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外对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概述

    作者:沈惠军;Man-Chi Wong

    本文探讨在过去50年间海外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的不同的理论和假说。包括局部机械传导理论、闸门控制理论、神经体液理论、形态奇异性理论和神经节段理论。对每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进行了讨论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认为,针灸的作用机制有可能是多种生理过程的综合。

  • 四肢远端穴位对急性缺氧志愿者心功能调节规律研究

    作者:董亚琴;修春英;萨喆燕;许金森

    目的:观察针刺四肢远端穴位对健康志愿者急性缺氧时心功能的调节规律.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同体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曲泽组、手三里组、足三里组、光明组.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曲泽、手三里、光明、足三里各20 min,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仅记录心输出量(CO)、心率(HR)、左心做功(LCW)、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电针曲泽、足三里穴能显著降低急性缺氧所致的CO、LCW、HR升高(P<0.05),显著延长LVET(P<0.05);电针手三里、光明穴无上述作用.结论:四肢远端穴位的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支配无明确关联,与所属经络的循行路径密切相关.

  • 躯干腹、背侧同一神经节段腧穴主治功效的分析

    作者:张鹤;孙平龙;张黎声;嵇波;李志刚

    目的:探寻躯干腹、背侧T1-T12同一神经节段十四经穴主治功效的规律.方法:查阅林昭庚《新针灸大成》及沈雪勇《经络腧穴学》所记载的位于T1-T12支配区内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分别将皮区和肌层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躯干部穴位在皮区和肌层主治上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规律,相邻节段的穴位主治相近,并与其相关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腧穴的主治功效是由支配其相关脏腑神经节段的空间决定的.本文从神经结构方面证实了经穴的主治功效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实现经穴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即对与经穴处于同一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脏腑病变,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 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作者:刘伟维;张超;张煜楷;宁炯杰;李江山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催产素(oxytocin,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探讨室旁核OT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活动中的作用.方法:8~9周龄OT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两个亚组各20只,雌雄各半,每个亚组分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处理,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分别电针单侧"足三里""内关""胃俞"穴15 min,随后用同位素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标记的牛奶0.1 mL灌胃(放射性活度为3 mCi/mL),灌胃完成后即刻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行胃排空检测50 min,用专用软件分析采集的原始数据,得到全胃半排时间(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胃排空曲线.结果:野生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减少,可加快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OT基因敲除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对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无显著影响(均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均P<0.01);胃排空曲线:OT敲除型小鼠的胃排空明显快于野生型小鼠.结论: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小鼠的胃排空影响程度不同,OT基因敲除可加速小鼠胃排空,且影响部分穴位的针刺效应,提示作为自主神经通路始动器的室旁核OT神经元,可能以神经及内分泌的形式参与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功能的调节,抑制胃排空.

  • 高位颈髓:体表与内脏伤害性传入的整合器

    作者:荣培晶;朱兵;黄启福

    高位颈髓(C1~C3)固有神经元接受不同内脏的传入活动,对两个相隔一定神经节段内脏器官的感觉传入发挥强有力的相互抑制作用.内脏传入的调制在C1横断脊髓后仍然存在,但在C6切断脊髓后消失.化学激活C1~C2神经元能抑制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这些工作表明高位颈髓神经元是调控两个相隔内脏传入反应的重要神经结构.

  • 先天性巨结肠病理诊断规范

    作者:张文;武海燕;李惠;安会波;赵文英;杨文萍;陈广生;陶菁;陈卫坚;任玉波;安铮;伏利兵;何乐健

    先天性巨结肠[ aganglionic congenital megacolon;Hirschsprung′s disease ( HD )]是由于先天性肠神经节细胞缺乏( congenital intestinal aganglionosis )或无神经节细胞引起的,是一种发育异常性疾病,1904年由Hirschsprung报道并命名。 HD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新生儿的1/5000;临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排便延迟或婴幼儿及儿童严重便秘等,病理改变以结肠远端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 HD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结肠远段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缺如;无神经节段的肠壁黏膜下层及肌间肥大胆碱能神经纤维增生,形成所谓“肥大神经丛( hypertrophic nerve trunk)”结构。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临床治疗患儿的主要的方法。病理科在诸如HD的术前诊断、术中决定手术切缘及术后确定终诊断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肠神经节细胞发育未成熟,典型的细胞形态,如大的核仁缺乏或不明显、胞质(尼氏体)少,在HE染色下特别是冷冻切片时,判断难度较大;活检提供的组织太小,影响制片或观察等均会给病理诊断HD带来困难。

