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平坦型病变30例

    作者:吴玉芳;彭随风;李轶西;胡伟;梅智谋;刘浩;高晓阳;时昭红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平坦型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0例有大肠平坦型病变患者共36处病灶进行染色放大后行EMR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36处病灶大直径0.8~2.5cm(平均1.4±0.5cm),32处一次性完整切除,4处分块切除;3例出现术中出血,经氩气凝固术(APC)及电凝治疗后止血,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金属夹治疗后止血。30例患者术后1月复查肠镜,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12月(平均9.3月),未见病变复发及残留。结论:EMR能有效治疗大肠平坦型病变,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黏膜切除术后相关溃疡120例

    作者:王宏光;王莹;郭庆梅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黏膜切除术(EMR)后相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行胃EM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和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单用泮托拉唑治疗,术后1、4周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能促进胃EMR后相关溃疡的早期愈合.

  • 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黏膜切除术后相关溃疡20例

    作者:周怀力;徐晓华;邬伟明;郭惠学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胃黏膜切除术(EMR)后相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行胃EM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奥美拉唑及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对患者术后疼痛及创面黏膜愈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术后第3、7天腹痛缓解率及疼痛消失平均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周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能有效缓解胃EMR后腹痛,促进胃EMR后相关溃疡的早期愈合.

  • 结肠镜下透明帽法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扁平隆起性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徐成山;李健;郭绍举;邹小英

    总结了结肠镜使用透明帽法黏膜切除术(EMRC)治疗结肠扁平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及体会.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认为EMRC能完整切除结肠隆起性病变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细心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研究

    作者:傅春彬;苏萍;孔祥民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消化内科558例患者的资料,共689个不同部位,896颗(5mm<直径≤2 cm)无蒂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息肉均成功切除,术后出血4例(术后3~72 h),再次内镜下局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或钛夹夹闭创面止血治疗,均血止;无穿孔,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166例(18.53%)、增生性息肉24例(2.68%)、腺瘤性息肉700例(78.12%)(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和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癌变6例(0.6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原病变残留、原位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大肠隆起病灶中的应用

    作者:刘福建;陈红秋;韦爱昌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各型大肠隆起病灶的切除效果及其安全性,和对各类良性大肠息肉和早期癌的治疗价值.方法:于病灶基底部黏膜下层注射高渗钠-立止血液,病灶举起后,用透明帽吸引法使之形成假蒂,于假蒂处圈套收紧并高频电凝切除,收集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结果、切除结果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切除52例59个病灶(半球状和扁平状隆起病灶占38个),57个被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达96.61%(57/59),且无穿孔及明显出血并发症发生.对8例早期癌和29例腺瘤患者进行3个月~36个月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完全切除率高、穿孔和明显出血并发症更低的优点.就隆起病灶形态而言,能有效切除球状至扁平状病灶;就隆起病灶性质而言,能有效治疗各类良性大肠息肉和黏膜层早期大肠癌.

  • 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郝卫东;孙长征;李殿环;马忠超;李温静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对癌变率极高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进行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于染色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工藤分类法判断浅袁型大肠肿瘤小凹形状.局部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或其中加入少量美蓝、甘油果糖,根据黏膜隆起征判断是否行黏膜切除术.观察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中1次切除(EMR)22例,分次切除(EPMR)4例,其中1例病变创面行夹子缝合.1例并发内镜治疗后便血,行急诊大肠镜检查电烧后止血.2例黏膜层癌病变,内镜治疗后有1例患者本人仍要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24个月,未见局部再发及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治疗后穿孔、感染.结论 使用普通电子染色内镜也可使病灶范围显示清楚,同时观察腺管开口,判断是否行黏膜下切除肿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作者:欧希龙;孙为豪;曹大中;俞谦;俞婷;张有珍;吴自英;刘顺英

    目的 分析探讨胃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I resection,EMK)在治疗胃、食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对2001年4月~2006年5月胃镜下行EMK治疗的20例25个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个病灶,直接用圈套器切除19个,用透明帽切除6个.病灶大小为0.6 cmx 0.6 cm~3.0cm×3.5 cm,均为扁平病灶,22个病灶1次切除,2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均取到病理组织.2个未能完全切除,完全切除23个,完全切除率92.O%.隆起型(I型)6个,其中亚蒂型(Ⅰ sp)1个,无蒂型(Ⅰ s)5个;平坦型(Ⅱ型)19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4个,平坦隆起+平坦凹陷型(Ⅱa+Ⅰ ic)3个,表面平坦型(Ⅱ b)2个.癌2个,重度不典型增生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9个,单纯腺瘤6个,非腺瘤性息肉4个.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符者16例,占64.0%,不相符者占36.0%.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2次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单、安全.

