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衰老后应激-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改变在创面愈合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程飚;刘宏伟;付小兵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这种渐进的退化过程,又称为老化.作为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信息储存和记忆、周期性变化,正负反馈调节以及诸多方面有共同的配体及受体,从而使机体各系统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1,2].

  • 血清可溶性OX40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浩;任国庆;汪奕斌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OX40配体(sOX40L)和高教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sOX40L和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200例,依据不同疾病分为3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9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60例),对照组(50例).采用透视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OX40L.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冠状功脉病变形态积分,并与sOX40L,hs-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S组sOX40L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形态积分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间病变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sOX401,和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病变形态积分有明显相关性(P<0.05);sOX40L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sOX40L、hs-CR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血清sOX40L、hs-CRP水平可以有效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 可溶性ST2联合白细胞介素33对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钱烨晟;卢辉和;于洋;邵雪峰;刘金云

    目的 探讨可溶性ST2(sST2)联合白细胞介素(IL)33对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指标观察.方法 前瞻性收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心衰组)40例和对照组80例.检测2组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sST2、IL-3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血清中的表达情况,用ROC曲线分析NT-proBNP、sST2、IL-33、hs-CRP在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NT-proBNP[(800.83±409.95)ng/L vs(230.04±86.61)ng/L,P=0.000]、sST2[(54.08±16.52)μg/L vs(35.73±8.96)μg/L,P=0.000]、IL-33[(692.48±163.19)ng/L vs(530.44±82.17)ng/L,P=0.000]、hs-CRP[(7.58±1.90)mg/L vs(5.65±1.79)mg/L,P=0.00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NT-proBNP为0.903±0.034、sST2为0.806±0.043、IL-33为0.795±0.049、hs-CRP为0.759±0.045;佳诊断界值NT-proBNP为361.50ng/L、sST2为47.50 μg/L、IL-33为585.50 ng/L、hs-CRP为7.35 mg/L.结论 血清sST2和IL-33可用于辅助诊断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力衰竭.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作者:赵忠伟;张云汉;陈奎生;王新军;寿纪新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TRAIL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20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R)DR4和DR5,9例(45.0%)表达诱骗受体(DcR)DcRl,5例(25.0%)表达DcR2,而18例正常脑组织普遍表达DcR,7例(38.9%)表达DR4,6例(33.3%)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的高表达以及DcR的低表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中DR的低表达及DcR的高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原位杂交显示,20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分别有19例(95.0%)DcRl和17例(85.0%)DcR2在mRNA水平呈阳性表达,DcR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翻译水平(P<0.01).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和DcR的低表达,Dc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限制性表达的调控位于转录后水平.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

    作者:黄诺;黄崭;李静;苗红;周莹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我们通过观察MS患者细胞问黏附分子-1(ICAM-1)、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的变化,探讨MS和炎症的关系.

  • 心血管活性肽GHRELIN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彦波;季祥武;张爱元;黄静;张俊刚

    ghrelin是新近发现的生长激素促泌素受体的天然内源性配体,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刺激生长激素释放.研究报道,ghrelin通过各种机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探讨ghrelin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关系.

  •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因子激活受体α和γ配体对游离脂肪酸介导的β细胞损害的干预作用

    作者:杨立勇;杨永年;Zhijian James Chen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因子激活受体α和γ (PPARα和 PPARγ)配体对游离脂肪酸(FFA)介导的胰岛β细胞损害的干预作用. 方法应用PPARα配体氯贝丁酯及PPARγ配体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GZ)和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TZD)处理大鼠胰岛素瘤细胞系β细胞(INS-1细胞),采用细胞活力和DNA片段梯度分析评价PPARα和PPARγ配体对FFA诱导的INS-1细胞损害的影响. 结果 INS-1细胞与0.25~1 mmol/L的FFA孵育24 h后细胞活力下降,1 mmol/L的FFA可诱导INS-1细胞发生凋亡.比较是否使用氯贝丁酯 (100 μmol/L)、 TGZ (10 μmol/L)和TZD (100 μmol/L)处理β细胞的结果,发现这些配体可保护INS-1细胞免于FFA的细胞毒性(包括脂性凋亡)作用.结论 FFA可介导β细胞发生明显的脂毒性和脂性凋亡,应用PPARα和PPARγ配体可能具有保护β细胞免于FFA的细胞毒性的作用.