  •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体会

    作者:李桂迎;严相默;于永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多为单侧的、按神经节段分布的、集簇的疱疹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迄今为止,对于PHN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患者苦不堪言、睡眠障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 椎旁脊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皮铎波;沈迎雁;岳建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典型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疼痛程度剧烈,患者往往伴有失眠、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62例,予以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口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特报告于下.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确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2例患者,男28人,女34人,年龄52 ~ 82岁,疱疹后疼痛分布区域为T4~L5脊神经节段支配区.治疗前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持续性、剧烈、顽固性、针刺闪电样痛史或痛觉过敏现象.同时排除:①患者合并有急性感染而控制不佳者;②穿刺部位有炎症及皮肤溃烂者;③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 星状神经节阻滞复合PCA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1例报告

    作者:董绍兴;苏丽红;温增哲;字富雁;朱蕾

    患者,女,34岁,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后三个月发生急性带状疱疹,累及C5到T2神经节段,皮损主要分布于右上肢,部分在右胸部,经治疗后皮损愈合,但右上肢烧灼样疼痛,尤以肢体远端为主,温觉异常,手指掌屈受限,持物乏力.手指肌力为IV+级,肘部肌力为V-级,经针灸、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症状无缓解.

  • 外伤性面瘫手术治疗11例

    作者:李新民;张庆泉;张杰;王锡温;宋西成;张天振

    我院1986-2004年共收治外伤性面瘫9例,前后共采用3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例病人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5~51岁,平均32.2岁;右侧面瘫3例,左侧6例;就诊时间:5天~4个月.外伤原因:木头、墙壁撞击伤3例;车祸4例;拳击伤1例;原因不明1例.颞骨骨折是9例病人的主要原因,其中颞骨纵形骨折2例,横行骨折7例;线形骨折7例,粉碎性骨折2例.其中迷路-膝神经节段骨折1例,膝神经节处骨折3例,水平段骨折2例,垂直段骨折3例.合并全聋者6例,中度传导性耳聋者3例.

  • 气街理论及应用

    作者:谷世喆

    本文就气街的概念、部位、结构、理论及应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气街是营卫之气运行的路径,是经脉与络脉间的横向通道,起着"络绝则径通"的生理作用.病理状态下,即可用于诊断疾病,又是治疗疾病,调理气血的有效部位.

  • 针刺加超短波治疗面神经炎

    作者:魏献华

    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瘫,发病急骤,多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不能蹙额、皱眉、鼓腮、吹口哨等,损伤在茎乳孔以上者可有舌前2/3 味觉障碍, 损伤在膝状神经节段可出现泪液分泌失常或听觉过敏.其病因至今不明, 一般认为是面神经受到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组织缺血、水肿,可能也与局部感染有关, 如因病毒侵犯面神经管内的膝状神经节,常引起耳前疱疹,此类预后较差, 由于侵犯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中医认为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犯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针刺加超短波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 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查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穴位探讨

    作者:李莎莎;王金金;蒋松鹤;蒋培伟;楼新法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观察各感觉平面关键点(皮节)所对应或相邻的25个穴位;并根据各穴位下肌肉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脊髓神经节段(肌节)支配.结论:皮区关键点中绝大多数与针灸穴位的体表点相重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组穴位中,躯干部穴位的主治具有"节段支配规律";而具有相对特异的远道治疗作用的四肢远端穴位则无此规律,另有其他机制.

  • 外伤后进行性脊髓软化脊髓病疗效观察

    作者:许永成;孙鉴;汪威;王绍天;关承冬

    脊髓外伤后进行性脊髓软化脊髓病(PPMM)是临床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经过对16例脊髓外伤病人的治疗和观察,通过随访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从1994年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16例脊髓外伤后进行性软化脊髓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8~42岁,平均34岁。损伤部位:颈部6例,颈胸部2例,胸部5例,胸腰部3例。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根据ASIA分级[1.2],A级5例,B级3例,C级6例,D级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损伤平面诊断。即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神经节段或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按脊髓损伤功能评定,3~5级为部分依赖8例,1~2级为完全依赖8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总分值1分5例,2分1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7分5例,8分1例。

  • 胃扩张模型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对不同针刺穴位的反应

    作者:陈姝;雍春燕;陈恒;初晓;张超;谭程;叶兰;李江山

    背景: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主要围绕孤束核在接受胃伤害性刺激和针刺穴位反应中所扮演的角色展开研究,而迷走神经背核与孤束核、后区一起作为迷走神经复合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调节胃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关”、“脾俞”、“肾俞”等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大鼠胃扩张造模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运用细胞外记录技术,找出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予以手针刺激“足三里”、“内关”、“脾俞”、“肾俞”等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各15 s,记录来自体表的刺激对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的影响。结果与结论:24只大鼠共记录到90个神经元放电,90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中与胃扩张相关的神经元有54个,54个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对针刺足三里、内关、脾俞、肾俞有反应的神经元个数分别为44,39,38,27,有反应的神经元出现比例分别为82%,72%,70%,50%。提示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激活迷走神经背核参与调节胃运动。

