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间盘退变与再生:胚胎发育中的经验

    作者:肖应权;孙凤;牛祥科;杨汉丰

    多达85%的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经受过腰痛折磨,也因此产生了大量医疗保健及相关费用[1].椎间盘退变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2].因定义不明确并且与年龄密切相关,使得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学研究成为了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椎间盘退变也许好被定义成为一个连续过程,即初椎间盘亚结构内细胞微环境改变通过数十年不断进展终结构破裂、功能受损[3].

  • 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概况

    作者:刘旭;车路;王海强;孙振;张威林;罗卓荆

    椎间盘退变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目前虽然可以经手术治疗,但是复发率高,预后不良,主要原因是其机制没有被完全阐明。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与很多细胞因子、免疫相关分子、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后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断

    作者:章旭;孟纯阳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用方法,因其具有迅速缓解疼痛、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创伤小等特点而成为临床公认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疗法,但术后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的退变加速是不容忽视的合并症之一,且具有较高的病发率。同时对其早期临床诊断并无统一标准,本文就其发生因素及诊断进行阐述。

  •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体外培养人退变腰椎间盘细胞的作用

    作者:刘清和;周君琳;陈亚平;孙鹏;海涌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对体外培养人退变腰椎间盘细胞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退变髓核细胞,台盼蓝染色法测定活细胞率.将每份髓核细胞样本分为对照组和LIPUS组.应用LIPUS每天作用20 min,作用后第0、2、4、8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人退变髓核细胞的活细胞率为90%~95%.LIPUS干预后第2、4、8天,LIPUS组Ⅱ型胶原的合成和aggrecan含量均较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LIPUS能够通过促进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防治椎间盘退变.

  • 腰椎峡部裂手术方法的选择

    作者:张新宇;彭宝淦;匡正达;纪慧茹;高春华

    随着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牢固固定所提供的诸多优点,手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已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同时由此产生的与手术有关并发症也在增加.临床中应该如何选择佳的手术方式以获得好的手术效果.

  • 腰椎融合术对相邻椎间盘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作者:谢荣;李展振;刘志安;李艳兵;戈才华;邱优国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是否在相邻退变椎间盘或相邻正常椎间盘的腰椎不稳患者中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溯分析具有2年以上影像学分析和详细临床效果随访记录的35例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术.根据术前MRI检查分析评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分为退变组和正常组.结果不管相邻椎间盘有无退变,腰椎不稳患者施行腰椎融合术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目前情况下尽管腰椎融合术将加速其相邻节段退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治疗腰椎不稳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实验性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观察

    作者:彭城;任先军;梅芳瑞

    目的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3个月、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3个月、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进行组织检查,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模型建立后,3个月、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椎间隙狭窄,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 椎间盘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作者:弥金霞;杨威;延凤梅;廉爱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长期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1].

  • 促进椎间盘退变的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

    作者:周德华;李志军;张元智

    椎间盘退变(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患者相关的神经根、脊髓受压并产生一系列相应症状。许多学者认为椎间盘退变不仅是一种生物力学现象,病理及生物化学机制也参与这一过程。椎间盘组织的降解产物及其通过免疫或非免疫途径产生的生化物质如各类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虽然到目前其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但其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却很明显。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在椎间盘退变病因和治疗方面的有关文献,下面就促进追间盘退化的一些相关因子综述如下。

  • 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现状及生物治疗展望

    作者:李文举;李亦梅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缓解疼痛症状或神经受压症状,却无法阻止退变进程,这也是导致高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是一个与细胞外基质数量减少、细胞老化凋亡、炎性介质刺激和血管增生等相关的复杂程序。大量实验研究提示,椎间盘再生活性物质、干细胞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盘细胞和基质数量,促进椎间盘再生或修复,从而逆转退变进程。日益进展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技术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上述方法大多处于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阶段,临床应用尚存诸多挑战。本文旨在讨论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变化的研究现状,以展望未来生物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前景。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季伟;何勍;阮狄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种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具有免疫原性低,免疫调节性和获取容易等特点.已有很多研究报道了BMSC特性并进行了大量诱导BMSC在体内外向椎间盘样细胞分化的实验,并获得成功.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BMSC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是可行的.近年有一些临床报道称将BMSC移植入患有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可以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本文总结了BMSC对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机制,就BMSC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循环机械压力诱导下兔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作者:徐宏光;章平治;宋俊兴;胡斌;赵泉来;吕坤;钟民;张梦莹;所起凤

