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与多瘤病毒和疱疹病毒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巍;胡秦;路通;程渊;李劲涛

    目的 探讨常见多瘤病毒和疱疹病毒感染与肺癌的关系.方法 巢式PCR检测26例肺癌样本和10例非瘤肺部样本中的BK多瘤病毒、JC多瘤病毒、疱疹病毒HHV-6、HHV-7、HHV-8和EB病毒的存在情况.结果 肺癌组织中HHV-6、HHV-7和EB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17.4%、13.0%和60.9%,非瘤肺部样本中HHV-6、HHV-7和EB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0、12.5%和12.5%.在肺癌组织的EB病毒感染与非瘤组织EB病毒感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BK多瘤病毒、JC多瘤病毒和HHV-8 DNA.结论 EB病毒在肺癌和非瘤肺组织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肺癌组织的EB病毒的感染在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对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 植物中药IHA-01抑制人肺癌GLC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苗;董坚;李秋恬;吕加令;武治国;毛剑锋

    目的 初步探讨植物中药IHA-01抑制人肺癌GLC细胞增殖及诱导其早期凋亡的作用.方法 人肺癌GLC细胞经不同浓度(O.01、0.1、1、10、100μg/ml)IHA.01作用24、48、72 h,以MTT法进行IHA-01有效作用浓度筛选并确定IHA-01工作浓度(1/2IC_(50));透射电镜观察IHA-01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进行DNA倍体分析和TUNEL分析,检测IRA-01对肺癌GLC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的影响.结果 IHA-01工作浓度(1/2 IC_(50))为0.7μg/ml,且不同浓度IHA-01作用不同时间对GL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效和量效依赖关系;透射电镜发现IHA-01实验组部分细胞出现细胞连接消失,微绒毛消失,胞质密度增加,可见细胞早期凋亡改变,具有诱导细胞分化和早期凋亡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显示肺癌GLC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细胞周期阻滞在G_0/G_1期,S期细胞减少;流式细胞术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和坏死同时存在.结论 IHA-01具有抑制肺癌GLC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冯瑞娥;刘鸿瑞;刘彤华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4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28~40岁,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咳嗽、气短.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法)染色.所用抗体包括CD31、CD34、细胞角蛋白(AE1/AE3)、TTF-1、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结果本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女性多于男性,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弥漫性小结节影.病理形态特点为结节周边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黏液透明样变间质,肺泡壁结构保留,肿瘤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形成,空泡内偶见红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和坏死均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阳性,AE1/AE3偶见灶状阳性,其他抗体呈阴性.结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低度恶性血管来源肿瘤.

  • 非小细胞肺癌中ASPP1和ASPP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意义

    作者:魏万里;胡红艳;张丽娟;陈芸;叶恩;王小芳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ASPP1和ASPP2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和相应的蛋白表达,及癌细胞的凋亡水平和p53蛋白的表达,探讨ASPP基因在NSCLC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90例NSCLC组织、25例癌旁肺组织中ASPP1、ASPP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并测序证实其甲基化位点;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NSCLC组织中ASPP1、ASPP2和p53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检测法(TUNEL)检测癌细胞凋亡,计算其凋亡指数(AI).结果 AS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NSCLC中为42.2%(38/90),癌旁组织中为16.0%(4/2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AS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均P>0.05),但与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31,P=0.030);90例肺癌组织中ASPP1甲基化者其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ASPP1未甲基化者(P=0.002);ASPP1蛋白阳性组的AI值高于阴性组(P=0.022).90例NSCLC和25例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到ASPP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ASPP2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AI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82).ASPP1和p53表达呈负相关,(r=-0.259,P<0.01),ASPP2和p53的表达状态无关(r=-0.119,P>0.05).结论 NSCLC中AS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ASPP1蛋白表达下调的原因,高甲基化可能与NSCLC的恶性进展有关,ASPP1蛋白的表达能促进细胞凋亡.

