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注气内镜辅助下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作者:黄晓明;郑亿庆;孙伟;刘翔;曾亮;刘伟;许耀东

    目的 探讨无注气内镜下利用超声刀逆行法行腮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切口取下颌角后下(第一切口)和耳垂后上(第二切口)两小切口各约2.0~2.5 cm,于颈皮瓣下分离建立手术空间和用小拉钩维持手术空间,使用高频超声刀采用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法切除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结果 18例肿瘤直径1.5~3.0 cm的腮腺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出血量10~20 ml,平均17 ml,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110 min).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轻微口角偏斜,1个月后恢复;1例发生涎腺积液,1个月后恢复.结论 无注气内镜下腮腺部分切除术创伤小,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直径<3.0 cm的良性肿瘤的一种新术式供临床选择.

  •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改良的临床研究

    作者:童永青;施更生;戴杰;赵国强;卢妤

    目的 评价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118例,术式改良包括切口改良,腮腺嚼肌筋膜深面翻瓣,保留腮腺导管,解剖并保护耳大神经,术区负压引流等.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11例(9.2%),损伤均为暂时性,在术后3个月内全部恢复正常;涎瘘及积液5例(4.2%),经加压包扎后消失.术后采用微量碘淀粉试验(Minor试验)检查了14例患者的面部腮腺区出汗情况(Frey综合征),仅1例(7.1%)患者手术区域皮肤颜色与对照侧有轻微的改变.37例(31.4%)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除5例术中切断耳大神经外,其余病例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对118例患者术后随访2~5年(其中83例行超声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均可见导管口有不同程度清亮液体溢出.术后局部凹陷不明显,患者满意.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改良不仅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保留了残余腺体的分泌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腮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作者:郭传瑸;俞光岩;毛驰;马大权

    腮腺肿瘤手术的常规入路是"S"形切口,适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及部分深叶肿瘤切除.由于临床上有半数以上患者的肿瘤可以行腮腺区域切除术,因此并不是所有腮腺肿瘤均需采用常规切口行全浅叶切除.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对腮腺肿瘤可根据其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以达到较理想的美容及肿瘤切除效果.

  • 外科手段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超;樊晋川;李彬;陈建超;王朝晖;张兵;徐义全;宋宇峰;徐远志

    目的 探讨外科手段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和面部凹陷畸形的疗效.方法 检索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通过外科治疗手段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的中文对照研究文献26篇.采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显示外科治疗手段在预防腮腺切除术后主观症状评价和淀粉-碘试验客观评价味觉出汗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均有帮助,它们的累计优势比(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0.14(0.07~0.25),0.21(0.17~0.26)和0.09(0.04~0.19).外科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42、13.70、6.43,P值均<0.05).胸锁乳突肌瓣可降低主观和客观评价的味觉出汗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Z值分别为2.33、7.48、7.78,P值均<0.05).脱细胞真皮基质可降低主观和客观评价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Z值分别为6.02、5.72,P值均<0.05),但不能降低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P>0.05).结论 Meta分析显示,通过外科手段可以减少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 腮腺肿瘤患者唾液和血液中CEA、CA125含量的检测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张凯宇;李钧;刘长营;华琳

    目的:检测腮腺肿瘤患者唾液和血液中CA125、CEA的含量及其在腮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择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3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18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化学发光法( CLIA)检测唾液及血液样本中CEA和CA125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腮腺肿瘤组织中CEA和CA125的表达。结果腮腺肿瘤患者混合唾液中CEA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腮腺肿瘤患者与对照组血液中CEA和CA125水平无显著差异。良、恶性肿瘤患者唾液中CEA和CA125含量无显著差异。 CEA及CA125的分布特点为,混合唾液中含量高,血液中含量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混合唾液中CEA与CA125呈现明显正相关性( r=0.652-0.913)。在大部分腮腺肿瘤组织中,CEA和CA125均为阳性表达,而且部分病例的肿瘤组织周围正常腺体也可见CEA及CA125的阳性表达。结论唾液中CEA和CA125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腮腺肿瘤的存在,但无法区分腮腺肿瘤的良恶性。血液中CEA和CA125不能反映腮腺肿瘤的存在。腮腺肿瘤患者的混合唾液样本中CEA与CA125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唾液中CEA与CA125可能主要来源于涎腺腺体及肿瘤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

