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氧化三砷治疗难治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报道

    作者:冯起甲;许小平

    目前,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进行诱导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完全缓解(CR)率已达85%~90%,但其不足之处是缓解时间短,易复发,容易出现维甲酸综合症和快速发展的严重耐药性,对复发难治性APL的再缓解效果差.近年来报道三氧化二砷(As2O3)对初发APL疗效较好,对复发性APL也有较好疗效,但砷剂对难治APL疗效如何报道较少.我们用As2O3治疗3例难治性APL,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人参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

  •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三次高潮和创新点

    作者:李永明

    砒霜治疗白血病经历了史上三次高潮,每次都源于新的医学发现和进步.1865年德国医生首先使用砷剂治疗白血病,但因疗效不稳定而被遗忘;1931年美国医生发现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较好,做了详细临床和病理学观察,明确了砷剂降白血病细胞的特异作用,但后来被新疗法取代;1970年代末对白血病的重新分类和基因诊断的新发现,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独立亚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在从中医药寻找抗癌药的努力中,重新发现了含砒霜的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有效现象,并于20世纪80 ~90年代将三氧化二砷单体治疗白血病的特异性锁定在治疗APL有效,引发了第三次高潮.这是在医学研究进步的特定时期,由中医药和血液病专家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创新发明.

  • 应用NB4细胞株建立SCID beige小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理模型

    作者:刘雁峰;张梅;程小岩;刘峰;贺鹏程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有效、重复性好的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模型的病程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将3-5周龄SCID beige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鼠尾静脉注射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5×106个/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外周血涂片中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应用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确认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脾、肺、肾、脑等器官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PML-RARa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接种NB4细胞2周内的实验组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未见到NB4细胞;接种第21天和第28天实验组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79±1.13)×109/L和(7.62±2.24)×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可见NB4细胞比例分别占(2.14±0.63)%和(6.6±2.76)%;形态学观察显示,接种21 d后实验组SCID小鼠体内出现单个或多个肿瘤实体包块;同时,组织切片HE染色表明,肝、脾、肺、肾、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瘤细胞浸润;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CD33表达呈阳性(P<0.05);Western blot数据证实,肝、肾、脑组织中检测到不同水平的PML-RARa融合蛋白表达.结论:SCID小鼠鼠尾静脉注射NB4细胞可成功构建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该模型能模拟临床白血病累及骨髓和弥漫生长特点,是研究人类白血病发病机理及实验治疗的良好模型.

  • 8号染色体四体、三体共存的t(15;17)(q22;q1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作者:王慧萍;李国霞;乔振华;任文英;王宏伟

    本研究报道首例伴有8号染色体四体(四体8)、8号染色体三体(三体8)异常的t(15;17)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ML-M3a),并探讨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临床特点.用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直接涂片观察形态学改变;采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技术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结果表明:外周血涂片早幼粒细胞占65%,可见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83.6%,其中早幼粒细胞占72.4%,胞浆内可见大量紫红色颗粒.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核型为48,XY,+8,+8,t(15;17)(q22;q12)[16]/47,XY,+8,t(15;17)(q22;q12)[3]/46,XY,t(15;17)(q22;q12)[1].RT-PCR检测PML-RARa(+).FISH检测显示具有1,2,3,4,5,6个绿色荧光信号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5,7,19,55,18和0.5.这不但证实了三体8和四体8克隆的存在,还发现存在一个较小的五体8克隆.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l3(96.2%)、CD33(55.9%)、CYMPO(93.5%)阳性,其余抗原包括淋系抗原在内均为阴性.患者生存期只有10天.结论本例四体8是t(15;17)的继发性改变,可能是三体8克隆进展的结果.伴有四体8的t(15;17)AML-M3预后差.

  • 环孢霉素A逆转人白血病耐药细胞系HL-60/ADM后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

    作者:徐玉乔;惠延平;马世荣;王映梅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抗阿霉素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特点.选择环孢霉素A(CsA)作为耐药逆转剂,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sA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系的毒性及逆转效果;用化学比色法检测逆转前后细胞内丙二醛(MDA)、超氧化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表明:当CsA在4 μg/ml以下时对HL-60/ADM无明显毒性作用,超过此浓度,其毒性呈剂量效应(p<0.001).当CsA浓度为0.5 μg/ml时就有明显逆转作用,随着CsA剂量增加,逆转作用逐渐增强(p<0.001),当CsA剂量达8 μg/ml以上时对细胞存活产生明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发现,逆转耐药细胞系HL-60/ADM+CsA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明显高于耐药细胞系HL-60/AD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膜上P-gp高表达,经CsA作用后P-gp表达下降.氧自由基测定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经4 μg/ml CsA作用72小时后细胞内SOD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p<0.05),抗氧化剂GSH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CsA能有效逆转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升高,抗氧化剂的活性明显减低,过多的氧自由基可影响细胞的功能状态,导致细胞死亡.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进展

    作者:汤静燕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AML)是一组临床及遗传学上均具异质性的恶性疾病,约占儿童白血病的15%~20%,可为原发性疾病,亦可继发于骨髓异常增生、范科尼贫血或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后。近10年由于细胞、分子遗传学的不断进步、微小残留病检测对早期治疗反应的有效评估、更合理的临床危险度分组、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等,使儿童AML的5年总生存率已从约30%升至50%以上或更高。然而,仍有约半数儿童AML由于复发、治疗相关合并症而治疗失败。本文将就AML(除外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治疗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讨论。

  • 全反式维甲酸与联合化疗交替治疗中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

    作者:鲍红霞;胡瑞;柯鸿;李杰

    目的 总结全反式维甲酸与联合化疗交瞢治疗中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5例M3患者进行维甲酸和联合化疗交替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35例M3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29%,3年生存率77.14%,5年生存率68.57%,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熟悉维甲酸等药的作用、药物动力学特点及M3病理生理特点,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ATRA联合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朱梅玉

    报道ATRA联合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如下.

