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64例临床观察

    作者:曾玉婷;孙克文;陈建平

    目的 观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ST并行内镜下治疗的64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组4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11例和EPMR+ESD组13例,观察各组的残留率、出血率、出血量、穿孔率及复发率,并同时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癌变情况.结果 EMR/EPMR组、ESD组、EPMR+ESD组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各有5例(13.89%)、2例(18.18%)、2例(15.38%),发生穿孔各有1例(2.78%)、1例(9.01%)、3例(23.8%),3组间出血率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EPMR+ESD组均无残留及复发,EMR/EPMR组术后残留率为11.11%,6例出现复发(16.67%),3组间残留及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ST共发现6例癌变(9.38%).结论 EMR/EPMR、ESD、EPMR+ESD这3种术式治疗LST均易引起术后迟发型出血,然而EPMR+ESD术会导致更多的出血量,并较EPMR术更容易发生穿孔情况,但EMR/EPMR术相较于其他两组术式,更容易发生残留及复发,需加强术后随访.

  • 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的临床分析

    作者:闻瑜;陈毅鹏;单国栋;季峰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0月经内镜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证实为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的43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完整切除率、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2.0±11.0岁.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剥离肿瘤.肿瘤平均直径为27.81±19.51 mm,平均手术时间为66.97±30.53 min,平均出血量为4.65±12.12 mL.并发症包括穿孔4例、气腹2例和食管纵膈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此外,1例严重气胸患者行胸腔引流术后痊愈.术后病理显示,平滑肌瘤19例,胃肠间质瘤14例,病理类型不明的梭形细胞肿瘤5例,脂肪瘤3例,黏液囊腺瘤1例.术后第3、6和12个月时复查,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采用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方法似乎是安全而有效的.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曹根玲;何庆丰;胡德群;李佳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40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ESD进行治疗,围手术期针对专科特点,给予优质的护理并观察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整切除瘤体,其中3例在术中出现小穿孔,予止血夹夹闭,5例患者术后胃管吸出少量血性液体,未特殊处理均自行好转,无大出血及迟发型穿孔发生。结论 ESD是目前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在围手术期,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进展

    作者:乔宇琪;李定国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作者:徐莹;蒯榕;李吉;杨大明;周锋利;金云菲;彭海霞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并分析获得随访的145例EMR和30例ESD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在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分析EMR组中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SD组中手术并发症为7.14%(5/70),EMR组为2.58% (11/427),2组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6);EMR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2.76% (33/145),明显高于ESD组3.33% (1/30) (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非单发病灶为EMR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ES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但可更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局部复发率也更低;对于存在结直肠多发病灶的患者,EMR治疗后需密切随访.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刘振鹏;邓宏炬;梁秀兰

    目的 探讨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优化混合的黏膜剥离术(OH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4例大肠LST患者手术治疗方式,比较EPMR、OHESD、ESD、EMR四种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与穿孔情况.结果 EMR组、EPMR组、OHESD组和ESD组操作时间依次为(36.0±1.7)min、(38.0±6.9)min、(71.0±4.2)min、(120.0±35.0)min,ESD组显著长于另外三组(P<0.05),OHESD显著长于EPMR组和EMR组(P<0.05).OHESD组、EPMR组和EMR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术中和术后迟发性出血.ESD组有6例出现较明显的术中出血,1例出现穿孔.结论 ESD操作过程中,若剥离困难,建议不要强行ESD,及时改行EMR切除.

  • 超声内镜对胃粘膜下间质瘤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安全性预测

    作者:田野;李学良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预测胃肠道粘膜下间质瘤(GIST)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安全性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86例胃粘膜下肿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的患者,EFTR术前均行EUS检查.EUS探查黏膜下血管结构及粘膜下肿瘤大小、形态、边界以及起源的层次.肿瘤旁探查每个视野有一支血管直径超过500μm,或探查见每个视野有3支血管直径200~ 500 μm为富血供组(R组,40例),否则为乏血供组(N组,46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减少程度、钛夹止血的使用率、并发症、复发率等资料.结果 R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N组[(65.2±20.2)rin vs (40.8±19.6)min,P<0.05].R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和钛夹止血使用率分别为92.5%和100%,均明显高于N组的17.4%和19.6%(P均<0.01).两组血红蛋白降低程度、12个月的随访结果比较无差异.结论 超声内镜术前探查胃粘膜下间质瘤的血管结构可以预测手术时间、血管损伤后热钳和钛夹止血的使用率,特别适用于EFTR的安全性预测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

    作者:陈远博;赵妙;晏洁影;雷平光;杜震生;崔毅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超声内镜(EUS)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普通内镜发现的165例食管病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应用Olympus GIF-260型电子胃镜及其配套的NBI系统,进镜后分别在白光模式及NBI模式下检查,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测,比较白光模式、NBI模式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评估病灶的浸润深度,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术后将切除的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标准,计算EUS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5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82个,白光模式和NBI模式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70.1%(61/87)和89.7%(7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36,P<0.01).EUS判断癌前病变33个,黏膜内癌3个,黏膜下癌9个,侵及肌层癌2个.47个病灶,EMR治疗26个,ESD治疗19个,外科手术2个.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EUS判断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 (34/36)、81.8%(9/11)和91.5%(43/47),判断黏膜下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0.0% (7/10)、91.9%(34/37)和87.2% (41/47).结论 NBI联合EUS可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做出正确诊断,对病变的浸润深度做出准确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其衍生术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石磊;陈平;朱海杭;赵伟;王昊;陈娣;陈浮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SM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内镜治疗的胃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胃SMT患者中,肿瘤位于黏膜肌层5例,黏膜下层10例,固有肌层37例.病变直径为(0.8±0.1) cm.32例接受ESD,13例接受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7例接受内镜下消化道壁全层切除术(EFE),6例内镜治疗失败转手术治疗,成功率为88.5%.术中穿孔3例,出血2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EFR组均将瘤体及其相连的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切除,并在内镜下完全缝合胃壁缺损.52例患者术后均接受2~22月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胃SMT治疗手段.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作者:蒋新香;陈海燕;丁岩冰;张献梅;邓彬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7例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SD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剥离病灶,其中术后延迟出血1例,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精心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疾病的康复.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58例临床分析

