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P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及其自杀行为的关系

    作者:张玉琦;袁国桢;李桂林;姚建军;程灶火;储兴;刘朝军;刘庆海;王爱荣;史桂芝;王宝恒;成义仁;李克

    目的 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提取197例单相抑郁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rs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在第7外显子周围未发现其它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单相抑郁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PH2 rs730511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患者组内有自杀行为的个体携带基因型AA的频率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无明显关联,与自杀行为有关联.其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易感性相关.

  • 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分析

    作者:薛慧英

    目的 比较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病史资料,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的方法,确定抑郁症32例,精神分裂症62例为研究对象,并在出院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的情况.结果 住院患者抑郁发作的自杀率为80.0%,自杀未遂为52.5%,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2.4%,其中自杀未遂为21.9%,两类疾病自杀行为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X2=9.594,P<0.01).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抑郁情绪为主(100%),绝望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妄想(56.2%)、焦虑(25.0%)等次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59.7%),抑郁情绪(26.6%)次之.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5年追踪结果显示:两类患者都有自杀死亡行为,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高于精神分裂症(11.1%和8.8%).结论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需要长期的药物及心理干预.

  • TP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自杀行为的关系

    作者:张玉琦;袁国桢;李桂林;姚建军;程灶火;储兴;季庆;刘朝军;刘庆海;王爱荣;史桂芝;王宝恒;成义仁;李克

    目的 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提取20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rs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在第7外显子周围未发现其它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PH2 rs730511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患者组内有自杀行为的个体携带基因型AA的频率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无明显关联,与自杀行为有关联,其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自杀行为易感性相关.

  •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研究

    作者:祁曙光;黄寅平;董小惠;魏金英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否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59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家系应用Haldance和Smith法进行研究.结果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x=2.4>2,P<0.05;6A>6A).结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越大和胎次越高者易发生自杀行为.提示适龄婚育对防止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免费服药对农村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作用

    作者:李启堂;宋君伟;张文佳;刘阳;刘国友

    目的:探讨免费服药对农村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作用。方法通过现况调查、管理系统统计并结合回顾性研究,对平谷区享受免费治疗政策的996名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填写自制测查表。结果免费治疗1年后,患者的取药距离和时间较免费前明显缩短(t=14.906,15.870;P<0.001);纳入社区管理的人数明显增加(χ2=203.28,P=0.000);服药依从性、复发情况、滋事、肇事肇祸及自杀行为均要显著或极显著差异(χ2=8.284,54.347,16.804,3.965,12.657;P<0.05)。结论免费服药治疗能够吸引患者纳入到社区管理,促进患者坚持服药,减少肇事肇祸、自杀等情况的发生。

  • 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

    作者:桂琴

    目的:探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自杀行为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616~8.612,P<0.05);有悲观厌世言行及服药、自缢、撞墙、割脉等自杀行为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7.141,5.132;P<0.05).结论: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小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 妄想、抑郁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宗凤;付云婕;于相芬

    目的探讨妄想、抑郁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妄想性抑郁症与198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行为的相对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3.45倍.结论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行为较非妄想性抑郁症多见.

  • 抑郁症患者有无自杀行为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蒋陆平;徐兴建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方法对1992~2003年在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及我院住院病例,由2名主治医师对住院病历进行评估.入组条件:①符合CCMD-2-R抑郁发作诊断标准;②HAMD>18分;③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精神障碍;④无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符合抑郁诊断病历242例,其中男92例,女150例,有自杀行为者(简称"自杀组")105例(占43.4%);无自杀组(简称"无自杀组")137例.结果自杀组中,生活事件作为诱发自杀因素中为多见,两组有显著性差异(χ2=19.342,P<0.005);就临床症状而言,绝望、自责自罪、焦虑、妄想及早醒等以自杀组显著较多(P<0.005~0.05),自杀组女性多于男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疗效、住院天数及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抑郁症有自杀行为者应进行积极防范和治疗,特别对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及睡眠障碍(早醒)、焦虑、绝望、自责自罪、妄想等症状者,应引起社会、家庭及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作者:周忠琴;姜潮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类型、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受生活事件和其他因素影响以及所采用的心理测量量表,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发现测定自杀意念阳性率的方法以及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对自杀的早期预防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 抑郁症及其自杀行为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作者:刘双珠;甘景梨

    诸多研究提示,抑郁症及其自杀行为的发生概率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关系密切,本文将抑郁症自杀行为与BDNF的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作一综述.