  • 电针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作者:胡晓刚;李瑞;贾宁;田环环;马艳佳;王跃颖;曹昺焱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腧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T2DM选穴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制备T2DM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心俞组、胰俞组和肾俞组,分别以电针刺激心俞穴、胰俞穴、肾俞穴,连续干预4周,观察各组动物空腹血糖、OGTT曲线下面积、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水平和胰岛形态的变化.结果:①胰俞组空腹血糖和OGTT曲线下面积下降显著(P<0.05),心俞组和肾俞组变化不明显(P>0.05);②电针对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无影响,胰俞组HOMA-IR较模型组极显著降低(P<0.01),心俞组和肾俞组变化不明显(P>0.05);③HE染色:模型组胰岛严重萎缩,胰岛内细胞减少,细胞形态异常;胰俞组胰岛形态、胰岛内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基本接近空白组.结论:电针胰俞穴可以降低T2DM大鼠血糖,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形态,且胰俞穴的这些作用符合神经节段支配理论.

  • 室旁核催产素在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大鼠胃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张超;刘伟维;张煜楷;宁炯杰;李江山

    目的:探讨室旁核催产素在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在大鼠胃部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对大鼠侧脑室LV微量注射室旁核催产素OT的特异性拮抗剂阿托西班Atosiban处理后,针刺足三里、内关以及胃俞穴,观察大鼠胃内压变化.结果:针刺前后比较:LV微量注射Atosiban前,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微量注射Atosiban后,OT神经元受到抑制,胃内压升高,再行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剌胃俞组,胃内压仍然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Atosiban前后腧穴组间针刺差值比较:注射Atosiban后,足三里、内关组各组内针刺前后胃内压差值,与注射Atosiban前,足三里、内关组各组对应的针刺前后胃内压差值比较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俞组中,注射Atosiban前后,两差值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旁核催产素OT神经元作为始动器,以神经传导和神经内分泌等方式参与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抑制大鼠胃运动,降低胃内压;从“多穴调控一脏”的理论角度,在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中,下丘脑室旁核OT对其具有节段性作用.

  • 针灸治疗不同神经节段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潇侠

    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治疗,以针刺为主,疗效肯定.但由于本病的复杂性和治疗方法的不当,给一部分患者造成了不可逆的后遗症,如鳄鱼泪、口角倒错、面肌痉挛等.因此,如何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硬膜外麻醉用于硬膜外腔阻塞病人时出现单向扩散和严重呼吸抑制

    作者:阳子华;张华毅

    患者男,31岁,9月前因"T12、L1骨折并脊髓损伤"在全麻下行"椎板减压及胸腰椎骨折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原T12截瘫平面以下感觉部分恢复,仍有脊髓压迫征.X线示:T12椎体明显楔形改变,T12、L1椎体轻度后突.未行椎管造影.现一般情况好,各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脊椎钢板取出并椎管、脊髓探查术".取T9~10间隙穿刺成功,朝下置管3.5cm,平仰后注入2%利多卡因5ml,5min后T4~T10神经节段痛觉减退.

  • 推拿辅助治疗小儿心肌炎

    作者:刘晶

    治疗方法以掐钳式手法整复,整体软化、疏导和清理肢体的气滞血瘀,改善血液循环,改善静脉回流;以掐钳式手法整复复活肌肉,调整其弹性和收缩性,改善和减小体循环外周阻力,加速静脉回流,改善回心血量和每搏输出量;以手法的牵张反射,调节肢体各部肌群收缩能力,调节血液的重新分配,使超负荷的肢体贮存血量转移到内脏器官中去,调动回心血量,恢复动脉压;改善心肌供血、供养,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掌指按揉手法按揉、揉拨竖脊肌用以软化、疏导、清理脊柱各神经节段软组织的血肿、粘连、瘀滞;重点调整心肺神经根传导节段,调节心肺生理功能,改善中枢神经传导;以指滚手法整复、软化颈部肌群,清理颈乳孔,改善颈动静脉血管外环境和血管出入颅腔通道;以手法整复冒状腱膜,以轮指软化疏导冒状腱膜,利用板障结构减小颅内压,改善颅内外供血供养.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