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机械通气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洪芳;吉金芳;陈晓洁;田晶晶;王金荣;刘淑红

    目的 寻求机械通气气管导管理想气囊压力的管理方法.方法 应用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测量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并统计分析.结果 实际测得的气囊压力范围为10~42cmH2O,与指南推荐气囊压力25~ 30cmH20差异较大.结论 应用小闭合容量技术个体化测量气囊压力并定时校正,可有效预防气道黏膜损伤.

  • 程序化气道评估和常规气道管理方法用于ICU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价值对比

    作者:王杰

    目的 探讨程序化气道评估和常规气道管理方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400例需进行人工气道管理的ICU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予以常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组200例予以程序化气道评估指导人工气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床头抬高合格率、气囊压力合格率、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床头抬高合格率(72.03%)、气囊压力合格率(80.05%)及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77.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6%、26.97%、35.00%)(P<0.05).结论 程序化气道评估指导人工气道管理在ICU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保证适宜的气囊压力水平和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确保气道畅通.

  • 老年人工气道患者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气囊容积和压力的观察

    作者:杨晶;何莺;尹建敏;侯惠如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气囊容积和压力情况,为临床科学地进行气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动态监测长期置管机械通气老年患者气囊压力及容积变化情况,并比较气管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的气囊压力及容积变化.结果 留置套管6个月气囊压力增加(P<0.01),而气囊容积变化不大(P>0.05).结论 在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中,应重视气囊压力的监测,以提高人工气道的护理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动态调控气囊压力与声门下吸引联合应用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价值分析

    作者:莫旻龙;刘端绘;梁振杰;齐佳;黄鑫波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中动态调控气囊压力加声门下吸引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235例,116例予以常规调控气囊压力加声门下吸引干预者为对照组,119例予以动态调控气囊压力加声门下吸引干预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气囊压力达标率、声门下引流量、机械通气与ICU停留时间、美蓝渗透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情况.结果 实验组气囊压力达标率显著较对照组高,且实验组声门下引流量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短;实验组美蓝渗漏发生率较对照低,早发生渗漏时间较对照组长;实验组VAP发生率为2.52%,较对照组的21.55%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调控气囊压力加声门下吸引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显著,临床可积极推广.

  • 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么颖;刘艳存;余慕明;祝鹏英;陈琪

    目的 观察气囊压力(Pcuf)的控制方法对经口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口气管内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80例,按照入院后行经口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编号为奇数者设为干预组,偶数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0例.干预组采用艾瑞特持续Pcuf控制装置,进行持续Pcuf控制;对照组采用德国VBM Pcuf测量表,每日3次间断测量Pcuf并予调节.分别于气管插管时、机械通气后48 h和96 h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痰液标本胃蛋白酶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Pcuf的差异、痰液标本胃蛋白酶水平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结果 机械通气后96 h内,干预组检测Pcuf在理想范围(20~30 cmH2O)的次数为479次,对照组为3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30,P<0.01).干预组机械通气后48 h及96 h胃蛋白酶水平分别为(617.32±67.13)、(653.13±71.32)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17、-14.500;P<0.01).干预组患者VAP发病率25.0%,对照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1,P<0.05).结论 持续Pcuf控制装置可较好控制Pcuf于理想范围,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胃内容物误吸,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

  •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衰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毛丽洁;杨晔琴;庄丹雯;郑秀云;李蔚;陈淑珍

    目的:连续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建立其压力衰减的数学模型,探讨气囊压力的佳监测频率。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室辅助通气患者158例,根据指南推荐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高限,调整压力到30 cmH2 O,采用PORTEX压力监测表,每小时监测并记录实际压力,基于测得的压力数据,使用曲线拟合法建立压力衰减数学模型,计算获得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合适频率。结果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平均值做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佳间隔时间为4.24 h;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的下限做曲线拟合,则得出佳间隔时间为3.06 h。结论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至少间隔4.24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若基于更为安全的角度考虑,以防止气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应间隔3.06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

