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

    作者:徐美真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道癌被发现并在内镜下进行治疗[1].因而对护理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手术的全过程,还要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并与术者配合默契才能够保证手术有效的开展.2012年01月-2013年06月笔者所在科对10例上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 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作者:陈子洋;刘晓岗;李易;李良平;胡晓;阳运超;张仁翼;宋彦;秦芩

    目的 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早期食管癌患者68例,依据内镜下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行MBM者35例(MBM组)与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者33例(ESD组),比较2组病灶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MBM组手术时间((31.3±4.0)min)低于ESD组((47.2±4.6)min)(t=-15.195,P=0.000),2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2组均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 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MBM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 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狭窄的Meta分析

    作者:吴楠楠;陈明锴;曾西;王芳;费浩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术后狭窄的疗效评价.方法检索截至2016年6月发表在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外文数据库中有关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7项队列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共包括2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狭窄率(OR=0.17,95% CI: 0.09~0.35,P<0.00001)及需要内镜下球囊扩张的次数(WMD=-8.42,95% CI:-12.93~-3.91,P<0.00001).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作者:鹿博;吴明波;周甜;王艳;熊轩轩;张双双;苏静;张海燕;张娜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4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n=70)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n=7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切除率、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及治愈切除率分别为92.86%、85.71%、92.86%、78.57%,均显著高于EMR组的42.11%、52.63%、63.16%、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稍低于EMR组的2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5,P>0.05).ESD组复发率为7.14%,显著低于EMR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1,P<0.05).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可取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有效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建议进一步推广.

  • 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术后迟发性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吕修和;王春晖;谢艳

    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病变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3月-2014年7月因食管黏膜病变接受ESD治疗的145例患者的相关情况.首先,对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和临床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其次,对以下各项变量做出统计分析:患者相关因素(年龄、性别、主诉症状、伴发疾病情况);病变相关因素(病变大小、部位、形态、深度和病理类型);操作相关因素(手术时间、使用刀型、黏膜下注射药品、病变切除情况).结果 发生迟发性穿孔 7例(穿孔组),对应病变8处.与未发生穿孔的138例(非穿孔组,143处病变)相比,病变的纵向长度、环周直径、环周范围及手术时间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高度相关.病变的环周范围(>3/4)是迟发性穿孔发生的预测因素.所有穿孔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康复.结论 病变范围越大越易导致食管ESD术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对于发生术后穿孔的患者,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作者:张征;陈国昌;毛伯能;潘琦;朱瑞农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 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 26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分析

    作者:刘芳;郑勇;黎永军;阮开学;陈卫刚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发现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均行普通胃镜下扫查、病灶区NBI染色、美兰染色,直视下活检确诊,以超声胃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选择EMR和ESD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2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89:1,55岁以上占69.2%,部位以胃窦部好发,腺癌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见,胃镜分型以Ⅱc+Ⅲtype多(69.2%),NBI加美兰染色后均不同程度染色异常.超声内镜均见黏膜层不同程度增厚.EMR、ESD治疗后,完全清除者占96.2%.结论 认真仔细操作规范及应用多种检查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推广内镜下早期胃癌治疗技术安全、有效.

  • 早期食管癌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路璐;徐洪雨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由于其缺乏早期临床症状使得早期的诊断治疗十分困难.现阶段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白光内镜、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CE)、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治疗方法主要有套扎式EMR(ligation-assisted EMR)、透明帽吸引EMR法(cap-assisted EMR)、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 device,MEM)、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得到广泛推广.本文对早期食管癌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的诊断作一概述.

  • 不典型胃癌前病变1例

    作者:韩冰;张其胜

    胃镜检查发现1例不典型胃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现报道如下.