  • 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霍真;刘鸿瑞;万建伟

    目的 分析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收集8例AAH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53、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erbB-2、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16、Ki-67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8例AAH平均年龄52岁,男女比例1∶3,2例长期吸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3例既往有其他部位肿瘤病史,4例并发肺腺癌;CT检查可见肺内单发或多发小片状高密度影;镜下观察可见肿物直径1~6 mm,2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均为高级别病变,其中3例可见低级别病灶区域;4例经过化疗,术后随访7例,平均随访23个月无复发或病灶增多扩大等;免疫组织化学AAH中5例p16阳性,5例TTF-1阳性,5例中除1例Ki-67增殖指数为10%外其余4例均为1%,1例p53阳性,1例EGFR阳性,c-erbB-2均阴性;4例AAH合并肺腺癌中的腺癌组织中2例p16阳性,4例TTF-1阳性,4例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2%、2%、5%和40%,1例p53阳性,3例EGFR阳性,c-erbB-2均阴性.结论 AAH与肺腺癌时有相伴发生,对诊断AAH患者应结合高分辨CT密切随诊,多发性AAH通过临床、影像(CT)结合形态学改变的综合判断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 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腺癌组织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表达情况

    作者:郭蕾;刘秀云;邱田;凌云;山灵;谢永强

    目的 了解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腺癌组织中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表达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探讨用免疫组织染色方法对肺腺癌患者进行ALK基因异常初筛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12月共计404例肺腺癌手术标本,选肿瘤蜡块制备成组织芯片后,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仪上,采用Ventana抗ALK兔单克隆抗体(D5F3)和超敏检测系统进行染色,检测ALK蛋白表达情况,同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确认ALK融合基因阳性率.结果 404例肺腺癌标本中,375例ALK蛋白表达阴性,29例ALK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2%.29例ALK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例FISH检测均存在ALK融合基因,而375例ALK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例FISH检测均无ALK融合基因,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LK蛋白可以作为肺腺癌患者抗ALK靶向治疗前一个经济、简单实用的筛选诊断方法,尚需临床上进一步验证.

  • 肺原发性MALT型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张杰;何小金

    目的探讨在MALT淋巴瘤石蜡组织中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可行性及API2-MALT1融合基因mRNA表达在肺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MALT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0例, 以慢性淋巴结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5例作阴性对照,β-肌动蛋白作内对照,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巢式PCR结合, 检测肺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10例肺MALT淋巴瘤均检出内对照β-actin的mRNA表达, 3例检出API2-MALT1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 被检出的3例病变均局限在一侧肺组织, 单个病灶大径小于5 cm.其中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1例为体检发现,所有慢性淋巴结炎病例均未检出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通过RT-PCR和PCR扩增结合的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是完全可行的, API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与MALT淋巴瘤的病变范围有一定关系.

  • 非小细胞肺癌中窖蛋白1基因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玉霞;陈洪雷;叶波;杨飞;喻伦银

    目的 检测窖蛋白1(Car-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蛋白表达以及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探讨Cav-1基因在NSCLC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量子点Qd600染色检测123例NSCLC组织、17例良性病变肺组织中Cav一1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定位.亚硫酸氢钠处理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Cav-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Cav-1蛋白在肺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的胞质和胞膜高表达.癌旁组织(对照)组和肺癌组中Cav-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17/17、43.1%(53/1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v-1蛋白在NSCLC不同的组织学类型(P=0.552)和分化程度(P=0.160)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v-1蛋白阳性率与NSCLC的TNM分期(P=0.001)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均相关.在40例Cav-1蛋白表达为阴性的肺癌组织和12例癌旁肺组织,MSP法均未检测到Cav-1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结论 Cav-1蛋白失表达的机制可能与启动子区是否甲基化无关.Cav-1蛋白高表达预示NSCLC恶化进展和高侵袭性.

  • p63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余永伟;Mitchell E Garber;Karsten Schl(u)ns;Manuela Pacyna-Gengelbach;Iver Petersen

    目的研究肺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以及淋巴结或肺内转移性肿瘤标本组织中p63基因的mRNA转录因子和蛋白表达水平,探讨p63基因表达与其定位在3q 27-q29区域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同时检测72例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原发性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肺癌肺内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p63基因mRNA水平.另外,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150例原发性肺癌石蜡包埋标本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p63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对70例原发性肺癌标本进行了3号染色体长臂改变的分析.结果p63mRNA转录因子在肺鳞状细胞癌标本表达明显增强,与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相比增多10倍以上.肺癌转移灶内p63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相对应的原发性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肺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94.64%;腺癌是1.79%;4例大细胞肺癌中2例为阳性染色;但所有小细胞肺癌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阴性.pT1分期肺癌的p63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与pT2分期肺癌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基因组杂交结果发现:肺鳞状细胞癌3号染色体长臂27-29区域有显著的扩增,腺癌表现为缺失.鳞状细胞癌p63基因的表达增强与3q27-q29区域的显著扩增有明显正相关性(P<0.000 1),说明定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27-29区域的p63基因的拷贝有明显的扩增.结论p63mRNA转录因子和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较其他肿瘤表达显著增高,转移灶高于原发灶;肺鳞癌p63表达增强与3号染色体长臂3q27-q29区域的扩增显著相关.

