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糖仪的检测方法及正确使用方法

    作者:刘伟丽

    目前,很多家庭监测血糖多选择快速血糖仪,因为其具有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需血量小、测试结果比较准确等特点.但"武器"虽好,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家用血糖仪还是医院的测血糖仪器,每次测出的血糖值都可能不一样.一般来说,只要误差不超过±20%,都属于正常范围.不过,一些由于人为处理、操作不当所造成的误差存在着检测不准确,使血糖达不到理想控制水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下面我们谈谈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间题.

  • 家庭监测系统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作者:戴研;杨杰孚;周玉杰;梁兆光;李康;丁燕生;张澍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系统(HM)在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09- 03至2010-12在全国97家医院植入德国Biotronic公司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患者,共628例.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起搏器信息,特殊报警事件随时传送.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将异常报警事件分为两类:疾病相关事件和系统相关事件;前者主要包括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植入后3个月、6个月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常规诊室随访.结果:628例患者中,13例患者一直没有信息传输(2.1%),其余615例患者有137例患者没有异常事件的报警(22.3%),其余478例(77.7%)均可见异常报警事件;HM发现异常事件的时间均早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房颤事件中共141例记录到至少一次房颤发作,且6个月随访期间,房颤平均负荷逐渐而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对于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HM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相关事件及起搏系统相关异常,特别是对房颤进行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并可能给病人带来临床长远益处.

  • 家庭监测在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中的应用

    作者:池菊芳;郭航远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在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的患者,及通过家庭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每日资料和报警的数据,分析信息的成功传输比例、起搏器阈值变化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 起搏器随访和家庭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万红丽;于波;于昕

    自从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其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起搏器的应用领域从单纯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到预防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从治疗心电疾患扩展至非心电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拓宽,起搏器植入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随之而来临床随访负担也逐渐加重,心电生理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患者的复查成本增加,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代起搏器的功能已非昔比,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1],起搏器中记录的数据只有在患者门诊随访程控时方可提取出来,门诊随访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多数患者症状呈隐匿性起病,等到医院常规随访或有症状就诊时已错过佳治疗时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远程监测系统也应运而生。德国Biotronik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HM)通过GSM网络传输数据至德国柏林信息监测中心,经过处理分析后公布于安全的加密网络平台,医生通过短信、Email等获得通知,登陆网站及时了解患者的起搏器工作状态,电话通知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必要时来院调整相关参数。远程监测因实时、快捷、自动化等优点可弥补现有的当面程控随访的不足。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有效[2]。

  • 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临床应用--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

    作者:陈柯萍;华伟;刘欣;杨杰孚;宿燕岗;梁兆光;汪芳;陈泗林;梁延春;于波汤;宝鹏;张澍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患者均程控打开远程监测功能,每日收集其远程监测信息。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数据收集和监测。结果2009年2月10日至2014年12月31日,323家医院参与注册研究,共5378例患者植入了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趋稳定。家庭监测无信息传输比例为7.8%。植入总量按地区分布,北京占首位。按居住地分布情况,在植入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 患者中,北京地区患者仍然占据首位,40%接受家庭监测功能CIED 患者远离植入中心。平均随访时间(711.6±486.0) d,死亡445例,死亡率为8.3%(445/5378)。结论家庭监测功能 CIED 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临床,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植入器械类型中,起搏器仍占据绝大部分。通过第三方公司负责网络监测和数据管理方式可提高家庭监测信息传输比例。

  • 家庭监测系统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中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作者:陈柯萍;华伟;戴研;宿燕岗;陈泗林;沈法荣;张澍

    目的 评价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 system,HM)在心力衰竭进行再同步治疗(CRT)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3月~2010年12月在全国30家医院植入百多力(Biotronic)公司具有HM功能的CRT患者,共73例.应用HM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RT信息,特殊报警事件随时传送.植入后3、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诊室随访.结果 73例患者中,4例(5.5%)一直没有信息传输,5例没有异常事件的报警,其余64例(92.7%)均可见异常报警事件.异常报警事件分为两类:疾病相关事件(包括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律失常事件、CRT双心室起搏频率过低等)占85%,系统相关事件(包括导线阻抗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占15%.HM发现异常事件的时间均早于3、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且6个月时发生的疾病相关事件数明显低于3个月时.结论 对于心力衰竭植入CRT的患者,HM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相关事件及起搏系统相关异常,并可给患者带来临床长远益处.