  • 大鼠结肠对理化刺激的内脏神经的敏感性

    作者:姜敏;张义侠;傅宝玉;姜若兰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与内脏感觉过敏有关.这种内脏感觉过敏往往缺乏内脏的相关病变和生理、生化方面的明显异常.本研究通过对成年大鼠给与机械和化学伤害性刺激后,探讨内脏痛觉过敏产生的机制.方法:对成年SD大鼠分别行结肠气囊扩张和经肛门灌注芥末油给与机械和化学刺激后,在结肠气囊给与不同压力的情况下观察大鼠的行为反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气囊组和芥油组在气囊压力分别达到13.33 kPa和10.64 kPa以上时与基础心率相比较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在气囊压力达18.62 kPa时,与基础心率相比仍然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差异.气囊组和芥油组气囊压力分别在7.98 kPa和5.32 kPa时,与基础脉压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在气囊压力升高至10.64 kPa时才出现同样的变化.结论: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内脏的刺激可降低传入神经对肠道伤害性刺激反应的阈值,同时也可以对自律神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 确定性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策略

    作者:李晓斌

    目的:保证气囊合适的充盈度,使气囊压力维持在理想的范围,防止并发症发生。方法:我院ICU病房2014年1月~6月收治的101例建立确定性人工气道的患者在气囊压力的确定、气囊压力监测法及管理策略作一回顾性总结。结果:101例患者中2例患者气囊压力低,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通气良好,未对治疗造成不良影响。结论:确定性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护理操作,提高其管理水平,能显著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质量。

  • 机械辅助排痰对COPD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

    作者:邓燕;席建宏;裴华莲

    目的 探讨机械辅助排痰对COPD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机械辅助排痰前后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变化、呼吸次数、SpO2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排痰后的平均气囊压力显著低于排痰前(P<0.01);排痰后的呼吸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排痰前(P<0.05);排痰后的SpO2水平显著高于排痰前(P<0.05).结论 机械辅助排痰能够改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呼吸功能,但由于排痰后气囊压力会受到影响,因此排痰后必须监测气囊压力.

  • 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29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莹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急证,也是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主要死因.冶疗关键是迅速有效地止血.2003年以前我院采用垂体后叶素加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疗效不理想,一但放松气囊压力易发生再出血.急诊内镜下硬化剂治疗,视野不清,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外科急诊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

  • 机械辅助排痰对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艳芳;农礼荣;肖端偶;夏晓;王宏伟

    目的 探讨机械辅助排痰对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机械辅助排痰前后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变化、呼吸次数、SpO2、PaO2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排痰后的平均气囊压力显著低于排痰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痰后的呼吸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排痰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痰后的SpO2、PaO2水平显著高于排痰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辅助排痰能够改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呼吸功能,但由于排痰后气囊压力会受到影响,因此排痰后必须监测气囊压力.

  •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间断和持续监测对疗效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影响

    作者:范诗曼;李育群;刘叶青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间断和持续监测对疗效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64例,随机分为A组(气囊压力持续监测,32例)和B组(气囊压力间断监测,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及VAP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DDD值、ICU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误吸、反流及VAP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持续监测相对间断监测能提高呼吸机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降低抗生素使用强度.

  • 广东省48家医院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监测

    作者:李少强;苏柱泉;罗为展;郭文亮;李时悦

    目的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广东省内各级医院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监测情况,旨在提高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管理水平.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广东省1 1个城市的48家各级综合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接受人工气道插管治疗的5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情况,将上述患者分为估算组和测压组,其中估算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方法为估算法,包括手指捏感法、固定注气法、小漏气体积/小封闭压技术(MOV/MOP);测压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方法为直接测定法,即使用气囊压力检测器直接进行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检测.整个调查过程为18个月,期间建立调查表,现场调查并记录两组患者所处各地各级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压力管理的现状和气囊压力监测数据.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推荐压力25~30 emH2O(1 cmH2O=0.098 kP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方法的优劣.结果 估算组患者测得气囊压力60(45,76)cmH2O,测压组测得气囊压力为27(26,28)cmH2O,估算组的气囊压力明显高于测压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测压组的气囊压力更为贴近推荐压力25~30 cmH2O;气囊压力分布情况方面,测压组和估算组气囊压力落在推荐压力25~30 cmH2O内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5.32%和13.00%,测压组明显优于估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估算组中不同估算方法对气囊压力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测定法准确、可靠、简便,可有效地指导气囊压力的调整,在气管导管气囊管理中应作为基本的监测手段,临床上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 维持气管导管合适套囊压方法探讨

