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098 隐孢子虫病的病原、表现、诊断与治疗

    作者:何永频;徐大麟

    隐孢子虫病是由一种卵囊为球形、直径4~6 μm、对加氯消毒有极强抵抗力的肠道寄生性原虫--微小隐孢子虫所致的、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中常表现为潜伏期2~28d,持续1~2周,以水样腹泻为主,伴腹痛、低热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的自限性疾病;而在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往往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有时甚至致命的顽固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其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如直接涂片法、抗酸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及PCR技术等.据研究,摄入10~100个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或呛一口受污染的水就可能感染发病,使50%健康志愿者感染的卵囊量(ID5o)约为132个.其感染率在艾滋病病毒阳性且伴腹泻者中约为13.8%~23.9%,在普通腹泻者中约为2.1%~6.1%.有关该病暴发流行的报道正呈渐增之势,其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尤其是对供水安全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不容忽视.

  • 1999~2000年美国隐孢子虫病监测

    作者:屠宇平

    简介隐孢子虫病是由球虫类原虫的隐孢子虫属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其标志性症状是腹泻,并可能伴有腹部痉挛、食欲减退、低烧、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然而,无症状感染也频繁发生.

  • 潍坊地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崔巍;梁瑞文;王尊哲

    隐孢子虫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世界性人畜共患病,常引起人类和多种动物的腹泻,在免疫缺陷病人、艾滋病病人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我们于1996年3月~1997年6月对潍坊地区儿童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 隐孢子虫病流行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

    作者:崔巍;王汝芬;梁瑞文

    目的探索隐孢子虫病的流行因素,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预防工作.方法应用一种快速高效的多因素研究方法-正交试验设计,对该病的感染流行因素进行平衡试验研究.结果季节、年龄和不良卫生习惯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年龄为P<0.05,其它均为P<0.01),居住环境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季节与年龄、感染季节与不良卫生习惯分别存在交互作用(前者P<0.05,后者P<0.01),与居住环境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季节、年龄和不良卫生习惯是感染隐孢子虫的主要危险因素;6岁以下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儿童粪检阳性率较高.

  •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病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崔巍;梁瑞文;王尊哲

    目的 观察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病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用ABC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对隐孢子虫病儿童苦参合剂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 结果 患儿T cell、Th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IgG升高。苦参合剂治疗后,临床腹泻症状消失,排虫转阴。T cell、Th淋巴细胞转化值显著升高。 结论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的感染有较好的驱虫与增强患儿细胞免疫力的作用。

  • 隐孢子虫卵囊3种分离纯化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俊燕;杨秀珍;刘霞;纪伟华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国于1987年在南京首次发现该病例,此后许多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隐孢子虫引起的腹泻是艾滋病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胃肠道,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易感者经粪口途径感染隐孢子虫后发病.检查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是诊断隐孢子虫病的主要依据,从粪便标本中分离纯化卵囊,是对隐孢子虫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本研究选择3种原虫分离纯化方法,用于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纯化,并进行了初步比较.

  • 隐孢子虫细胞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秋霞;庞玉芳;鲁琨;宁长申;张丽萍;李娇;刘运超

    隐孢子虫病药物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因而,许多学者在隐孢子虫免疫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介导的细胞免疫保护作用,以期为该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防治提供参考.

  • 用PCR检测隐孢子虫

    作者:梁俊文;黄克和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该虫已被公认为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三大肠道病病原体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7.3%与3%~13%。国内1986年陈义民等在兰州犊牛中首次发现隐孢子虫,次年韩范等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1]。此后许多地区均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该病多发于免疫抑制的患者,而免疫功能正常虽无临床症状者但也能够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更要注意的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美国的Milnoukee暴发400 000人的大流行[2]。1995年报道小剂量(50%感染剂量ID50为132个卵囊)的卵囊足以引起血清呈阴性的健康自愿受试者感染[3]。由于隐孢子虫形体小,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无特异性染色,光镜下缺乏明显特征,少量卵囊足以使人感染,因而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的检测方法是当前隐孢子虫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有快速、简便、准确、高度敏感与高度特异等优点。Laxer等[4]和Webster等[5]先后将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为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开辟新途径。本文就当前在检测隐孢子虫中所使用的PCR方法综述如下。

  • 隐孢子虫病病原分类及虫种

    作者:王莉莉;杨振琼

    1976年Nime及Meisel等[1,2]首先报告人的隐孢子虫病.此后证实隐孢子虫可致急性肠道感染,临床特征是腹泻.免疫正常人群感染呈自限性,免疫缺损者特别易感,可引起严重的慢性腹泻,并可发生胃肠道外感染甚至可导致死亡.目前已经证明,隐孢子虫病是一人畜共患疾病,分布广泛,世界上已有六大州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发现隐孢子虫病流行.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20%与4.0%~20%[3],是致儿童和免疫缺陷病人腹泻的重要的病原.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 000万5岁以下儿童感染.在一些工业化国家中,隐孢子虫病的水源性暴发流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4].目前隐孢子虫病被列为世界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内.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AIDS)的怀疑指标之一[5].至1998初,我国共调查44 789人,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938例,其中14个省(区、市)对20 977例腹泻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共449例,各地感染率为0.9%~9.7%,平均感染率2.14%[6].近年来国内对隐孢子虫病的报道不少,但对其病原之介绍甚少.现将隐孢子虫的分类及虫种作一简述.