  • 非小细胞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规范化流程探讨

    作者:郭蕾;郑闪;谢永强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操作规范.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共146例NSCLC患者肿瘤病理组织学标本,应用Vysis公司的ALK基因断裂探针、采用FISH方法对ALK融合基因进行检测,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信号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146例合格NSCLC患者病理组织学标本,其中手术切除标本110例(75.4%),肺活检标本11例(7.5%),淋巴结转移标本19例(13.0%),其他转移灶6例(4.1%).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8.9% (13/146).结论 采用标准化的流程进行病理组织标本切片、切片预处理、FISH方法检测ALK融合基因是可行的.该流程适用于检测包括手术切除和支气管镜活检标本、淋巴结及其他转移灶标本在内的常见标本ALK融合基因的检测.

  • pT1期肺腺癌间质浸润的分级及预后意义

    作者:徐艳;周晓军;董迎春;马恒辉;陆珍凤;何燕

    目的 探讨TNM病理分期T1(pathologic-T1,pT1)期肺腺癌中间质浸润分级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的pT1期肺腺癌85例,根据间质浸润在肿瘤中的部位将每例肿瘤中间质浸润的程度分为1-3级,分析各间质浸润级别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间质浸润各级别肿瘤的病例数为1级:17例(20%),2级:12例(14%),3级:56例(66%).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大小及淋巴血管侵犯率除1级病例小于3级病例(P值分别为0.005及0.018)外其余各级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率及病理学分期在1级和2级病例完全相同并低于3级病例(1级与3级P值分别为0.007及0.002;2级与3级P值分别为0.027及0.021).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各级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本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是63%.1-3级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及46.6%,2级与3级病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随访期间病死率1-3级病例分别为0、16.7%及42.9%,1级与3级病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2级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预后分析提示间质浸润分级(P=0.001)、病理学分期(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01)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提示仅病理学分期(P<0.001)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间质浸润分级是一个与肿瘤预后及其他预后因素均密切相关组织学分级系统,它可作为pT1期肺腺癌预后分类的标准之一.

  • 肝细胞膜表面相关抗原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徐小艳;郅程;李玉梅;齐文娟;梅娟娟;严智敏;申洪

    目的 探讨肝细胞膜表面相关抗原(HAb18G)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4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19例肺良性病变和41例正常肺组织中HAb18G蛋白的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对HAb18G蛋白表达的阳性单位(PU)进行定量测试.结果 HAb18G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肺癌细胞膜或胞质,其在肺良性病变及正常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25例低表达(17.4%),119例高表达(82.6%);59例膜表达为主(41.0%),81例胞质表达为主(56.3%),4例无阳性着色(2.8%).HAb18G蛋白表达的PU值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非肺癌肺组织(P=0.000);高分化肺鳞癌和腺癌低于中至低分化肺鳞癌和腺癌(P=0.001);HAb18G蛋白在TNM Ⅰ期、Ⅱ~Ⅲ期、Ⅳ期中依次升高(P=0.000),非小细胞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高于无转移的原发灶(P =0.045);蛋白PU值在大直径>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大于大直径≤5 cm的肺癌组织(P=0.000),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P=0.046),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吸烟史、大体类型及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的情况均无关(P>0.05).HAb18G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于HAb18G高表达患者(P=0.00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Ab18G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差(P=0.007);Cox分析结果显示HAb18G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2,相对危险度为3.962).结论 HAb18G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 窖蛋白-1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艳芬;刘标;徐艳;张锦;夏秋媛;余波;章如松;时姗姗;陆珍凤

