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章绪辉;全显跃;俞志坚;黄志平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血管造影41例,原始横断面图像结合MPR、MIP、VR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原始横断面图像能明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能清晰显示真假腔41例(100%),分离移位的内膜片41例(100%)、内膜破口37例(90.2%)、主动脉分支受累21例(51.2%)、假腔内血栓形成27例(65.9%);MPR、MIP及VR能显示病变的空间情况,对原始横断面图像是很好的补充。对横断面图像较难显示小的内膜破裂口,MPR图像能清楚显示。MIP及VR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的特点,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中适当降低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观察及探讨

    作者:祝婷婷;甘万崇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情况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将96例体重指数18.5~22.9的可疑脑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32例).A组:注射对比剂75mL后用25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B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C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0mL·s-1.测量颅内段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CT值,同时评价血管显示的效果.结果:3种注射方案动脉的平均强化程度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A组与C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脑血管MSCTA在能够获得满足检查要求的图像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作者:班润义;吴戈;邓刚;霍建伟;邓茂松;曾庆玉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88例临床疑似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 颅底脑膜瘤双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春峰;李江山;李绍东;汪秀玲;荣玉涛;徐凯

    目的:探讨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1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遮蔽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后处理观察.结果:13例均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willis环血管充盈满意,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或中动脉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颅底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颅底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江山;李绍东;程广军;徐凯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重建在烟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5例烟雾病病例.受检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单侧颈内动脉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8例,其中1例同时动脉瘤.所有CTA图像均可评价侧支血管情况,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VR重建图像有利于显示狭窄段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评价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重建.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髂动脉和下肢动脉的评价

    作者:李大胜;孙永光

    CT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它的检查作用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主动脉-髂动脉和下肢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新进展.

  • 脑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

    作者:霍健伟;靳文毅;尹晓明;吴戈;邓刚;王军;常鑫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显示病变解剖关系.结果:全部20例病变其中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血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及DSA证实.其中一例动脉瘤手术证实,DSA未检出.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可全方位显示脑血管,具有微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前定位及随访.

  • 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对肾动脉解剖变异初探?

    作者:徐敬慈;陈克敏;潘自来;饶敏;刘宵;苏文婷

    目的:探讨MR增强血管造影(CE-MRA)显示肾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13例肾动脉CE-MRA检查图像,包括肾动脉变异的显示情况以及分型。结果: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0.05%(64/213)和19.72%(84/426),其中肾动脉过早分支发生率为6.57%(28/426),副肾动脉变异发生率为13.15%(56/426)。女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小于男性,同一患者两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常见肾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均有显示。结论:肾动脉的解剖变异可以通过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准确显示。

  • 脑死亡判定辅助技术进展

    作者:冯学泉;李牧;王勇强;沈中阳

    脑死亡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判定。对于临床判定困难者,需要辅助判定手段加以确认。脑死亡的辅助判定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但主要还是围绕脑电和脑血流的检测。目前在应用辅助技术确认脑死亡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当一些学者质疑这些检测手段的价值时,另一些则认为检测的技术流程更加值得关注[1]。至今在世界各国的脑死亡确认试验中还没有任何一种检测技术,同时具备可靠性高、床旁可行、特异性高、敏感性高且不受药物影响等优点[2]。脑死亡确认还需要多种辅助判定技术联合,目前全世界各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脑死亡辅助确认标准[3]。当前应用较普遍的辅助判定技术有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成像(CTA)等。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发布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推荐应用3种辅助判定技术确认脑死亡,即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EEG和TCD[4]。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瑞红;赵卫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本身及其分支或颈外动脉脑膜支与海绵窦形成的异常动静脉沟通[1,2].CCF多由外伤所致,占75%以上;动脉瘤破裂、炎症、医源性损害也可以导致CCF.临床表现为搏动性突眼、颅内血管杂音、眼结膜充血及水肿、眼球运动障碍、进行性视力障碍、颅内出血及鼻出血等.

  • 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的MSCT造影

    作者:万雷;特来提·赛依提;魏华;应充亮;王亚辉;邓恺飞;邹冬华;李正东;朱广友

    目的 通过对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进行多层螺旋CT(MSCT)造影成像,探索离体心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参数.方法 应用自主改装的血管造影装置,分别将脂溶性和水溶性对比剂以不同灌注量(50、60、70 mL)和不同灌注-成像时间间隔(5、10、20 min)灌注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进行MSCT扫描和三维图像效果比较,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各组的造影成像效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脂溶性对比剂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造成浸润和破坏而影响造影成像效果,而水溶性对比剂未出现类似结果.灌注-成像时间间隔为5 min,且灌注量为60 mL和70 mL时造影成像质量佳. 结论 本研究的血管造影参数为后期开展尸体在体心脏冠脉造影奠定基础.