  • 河南省兔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齐萌;席建伟;史柯;吴国泉;菅复春;张龙现;宁长申

    目的 了解河南省兔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河南省7个地区14个兔场兔新鲜粪样,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 共检测1 681份兔粪样,52份隐孢子虫卵囊阳性,平均阳性率为3.1%.小于1月龄兔、1~3月龄、3~7月龄和7月龄以上兔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7%、5.9%、3.2%和0.3%.长毛兔、肉兔和獭兔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2%、5.6%和3.0%.结论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品种兔均可感染隐孢子虫,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 隐孢子虫病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彩霞;赵继学;尹继刚

    隐孢子虫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儿童、免疫缺陷和断奶前的动物更为易感.目前治疗方法有限且无可用的疫苗.实验室诊断方法不仅能确诊感染病例,而且能够区分虫种和基因型,这些对于区分感染来源、确定传播方式和提供与暴发相关的流行病学证据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费时费力的诊断方法已被新的检测和分型技术所取代,并应用到临床和环境监测.本文对近年来隐孢子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聂青和

    编者按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对感染性腹泻病的研究与控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1992年在国家卫生部领导下制定了我国统一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对加强我国感染性腹泻病管理,不断改进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水症,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文化、卫生条件及地区特殊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加之旅游业迅速发展,外事、商务活动频度的增加,给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治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使其发病率仍列各类传染病之首位.然而,与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感染性腹泻的研究进展显得较为缓慢,为了加强这个领域的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本刊特邀有关专家就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结合自已的研究和应用经验,进行系统介绍和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1感染性腹泻病原及诊断程序………………………………………………………9252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诊断………………………………………………………9273液体疗法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合理应用………………………………………………………9294感染性腹泻的抗生素疗法…………………………………………………………………9305感染性腹泻的微生态疗法…………………………………………………………………9326感染性腹泻中基因疫苗、植物疫苗的应用………………………………………………9347旅游者腹泻………………………………………………………………………………9368艾滋病相关性腹泻………………………………………………………………………………9379病毒性腹泻诊断与治疗………………………………………………………………………93810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94011 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94112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94413隐孢子虫病的诊断与治疗…………………………………………………………945

  • 隐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作者:刁宗礼;阴赪宏;陈小华

    隐孢子虫是一种肠道寄生原虫,由其所致的隐孢子虫病被列为世界上常见的腹泻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的怀疑指标之一.

  • 艾滋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智华

    随着艾滋病的流行,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的怀疑指标之一,被公认为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的重要机会性致病病原之一.在一些地区,隐孢子虫病甚至成了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之一.文章就隐孢子虫病在艾滋病病人中的流行特点、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隐孢子虫感染的防治

    作者:张萍;常涛;袁正泉

    1 隐孢子虫病原学特征隐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类肠道寄生虫.其成虫不易发现,卵囊呈球形,直径只有4~6μm.随粪便排出的卵囊常含4个子孢子,具有感染性,外环境中不能繁殖.隐孢子虫感染一般从摄入其卵囊开始.卵囊在宿主小肠上段蛋白质分解酶和胆盐的帮助下脱囊,释出4个子孢子,粘附于肠粘膜细胞的刷状缘,并在其中形成球状滋养体,进行无性繁殖.

    关键词: 隐孢子虫病 防治
  • 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及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卢良安;张文生;李碧波;凡遵志;蒋朝辉

    目的 为了验证接触动物、营养不良与隐孢子虫病感染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探讨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方法 根据随机化的原则,在湖南省湘南地区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以卵囊阳性为病例,卵囊阴性者为对照.将同一粪便标本一式二份,分别用碘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 接触动物者感染隐孢子虫的aOR=3.74.aOR=3.14.营养不良者感染隐孢子虫的a0R:4 66.aOR=4 35.碘染色法检出卵囊41例,阳性率1.9%,改良抗染色法检出卵囊41例,阳性率1.9%,符合率为100%.结论 动物是人感染隐孢子虫的重要传染源,接触动物是隐孢子虫感染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所致的继发性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胃肠道形态学的功能变化,是造成易感染隐孢子虫病的危险因素.碘染色法简便,可靠,是检测粪便中CSO较理想的方法 .

  • 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作者:谢志满;卢祥婵;史艺君;吕建楠

    寄生虫引起的机会性感染(POI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病情恶化乃至死亡的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因此在肠内寄生的病原体容易发生OIs并导致腹泻样疾病,其中隐孢子虫属等孢子球虫属及微孢子虫属是常见的肠内寄生原虫,并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就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对该病临床诊疗策略加深理解.

  • 隐孢子虫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吕树杰;陶东升;丛爱丽

    隐孢子虫是一种肠原虫,广泛存在于动物中,也是人体的重要寄生孢子虫,可引起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是兽医Tyzzy于1907年在实验小鼠小肠内发现的,而人隐孢子虫病至1976年才由美国学者Nime和Misel首次报导[1,2].隐孢子虫不具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因此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

  • 症状监测及分析预警研究进展

    作者:周连;陈晓东;林萍;甑世旗;程文斌;金银龙

    近年来,随着新发传染性疾病(SARS、禽流感等)的出现和已有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脑膜炎、隐孢子虫病等)的卷土重来,以诊断为基础的传统疾病监测系统已不能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症状监测(syndromic surveillanc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症状监测是以早期察觉和调查疾病发生为主的一种对可能突发事件的察觉、评估、报告机制,是近年来为应对生物及化学恐怖袭击或者其他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危害而发展起来的研究热点[1,2].本文就症状监测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方法和分析预警的应用作一综述.

8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