    背景:力学因素是导致椎间盘退变(IDD)的重要诱因,建立力学相关性IDD的器官模型能为IDD机制的研究提供理想的模型基础。
      目的:建立兔椎间盘器官模型,并施以循环机械压力,探究循环机械压力载荷对IDD的影响。
      方法: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加力组和对照组,静脉给予1.3 ml肝素(5000 U/ml),待肝素体内循环5 min后处死。无菌条件下完整取出带部分椎骨的腰段椎间盘,放入2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加力组应用加力器施以0.2 MPa压力值,每日加压1次,每次30 min。经过各个时段的培养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椎间盘大体组织形态学变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及4',6-二眯基-2-苯基吲哚(DAPI)复染检测椎间盘细胞成活率;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蛋白多糖(AGN)、Ⅱ型胶原(COL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对照组和加力组培养至第7 d的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培养至第14 d均表现为组织形态学破坏,且以加力组表现更为明显。对照组培养至第7 d的细胞成活率及AGN、COLⅡ表达与0 d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培养第14 d与0 d比较,培养第7 d加力组与对照组比较,培养第14 d加力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为细胞成活率明显下降,AGN、COLⅡ表达下调。
      结论:成功建立短周期兔椎间盘体外器官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阐明循环机械压力载荷可直接导致椎间盘退变样改变。

  • 退变腰椎间盘细胞经体外转基因培养生物学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玉杰;刘兴振;傅智轶;金文杰

    目的 构建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β3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TGF-β3转染椎间盘髓核细胞,研究转基因TGF-β3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手术方法制作椎间盘突变模型,从而获取原代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通过脂质体将真核载体pEGFP-TGF-β3导入髓核细胞,然后对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活性(MTT法)进行观察,应用Westen Blot检测TGF-β3在髓核细胞的表达含量,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转染后髓核细胞的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髓核细胞转染后,细胞活性增强,TGF-β3表达增加,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Ⅱ型胶原表达增加.结论 TGF-β3转染退变髓核细胞可起到维持髓核细胞表型,并在细胞传代后仍发挥调节作用.TGF-β3确实具有促进髓核细胞增殖和Ⅱ型胶原合成的能力,从而有可能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

  • 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退变过程中Asporin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凌挺;徐宏光;王弘;刘平;陈学武;杨晓明;张玙;李逸峰

    目的 通过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传代的退变模型,探讨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退变过程中Asporin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取大鼠腰椎终板软骨细胞,酶消化法及自然传代法分离培养大鼠终板软骨细胞,选取P1代及P5代,体外培养6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利用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观察及鉴定.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Asporin基因变化.结果 随着细胞传至P5代,细胞形态上有梭形变趋势,Ⅱ型胶原( P5/P1=0.111767,P=0.009842)及蛋白多糖表达(P5/P1=0.328965,P=0.002371)明显下调,Asporin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终板软骨细胞传至P5代,细胞发生自然退变,Asporin基因表达明显上调,提示Asporin基因表达与终板软骨的退变具有重要联系.

  • 骨形态生成蛋白2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实;应金威;文天用;裴世深;苏凌浩;王德利;阮狄克