  • 三联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王红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早期病死率高.近年来我们用维甲酸、亚砷酸、小剂量化疗组成的三联疗法治疗APL,取得良好效果.在观察护理中,我们通过对患者的消化道、肝肾功能、高白细胞综合征、血管、感染的护理,DIC的观察与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提高了病情的缓解率,延长了生命.

  • 白血病患儿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君贤;俞承忠

    白血病常需要3~5 年长期化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优势明显.2008 年6 月至2011 年9 月,本院收治的通过静脉输液港化疗的白血病患儿16例,效果满意.现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 例中男6 例,女10 例;年龄1.5~14 岁,平均8 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 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 例,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 例.

  • PML基因生长抑制因子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贺大林;朱爱军;南勋义;王亚峰;王鸿雁;张学斌

    PML(Promyelocytic leukemia)基因与RΑRα(Retinoic acid receptor-α)基因融合编码的PML/RΑRα蛋白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ML蛋白是一个广谱的肿瘤生长抑制因子,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及癌性转化细胞的生长及致瘤性。但其与膀胱癌的关系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ML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维甲酸加化疗和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5例临床观察

    作者:饶雪燕;李晓芸;李军

    目的 总结维甲酸、化疗、小剂量肝素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15例APL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适量化疗诱导分化至完全缓解(CR),同时予以小剂量肝素.结果 APL的完全缓解率达86.7%,平均缓解时间达37.4 d,无一例DIC发生.结论 维甲酸、化疗、小剂量肝素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预防DIC效果满意.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基因与白血病的关系

    作者:陈冰;熊慧;陈赛娟

    近年来,随着对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揭示了不少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现了一些与白血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基因(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 PLZF)即为其中之一。现就PLZF基因的分子结构、与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诱导CD34+细胞凋亡及PML蛋白表达

    作者:刘红;陆德炎;杨锦媛;徐瑞容

    近年的研究证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基因不仅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人体其它恶性肿瘤(如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1,2],是多种细胞凋亡途径的核心基因[3].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是造血细胞凋亡增加,但有关再障患者细胞凋亡增加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证实了再障患者血清可诱导CD34+细胞凋亡[4,5].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测定再障患者血清对正常人CD34+细胞凋亡及PML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半胱天冬酶(caspase)3,8抑制剂对这种影响的阻断作用.

  • 三联序贯治疗乳腺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李晓青;黄仁魏;林东军;肖若芝;刘加军;李旭东;何易;方志刚

    患者,女,38岁.2004年2月确诊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T2N1M0,ER/PR(+), HER2/neu(-).术后予以局部放疗(50Gy)和6个疗程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方案的辅助化疗,而后接受他莫昔芬的内分泌治疗.2006年8月,在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因发现四肢散在瘀点瘀斑、双眼球结膜小片状出血、口腔有出血泡而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血WBC 55.6×109/L,RBC 2.2×1012/L, Hb 67 g/L, PLT 25×109/L;血涂片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示:符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提示:t (15;17),FISH检测示PML-RARa融合基因(+).结合患者乳腺癌病史及相关治疗史,诊断为乳腺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APL).患者确诊后予以口服全反式维甲酸(60 mg/d),因患者初治时WBC 55.6×109/L,口服维甲酸同时予以小剂量阿糖胞苷(10 mg·m-2·d-1).

  • 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绍灵;凌如芳;许志金

    目的 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对初治APL患者35例以ATRA和ATO进行双诱导,联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采用DA、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MDAra-c(中剂量阿糖胞苷)、ATO序贯治疗,于每疗程化疗结束后连服ATRA 15 d,总治疗时间3年.结果 35例初治APL患者中,1例早期死亡,未纳入评价,其余34例中,33例(97.1%)获得CR,1例(2.9%)未缓解(死于重症肺部感染).2例(5.9%)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随访至2009年5月,复发2例.3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12%、91.18%.结论 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初治APL疗效可靠,患者可耐受治疗.

  • 两种剂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临床分析

    作者:殷果;刘传勇;古茂群;容中旺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2例,与常规量历史组比较。结果:①小剂量ATRA同样有较高的CR率(90.9%)。达CR时间不延长。②小剂量ATRA不降低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③小剂量ATRA治疗的副作用可减少、减轻,无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结论:两种剂量的ATRA治疗APL疗效相近,但小剂量ATRA可降低ATRA的毒副作用。

  • 32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何秋阳;马顺高;钟国梁

    目的:探讨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及和快速诊断方面临床意义。方法:用 Pc5‐CD45、单克隆抗体(CD)和流式细胞仪对32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测定,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13种抗原检测中CD34阴性和 HLA‐DR阴性分别为75.0%和84.4%,阳性表达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D33> cCM PO> CD13> CD117> CD34> CD15> HLA‐DR> cCD79a>cCD3,CD10,CD19> CD14,CD7。结论: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的特征,流式细胞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快速诊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 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学及其诊断意义的若干认识

    作者:林丰

    早幼粒细胞是粒系成熟过程中的早期阶段细胞,对其异常的形态学认识多限于对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的描述.骨髓涂片中早幼粒细胞大于5%时为增多,大于10%为明显增多,大于30%时为显著增多.但在具体评价其意义上是需要仔细观察形态变化和密切结合临床的,因此大于30%不一定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本文对白血病时和其他疾病时的早幼粒细胞形态及其意义方面的认识作一介绍.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