    目的 探讨窖蛋白-1在肺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85例肺腺癌中窖蛋白-1、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表达,分析窖蛋白-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窖蛋白-1在肺腺癌中阳性率为26.5% (49/185),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阳性率100%,P<0.01).窖蛋白-1表达水平在男性(P=0.004)、吸烟(P=0.006)、肿瘤大径>3.5 cm(P =0.048)、实体为主型腺癌(P =0.025)、高危险度(P =0.044)、脉管侵犯(P=0.019)、淋巴结转移(P =0.030)、复发(P=0.021)及高临床分期(P=0.027)的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窖蛋白-1表达在TTF-1阴性组的阳性率高于TTF-1阳性组(P =0.022),且两者表达呈负相关趋势(r=-0.154,P =0.037).窖蛋白-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32.7%)显著低于阴性患者(84.8%,P<0.01),TTF-1阴性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21.6%)显著低于阳性患者(86.1%,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窖蛋白-1与TTF-1表达水平(P<0.01)、组织学亚型(P =0.002)、危险度分级(P =0.002)、肿瘤大径(P =0.009)、脉管侵犯(P =0.019)、淋巴结转移(P=0.018)、复发(P=0.032)及临床分期(P=0.024)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窖蛋白-1阳性(P =0.043)、TTF-1阴性(P =0.003)及高危险度分级(P =0.028)的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短.结论 窖蛋白-1表达与肺腺癌组织学亚型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对判断组织学起源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窖蛋白-1阳性提示预后不良.

  • 非小细胞肺癌EGFR和HER2基因状态及相关性

    作者:曾瑄;武莎斐;周炜洵;李冬晶;高洁;梁智勇;刘彤华

    目的探讨EGFR和HER2基因变化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PathVysionTM探针试剂盒和LSI EGFR SpectrumOrange/CEP7 SpectrumGreen探针组合,对31例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切片标本,其中腺癌20例、鳞癌2例、大细胞癌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4例、腺鳞癌3例,分别进行EGFR和HER2基因状态的检测,并统计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基因扩增者6例;EGFR基因无扩增的25例中4例为四体,5例为多体,EGFR基因拷贝数增加和基因扩增者共15例(15/31).HER2基因扩增者2例;HER2基因无扩增的29例中4例为三体,1例为四体,9例为多体,HER2基因拷贝数增加和基因扩增者共16例(16/31).同时为EGFR和HER2基因异常(包括基因扩增和拷贝数增高)者12例(12/31),而且几乎都是临床Ⅲ期至Ⅳ期的患者.EGFR和HER2基因异常之间的相关性x2Adj=7.3045,P确切=0.0069.结论EGFR或HER2基因扩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较低,但基因拷贝数增加是较常发生的事件.EGFR和HER2异常有相关性,EGFR和HER2基因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EGFR和HER2二聚体是肺癌常见的异源二聚体形式,而且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与疾病进展有关.

  • 肺细针吸取微小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吴春霖;曾奕明;吴佩琴;吕良超;黄种心;吴瑞兰

    目的探讨经皮细针肺肿块吸取细胞块和微小碎片组织学(简称微小切片)与涂片细胞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组织学对比的187例经皮细针(7号) 肺部肿块吸取资料作微小切片组织学与涂片细胞学比较分析.结果 (1)微小切片组的诊断敏感性88.3%,特异性100%,总准确率89.5%;涂片组分别为87.7%、93.8%和88.8%;涂片结合微小切片则分别为91.6%、93.8%和92.0%.(2)微小切片组对恶性肿瘤的组织分型准确率93.3%(83/89),比涂片组的67.9%(91/134)高(P<0.01).对良性病变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4%(19/22)和 60.0%(18/30) (P<0.05).(3)66.3%的病例获取微小组织切片,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切片的相同.结论微小切片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诊断准确性均高,两者结合应用将提高诊断准确性,前者对组织分型、分类诊断接近术后病理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凝血酶受体-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作者:孟宇宏;虞积耀;陆应麟;朱彦君;张金强;宁浩勇;胡明;刘肖;康筱玲;段玮

