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分流术54例分析

    作者:方因;陈福真;戈小虎;蒋俊豪;蔡铭智

    目的:探讨肿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方法:自1998.12~2002.7月施行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PTFE)的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54例并进行随访.结果:分流后门脉压力平均下降1.29 kPa,无并发症.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52例病人随访6~49个月,平均2.9年.彩超示间置人造血管通畅,食道吞钡显示食道静脉曲张改善31例,消失21例,无再出血,无肝性脑病.结论:该术式治疗门脉高压症较传统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 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李华;姜仁鸦;余耀生;邹寿椿;诸葛勇华;徐铁峥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简称联合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从(37±8)cmH2O降至(30±4)cmH2O,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入肝血流量从(1098±338)ml/min减至(99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从(605±288)ml/min增至(73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93%)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其中1例死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未发现脾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 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

  • 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陶崇林;张启瑜;王洪东;廖毅;周蒙滔;余正平;施红旗

    目前门静脉高压症仍为外科治疗的难点,如断流术后再发出血率偏高,而分流术有损于肝脏血供,术后不能有效地控制肝性脑病发生;另外Warren于1967年提出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虽然在术后再发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但难以有效地缓解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1].为此,我院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上于2000年提出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治疗

  • 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分流术七例报告

    作者:陈福真;蒋俊豪;茅届齐

    在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因游离脾静脉困难或脾静脉病变,往往得放弃传统的中央型脾肾静脉分流术.现报告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PTFE)分流术7例的结果.

  • 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作者:陈少华;张小进;陈永标;杨芳;幕宁;张坤;胡还章;江艺

    目的 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8 年2 月至2008 年12 月我院采用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56 例病例,统计术中门静脉压力改变、术后CDFI 检测脾静脉及分流通道情况,并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再出血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7.55±5.37)cmH2O 降至(25.03±4.66)cmH2O,平均下降(12.53±7.23)cmH2O(P < 0.05).术后1、3、12、24 个月脾静脉及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分别为0、1、2、3 例;脾肾静脉分流口直径0.75 ~ 1.25cm,平均(0.98±0.37)cm;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脾静脉血流均为逆肝血流.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共4 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 例于术后3 年、5 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查为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者.结论 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及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 选择性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临床观察分析

    作者:李明光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析研究该病情的发病机理,为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脉分流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集的41例选择性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进行临床治疗的分析研究.结果:41例患者中有32例手术成功,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为6.4%.结论:通过选择性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来治疗患者,如果手术成功,经过半年以上的药物护理和治疗并慢慢进行恢复,是可以恢复的.

  •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大小的变化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作者:任兆增;周存才;孙国瑞

    我院自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行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16例,其中2例死于术后消化道大出血,11例得到随访,现报告如下.

  • 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分流术7例报告

    作者:陈福真;蒋俊豪;茅届齐

    目的探讨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方法自1999年1~12月施行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PTFE)的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7例并进行随访.结果分流后门脉压力平均下降1.27kPa,无并发症及手术死亡.随访5~12个月,彩超示间置人造血管通畅,食道吞钡显示食道静脉曲张改善4例,消失3例.无再出血,无肝性脑病.结论该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传统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卢翔;赵青川;韩国宏;祁兴顺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胃肠外科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采用脾肾分流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术治疗8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PVT发生率为17.24%(15/87),其中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术血栓发生率为19.70% (13/66),脾肾分流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后血栓发生率为9.52%(2/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门静脉主干直径增宽、血流流速减缓、门静脉压力增高、D-二聚体和胆固醇升高与PVT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OR=8.083,P=0.014)与胆固醇水平(OR=5.888,P=0.017)是预测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检因素.结论 监测D-二聚体与胆固醇水平对预测术后PVT形成有重要意义.

  • 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成为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治疗的首选术式

    作者:吴志勇

    1 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是实践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但迄今尚无一个公认的理想的止血方法.1903年Vidal首次在人体施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PHT静脉曲张出血成功,1945年Whipple予以倡用,分流术很快以其降压效果满意,食管静脉曲张的消失率、止血率以及腹水消失率高等优点在国外盛行.国内自我院兰锡纯(1952)施行第一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和董方中(1954)首行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PHT以来,全国开展了各种不同的分流手术并渐成为PHT出血治疗的主要术式.但是,分流术可发生两个严重并发症:(1)分流性脑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其远期生存率;(2)肝功能进一步衰退.不论何种分流术,均减少了肝脏的门静脉血灌注量,如行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甚至可使肝动脉血流经门静脉逆流入下腔静脉,导致术后肝功能迅速恶化,甚至肝功能衰竭、死亡,抵消了其降低大出血病死率的优点.为解决分流术的这两大缺陷,国内孙衍庆等在1966年应用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而美国的Warren(1967)和日本的Inokuchi(1970)等应用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其共同的目的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留一定的向肝血流,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无论是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还是Warren的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仍分别有10%和14%的脑病发生率,11.4%和7.0%的术后再出血率,效果不尽如人意.1981年Colapinto创用了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TIPS)手术,但因有高达36%的脑病发生率和31%~80%的1年支撑管栓塞率,而只能作为病人等待肝移植的桥梁手术.

