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例

    作者:郭鹏飞;李进让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眩晕疾病的20%[1]。随着年龄的增长,BPPV发病率不断升高。以往认为眩晕患儿中不存在BP‐PV ,但随着对BPPV 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外文献对儿童BPPV已经有了相关报道,认为儿童在前庭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时也可罹患BPPV[2,3]。本文报道一例6岁男孩反复罹患后半规管BPPV的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儿童BPPV的认识。

  • 垂直悬头位试验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

    作者:郭鹏飞;李进让

    目的:探讨垂直悬头位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Dix -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然后行垂直悬头位试验,并研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324例BPPV患者中,经Dix -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确诊为多半规管受累的BPPV 53例(16.36%,53/324)中合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BPPV患者27例;单半规管BP‐PV271例(83.64%,271/324)中,通过Dix -Hallpike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85例(26.23%,85/324),通过滚转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120例(37.04%,120/324),而前两项试验阴性,通过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66例(20.37%,66/324),该66例患者沿矢状位快速翻转复位后随访1周和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57/66)和83.33%(55/66)。结论垂直悬头位试验使本组BP‐PV患者的检出率提高了20.37%(66/324),其对上半规管BPPV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对于Dix -Hallpike和滚转试验阴性但疑为BPPV的患者,应行垂直悬头位试验。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莫晓冬;马鑫;余力生

    1897年,Adler先提出良性阵发性眩晕,1921年,Bdrdny将该病描述为头部快速运动时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眩晕,并正式提出该病.1952年,Dix和Hallpike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本体觉被干扰时的姿势平衡

    作者:刘波;孔维佳;姚琦;吴婷婷;邹宇

    目的 应用站立海绵垫的方法干扰人体直立时的本体觉,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PSC)患者在本体觉受到干扰时的姿势平衡.方法 39名确诊为BPPV-PSC患者进行以下四种感觉条件下的姿势稳定性定量测量:T1:睁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2:闭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3:睁眼站立于海绵垫;T4:闭眼站立于海绵垫,所有测试均于姿势描记仪上完成.采用身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的平均晃动速度(sway velocity, SV)为研究参数,并与39名正常人姿势稳定性作为对照.结果 ①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后,BPPV-PSC组睁眼(t=11.905, P<0.001)及闭眼(t=11.457, P<0.001)时的SV均增加,对照组睁眼(t=9.701, P<0.001)及闭眼(t=17.604, P<0.001)时的SV亦均增加;②相同感觉条件下两组SV比较,除T1外(t=1.810, P=0.078),T2~T4条件下BPPV-PSC组的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79~5.177, P=0.002~0.000).结论 BPPV-PSC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在视觉和/或本体觉受到干扰时低于正常人,其机制可能与患者半规管流体动力学变化导致的前庭终器传入感觉改变有关.

  • 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愈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志斌;张小莉;陶祥明;李东海;张金翠

    目的 观察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12月对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确诊且首次手法复位未痊愈的176例HC-BPPV患者采用联合改良体位限制治疗,观察治疗后3 d和1周的有效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手麻症状,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治疗.176例首诊复位未痊愈的患者应用改良体位限制治疗3 d后,痊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为132、17、27例,痊愈率75.00%(132/176),总有效率84.66%(149/176);1周后随访,痊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为158、10、8例,痊愈率89.77%(158/176),总有效率95.45%(168/176).结论 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的HC-BPPV患者的疗效好,可作为首次手法复位治疗失败患者的补充治疗.

  • 绝经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骨密度、血钙浓度及维生素D水平分析

    作者:张秀玲;周宁霞;陈金湘;吴海燕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BPPV的发生和复发与骨密度、血钙及血清维生素D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且明确诊断为原发性BPPV的78例(78耳)绝经后女性患者为试验组,根据随访结果 分为BPPV未复发组(63例)和BPPV复发组(15例),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自然绝经1年的正常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能射线吸收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腰椎骨密度,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4 ml,分别运用半自动分析仪和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钙浓度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各组间骨密度、血钙浓度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结果试验组骨密度下降者占82.15%(64/78),高于对照组(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PPV复发组骨密度T值低(-1.77±0.63),其次为BPPV未复发组(-1.29±0.82),对照组为-0.63±0.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间的血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对照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3.98±2.12 ng/ml)高于BPPV未复发组(18.45±4.28 ng/ml)和BPPV复发组(17.15±6.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PPV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BP-PV患者BPPV的发生可能与骨密度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而与血钙浓度可能无关;绝经后女性患者BP-PV的复发则仅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纯音听阈测试的研究