  • 比格列酮和15d-PGJ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作者:袁祖贻;刘艳;刘豫;张继军;岸本千晴;王燕妮;马爱群;刘治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PPARγ配体治疗能否减轻心肌炎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周龄雄性Lewis大鼠24只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15d-PGJ2治疗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各组8只),正常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观察PPARγ配体15 d-PGJ2注射(200 μ·kg-1·d-1)和比格列酮口服(10 mg·kg-1·d-1)治疗对心肌炎症程度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心肌PPARγ表达、免疫杂交检测IκBα、 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核酸酶保护法检测心肌组织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①PPARγ在炎症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强,主要定位在炎性浸润细胞的核和核周围区;②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使心肌炎症得到减轻,心重/体重、炎症分级严重程度明显减轻;③PPARγ配体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降低心肌内上调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炎阳性对照组心肌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加5.6倍,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降低增强的NF-κB结合活性.⑤心肌炎阳性对照组心肌细胞核内NF-κB抑制物IκB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心肌炎组相比,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分别增加IκB蛋白含量2.2和2.1倍.提示PPARγ配体治疗升高核内IκB水平而抑制NF-κB的活化.结论 PPARγ配体治疗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其机制与诱导IκB表达、阻断NF-κB活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有关.Ζ

  • Eph家族及其在脊髓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玉强;吕刚

    Eph家族(Eph受体和ephrin配体)是大的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亚族,在胚胎期具有调节细胞粘连或排斥、细胞迁移、轴突导向、突触形成、骨稳态调节、血管形成等多种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ph家族蛋白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可能参与神经再生活动[1].有学者认为其可作为脊髓损伤治疗的靶点[2].笔者就Eph家族及其在脊髓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结直肠癌Dll-1/Notch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作者:曲军;张辉;叶颖江;周静;王杉

    目的 研究Dll-1/Notchl信号传导通路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明确此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Dll-1及Notch1蛋白表达;用Notch1通路中γ-分泌酶抑制剂DAPT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SW480,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1胞内活性段及其靶基因产物Hes-1和Bcl-2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Notch1和Dl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肠黏膜的1.75及2.21倍(t=2.554,P=0.012及t=3.565,P=0.005);二者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 =2.463,P=0.017及t=2.390,P=0.019)、分期(t=2.675,P=0.007及f=2.310,P=0.021)及淋巴结转移(t =2.229,P=0.021及t=2.210,P=0.023)有关.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1通路可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同时NICD和Bcl-2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 Dll-1及Notch1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阻断Notch1通路可抑制Bcl-2表达,同时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 应用细菌重组系统构建小鼠Flt3配体的重组腺病毒及其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杨庆;杨广顺;卫立辛;覃林花;贾凤歧;吴孟超;郭亚军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Flt3配体(murine flt3 ligand,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它在感染后的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为肝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PCR扩增含有mFL的质粒,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1-6,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mFL的表达。结果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并在感染后的Hepa1-6细胞中检测到了mFL的mRNA。结论应用该细菌重组系统成功地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Fas配体mRNA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尔迅;王强;袁克文;付志仁;吴德敬;陈学云