    背景: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SCs)在椎间盘损伤退变修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诱导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是关键步骤.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骨形态生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3,TGF-β3)诱导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取3月龄大鼠尾椎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三系分化鉴定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抗原.将培养获得的NPSCs分为4组,对照组、20 ng/ml TGF-β3组、100 ng/mlBMP-2组和20 ng/ml TGF-β3+100 ng/ml BMP-2组,分别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对NPSCs进行诱导培养.采用CCK-8增殖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因子毒性,在诱导第7天、第14天提取mRNA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各组髓核特异基因Aggrecan、SOX-9、Collagen-2、Krt19的相对表达量;在诱导第14天进行阿利新蓝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的表达量,对比各组染色强度来比较各组NPSCs分化程度.结果:成功从髓核组织分离NPSCs并进行鉴定.原代细胞培养11d后传至P3代,贴壁细胞呈纺锤长梭形,旋窝样生长.CCK-8实验结果显示,加入细胞因子组细胞增殖水平在培养3d后较对照组升高,但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排除由细胞增殖导致的胞外基质增多.RT-PCR结果显示,在诱导第7天时加入细胞因子组髓核特异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在第14天时,20 ng/ml TGF-β3+ 100 ng/ml BMP-2组髓核特异基因的表达较20 ng/ml TGF-β3组和100 ng/ml BMP-2组升高(P< 0.05).阿利新蓝染色结果显示,20 ng/ml TGF-β3+100 ng/ml BMP-2组细胞外基质分泌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联合使用TGF-β3和BMP-2能够有效诱导NPSCs向类髓核细胞分化,可为下一步应用NPSCs治疗椎间盘退变打下基础.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兔退变椎间盘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彦强;吕鹏飞;张光武;于明川;田小雷;刘正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均可向椎间盘样细胞分化,并初步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具有明显的优势:①成本较低;②来源丰富;③不会给捐献者造成新的创伤和痛苦;④不涉及伦理问题;⑤可塑性强;⑥扩增能力强;⑦无致瘤活性和低免疫原性;⑧不会随着传代次数增加导致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降低。
      目的:探索UCMSCs修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
      方法:体外培养UCMSCs,髓核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将UCMSCs移植到退变的兔椎间盘中,4、8、12周后行X线、MRI检查,并取材行髓核蛋白多糖检测,检测修复效果。本实验按照椎间盘节段分组,每只兔子的L2/3为退变组, L3/4为PBS注射组,L4/5为UCMSCs移植组,L5/6为空白对照组。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对X线图像进行分析。采用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评估椎间盘高度变化。
      结果:术后4、8、12周,退变组与对照组相比,DHI%值和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明显降低,MRI T2WI分级明显升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UCMSCs移植组与PBS注射组比,DHI%值和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有所升高,MRI T2WI分级有所降低,在术后12周时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髓核抽吸法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移植UCMSCs可以有效修复兔椎间盘的退变。

  • 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胡有谷;陈伯华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背痛的病理生理学原因之一。多年来,对椎间盘细胞、生化特性以及微环境的研究,发现椎间盘退变时呈现细胞凋亡、细胞数减少、重要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降低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等。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即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生物学治疗包括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椎间盘组织工程。当前以基因治疗具期待用于椎间盘退变的临床治疗方法。

  • 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后疼痛反应的机理——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商卫林;刘宁;李振宙;侯树勋;刘茜;吴闻文

    目的 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探讨化学髓核溶解术后疼痛反应的原因.方法 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观察X线片上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标本的组织学等变化.结果 胶原酶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均具有溶解作用.胶原酶在突出模型椎间盘的中央和髓核突出部位均溶解體核组织形成空腔,对终板损伤小;而对正常椎间盘胶原酶溶解部位集中在椎间盘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并严重破坏终板.结论 盘内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终板的破坏可能是导致化学髓核溶解术后疼痛反应的主要原因.

  • 适合微创研究的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

    作者:商卫林;李振宙;侯树勋;吴闻文;刘宁;李韶然;吴叶

    目的 建立用于徽创椎间盘内治疗研究的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方法 9只6月龄山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个腰椎问盘,将每只山羊的6个腰椎间盘随机等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椎间盘左前外侧纤维环用直径2.5mm的微型环锯限深5mm造成柱状纤维环缺损.术后2、4、6个月时对正常及模型椎间盘观察X线片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MRI T2加权相上的椎间盘高信号区的面积和平均T2弛豫时间、椎问盘纤维环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生物化学变化和组织学评分等指标.结果 正常成年山羊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特点与人类相似;模型椎间盘在损伤后2个月即出现明显退变(P<0.01),包括椎间盘高度指数降低、椎间盘T2加权高信号区面积和平均T2弛豫时间减低、组织学退变评分增高; MRI和组织学均发现损伤纤维环外侧1/3修复,内2/3出现髓核组织突出充填.损伤后4、6个月模型椎间盘退变加重,但与损伤后2个月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突出形态稳定.结论 以成年山羊为对象,应用微型环锯对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定量损伤可以获得快速、有效、重复性好的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

  • 相关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延缓和逆转椎间盘变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越;李文锋

    椎间盘变性(disc degeneration,DD)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并发腰痛和椎间盘突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可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椎间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整体,具有非常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大体分为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和终板(end plates,EP).它呈现低细胞密度,包括纤维环细胞、髓核细胞以及可能存在的骨祖细胞.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机械负荷、遗传因素和营养作用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椎间盘细胞的活力及生物合成能力,再加上应力作用,促使了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阻止变性和渐进过程,因此寻找一种更符合生理、能够使组织再生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椎间盘退变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对各种调节分子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在椎间盘内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在椎间盘变性中的作用的研究日趋增多.近年新发现的骨生长蛋白-1应用于临床来促进变性的椎间盘组织恢复的可能性研究也日见报道.本文对相关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延缓和逆转椎间盘变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824 条记录 4/42 页 « 12345678...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