    作者:赵安琪;刘博;张祎;毕竞韬;段金萍;刘刚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纯音测听结果,探讨纯音测听在BPPV与其他眩晕疾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单侧BPPV患者212例(年龄19~82岁,平均55.90±14.25岁),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3例(≥60岁,平均68.26±6.46岁)和中青年组119例(<60岁,平均46.24±10.78岁);依据主诉分为主诉有听力损失组61例和主诉无听力损失组151例.对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检查,分析结果 .结果 ①212例BPPV患者中,听力正常(所有频率纯音听阈均在25 dB HL以内)者79例(37.26%),听力损失133例(62.74%),其中高频听力损失68例(51.13%);老年组听力损失85例(63.91%),中青年组听力损失48例(36.09%),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133例有听力损失患者中,主诉有听力损失组61例(28.77%),双耳下降27例,单耳下降34例,同侧BPPV25例(73.53%),对侧BPPV9例(26.47%);主诉无听力损失组72例,其中双耳下降65例,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一致者12例,听力损失较重耳与BPPV同侧32例,对侧21例;单耳下降7例,同侧BPPV5例,对侧BPPV2例.③61例主诉有听力损失患者中,25例与BPPV约同时发生,28例听力损失在BPPV之前发生,2例听力损失在BPPV之后发生,6例不确定.结论 BPPV患者中听力损失的发生率较高,且部分BPPV患者虽主诉无听力下降但纯音测听可检测出有听力损失;即使诊断明确的BPPV患者也应注重纯音听阈测试,以便更深入的进行针对性鉴别诊断,进而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 继发于头部外伤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霞;田彦静;许尧生

    目的 探讨继发于头部外伤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继发于头部外伤的BPPV患者(继发组)的临床表现、复位方法及效果,并与同期84例原发性BPPV患者(原发组)进行比较.结果 继发组平均年龄(34.4±6.4岁)小于原发组(47.9±9.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单个、两个、三个及双侧半规管受累者分别为92.86%(78/84)、5.95%(5/84)、1.2%(1/84)、4.76%(4/84),继发组分别为55.26%(21/38)、34.21%(13/38)、10.53%(4/38)、15.79%(6/38),继发组两个、三个及双侧半规管受累者比例高于原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首次复位有效率为78.51%(66/84),继发组为34.21%(13/38),首诊当日总有效率原发组为92.86%,继发组为57.90%,2周后原发组有效率为96.43%,继发组有效率为76.32%,均为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首次复位成功所需复位次数,继发组为3.9±1.5次,原发组为2.0±1.1次,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继发组、原发组复发率分别为4.76%(4/84)、2.63%(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于头部外伤的BPPV多为中青年患者,以多个半规管受累常见;首次复位所需次数较原发性者多,有效率也较原发性者低.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蒋子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其后依次为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前庭神经炎.对于BPPV的认识,大多临床医生甚至患者都有类似的过程,即"误诊-确诊-泛化".由于临床表现类似,加之对BPPV认识不足,容易将BPPV的患者误诊为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甚至MD,导致患者辗转于耳鼻咽喉科、骨科和神经内科之间.随着对BPPV临床特点的深入了解和科普宣教的临床推广,患者对自身症状的描述以及医生的临床诊断日趋准确,大多数BPPV患者通过前庭康复治疗,即比较简单、方便的手法复位治疗后恢复.然而,临床上将与患者位置改变相关的眩晕共称为位置性眩晕,其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BPPV只是外周性、位置性眩晕的一种;部分BPPV并非以单一疾病出现,有的合并其它疾病,或发生于其它内耳疾病的病程中,如果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容易出现BPPV诊治的泛化,如将颈椎病、TIA、MD、甚至颅脑、颅底中枢性病变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误诊为BPPV.因此,关注和探讨在BPPV诊疗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推动BPPV诊治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 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谭俊;于栋祯;冯艳梅;杨光;时海波;殷善开

    目的 评估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疗效.方法 采用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治疗58例PSC-BPPV患者,观察首次治疗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 首次治疗后一周(第1次随访)时,41例(70.69%,41/58)治愈,13例(22.41%,13/58)好转,4例(6.90%,4/58)无效,对17例未愈患者行第二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一个月(第2次随访)时,53例(91.38%,53/58)治愈,3例(5.17%,3/58)好转,2例(3.45%,2/58)无效,对5例未愈者立即行第三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三个月(第3次随访)时57例(98.28%,57/58)治愈,1例(1.72%,1/58)无效.结论 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PSC-BPPV有效率达98.28%,无严重副反应,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方法分析

    作者:张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眩晕性疾病之一,是引起外周性眩晕的主要病因,约占17%~20%[1].1921年首先由Barany[2]描述了BPPV特征,主要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性眩晕;1952年由Dix和Hallpike详细描述并为其命名[3];1969年至1979年由Schucknecht[4]和Hall[5]等分别提出了嵴帽结石症和管石症的理论,此后随着对其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而受到医师的广泛认可.在该理论基础上,针对导致耳石脱落的学说诞生了多种治疗方法,并随着治疗效果而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具体治疗细节尚无规范化,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近年来,随着国内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还是以探讨手法复位的疗效为主,对某些引起争论的问题和治疗中的细节与难点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作者:王利一;高波;黄魏宁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合并其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67例后半规管合并其他半规管BPPV患者行Dix-Hallpike试验,所有患者选择眼震强度强的一侧后半规管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每隔3天复查,直至该侧扭转上跳眼震消失,并观察对侧眼震消失情况.结果 ①治疗前眼震:双侧诱发出扭转上跳眼震39例(双侧后半规管BPPV),一侧诱发出扭转上跳另一侧出现扭转下跳眼震13例(后半规管并前半规管BPPV),一侧诱发出扭转上跳眼震,另一侧出现水平眼震15例(后半规管并外半规管或前半规管BPPV).大多数患者对侧眼震强度均明显弱于患侧扭转上跳性眼震,只有3例双侧扭转上跳眼震的患者双侧眼震强度基本相同.②治疗后眼震:39例双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中36例眼震消失,13例后半规管并前半规管BPPV患者眼震消失,15例后半规管并外半规管或前半规管BPPV患者中14例眼震消失,仅1例残留水平眼震.结论 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BPPV患者的眼震以双侧扭转上跳性多,但对侧多数是假性后半规管BPPV;其次是一侧扭转上跳眼震并另一侧水平眼震和一侧扭转上跳眼震并另一侧扭转下跳眼震,但是对侧眼震强度大多数弱于患侧;治疗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BPPV的患者时应先治疗眼震强度强的一侧后半规管.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的纵深认识