    作者:蒋红英;杜素贞;董剑;张志刚

    全麻气管插管时,导管气囊压力不当可致气管黏膜缺血损伤、术后声嘶、咽喉痛等并发症[1,2].常用的套囊充气法有:手指捏感法、小容积阻塞法和套囊充气测压仪(Cuff Pressure Gauge,CPG)充气法.手指捏感法盲目性很大,小容积阻塞法太繁锁,套囊充气测压仪(Cuff Pressure Gauge,CPG)充气法是一种科学、理想的方法,但不是每家医院或每个手术间都能配备套囊充气测压仪.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实用的替代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装置的研制

    作者:尚明升;李珊;高延秋;贾宝辉;陈聪;吕远

    目的 研制一种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监测精确、适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实时连续动态监测的装置.方法 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要求的研究,根据医疗设备的功能、结合监护仪的压力模块、监护模块以及支撑模块的临床操作规范来进行组装设计.结果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装置研制成功后,适用于所有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监测.结论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装置可实时连续动态精密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及时提醒医务人员进行气囊压力调整,避免气囊压力过高或压力不足的并发症.

  • 人工气道气囊测压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张瑞英

    目的:探讨定时监测并维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120例入住本院ICU行有创通气患者根据是否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分别为17.6%和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2.61±45.98) h和(132.82±52.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时监测并维持合适气囊压力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 人工气道气囊测压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张瑞英;焦瑞娟;张冰洁

    目的 探讨定时监测并维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是否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行有创通气患者分为测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225例有创通气患者中,测压组109例,对照组116例.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分别为15.6%和27.6%(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2.61±45.98) h和(132.82±52.11) h(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定时监测并维持合适气囊压力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拍背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囊压力的影响

    作者:杨凤玲;夏晓;黄庆萍

    目的:观察拍背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囊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ICU住院的30例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专用气囊压力表测量气囊压力,分别在三餐前30 min及三餐后2 h由同一名护士进行拍背,观察比较拍背前后平均气囊压力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观察记录90例次拍背前后气囊压力。拍背后气囊压力无变化者6例次,占6.7%,有变化者占84例,占93.3%。拍背后平均气囊压力(25±3.6)cm H2O明显低于拍背前的(28±2.4)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8,P<0.01)。拍背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6.7%明显低于拍背前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3, P<0.01)。结论:在拍背后应注意监测气囊压力,调整气囊容积,以保持佳的气囊压力,减少不良反应,从而防止气囊漏气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 机械通气气囊压力调整时间的研究

    作者:韩银风;李国宏;蔡雷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气囊压力调整的合理时间。方法对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德国产VBM专用气囊测压表,检测压力校正后4、6、8h的气囊压力。结果校正后4、6h气囊压力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6、8h气囊压力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可以每隔6h校正气囊压力一次,能够防止气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节约护理人力资源。

  •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仪制作和应用

    作者:许敏光;贾燕燕;夏鹏;蒋勇

    目的:为简单有效地测量人工气道压力,制作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仪.方法:参照同类产品结构和原理,采用加强型气管插管、膜盒压力表及血压计皮球通过三通连接制作而成.结果:经过实际测量和应用,与Mallinckrodt Medical生产的专用仪表和通过监护仪压力套的测量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值准确.通过使用该测定仪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气囊压力进行监测和调整,可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结论:该测定仪测量准确,应用方便,价格便宜.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