  • 腮腺肿瘤患者唾液CEA及CA125的ROC分析

    作者:张凯宇;李钧;刘长营;华琳

    目的 通过ROC分析方法,观察并对比唾液样本及血液样本的CA125及CEA水平变化对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30例)和腮腺肿瘤患者(101例)的腮腺液、混合唾液及血液的CA125及CEA水平,通过ROC分析,观察两种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腮腺肿瘤的敏感度(SE)、特异度(SP)、AUC值及界值(cutoff).结果 ROC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唾液CA125及CEA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效能高(AUC分别为80.4%,78.4%),二者独立应用的诊断效能与联合应用无显著差异.腮腺液及血液样本CA125及CEA的诊断效能处于较低水平(AUC< 65%).结论 混合唾液样本CA125与CEA水平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腮腺肿瘤的存在,其临床效能优于腮腺液及血液样本.

  • 17例颞下窝肿瘤误诊的临床分析

    作者:曲文;陈振东;张学强;刘荣芹

    颞下窝肿瘤由于位置深在、隐蔽,临床上诊断困难,易误诊.我院于1989~1999年收治17例颞下窝肿瘤均于入院前误诊,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7例中,男4例,女13例,年龄小13岁,大70岁,平均46.35岁,颞下窝原发性肿瘤12例,占70.6%,继发性肿瘤5例,占29.4%.恶性肿瘤8例,其中横纹肌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良性肿瘤5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多形性腺瘤2例,皮样囊肿1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另有4例经CT诊断后其中3例转院、1例未治疗(见表1).误诊时间2个月~4年,其中误诊为腮腺肿瘤7例,颞颌关节病3例,三叉神经痛3例,颅内病变1例,软腭肿瘤2例,上颌窦肿物1例.

  • 腮腺肿瘤及瘤旁腺泡p16、p21和DNA定量研究

    作者:朱声荣;邵乐南;陈卫民;吴慧华;王秀丽;陈新明

    目的探索腮腺肿瘤切除后瘤旁腺泡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复发及恶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对68例腮腺肿瘤及瘤旁腺泡p16、p21的表达和DNA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良恶性肿瘤p16、p21蛋白表达阳性目标值明显高于正常腺泡(P<0.01),表达区域主要位于腺管样或肌上皮团块区的细胞浆中,部分肿瘤及瘤旁腺泡分别为强阳性和弱性表达,复发性腮腺深叶包膜不完整肿瘤阳性目标值高于原发性腮腺浅叶包膜完整的肿瘤(P<0.05).DI、S%和PI指数良恶性肿瘤及瘤旁腺泡均高于正常腺泡(P<0.05).结论当p16多肿瘤抑制基因丢失,p21癌基因突变时,腮腺肿瘤瘤旁腺泡在术后可能处于一种"准新生物”状态,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它们在肿瘤复发,恶变中具有潜在的趋势.

  • 腮腺多形性腺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陈润良;王昌美;温玉明

    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局部生长方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观察97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切片,了解包膜受累发生率以及包膜外浸润的发生率及扩展范围,并通过肿瘤组织类型、各成分含量、体积、病程等与包膜浸润状况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局部生长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上皮成分为主型伴细胞增生活跃者较黏液样成分为主、细胞增生不活跃型的包膜更易浸润或不完整.随着上皮成分的增加或黏液样成分的减少和病程的延长,包膜浸润或不完整的发生率增加.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局部生长方式与其组织学类型、形态,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及病程有相关性.

  •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面神经受侵的腮腺恶性肿瘤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张建国;张杰;宋铁砾;郑磊;蔡志刚;俞光岩

    目的 观察手术及在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治疗腮腺恶性肿瘤并保存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解剖并保留受肿瘤侵犯的面神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125I组织间植入靶区设计,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定期随诊,观察肿瘤复发情况、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放射性损伤.结果 32例患者随访12~44个月,未及肿瘤复发;未见明显放射性损伤症状.术后6个月患者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术中或术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面神经受侵的腮腺恶性肿瘤,可以保留受肿瘤侵犯的面神经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腮腺复发癌初步报告

    作者:张杰;张建国;蔡志刚;张益;黄敏娴;俞光岩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腮腺复发癌的疗效.方法 33例腮腺复发癌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中3例为单纯植入,4例为复发癌部分切除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26例为腮腺复发癌完整切除联合植入.结果 3例单纯粒子植入治疗患者随访10~41个月,经临床和CT检查,肿瘤完全缓解,未复发;另30例患者随访12~72个月,24例无复发.本组33例患者肿瘤局部控制率88%.15例术前无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者中,13例保留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放疗皮肤不良反应.结论 治疗腮腺复发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与单纯植入放射性粒子比较,前者对肿瘤的局部控制率高,疗效好.