    作者:吴子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作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症,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临床诊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这一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应该向纵深发展,下面的一些问题和关键点是应该给予关注的.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规范性诊治与思考

    作者:刘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所诱发出的短暂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1],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越来越多,近10年来关于BPPV的研究论文约在550篇左右,其中中文论著有200篇,可见临床医师对此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在相关文献检出率增高的同时带来的问题却是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因此,要强调对BPPV的规范性诊治,对该病再发的预防也应当引起各级医师的重视.

  • 国内BPPV研究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作者:孙文媛;周绪红

    目的 分析国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研究的特征和热点,为今后对该病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2015年以前国内关于BPPV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方法分析文献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高频主题词以及研究热点分布.结果 自1981年到2015年共检索到国内关于BPPV研究的文献922篇(共2021位作者,涉及研究机构309所),发表于297种期刊上,文献数量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期刊分布较广;核心期刊群尚未完全形成,排名前13种期刊(4.38%,13/297)共发表相关论文292篇(31.67%,292/922),主要发文期刊相对较集中;排名前17位的作者共发表文献222篇(24.08%,222/922),排名前12位的研究机构共发表文献137篇(14.86%,137/922);高产作者大多属于高产机构;通过对主题词的分析发现,BPPV的研究集中在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法等方面,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向,如: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的对比分析研究,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等继发性BPPV的研究.结论 我国关于BPPV的研究逐渐深入,继发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等的继发性BPPV将会成为研究的新重点.

  • 前庭康复训练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皖菁;周波;崔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属于临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引起老年人眩晕的常见原因[1-2].BPPV发病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早期手法复位及单纯的药物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4].作者医院针对老年BPPV患者采用前庭康复训练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现报道如下.

  • 并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作者:刘波;孔维佳;冷杨名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并发于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 SD)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之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SD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58~71岁.所有病例均于无明显诱因突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后出现了与头位运动有关的短暂眩晕发作(少于60 s),经Dix-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诊断为并发于SD的BPPV.所有病例按照BPPV类型,进行了Epley手法复位或Barbecue翻滚手法治疗,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①本组病例中,SD发病至BPPV发生的间隔在1周内4例,1周至1月间10例,1月至2月间3例.②本组BPPV均发生于与SD同侧耳,其中左耳11例,右耳6例.经Dix-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证实为后半规管BPPV 16例(94.12%),外半规管BPPV 1例(5.88%).③本组患者经1次体位治疗治愈者10例(58.82%),经2~3次治疗治愈者6例(35.29%),有1例(5.88%)经4次治疗治愈.结论 BPPV可并发于SD,其中大部分类型为后半规管BPPV.变位试验是诊断并发性BPPV的依据,耳石复位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疗效的影响

    作者:苏志坚

    目的:分析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某院医治的6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013年9月~2015年9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6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一次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实验组3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多次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随访半年,分析比较两组BPPV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复发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BPPV患者的复发率不存在差异,P>0.05;但对照组3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60.61%)显著低于实验组(84.85%),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多次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较低.

  • 短暂眩晕可能是"耳石症"

    作者:楼响瑜

    "耳石症"医学上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与体位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发作时持续时间短,一般多为几秒或数十秒即可消失.很多患者都有过头晕症状,发作当时感觉会非常难受,常伴有天旋地转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无法下床,不敢乱动等情况.因为缺乏对"耳石症"的认识,一些患者一碰到头晕就马上联想到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于是常会就诊于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而该病就非常容易被误诊当成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进行治疗,结果可想而知,治疗效果不佳,终转诊于耳鼻咽喉科,通过耳石复位的治疗方法才得到根治.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现状

    作者:宫强;肖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1/4-1/3,主要表现为处于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阵发性眩晕发作及眼震.通常认为Barany等在1921年对该种疾病进行了首次报道.Dix和Hallpike[1]于1952年创立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医学术语,并对该病的眼震特点如潜伏期、持续时间、疲劳性、以及眼球的线性-扭转特征等作了详细阐述.由于该病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于2006年提出了BPPV诊治指南[2].BPPV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及混合型BPPV,其中水平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较少见.

661 条记录 27/34 页 « 12...24252627282930...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