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管外科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10-14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80-95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6)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的常见病,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外科开放手术、腔内激光闭合术、腔内射频闭合术和硬化剂治疗等.其中硬化剂注射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该病的微创治疗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硬化剂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多次组织血管外科专家就其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注射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现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本指导意见,以期望规范和提高我国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
  •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辛世杰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急重症血管外科疾病,约占所有AMI的三分之二[1],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主要分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MAE)和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 (acute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AMAT).发病以老年人为主,起病急、进展快、易误诊、病死率高是此病的主要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与轻微体征不相称的剧烈腹痛”,容易延误诊断或误诊为其他急腹症,致命原因多为大范围的肠管坏死,此类患者多有复杂的基础疾病,治疗棘手,总体死亡率高达30%~70%[2-4].

    关键词:
  •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新策略

    作者:李鑫;舒畅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外科的急症和重症,其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一直较高.随着血管外科医师以及基层医院医师的重视以及腔内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近年来对这一危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较好的认知和提高.本文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破裂性腹主/髂动脉瘤的新进展、新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颈动脉狭窄

    作者:周楚;乔彤

    近期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为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子.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改变的可能病理机制有两种解释:脑栓塞及大脑低灌注.两种情况下的局部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丧失,都可以通过神经超声检查.大部分评估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且对于运用CEA/CAS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改变,仍无明确指南或建议.本文拟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评估手段、可能危险因子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肠坏死多次手术治疗一例

    作者:张赞松;伦语;辛世杰

    患者男性,22岁,因“突发腹痛加剧伴腰痛,停止排气排便一天”于2016年9月11日收入我院急诊科.发病前一周有暴饮暴食史,出现脐周剧痛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于当地医院行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经禁食水、抑酸等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外院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少量腹腔积液,腹内积气较多.全腹增强CT结果:腹腔积液、肠管存在局限扩张.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查体:身高1.85m,体重135kg,体温36.9℃,呼吸16次/min,脉搏108次/min,血压128/78 mmHg (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99%,体重指数39.44(>32).腹略胀,脐左上方深压痛,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稍亢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

    关键词:
  • 结肠回盲部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杨倩;张永林;张鹏

    患者女性,54岁.因“间断发热3个月,加重伴腹泻1个月”于2016年4月1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体检示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6cm×8cm包块,质韧,活动度好,无触痛,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影像检查示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结肠回盲部区可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5.8cm×9.3cm,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同动脉.静脉期肿块强度稍降低,强化程度如静脉.

    关键词:
  • 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治疗

    作者:常光其;陈逸钿

    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chronic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CMI)较为罕见,据统计美国住院患者中CMI患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在胃肠道疾病患者中患病率低于2%[1].CMI的早期诊断至今仍然十分困难,当发展为急性肠道缺血时,死亡率超过50%[2],危害严重.CMI好发于老年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3].动脉粥样硬化是CMI的常见病因,超过90%的CMI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此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血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和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等亦可导致CMI.

    关键词:
  • 肠系膜上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选择

    作者:张昊;景在平

    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MAA)是一种罕见的腹腔内脏血管疾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其破裂出血会引起腹腔卒中,危及患者生命.SMAA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完成,其症状多样,常不典型.世界首例成功治疗的SMAA报道是由DeBakey和Cooley在1953年实施的真菌性动脉瘤外科修复手术.由于缺乏大量样本资料,对SMAA的自然病程、潜在破裂风险及其他并发症的了解相对较少.由于SMAA的破裂相关性死亡率很高,因此,不论瘤体大小及症状如何,都应该进行治疗,方法包括传统手术治疗和腔内微创治疗等.

    关键词:
  • 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失调致血管血栓形成

    作者:吕昌龙

    正常人体的胃肠道内寄居着数量繁多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因以细菌为主,故也称肠道菌群.据估计肠道菌群的种类超过1000种,约含有1013~1014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所编码的基因总数至少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肠道菌群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并不均衡,从胃到结肠逐渐增多,并被已有的研究证明参与人体的结构发生、发育和衰退的全过程,具有营养代谢、屏障保护(如阻止病原菌侵入)、免疫调节、抵抗衰老、抑制肿瘤等诸多作用[1].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肠黏膜免疫系统-肠道功能三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证肠道行使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健康.