  •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与自尊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者:刘倩倩;李辉;方晓义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状况、自尊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按比例抽样的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的外显行为量表、自尊量表(SE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云南省13所高校的3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共回收有效问卷3313份.结果 13.2%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4.6%的大学生有过自杀行为,女生略高于男生,经χ2检验差别无显著性;大学生自杀行为与自尊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 应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以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 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现况调查

    作者:田琪;汪晓敏;章荣华;陈卫平;祝一虹;朱婉儿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况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35例在校学生,包括初中生2695名、高中生3937名、大学生703名.采用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人口学资料、近12个月内的自杀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样本的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3%,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9%,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2.1%,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1.0%.自杀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级越低(OR=0.92)、求助行为越少(OR=0.6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OR=1.15)、孤独感越多(OR=1.4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 =1.40),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求助行为越少(OR=0.67)、孤独感越多(OR =1.2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9),自杀计划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不安全感(OR=1.16)、失眠(OR=1.33)、抑郁情绪(OR=2.30)、自我伤害行为(OR =2.45)越多,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 <0.05);年级越高(OR=1.28),抑郁情绪(OR=3.78)、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2.53),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自杀问题可能与孤独、不安全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和缺少社会支持等有关.

  • 5-羟色胺1A受体基因-1019C/G多态性与自杀行为关联的meta分析

    作者:王永柏;王嘉凯;刚清伟;刘婧一;王静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5-羟色胺1A受体(5-HTR1A)基因多态性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知网(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严格按照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5-HTR1A基因多态性与自杀行为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检索范围为2003年12月30日-2013年12月30日.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析5-HTR1A基因多态性与自杀行为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包括1357例有自杀行为的患者及1675例正常对照.meta分析结果表明,5-HTR1A基因C>G(-1019)多态性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模型,OR=0.65,95% CI:0.46~0.92,P=0.015;显性基因模型,OR=0.76,95% CI:0.64~0.91,P=0.002).根据种族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亚洲人群中5-HTR1A基因单核苷酸-1019 C/G多态性与自杀行为有显著关联(等位基因模型:OR =0.48,95% CI:0.25 ~0.93,P=0.029;显性基因模型:OR =0.37,95% CI:0.24 ~0.56,P<0.001);而在高加索人群中5-HTR1A基因多态性与自杀行为无显著关联(等位基因模型:OR =0.71,95% CI:0.49~1.02,P=0.065;显性基因模型:OR =0.89,95% CI:0.73 ~ 1.08,P=0.247).结论:本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5-HTR1A基因多态性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有关,其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人们产生自杀行为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 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的关联分析

    作者:梁炜;张红梅;张红亚;吕路线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共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有无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n=31)、无自杀行为组(n=34),健康对照30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k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病例组的抑郁、绝望与自杀意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蛋白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定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的BDNF蛋白浓度[(57.3±9.2) ng/mL,(76.0±25.7) ng/mL vs.(113.8 ±44.4) ng/mL,均P<0.05]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0.2±0.0),(0.5 ±0.0) vs.(1.0±0.1),均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蛋白浓度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自杀组(P<0.05).病例组(n=65)血清BDNF蛋白浓度与SIOSS总分(r=-0.24,P<0.01)呈负相关,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0.28,P<0.01)呈正相关;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HAMD总分(r=-0.46,P<0.01)、BHS总分(r=-0.42,P<0.01)、SIOSS总分(r=-0.43,P<0.01)呈负相关,与病程(r=0.19,P<0.05)呈正相关.结论:研究提示外周血BDNF蛋白和mRNA水平低可能是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

  • 儿童期受虐史与成人期自杀行为(综述)

    作者:厉洁;肖水源;周亮

    Kempe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儿童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问题的论文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虐待不单纯是一个社会问题,亦是一个医学问题[1].儿童期遭受虐待对个体的躯体发育和心理发展造成即时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2-4].自杀可能是儿童期受虐待所致的远期危险结局事件之一.但儿童期受虐和自杀都受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尚未能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5-7].本文综述有关儿童期受虐史与成人期自杀研究的结果,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观点.