  • 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20例临床随访及评价

    作者:刘欣;张金荣

    目的 对我院2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进行门诊及家庭监测系统随访.探讨家庭监测系统对植入ICD患者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安全性评价及对包括房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内的临床事件的早期发现及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20例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ICD患者的临床特征、植入信息及通过家庭监测网站系统和门诊常规随访结果,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随访117 ~ 644(332.90±175.25)d,在随访过程中,累计有6例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其中有5例患者成功接受ICD,占全部患者的25%.1例患者因快速心房颤动(房颤)被误识别为心室颤动(VF)而进行电除颤.5例成功接受ICD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曾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VT)而进行电除颤,误识别及误放电的发生率为9.1%.除去误识别及误放电外,所有患者共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238次,VT/VF 20次,其中VT 7次(35%),VF 13次(65%).VT发作均由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ATP)终止,共发放26阵ATP,成功转复7次,ATP转复率27%,VT治疗成功率100%.VF导致充电开始13次,其中10次在ICD结束充电前自行终止,3次在放电治疗后成功转复,ICD治疗成功率100%.20例患者中无1例死亡.结论 通过家庭监测网络系统,不仅可以对ICD患者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的正常运转进行有效监控,还可以在患者出现自觉症状前尽早发现患者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心功能的恶化,并给予及时处理,以避免ICD事件的发生和治疗,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 远程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华伟;丁立刚;张澍;陈柯萍;王靖;王方正

    目的 评价家庭监测功能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RT信息.分析异常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异常事件发现时间以及较预期门诊随访提前时间.结果 连续人选1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功能的CRT患者,男性8例(80%),女性2例(20%),年龄19~70(56±15)岁.平均观察(90±63)d,发现异常事件83次,其中主要是疾病相关事件81次(97.6%),系统相关事件2例(2.4%).家庭监测发现异常事件时间较3个月门诊随访平均提前(68±17)d,较6个月随访平均提前(158±17)d.结论 家庭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CRT监测方法.应用CRT家庭监测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事件,从而及时处理并观察处理效果.其远期疗效尚待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

  • 家庭监测跟踪右心室导线阈值变化一例

    作者:于海波;许国卿;孙毅;刘荣;梁延春

    患者女,55岁,因心悸乏力2年,加重1周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后植入德国百多力公司Evia DR-T双腔起搏器,常规植入Setrox S53心房导线及Setrox S60心室导线,均为激素主动导线。术中测试导线参数:心房阈值0.9 V/0.42 ms,感知3.0 mV,阻抗900Ω;心室阈值0.8 V/0.42 ms,感知7.0 mV,阻抗800Ω。术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术后6d家庭监测报警,提示心室导线阈值管理功能障碍(图1),观察其趋势图显示,家庭监测开始使用后发现阈值明显增高(术后3 d时),超过阈值测试的大初始电压3.0 V,导致持续3 d无法进行阈值测试,心室导线阈值管理功能自动关闭,无法跟踪阈值变化,故家庭监测开始报警。此时电话要求患者返医院进行诊室随访,但由于患者原因,1个月后才回到医院进行随访,测试心室阈值3.7 V/0.4 ms,感知3.2 mV,阻抗448Ω;不同体位X线影像复查右心室导线位置同术后即刻一致。因患者自身房室传导正常,故开启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同时延长房室间期至300 ms,调整后患者为窦性心律与心房起搏节律交替,无心室起搏,故未予再次手术处理右心室导线。为进一步观察心室阈值的变化,将自动阈值测试开始电压从3.0 V调至高上限4.8 V,家庭监测观察6个月发现心室导线阈值有继续升高(超过4.8 V),然后逐渐下降的过程,6个月后的阈值平均在1.7 V(图2?)。感知亦同步趋于稳定(图2?),阻抗无明显变化(图3?),心室起搏百分比始终为0(图3?)。

  • 家庭监测发现T波过感知导致双心室起搏减少一例

    作者:徐健;李述峰

    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后的随访,受患者自身及医疗条件影响,通常为间隔数月的定期或不定期随访,甚至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后才引起重视,限制了起搏治疗的疗效,家庭监测( HM)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临床医生对患者起搏器不良事件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同时快速做出反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对不能及时回访的患者,也可及时就近安排有条件的中心进行程控随访.

  • 家庭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CPAP压力水平调定中的应用

    作者:钟富宽;王永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有效的方法.不同的患者所需的适CPAP治疗压力水平不同,应在长期CPAP治疗之前进行调定,传统的方法是在多导仪的监测下由人工调定,但耗时、费力,价格昂贵,有不少更为简便的方法得到应用[1~4].单纯血氧饱和度监测对诊断OSAS具有重要价值,但应用血氧饱和度监测辅助进行压力调定的研究报告尚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通过动态血氧饱和度家庭监测,对适CPAP压力调定的应用价值.

