进展

    作者:王琳;邱晓慧;乔正学;杨秀贤;石晶;宁南;杨艳杰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抑郁是不愉快的心境体验[1].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低治疗率等特点,尤其在女性中高发[2].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3],但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学尚不清楚[4],在抑郁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中,有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多伴有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下降,抑郁症及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主要是5 -HT系统异常[5].另有大量研究表明,第一信使的化学传递与心境障碍关系密切,但在临床治疗中所见的结果仍有反复发作的现象[6-8],提示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可能更为复杂.因此,人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由第一信使向第二信使发展,特别是在5-HT系统相关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成为研究的重点.为了解5-HT系统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本研究对中枢5-HT信号传导与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自杀行为与5-羟色胺系统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王锦毓;贾存显

    自杀行为是一种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据WH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1 000万自杀未遂,自杀率欧洲高[1].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全人口第五大死因,是15 ~ 34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2].近年来,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系统基因成为国内外自杀基因研究的热点.5-HT系统基因是与5-HT合成、释放、摄取以及重吸收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色氨酸羟化酶基因、5-HT转运体基因、5-HT受体基因及单胺氧化酶基因.本研究拟对近几年5-HT系统基因与自杀行为的研究做一综述.

  • 心理社会因素与中专学生的自杀行为调查

    作者:李光友;陶芳标;许玲

    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则是自杀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生活事件应激的后果,也是自杀行为较强的预测因素[1].本研究根据心理学应激理论,评价中专学生3种自杀行为的应对方式、情绪症状,分析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关系,以期为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作者:李光友;陶方标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 合肥市男男性行为者自杀行为与社会特征关系

    作者:张洪波;王坚杰;郑迎军;许娟;王君;吴红花;朱义彬;柯文鸿;胡中旺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自杀行为状况及其与社会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答驱动抽样(RDS)、关键知情人介绍、网上招募等方法在合肥市进行招募,运用自编的《健康状况调查表》,面对面调查了228名MSM.结果 合肥市MSM曾有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为11.4%;近一个月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0.5%;自杀计划报告率为3.9%.认为同性恋伤害了家庭、家庭拒绝同性恋、因同性恋被人殴打、有性病史、伙伴数少于3个和近半年月收入少于500元的人与自杀意念有统计学关联;家庭拒绝同性恋、已婚、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去同性恋公厕参加活动和聚会、伙伴数少于3个与自杀未遂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减少社会对男性同性恋的歧视,可降低MSM自杀行为的发生.

  •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社会支持关系

    作者:程伟彬;杨翌;郜艳晖

    自杀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15~34岁人群首例死亡原因[1].研究显示,自杀态度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测因素之一[2].对自杀持理解、认同态度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3,4].

410 条记录 8/21 页 « 12...567891011...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