  • 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断及治疗应用

    作者:薄林会;刘文天;王邦茂;吕宗舜;杨玉龙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c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中的应用,分析该方法的优势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常规胃镜活检未能确诊的8例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行EMR送活检.12例早期胃癌,8例行EMR治疗,4例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及随访调查.结果 8例行EMR病人,诊断出早期胃癌3例,浸润型胃癌2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瘤2例,克罗恩病1例.8例行EMR治疗的早期胃癌,随访6年1例,4年1例,1~3年5例,病人无肿瘤复发均存活,1例3个月后复查胃镜随访发现有另一病灶而行手术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随访存活5年2例,存活1年1例,1例病人死亡.结论 常规胃镜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病人,经EMR可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在早期胃癌阶段对病人实施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EMR治疗不失为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痛苦小、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 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黄留业;周福润;刘运祥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例早期胃癌病人均行内镜检查、黏膜染色、病理检查、小探头超声检查,证实为早期胃癌后,行黏膜切除术.结果:5例患者中4例得到完全切除,1例术后病理提示切除断端仍有癌细胞残留,7d 后重新做残蒂部黏膜扩大剥离术,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小探头超声对病变深度的判断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综合诊治临床体会

    作者:陈荣国;柳娟;何敏;黄妙兴;李志坚

    目的: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综合诊治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9例LST患者资料,根据患者肿瘤情况给予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分片切除术(EPMR)治疗,分析3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超声内镜(EUS)检出混合结节型17例、颗粒均一型27例、扁平隆起25例;病灶直径为10 ~ 50 mm,分布于黏膜层49例、下层黏膜受累20例;手术:外科手术7例、EMR 20例、ESD 19例、EPMR 23例,切除完整率76.81%,并发症率13.04%,复发率10.13%.结论:以内镜下EMR、ESD、EPMR术式治疗LST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其中,ESD病灶清除较彻底,复发率低,应用价值良好.

  • 86例幼年性息肉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切除治疗

    作者:王慧超;葛相栓;李建平;刘小玲;王瑞;赵作静

    目的 探讨幼年性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内镜下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12月至2018年6月经内镜切除及病理证实为幼年性息肉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因大便带血就诊.14岁以下79例,占91.9%,平均年龄4.3岁.86例患者共切除92枚息肉,其中单发息肉80人,占93.0%;直肠息肉61枚,占66.3%,乙状结肠息肉28枚,占30.4%.92枚息肉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无一例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便带血,发病部位多为直肠,其次乙状结肠,且多为单发息肉;EMR是治疗幼年性息肉安全有效方法.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利平;王莹;曹鹏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112例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预后与免疫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8%(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4 d的外周血CD3+和CD3+CD8+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术后1 d(P<0.05),且观察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能减少对于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 DAPK启动子甲基化与calgranulin B mRNA对Barrett食管治疗效果判定的价值

    作者:施宏;蒋圣军;王永光;周东;陈刚;蔡辉

    目的 评价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启动子甲基化、钙卫蛋白B作为判断Barrett食管套扎辅助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指标的价值.方法 套扎辅助黏膜切除术治疗Barrett食管,检测治疗前后食管黏膜蛋白激酶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钙卫蛋白B mRNA以及粪便钙卫蛋白B蛋白水平的变化.MSP测定DAPK启动子甲基化,RT-PCR检测钙卫蛋白B mRNA,ELISA检测粪便钙卫蛋白B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后食管黏膜DAPK启动子甲基化及钙卫蛋白B mRNA均有显著下降.粪便钙卫蛋白B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并与食管黏膜钙卫蛋白B mRNA无明显相关.结论 套扎辅助黏膜切除术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食管黏膜DAPK启动子甲基化以及钙卫蛋白B mRNA可用于判断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隆起肿瘤3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传杰;游旭东;王艳巧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黏膜管隆起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隆起肿瘤,其中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黏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切除病变,术后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EMR切除病变,耗时20~45 min,平均为(25±4.7)min。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所有治疗病例均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EMR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黏膜隆起肿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扩大根治术在胃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正纲

    迄今,外科手术仍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正逐渐成为外科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 简化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效果

    作者:杨小乔;梁彪;黎程;柳勤译;王翠华;郑会聪;叶丽芳

    目的 探讨简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直径>2 cm的大肠LST患者行简化ESD治疗.简化ESD分两步完成:于病灶边缘环形预切开,沿黏膜下层逐步剥离至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 (1)26例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6.3% (26/27),1例因术中穿孔转外科手术;切除时间为(50±13)min,术中出血2例,均经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2)术后病理显示26例均完整切除,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12例,锯齿状腺瘤2例(其中2例绒毛状腺瘤合并原位癌变,但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均阴性),25例术后1~2年复查未发现残留及复发,2例切除时已经癌变患者术后1年及1.5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简化ESD是治疗大肠LST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双钳道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41例

    作者:刘志坚;胡伟;朱萱;吕农华

    目的:探讨双钳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用双钳道内镜对病灶进行黏膜切除术,总结分析其术后疗效、并发痘.结果:41例病例中有35例成功行内镜黏膜完全切除术;其中隆起性腺瘤18例,早期胃癌15例,重度异性增生8例,病灶直径均<2 cm.术后有12例出血,15例出现上腹部不适,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钳道EMR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其方法安全实用,创伤小,费用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合护理胃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张艳玲

    目的:分析胃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综合护理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照组在该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该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7.5%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5%均高于对照组80%和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运用.

  • 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志秀

    目的:分析并探讨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4年5月—2017年8月我院行黏膜切除术患者98例,观察所有患者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结果,并同活检病理诊断予以对比,对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对比诊断符合率,术后病理诊断明显较术前更高,诊断过度、诊断不足率更低,统计学上的差异性显著(P<0.05);术后患者的癌前病变、早期浸润癌变检出率均更高,同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实施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会为食管癌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19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