  • 健康教育在安置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彤

    目的:探讨随访健康教育在安置具有家庭监测功能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成功安置带有家庭监测功能双腔起搏器患者8例,通过概述家庭监测系统性能、变更随访模式、消除心理疑虑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结果:随访6个月~4年,安置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无电极脱位,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安置具有家庭监测功能起搏器的患者,全方位给予指导,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婴儿肺炎征兆--呼吸加快

    作者:

    林女士问:我听说小儿肺炎是很可怕的一种病,不知能否提前发现?肺炎是全世界小儿死亡常见的原因,每14秒钟就有一个孩子死于肺炎.在我国,肺炎是婴儿死亡总数的20%~30%,因此进行家庭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家庭监测

    作者:李明娴;黄席珍

    目的了解全电脑无纸记录的多导睡眠图,在家庭自然的环境下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可行性.方法用全电脑无纸记录的多导睡眠图(NW)对15例以打鼾等为主诉的门诊患者,进行家庭睡眠监测,并与实验室有纸多导睡眠图(PSG)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NW测得AHI为27.7±7.6,PSG AHI为23.1±6.7.NW测得的低血氧饱和度(SaO2)为76.8±3.2%,PSG的SaO2为75.6±4.4%.结论 NW提供了家庭环境下监测睡眠、进而诊断SAS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起搏器家庭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弓旭东;蒋峻

    随着起搏技术的进步及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植入数量不断增加,患者的随访和程控负担也越来越重。另一方面,目前应用的起搏器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诊断和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包括无症状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1]。然而,这些记录在起搏器中的数据只有在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时才能调取出来。目前迫切需要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减轻随访和程控的工作量,又能快速获取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参数。由德国百多力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是2001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第1个远程监测系统,已在全球广泛应用[2]。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系统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3]。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监测系统的信息传输准确性及家庭监测系统在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律失常事件发生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家庭监测型心脏转复除颤器术后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于海波;梁延春;许国卿;刘荣;孙毅;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 探讨家庭监测(HM)功能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随访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分析15例行HM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传统诊室随访方式相对比,评价远程HM获得的起搏系统参数的可靠性,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报警信息,通过电话指导或必要时诊室随访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 15例出院前HM方法与同一时间诊室随访方法所测定的右室除颤电极感知数值(r=0.97,P<0.01)、起搏阻抗数值(r=0.92,P<0.01)及除颤阻抗数值(r=0.98,P<0.01)有强相关性.随访(283.9±271.3)天,网上传输中观察到200次报警事件,其中临床相关事件共报警121次,较常规诊室随访提前发现临床事件(77.5±44.5)天,及时发现了电风暴,电极脱位和ICD误诊断,误放电等不良事件.12例(80%)通过电话远程调整治疗方案,3例(20%)提前诊室随访.结论 ICD患者通过HM功能进行术后随访是安全可靠的,通过HM可提前发现起搏系统异常及临床事件,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术后的管理.

  • 具备家庭监测功能起搏器临床应用

    作者:吴文利;梅霞;李正恭;郑向清;张源;宋波

    目的 观察家庭监测(HM)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4例患者,2例因病窦综合征安置双腔起搏器,2例因心力衰竭安置了三腔起搏器,4台起搏器均带有HM功能,通过远程监测观察起搏系统及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在病例1中,发现阻抗的变化,及时发现电极导线问题,并予更换;在病例2中,发现模式转换及心律失常事件,并帮助判断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在病例3中,监测右室起搏比例,帮助判断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在病例4中,监测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比例,发现了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及时给予治疗.结论 HM能很好实现远程监测.

  • 家庭监测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观察

    作者:杨浩;彭新辉;张飞飞;何利伟;彭健

    目的:研究通过具备家庭监测功能的CRT-P/D指导临床用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房/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行CRT-P/D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39例,分为非家庭监测组20例,进行常规术后3、6个月入院随访,根据事件、程控信息、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调整临床用药;家庭监测组19例,根据心衰监测器网络统计数据和预警提示及时调整临床用药。结果:3个月内家庭监测组收到事件信息40条,其中诊断室性早搏17例(89.5%)、非持续性室速9例(52.6%)、阵发性房颤2例(10.5%)、低CRT双心室起搏12例(63.2%);非家庭监测组程控信息诊断室性早搏18例(90%)、阵发性房颤2例(10.0%)、低CRT双心室起搏10例(50%)。6个月时两组药物治疗后室性早搏改善率分别为88.2%和55.6%(P<0.05),CRT双心室起搏分别为100%和50%(P<0.05),LVEF 分别为(40.42±3.73)%和(33.10±4.41)%(P<0.01),休息时平均心室率(62.68±1.70)次/min和(67.30±3.29)次/min(P<0.01)。结论:具备家庭监测功能的CRT-P/D指导临床用药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房/室性心律失常。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