  • 第三代双源CT"双低"技术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优势

    作者:郑宝聪;林圣美;吴梅仙;吴建满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CT"双低"技术在头颈部CTA检查的应用优势.方法 将60例行头颈联合CTA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患者于第三代双源CT上行低管电压、低剂量碘造影剂的双低技术检查,B组于第一代双源CT上行常规CT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 ratio,SNR)和图像质量.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和碘造影剂总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处及基底动脉平均CT值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动脉信噪比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分叉信噪比低于B组、基底动脉信噪比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第三代双源CT双低技术获得的图像,不仅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而且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总造影剂量,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配合分析

    作者:彭继珍

    目的:总结并归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配合效果.方法:本文挑选我院92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患者均挑选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将其纳入此次研究.将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血管造影前后行人文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血管造影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患者配合度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对血管造影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比较,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0.05的结局,两组无分析意义,可比;护理后,应用人文性护理的观察组在患者对血管造影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以及患者配合度和满意度方面,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0.05的结局,两组存在分析意义.结论: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人文性护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患者对血管造影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满意率.

  • 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卢柏霖;刘兴明;杨文;张健

    目的 对比研究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实行CTA、DSA两项检查,比较分析两者在诊治中的差异.结果 CTA和DSA在诊断出血性脑血管中有所差异,CTA能准确的显示动静脉畸形的形态、位置以及供血动脉等,但不能准确的反映动脉瘤的夹闭情况.结论 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有所差异,在临床上对动脉瘤、烟雾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动脉瘤的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经微导管栓塞灌注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

    作者:黄树圭;李军;武兴杰;方萍;邓军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栓塞灌注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为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对其中17例患者实施了经微导管血管栓塞,4例进行了血管加压素治疗,栓塞材料使用微弹簧钢圈、明胶海绵与PVA颗粒.结果:21例患者中,发现对比剂外溢的直接出血征象者8例,有间接出血征象者7例,DSA检查阳性率71.4%(15/21).17例患者实施了血管栓塞治疗,其中13例出血停止,4例出血量减少;4例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2例出血量减少,2例无效,总有效率90.5%(19/21).所有患者未见胃肠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微导管栓塞灌注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安全、有效,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急诊介入治疗在急危重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钟武;曹传武;陆晨晖;李绍兰;陈睦虎;余平贵;陈红生;李茂全

    目的:观察急诊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急诊行消化道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用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结果49例患者全部确定出血部位,其中47例栓塞出血动脉成功止血;1例因出血量大生命体征不平稳,无法行血管栓塞治疗采用急诊手术治疗;1例因高龄且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有效率为95.92%(47/49),术后栓塞成功患者未出现再次出血及严重并发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5天,1例经手术治疗住院2个月。结论急诊消化道血管造影检查定位率高,出血动脉栓塞治愈率高,从生理和心理上减轻了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微创治疗手段。

  •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腘动脉瘤二例报告

    作者:宋盛晗;李谈;张望德

    病例1,女,78岁,因“发现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3个月,左下肢胀痛不适1个月”于2014年3月25日入院。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脑梗。查体:右侧腘窝处可触及弥漫性搏动性包块,约10 cm×7 cm大小,轻度压痛,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血管超声:左侧腘动脉假性瘤。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左腘动脉假性瘤,附壁血栓形成。因患者高龄,全身状况差,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俯卧位,不能行常规动脉瘤切除及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于是考虑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局麻下右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置管,“翻山”造影见左腘动脉假性瘤(图1A),于动脉瘤破口处置入一根VIABAHN覆膜支架(6 mm×50 mm),再次造影见瘤体被完全隔绝,无内漏(图1B)。患者术后左下肢胀痛即刻明显缓解。复查下肢动脉CTA见:左腘动脉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内血流通畅,无狭窄及内漏(图1C)。术后给予阿斯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门诊随访24个月,期间未限制其左膝关节屈伸活动,定期复查彩超见覆膜支架通畅,下肢血循环良好,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消失,无明显不适。

  • 导管抽吸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二例报道与文献综述

    作者:陈奇峰;杨正强;贾振宇;施海彬;刘圣

    急性肾动脉栓塞临床上不常见,但危害较重。发病原因常见于心房颤动、主动脉疾病的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1]。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症状无特异性,在确诊时即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肾损伤,血管造影可明确该病诊断。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外科手术。

  • 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斌;刘圣;刘兴龙;祖庆泉;赵林波;施海彬

    目的:研究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造影表现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9月在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59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按病因分为良性40例、恶性19例.按造影结果 分阳性45例,阴性14例,根据病因与造影结果分类评价介入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止血效果与复发情况.结果:所有59例患者均成功行血管造影术,其中58例成功进行介入栓塞止血,1例造影后因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良性患者的造影阳性率(29/40,72.5%)与恶性患者的造影阳性率(16/19,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P=0.509).良性患者组的复发率(2/40,5.0%)与恶性患者组(4/18,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造影阳性组的复发率(4/44,9.1%)与造影阴性组的复发率(2/1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结论:介入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安全有效;对于造影阴性的患者,经验性栓塞双侧上颌动脉远端分支能够有效止血.

  • 吲哚箐绿荧光示踪在胃肠食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姜皓耀;李志刚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吲哚箐绿(IC G)是一种新型示踪剂,术中可近红外荧光成像.使用IC G做荧光剂,可以无创探测淋巴脉管系统,从而进行术中功能的诊断和评估.该文探讨了ICG荧光示踪在胃肠食管外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术中前哨淋巴结(SLN)活检,以及重建手术中血管造影对循环血流状况的评估.由于ICG荧光示踪仍在萌芽阶段,因此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2348 条记录 115/118 页 « 12...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