    目的研究Fas配体mRNA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配体mRNA在5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Fas配体mRNA表达阳性率为58%(30/52).存在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组织中FasL mRNA阳性率为25%(3/12),而无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阳性率为68% (2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as配体mRNA表达在Dukes B期组38% (10/26),C期组为73% (16/22),D期组为100% (4/4),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L mRNA阳性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50%(15/30),明显低于阴性组86% (19/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as配体对大肠癌临床分期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 PPARγ激动剂与纤维增生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杨崇志;胡大海;武红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是一类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PPAR包括PPARα、PPARβ/δ和PPARγ三种表型,其中以PPARγ的研究为深入.近来研究显示,PPARγ除了促进脂肪形成和胰岛素稳态外,还参与许多细胞功能的调控如抗炎和免疫调节等效应[1-3].在这些研究中,活化后的PPARγ抗纤维增生性疾病的有效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在肾癌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作者:张志超;张智清;张强;张立国;曾革非;郭应禄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受体在肾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Northern Blot的方法检测TRAIL受体在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肾癌细胞系GRC-I和正常肾小管细胞系HK-2中的表达。结果死亡受体DR4、DR5在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肾癌细胞系GRC-I和正常肾小管细胞系HK-2中强表达;假受体DcR-1在正常肾组织和正常肾小管细胞系HK-2中强表达;假受体DcR-2未见表达。结论 TRAIL基因在肾癌肿瘤细胞的凋亡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及相关受体和配体的研究

    作者:李江;高永中;赵明光

    目的探索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形成、生长、破裂出血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的形态学依据.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CAVM组织标本和7例颞叶皮层正常血管组织标本的内皮细胞(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Tie-1、Tie-2)、Tie-2配体(Ang-1、Ang-2)的结合和表达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 结果 VEGF在CAVM的EC中表达阴性细胞数共884个、弱阳性1?819个、阳性424个,对照组阴性细胞数共445个、弱阳性29个、阳性10个;Tie-1在CAVM的EC中表达阴性细胞数共2?252个、弱阳性626个、阳性12个,对照组阴性细胞数共421个、弱阳性88个、阳性6个;Tie-2在CAVM的EC中表达阴性细胞数共683个、弱阳性1?908个、阳性588个,对照组阴性细胞数共444个、弱阳性64个、阳性7个;Ang-1在CAVM的EC中表达阴性细胞数共2?215个、弱阳性209个、阳性41个,对照组阴性细胞数共487个、弱阳性41个、阳性9个;Ang-2在CAVM的EC中表达阴性细胞数共956个、弱阳性2?099个、阳性135个,对照组阴性细胞数475个、弱阳性59个、阳性9个.VEGF、Tie-2、Ang-2在CAVM的EC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Tie-1和Ang-1在CAVM和对照组血管的EC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CAVM的形成,生长和破裂可能与其EC中VEGF、Tie-2、Ang-2的高表达有关.

  • FasL和Caspase-3在胃癌中表达及相关免疫逃逸机制

    作者:李远航;郑华川;魏政立;杨雪飞;辛彦

    目的:研究Fas配体(FasL)和Caspase-3表达在胃癌发生和演进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L和Caspase-3在113例胃癌旁上皮细胞、原发灶癌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及转移灶癌细胞中的表达,比较原发灶癌细胞中两种蛋白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原发灶癌细胞中FasL表达与原发灶癌细胞或浸润淋巴细胞中Caspase-3表达的关系.结果:FasL在原发灶癌细胞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上皮细胞(53.98% vs 34.51%),P<0.05,Caspase-3则有相反趋势(32.74% vs 50.44%),P<0.05.70.80%原发灶浸润淋巴细胞中Caspase-3呈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原发灶癌细胞和癌旁上皮细胞中的阳性率,P<0.05.FasL在转移灶癌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低于对应原发灶癌细胞(51.16% vs 81.58%),P<0.05,Caspase-3则有相反趋势(58.14% vs 34.21%),P<0.05.原发灶癌细胞中 FasL表达与胃癌肿块大小、浸润深度、转移、分化和lauren分型显著相关,P<0.05.原发灶癌细胞中FasL表达与其浸润淋巴细胞中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FasL表达上调和Caspase-3表达下调在胃癌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FasL可能通过诱导浸润淋巴细胞凋亡而参与胃癌分化、浸润和转移,可作为一种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分泌的化学物质可能通过调节转移癌细胞中FasL和 Caspase-3表达来抑制转移癌细胞生长.