  • 食管 ESD 术后食管狭窄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吴秀文;刘冰熔

    食管肿瘤是我国常见病,内镜下治疗食管肿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 ESD)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管肿瘤的切除,食管狭窄是食管ES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已经被很多学者所研究,但其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食管ESD术后形成狭窄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治疗结肠表浅肿瘤性病变并发电凝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其胜;徐建华;高鹏;申玉翠

    目的 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剥离术(ESD)治疗结肠表浅肿瘤性病变并发的电凝综合征(PPC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512例因结肠表浅肿瘤性病变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行EMR或ESD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有明确肠穿孔和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共有486例入选.患者分为EMR或ESD术后PPCS组,和有一个正常的临床过程的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找出PPCS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0例患者在EMR或ESD术后发生PPCS,发生率为4.1%,其中17例(85.0%)患者腹痛,14例(70.0%)患者发热,13例(65.0%)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20例(100%)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PPCS组平均手术时间(50.2±18.6) min长于正常对照组(30.2±10.9) min(P <0.05);平均肿瘤大小(21.3±13.2)mm大于正常对照组(11.4±4.3) mm(P <0.05).当因内镜下手术所致的创面面积>10 mm×10 mm时,PPCS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均很快康复,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结论 结肠表浅肿瘤性病变在行EMR或ESD后,PPCS发生率较高,且更容易发生于较大的肿瘤、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更大的创面面积的患者.

  • 胃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分析

    作者:付晓霞;熊英;王爱民

    目的 分析胃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0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胃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评估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并行ESD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经ESD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均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证实10例均为异位胰腺,与超声内镜符合率100%.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胃镜及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异位胰腺的重要手段,行ESD治疗效果确切,较为安全.

  • 胃部灌洗降低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风险

    作者:奉镭;龙晓奇;李艳霞;谭畅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前胃部灌洗对患者术后胃部细菌菌落数的影响,建立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的策略.方法 选取200例行胃部ESD的患者,随机分为清洁组和常规组,各100例,清洁组术前使用2L生理盐水灌洗胃部,常规组术前未做胃部灌洗处理.取患者的胃液于术前、术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常规组、清洁组术后第1天胃液细菌数的平均对数值分别为5.16 ±0.71、1.92±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术后第1天体温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高于清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前胃部灌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胃部细菌菌落数,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钙化纤维性肿瘤4例临床分析

    作者:肖勇;陈明锴;刘军;余保平

    目的 探讨胃钙化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FT)的内镜下特点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胃CF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7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260例患者病理结果及其中4例CFT的临床资料(包括消化内镜、超声内镜、ESD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4例CFT患者中,平均年龄(48.75±9.14)岁,临床无特异性表现.4例CFT患者病灶均为单发,大小0.6~2.5 cm.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灶.4例患者均行ESD治疗,病灶均完整切除,病理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中夹杂少量纤维母细胞及散在的砂砾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纤维母细胞Vimenti阳性.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胃CFT以单发表现,中老年常见,内镜下ESD治疗胃CFT安全、有效,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

    作者:方志恒;汪全红;钟萍;黄景山;王贵和;夏飞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S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 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张向辉;刘冰熔

    内镜下清除肠息肉在早期即被作为一种非外科手术处理肠癌癌前状态的方法提出来.相关技术在近几十年快速发展,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不同,术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氩离子凝固术,冷、热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冷、热圈套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本文就肠镜下肠息肉治疗方法及其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 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中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临床分析

    作者:许震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下肿瘤结扎剥离术(ESD-L)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方法 对4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均行ESD-L术切除胃部肿瘤,观察并分析术中和术后相关情况,术后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完整切除,7例出现穿孔,及时行全层切除并金属夹止血,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出现.44例均获完整随访观察,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剥离病灶,减少术中出血和创面,从而降低因直视下全层切除导致的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 病理相关因素对内镜黏膜切除食管癌前病变影响的分析

    作者:王富强;谭改民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曹洋辉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8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一次性切除率、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一次性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一次性切除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可作为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理想术式.

  • 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郭艳荣;王艳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242例行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例患者术中并发穿孔,进行钛夹治疗后痊愈,其余240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医护安全问题。结论对行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20 条记录 7/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