  • 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亨廷顿病个案报告

    作者:刘珮;梁英;肖卫忠;顾红卫;刘粹

    本文报道一例32岁汉族女性患者,以间歇性行为异常为首发表现,既往数次在精神科专科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不满意,家属因患者的行为问题难以照料而就诊、住院治疗,精神检查及躯体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妄想症状及抑郁症状,查体可见言语欠流畅、肌张力下降、四肢远端小幅度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神经认知测验提示多维度认知功能下降,请神经科会诊拟考虑器质性精神障碍,遂予以头颅核磁检查,提示侧脑室轻度增宽,尾状核头及额叶皮质轻度萎缩.追溯家族史,患者多位家人有步态不稳、言语欠流利遗传史,拟诊患者为亨廷顿病,经基因检测后确诊.

  • 湖南某县农村老年人的自杀行为

    作者:李振华;肖水源;肖亚洲

    目的:探讨农村社区老年人自杀行为发生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衡阳县1040名≥60岁的农村社区老年人,应用自行编制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自杀行为调查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 PHQ-9)、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LESE)进行调查.结果:样本中近一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1.5%,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为5.5%,自杀准备的发生率为2.2%,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0.8%;将相关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自杀行为相关的因素为自评健康状况差(OR =1.43)、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较大(OR =3.18)、抑郁筛查阳性(OR =20.01).结论:本研究显示衡阳县农村社区老年人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自评健康状况差、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较大、抑郁筛查阳性可能是农村老年人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昆明市15岁及以上居民自杀相关问题现况调查

    作者:姚坚;黄悦勤;阮冶;卢瑾;高长青;党卫民;罗诚

    目的:了解昆明市居民自杀问题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按照分层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法,以昆明市≥15岁5033人为调查对象.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2.1版(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version2.1,CIDI-2.1)回答后进行自杀相关问题调查,并分析人口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5033人中有自杀意念者占5.89%(95%CI,5.24%~6.54%),计划自杀1.71%(95%CI,1.35%~2.06%),曾有过自杀行为者0.76%(95%CI,0.52%~1.00%).女性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男性(7.50%vs.4.15%,2.65%vs.0.84%,1.32%vs.0.24%;均P<0.001).城镇居民更易出现自杀意念(6.27%vs.3.42%;P<0.001);离婚、分居、丧偶、受教育程度低者更易出现自杀计划(P<0.05).各年龄段、汉族和少数民族自杀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有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情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者多易出现自杀相关行为.结论:昆明市居民中自杀问题突出,患有几类精神障碍是发生自杀问题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自杀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 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的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

    作者:徐东;李献云;张学立;王绍礼;童永胜;杨甫德;曹孔敬;许永臣

    目的:比较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生活满意度主观感受方面的差异,了解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出院后不同时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丰富自杀干预理论素材.方法:用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条目询问115例住院自杀行为者对自杀5年前、1年前、1个月前、当前、自杀1个月后、1年后、5年后生活满意度,并在其出院18个月、3年、5年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施测.将有自杀未遂史及出院后6年内再次出现自杀的列为重复自杀行为者,并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结果: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住院时对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当前满意度除外)主观评价及累加总分均低于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如总分(18.9±3.6)vs.(22.6±4.0);均P<0.05].出院后3年、5年时评定,重复自杀行为者CSQ中的退避、自责、幻想得分高于单次自杀行为者,而CSQ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及SSQ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低于单次自杀行为者(均P<0.05).将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主观满意度分别放入与精神疾病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有精神疾病者(OR=3.39~7.68,均P<0.05)有较高的重复自杀风险,而同时将上述变量一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变量与重复自杀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单次自杀行为者,重复自杀者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低,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差,且具有持续性.精神疾病与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互影响,这些因素中,精神疾病与重复自杀的联系可能更紧密些.

  • 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作者:唐永卿;杨宏飞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

410 条记录 2/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