    目的研究凝血酶受体(PAR)-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形态学计量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36例液氮冻存肺癌组织、80例石蜡包埋肺癌组织)中PAR-1的表达.结果具有侵袭和转移部位的癌巢、脉管内癌栓、癌周围的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灶及支气管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灶均呈现较强的阳性反应.肺癌组织PAR-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3.8%(59/80例);转移组85.7%(48/56)与非转移组45.8%(11/2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和非转移(P<0.05)、原发灶和转移灶(P<0.05)、肿瘤组织和肺组织(P<0.01)各组之间PAR-1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织PAR-1 mRNA表达阳性率63.9%(23/36例);转移组78.3%(18/23例)与非转移组38.5%(5/1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R-1过度表达与肺癌的转移表型、组织发生及恶性表型有关;PAR-1可能是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钟山;张海萍;郑捷;白冬雨;付莉;陈培琼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特异引物即时荧光PCR法对268例收集于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间的NSCLC手术切除标本进行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其中164例进行验证,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ML4-ALK融合基因存在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268例NSCLC中,有11例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4.1%).其中女性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5.9%,5/85)高于男性(3.3%,6/1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3);年龄≤60岁者的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4.3%,6/140)略高于>60岁者(4.0%,5/1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8);非吸烟者的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6.8%,8/118)高于吸烟者(1.6%,2/12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2);腺癌患者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7.6%,10/132)高于鳞癌患者(1.3%,1/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抽取164例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其EML4-ALK阳性检出率与即时荧光PCR法结果一致,两种方法的总体符合率为100%.结论 EML4-ALK融合基因在女性、非吸烟、腺癌患者中较为多见,代表了一类新的NSCLC亚型.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研究

    作者:冯瑞娥;刘鸿瑞;刘彤华;陈杰;凌庆;师晓华;钟定荣;罗玉风;曹金伶

    目的 观察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细胞组成、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9例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其中5例为开胸肺活检标本,3例为肺叶切除标本,1例尸检.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抗体包括CD20、CD3、CD56),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Ig和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9例肺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年龄3~59岁,男∶女=3:6.9例患者肺组织内病变分布均显示以血管为中心的淋巴细胞浸润为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以CD3阳性的T淋巴细胞占绝对优势,散在不等数量的CD20阳性的B细胞,CD56均为阴性.8例行EB病毒原位杂交,4例阳性细胞数<5%,3例>20%,1例为15%.按照WHO的3级分级方法,Ⅰ级为4例,Ⅱ级1例,Ⅲ级4例.6例行基因重排检测,3例显示有Ig基因重排阳性,其中,1例为Ⅱ级病变,2例为Ⅲ级病变.6例TCR重排检测均为阴性.随访时间0.5~6.5年不等,9例患者中3例死亡,2例存活,4例失访.结论 部分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特别是Ⅱ、Ⅲ级患者,有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提示其为淋巴瘤性病变.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董昕;邱雪杉;王恩华;李庆昌;顾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受体(VEGFR)-3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微淋巴管形成、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6例人NSCLC及相应癌旁组织行VEGF-C、VEGFR-3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SCLC中,VEGF-C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负相关(P=0.009).VEGF-C和VEGFR-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分别P=0.008,P=0.013),与淋巴浸润呈正相关(分别P=0.027,P=0.020).VEGF-C的表达与VEGFR-3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9).VEGF-C与淋巴管密度(P=0.006)、MVD(P=0.046)呈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P=0.010)、淋巴浸润(P=0.019)、TNM分期(P=0.015)呈正相关,MVD与血行转移(P<0.001)、TNM分期(P<0.001)呈正相关.VEGF-C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1).结论 NSCLC中,VEGF-C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受体VEGFR-3,促进肺癌组织生长,抑制分化.VEGF-C促使肺癌内淋巴管形成,促进肺癌淋巴结转移.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淋巴管密度增加是促使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VEGF-C促进微血管的形成.VEGF-C表达有推测预后的意义.

  • 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特异性抗体的应用

    作者:张晴;张杰

    目的 验证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经典突变——19delE746-A750/21L858R的特异性抗体敏感度和特异度,从而探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Q评分体系及ROC曲线检测309例肺腺癌标准EGFR基因突变状态,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结果做比较,评价delEGFR和L858R两种特异性抗体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过PCR-DNA直接测序的肺腺癌标本中,92例为外显子19delE746-A750突变,110例为外显子21L858R点突变.用delEGFR抗体检测外显子19delE746-A750突变的敏感度为84.8%(78/92),特异度为77.6%(83/107),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佳分界值为85.00;用L858R抗体检测外显子21L858R点突变的敏感度为94.5%(104/110),特异度为62.5% (55/88),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佳分界值为97.50.结论delEGFR和L858R两种EGFR突变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检测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并且结果判读使用Q评分及ROC曲线评价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0892 条记录 11/545 页 « 12...891011121314...5445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