  • 化疗药物对人肺腺癌细胞死亡受体DR4与DR5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周伟;王秀问;魏军民;扈东艳;温培娥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依托泊苷(Vp-16)、顺铂(DDP)、多西他赛(TXT)对A549细胞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DR4、DR5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方法对亚毒性剂量Vp-16、DDP和TXT作用不同时间后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细胞的死亡受体DR4、DR5的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1)亚毒性剂量Vp-16可上调A549细胞DR4、DR5基因表达.7.5μg/mL Vp-16处理A549细胞8 h后,DR4/β-actin、DR5/β-actin的比值分别为1.13±0.13和1.06±0.25.7.5μg/mLVp-16处理A549细胞12 h后,DR4/β-actin、DR5/β-ac-tin的比值分别为1.18±0.20和1.02±0.02,两者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0.04、0.02、0.00和0.02).2)亚毒性剂量DDP和TXT对A549细胞DR4、DR5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影响.5μg/mLDDP、0.005 μmol/L TXT(约为4ng/mL)作用A549细胞4、8 h后DR4、DR5基因转录水平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干预对TRAIL凋亡通路以及耐药机制的影响存在多样性.部分化疗药物可上调肿瘤细胞死亡受体DR4、DR5基因表达,同时不排除其他作用机制的存在.

  • TRAIL对胶质瘤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卫国;李新钢;鲍修风

    目的:探讨TRAIL对胶质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原理.方法: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培养成功后,应用MTT法检测TRAIL和VM26作用于U251细胞后的生存率,DNA片段化分析凋亡后DNA的裂解,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凋亡率.结果:亚毒剂量的TRAIL、VM26及联合作用组致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15%和60%.单独应用组与联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RAIL组和联合作用组均出现了典型的DNA片段化-阶梯状条带现象.结论:TRAIL能显著增强人U251胶质瘤细胞对VM26的敏感性.

  • 乳腺癌发生演进中RANKL/RANK通路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振宁;张帆;姜军

    目的:对RANKL/RANK通路在乳腺癌发生演进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简要总结和评述.方法:以乳腺癌和核因子K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r RANKL)为关键词,检索1997-01-2011-02 PubMed、CNKI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RANKL/RANK通路表达及功能2)RANKL/RANK通路与乳腺癌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分析文献31篇.结果:RANKL/RANK通路不仅影响孕期乳腺的的发育,近年来的研究相继发现RANKL/RANK通路参与了女性性激素相关乳腺癌的发生;同时RANKL与RANK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存活,从而介导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过程.针对RANKL人单抗denosumab在乳腺癌治疗的临床研究已经逐步开展.结论:以RANKL/RANK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乳腺癌预防和治疗新的方法.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moDC分泌APRIL和BAFF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周振海;李小银;李娟;庄兰;罗绍凯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泌的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特点,明确树突状细胞(DC)在MM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初诊(初诊组)MM患者18例(Ⅱ期8例,Ⅲ期10例),动态研究(动态组)MM患者8例,10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及moDC经LPS活化后上清的BAFF、APRIL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RQ-PCR)测定活化后moDC BAFF、APRIL的表达.结果:MM患者外周血清及moDC培养上清BAFF、APRIL水平,moDC的BAFF、APRIL相对表达量除移植后外,各组均高于对照组;初诊组中Ⅲ期高于Ⅱ期,动态组中治疗前高于治疗后有效期以及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后),有效期高于移植后.相关分析示,MM患者血清、moDC培养上清BAFF、APRIL,moDC的BAFF、APRILmRNA相对表达量之间分别有正相关关系.结论:DC分泌的APRIL和BAFF与MM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DC可能通过分泌APRIL、BAFF起重要作用.

415 条记录 3/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