    作者:陆芬英;施新岗;陆志平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一种新技术[1],能够完整切除病灶,得到病理学诊断.通过ESD切除食管早癌,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2月长海医院消化科5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过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 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诊治贲门癌前病变与早期癌症的应用

    作者:胡文江;向良宏;沈小平

    早期消化道肿瘤多数无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当多的患者一经发现已到晚期,失去了佳治疗时机.研究[1]发现,贲门癌进展期患者疗效差,其5年生存率也只有35%左右,而早期贲门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则高达90%以上.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对于提高贲门癌预后,改善其生命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US(超声内镜)与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逐渐应用于贲门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2].为研究EUS联合ESD在贲门癌前病变与早期癌症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贲门癌前病变与早期癌症提供依据,本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展开EUS联合ESD诊断治疗贲门癌前病变与早期癌症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静;于红刚

    目的:评价 ESD 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行 ESD 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病灶分布于左半结肠者多,占80.9%(17/21);内镜下隆起型(Ⅰ型)所占比例高(61.9%,13/21),平坦型所占比例少(14.3%,3/21);操作时间为35~120 min,中位时间为79 min;整块切除率为100.0%(21/21),治愈性切除率为85.7%(18/21);迟发性出血率为4.7%(1/21),术后感染率为4.7%(1/21),无穿孔病例。术后病理分型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高(33.3%,7/21),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低(4.7%,1/21)。随访3~2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ESD 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微创,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作者:马丽黎;陈世耀;周平红;徐美东;钟芸诗;张轶群;陈巍峰;胡健卫;姚礼庆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60例的护理

    作者:薛阳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护理.方法:对60例行ESD患者术前、术后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全部切除,术中出血11例,予止血药、电凝及钛夹成功止血;术中穿孔 1例,中转手术;1例术后2d出现少量出血,经止血药治疗后成功止血.60例全部治愈,且无1例出现后遗症,经1~12个月的跟踪随访,无复发.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护士可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师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 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莉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防尿潴留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30例顺利排尿22例,发生尿潴留8例,尿潴留发生率为26.7%;观察组30例顺利排尿28例,发生尿潴留2例,尿潴留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320)。结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 动物模型在内镜下肠道黏膜剥离术操作培训中的探讨

    作者:陈钟;关富;唐庆林;韩忠政;钟玲;肖尧生;张华玉;张鸣青

    目的 探讨临床见习联合离体猪肠和活体猪肠道作为进行肠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培训的可行性.方法 方案为期6个月的培训学习,共操作30例肠道ESD,平均每周1.25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床见习阶段,第二阶段为体外操作学习,2人共完成15例;第三阶段为猪体内直肠ESD手术.此培训均在解放军第175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完成.此次共有2个医师进行学习操作,用靛胭脂联合生理盐水注射制造黏膜隆起灶,再按照标准ESD手术流程进行操作,术后将标本平整展开在泡沫板上,用大头针固定边缘,计量创面大小同时对实验要求、ESD创面大小、操作时间和速度进行记录.同时利用微格教学法,对培训学员的每次操作进行视频录像.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结果 为期6个月的培训学习,共操作30例肠道ESD,前后15例操作速度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见习联合离体猪肠和活体猪肠道模型对进行肠道ESD培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 轻便手动式内镜下粉剂药物喷洒枪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金鑫鑫;朱人敏;郑均;刘炯;施慧;汪芳裕

    目的 内镜下治疗后创面止血及促进创面愈合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文中旨在通过粉剂药物喷洒枪的研制与应用,探讨内镜治疗后创面的处理及内镜下良性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 该喷洒枪由主体、打气球、喷洒管等3部分组成,主体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设有进口、出口及药物放置室,其间由主体内的孔路连通,主体的进口与打气球的出口相连,主体的出口与喷洒管连接.打气球由水银血压计的手动打气球改装,保证单向进气. 结果 经过反复试用改进,成功研制出轻便手动式内镜下粉剂药物喷洒枪,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510094124.1).试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的患者,给予粉剂药物喷洒枪喷洒后药物覆盖创面良好,无迟发性出血发生,止血效果明显. 结论 轻便手动式内镜下粉剂药物喷洒枪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止血及保护黏膜创面效果满意.

  • 胃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

    作者:王俏莉

    总结10例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要完善全身脏器功能检查,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做好用物准备;术后采取针对性饮食控制,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出院指导,可促进患者康复.

  • 胃上皮内瘤变内镜活检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病理对比分析

    作者:许宝才;张烁;吕宾;张春丽;倪贵宝

    目的:比较胃镜活检标本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标本病理结果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患者563例,将其中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患者14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与ESD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48例胃上皮内瘤变患者镜下活检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ESD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标本病理符合率64.71%(58/85)。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3例,ESD术后病理检查证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5例,标本病理符合率71.43%(45/63)。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5.88%的病理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升级现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4.29%(9/63)的病理结果存在升级现象。在胃上皮内瘤变的检出位置中,胃窦检出率高,其次为胃体、胃角。结论胃上皮内瘤变ESD术后与胃镜活检病理结果相比存在升级现象,在临床中应结合胃镜形态特征与活检结果进行积极随访甚至内镜治疗,避免漏诊和误诊。

220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