  • 吻合器联合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

    作者:王振冉;付晓光;唐博

    目的 探讨吻合器联合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吻合器联合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治疗33例门脉高压症并与40例单纯断流术及39例吻合器加断流术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近期无一例再出血,远期仅1例再出血,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溃疡、狭窄、梗阻及吻合口漏,1例发生肝性脑病.结论 吻合器联合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既保留了断流术及分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脉高压症一种合理可行的术式.其远期疗效尚需积累更多的病例和进行更长期的随访进一步观察.

  • TIPS加断流术与脾肾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分析

    作者:吴性江;韩建明;曹建明;黎介寿

    目的:分析TIPS加断流术与脾肾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60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经血生化、钡餐或胃镜、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后,根据病人的全身和肝功能状况.分为A、B两组.A组(30例)行TIPS加断流术,B组(30例)行脾肾分流加断流术.结果:A组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1.5±5.2)cm H2O降至术后的(32.8±6.08)cm H2O(P<0.01),门静脉血流速度由术前(17.1±4.5)cm/s升至术后的(38.3±5.3)cm/s(P<0.01);B组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3.3±6.2)cm H2O降至术后的(34.8±4.3)cm H2O(P<0.01),术前、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8.6±7.5)cm/s和(20.6±5.9)cm/s(P>0.05).A组手术成功率、分流道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00%、100%、23.3%和3.3%,B组则分别为86.7%、80.8%、23.3%和3.3%.术后随访,A组分流道阻塞、出血复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7.6%、6.9%、24.1%和79.3%,B组则为5.0%、8.0%、8.0%和80.0%.结论:TIPS加断流术与脾肾分流加断流术均能有效地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前者特别适用于急性出血的治疗,后者具持久的分流道通畅率.

  • 断流加分流联合术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

    作者:汪昱;郑起;冯昌宁

    前瞻性分析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手术)和断流术后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各手术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随访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手术组PVD术后平均下降0.20cm(15.87%)、PVF平均下降288.29ml/min(41.15%),FPP平均下降0.66kPa(17.41%);断流组PVD平均下降0.13cm(9.29%),PVF平均下降200.70ml/min(30.35%),FPP平均下降0.38kPa(10.56%);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比较PVD有明显差异(P<0.01).再出血率分别为2.9%和13.8%(P<0.05),肝性脑病率分别为5.7%和3.5%(P<0.05).结论:联合手术组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优于断流组.

  • 改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25例体会

    作者:戴雪明;徐传德

    脾肾静脉分流术在降低门静脉压的同时并纠正脾功能亢进,术后脑病发生率底,但因吻合口偏小、血管易扭曲及栓形成,降压效果差[1].我院自1974年开始进行改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即将脾静脉中央段经胰腺背面与左肾静脉作端侧或侧侧吻合.本文作者通过对 1985~1996年间25例良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病例分析,对改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手术方法、术中注意点、优点及适应证等作了介绍.

  • 1例静脉分流术后并发出血性胃炎患者的护理

    作者:高玉珊;胡冬梅

    脾肾静脉分流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可发生胃粘膜损害,从而引起早期出血性胃炎[1].我科于2001年10月在全麻下对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行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出现呕血、黑粪,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者已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与单纯断流术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刘巍;罗蒙;孙勇伟;花荣;刘骅;吴志勇

    目的 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单纯门奇断流术的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10年采用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84例,从术后再出血、脑病、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于术前1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井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和断流组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明显降低出血率,而且不增加脑病和肝衰竭发生率,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 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的地位

    作者:吴志勇

    分流加断流术的联合应用由于其理论依据的矛盾性,所以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其在门静脉高压症(PH)外科治疗中的地位已日渐引起外科界的重视.

  • 肝性脊髓病1例

    作者:江水清;童瑞

    患者女,56岁,退休工人.因反复呕血、黑便、神志不清9月、双下肢无力、行走障碍1月于2006年6月29日入院.2005年10月出现呕血、黑便,经我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于10月15日行脾切除及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但于2005年10月底出现行为异常、昏迷,诊断为肝性脑病,于我科经护肝、抗肝昏迷治疗,2天后好转,但反复发作,共10余次,间隔时间1~3月不等,共住院4次.

  •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临床应用

    作者:金中奎;程香普;张水军;叶学祥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用腹主动脉前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分别观察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再出血、肝衰竭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1 cmH2O,28例(53.84%)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4例(7.69%)患者发生再出血,6例(11.54%)发生肝功能衰竭,长期随访8例(80%,8/10)吻合口通畅.结论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好术式之一.

  • 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作者:周为民;李晓强;余朝文;聂中林;孟庆友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下腔静脉节段性病变伴肝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布-加综合征14例采用本术式治疗.其中2例下腔静脉仅轻度狭窄只行经皮下腔静脉扩张成形术,然后行脾肾分流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及肝性脑病发生.2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自动出院.下腔静脉压力和门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16~23 cmH2O和28~43 cmH2O降为术后9~14 cmH2O和20~28 cmH2O.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38个月,无腹胀、腹腔积液及下肢凹陷性水肿.结论: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是下腔静脉节段性病变伴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好的选择.该法创伤小,疗效确切.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