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胆道外引流术后胆汁回输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新民;秦长春;杨金煜;赵顺云;田文平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胆道外引流术后胆汁回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胆道外引流或PTCD术后进行胆汁回输的1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补体水平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另选同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单纯胆道外引流的17例病人作为对照.结果两组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术后第14天有差异(42.27±9.71 Vs31.28±12.46,P<0.01).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外引流加胆汁回输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恢复.

  • 胆道再手术行胆肠内引流术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上官泽林

    目的 探讨胆道再手术行胆肠内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在该院外科行胆道再手术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20例采用胆肠内引流术,对照组8例采用胆道外引流术.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 28例胆道再手术患者中,治愈24例,治愈率85.7%,死亡4例,死亡率14.3%.其中观察组14例中,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总治疗有效率为93.9%.对照组14例中,治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均死于肝功能衰竭),总治疗有效率为78.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14.3%),其中胆肠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1例,均经药物对症处理后获痊愈.对照组14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35.7%),其中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肠粘连不全性梗阻1例,均经药物对症处理后获痊愈.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6年,2组患者均恢复效果良好,无结石再发或肿瘤复发病例.结论 相较于胆道外引流术,胆道再手术行胆肠内引流术具有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患者适应症及禁忌症的前提下,对胆道再手术患者予以胆肠内引流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胰腺原发性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于法常;韩淑梅;刘波;崔凯;李胜;牛作兴

    患者女,74岁,2012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刺痛,放射至腰背部,伴乏力、食欲缺乏,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黄疸,大、小便无明显异常。腹部查体无阳性体征。全身皮肤黏膜正常,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实验室检查:CA724:1.47 U/ml,CA199:105.5 U/ml,CEA:4.76 ng/ml。ALT:270.5 U/L , AST:178.2 U/L , ALB:36.66 g/L , TBIL:16.4μmol/L,DBIL:3.2μmol/L,IBIL:13.2μmol/L。于2012年11月在超声引导下行胰头占位穿刺术,病理(镜下)示:肿瘤细胞局灶性角化和腺体间桥形成(图1),不排除转移性;免疫组化(图2~5):CAM5.2灶状+、CEA+、CK5/6+、P63+、Syn-、CgA-、CK7-、CK20-、LCA-、CD7-、CD20-;诊断为胰腺鳞状细胞癌,给予对症治疗,疼痛减轻出院。2012年12月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小便色黄,大便陶土色。PET-CT(图6):胰头位置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肿块与邻近淋巴结融合,浓集灶长径约10.0 cm,高SUV 11.1,邻近十二指肠受压移位,肿块向上达肝门位置,肿块下方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大横径约2.9 cm,高SUV 9.4。实验室检查:ALT:46.3 U/L,AST:149.1 U/L, ALB:31.60 g/L,TBIL:135.0μmol/L,DBIL:88.0μmol/L, IBIL:47.0μmol/L。诊断为胰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行经皮肝穿刺及胆道外引流术,引出黄色胆汁。1个月后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加重,实验室检查:ALT:169 U/L,AST:66 U/L, ALB:32.4 g/L,TBIL:292.1μmol/L,DBIL:207.5μmol/L, IBIL:84.6μmol/L。重新给予经皮肝穿刺及胆道外引流术,控制黄疸。待黄疸解除、肝功能恢复后,给予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化疗3周期。随访127 d,患者因肝脏功能衰竭死亡。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治疗晚期梗阻性黄疸

    作者:郑兴学;安泽武;王前

    晚期梗阻性黄疸多为肝脏、胆囊、胰腺等肿瘤晚期所致的临床症状,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是对不能切除的晚期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的胆道减压、使之带瘤生存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2002-2010年我院收治的17例晚期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对需接受二次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胆肠内引流术的效果评析

    作者:刘春贵

    目的:探讨分析对需接受二次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胆肠内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需要接受胆道二次手术的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胆肠内组与胆道外组.对胆道内组患者施行胆肠内引流术,对胆道外组患者施行胆道外引流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胆肠内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胆道外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胆道外组患者,P<0.05.结论: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胆肠内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胃癌术后胆道梗阻并吻合口梗阻的介入性处理一例

    作者:谢宗贵;丁云;刘汝勤;邓力

    患者男性,50岁.于1995年9月诊断为进展期胃窦癌(印戒细胞癌)并行姑息性胃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1996年5月出现间断呕吐,皮肤巩膜黄染,行CT检查示胰头区略增大,肝内胆管明显扩张;钡餐检查示吻合口变窄,但钡剂能较顺利进入吻合口远端.患者于1996年6月25日入我院治疗.完善各项检查后于7月2日行经皮穿刺胆道外引流术,胆道造影示肝内胆管、肝总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下端呈鼠尾状狭窄,并见弧形压迹.可见造影剂经十二指肠乳头入肠腔.

  • 胆道外引流术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赖熙雯;陈荣;谭志健;蔡炳勤

    目的:观察胆道外引流术后中医辨证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胆道引流术后病例160例,依据术后患者状态,制定调查表,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经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进行辨证研究.结果:症状指标频数由多到少为(前6位):疲乏(136例),胃纳不佳(116例),情志抑郁(117例),腹胀痛(62例),发热(56例),面色无华(41例).证候分布为:肝脾不和93例(58.1%),肝郁气滞31例(19.4%),肝胆湿热16例(10.0%),气血两虚12例(7.5%),热毒内蕴8例(5.0%).结论:胆道外引流术后的证型以肝睥不和多见(58.1%),中药健脾疏肝法对改善胆道外引流术后症状效果良好.

  • 胆汁回输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新民;秦长春;张树顺;赵顺云;叶成杰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外引流术后胆汁回输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胆道外引流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胆汁回输组(n=24)和单纯外引流组(n=27),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黄疸的胆囊切除术患者(n=25)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C3bRRT)、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ICRT)、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RFIR)的变化.结果术前,胆汁回输组及单纯引流组患者C3bRRT和RFE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RT及RFIR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第14天胆汁回输组C3bRRT明显高于单纯引流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被抑制,在胆道外引流术后行胆汁回输有利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 胆道再手术行胆肠内引流术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杨文雄;郑永;王阿勇;康利民;施红宁;吴洁;赵应宏

    目的 观察胆道再次手术实行胆肠内部引流术在临床上的效果.方法 选用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间在外科实行胆道再次手术的5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深入开展研究,并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29例/组.研究组选择胆肠内的引流手术,对照组选择胆道外的引流术.观察并比较两组医治的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仅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手术结束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比对照组少,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发现两组恢复的效果均为良好,且无肿瘤复发和结石再发的病例.结论 对于胆道再次实行手术的患者选择胆肠内部引流术进行医治,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