  • 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姚晓峰;张仑

    目的 总结分析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70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9例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对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4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44例获得随访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5~215个月),术后21例复发、转移(腮腺局部或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伴有远处转移8例),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49例中3年、5年的累计生存率为52%、2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4%、16%.Kaplan-Meier和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术后放疗、面神经功能障碍、皮肤侵犯、术式及手术切缘、颈淋巴结清扫术均对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面神经功能障碍、远处转移及手术切缘是影响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是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佳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复发率.

  • 努力提高涎腺肿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俞光岩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根据国内7家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的统计资料,在66 90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上皮性肿瘤达23 010例,占32.9%,其中75%~80%为腮腺肿瘤.

  • 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改进和发展

    作者:俞光岩;马大权

    长期以来,手术是腮腺各类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80多年来,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医师遵循肿瘤外科的基本原则--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这就使腮腺肿瘤切除术越来越精细,腮腺肿瘤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预防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俞凯;杨钧;李满敬;马宏斌

    目的 评估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组织补片(简称:组织补片)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腮腺切除术患者57例,抽签分为组织补片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组织补片组味觉性出汗综合征发生率13.3%(4/30),对照组味觉性出汗综合征发生率55.6%(15/2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组织补片可以有效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 腮腺肿瘤治疗探讨

    作者:马大权

    涎腺肿瘤约80%发生于腮腺,其中良恶性肿瘤比例约为4~6∶1.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首位.近10余年来,涎腺肿瘤的治疗方式基本规范化,现将其归纳如下.

  • 内镜辅助下经颅耳沟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

    作者:李群星;范松;张汉卿;谢舒乐;陈伟雄;潘国凯;李劲松

    目的:探讨一种内镜辅助下经颅耳沟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方法。方法6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内镜组及传统手术组两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以及术后情况,包括肿瘤的大直径、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美观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利用SPSS 18.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评价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的肿瘤直径接近(t=0.253,P=0.234),所有的手术过程均按预期完成。内镜组平均切口长度(3.5±0.4)cm小于传统手术组(9.0±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45,P<0.001)。内镜组术中出血量(t=16.028,P<0.001)、术后引流量(t=6.499,P=0.003)、围手术期并发症(χ2=4.423,P=0.035)以及外观效果(t=16.285,P<0.001)均较传统手术组更好。术后随访10~40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颅耳沟切口隐蔽,内镜辅助下应用颅耳沟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适用且可靠,可以缩小手术切口并能获得满意的美观效果。

  • 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小朋;潘朝斌;焦九阳;叶华山;王建广;郁鑫

    目的 探讨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2例腮腺肿物患者,采用V形切口切除肿物及部分或全部腺体,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 采用V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物及部分或全部腺体的手术时间为0.5~1.5 h,术中出血约10~80 ml.32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6例患者术后出现积液或唾液腺瘘,经加压包扎后症状消失.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隐蔽,患者满意度100%.结论 腮腺区良性肿物切除术中采用V形切口可行,美观效果好,值得推广.

  • 184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孙海鹏;冯力;范海东;黄盛兴;张国志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诊断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对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02 ~ 2006年收治的184例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手术方式、临床治愈率、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肿瘤139例、恶性肿瘤4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部分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放疗.173例治愈,3例混合瘤和6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恶性肿瘤出现术后转移.结论 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

  • 131例老年人腮腺肿瘤构成比分析

    作者:温伟生;胡敏;步荣发

    目的:了解老年人腮腺肿瘤的发病情况,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5年来131例老年腮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69岁为老年腮腺肿瘤高发年龄段;性别比为男:女=2.54:1,良恶性肿瘤比为3.68:1;良性肿瘤中以Warthin瘤发病率高,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居首.近年来发病数高于以往.结论:老年腮腺肿瘤患者男性多发,以良性肿瘤为主.总体肿瘤发病呈增长趋势.

816 条记录 7/41 页 « 12...45678910...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