    关键词:
  • 肠坏死性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策略

    作者:张岚;陈佳佺;杨硕菲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腹部血管急重症,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约占AMI的9%~16%,是AMI四种临床类型中少见的形式[1].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发病率约占住院患者总数的1/5 000~1/15 000,占急诊手术患者0.01%[2].ASMVT早期出现肠壁节段性充血和出血,导致局部无氧代谢增加,肠壁黏膜脱落,肠管痉挛,进一步可发展至继发性动脉痉挛,导致严重的缺血性腹痛[3].

    关键词:
  • 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及颅内代偿与颅内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文城;朱磊;史伟浩;何勍;谭晋韵;梁琨;余波

    目的 明确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及患侧颅内代偿与颈动脉硬化狭窄临床事件的关系,探讨多维度评估预判眼脑缺血临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79例符合入组与排除标准的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病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颈动脉狭窄度(NASCET法),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斑块成分及形态进行诊断,并按MRI-AHA分型进行危险度分级.使用头颅CT灌注(CTP)联合颅内DSA结果,测算患侧颅内代偿是否充足.结果 中危斑块(OR=0.31,P=0.04)和中度狭窄(OR=0.31,P=0.04)均不易使眼/脑缺血临床事件发生.在去除高血压病因素影响后,患侧颅内代偿好也是不易引起临床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OR=0.17,P=0.03).相反,存在重度狭窄、高危与极高危斑块、颅内代偿差或无代偿组分别使发生临床事件风险增加3.64倍(P=0.02),4.42倍(P=0.04)和5.90倍(P=0.03).结论 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与患侧颅内代偿情况与颈动脉硬化狭窄相关的临床事件关联紧密.通过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预判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脑缺血性病变的模型可提高临床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4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张猛;周敏;乔彤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脊髓缺血(SCI)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并讨论脑脊液引流(CSFD)对其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本院4例TEVAR术后发生SCI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患者1植入1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为38%,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Z2~T8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19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15 mmHg左右,未进行CSFD,出院时不能独立行走,术后6个月随访截瘫在床;患者2植入2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74%,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Z3~T12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50~160mmHg,及时行CSFD,出院时独立行走;患者3植入1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37%,左锁骨下动脉被支架封堵,支架位于Z2~T8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10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50~160 mmHg,行CSFD,出院时独立行走;患者4植入2枚短支架,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T7~T12区,术后21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00 nnHg左右,未行CSFD,出院时能独立行走.结论 主动脉覆盖比例是SCI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段间血管动脉网形成侧支循环是SCI后非常重要的保护机制.术者应该术前鉴别Adamkiewicz动脉,术中谨慎选择支架位置.提高平均动脉压、CSFD可以增加脊髓血供,改善SCI预后.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影像学特征对于治疗策略的选择:附37例报告

    作者:熊江;郭伟;刘小平;贾鑫;马晓辉;王立军;张宏鹏;许永乐;吴晔

    目的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影像学分型特征,并探讨其在治疗策略选择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连续收治的3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SISMAD均接受保守加抗凝治疗,对肠缺血症状超过10天不缓解的SISMAD患者实施手术或支架治疗,患者术后均接受CT血管造影随访.在本组和所有报道SISMAD影像学特征基础上提出新的分型,评价本组和报道的手术/支架治疗SISMAD分型特点.结果 30例(81.1%)症状性SISMAD患者经抗凝保守治疗5天后肠缺血症状缓解,6例(16.2%)肠缺血未缓解的SISMAD患者接受手术或支架治疗.本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24.1(1~46)个月,随访期间无肠道缺血症状反复.本组37例SISMAD中Ⅲa型多[11例(29.7%)].在已报道18个研究加上本研究共28例接受外科或者腔内治疗的SISMAD中,Ⅲa型多,共12例(32.4%).结论 症状性SISMAD应优先选择抗凝保守加抗凝治疗.Ⅲa型症状性SISMAD的发病率及外科非保守干预率高于其他类型.随访分析夹层的形态变化对无症状SISMAD的治疗策略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 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体会

    作者:唐骁;郭大乔;陈斌;史振宇;蒋俊豪;徐欣;杨珏;王利新;唐涵斐;林长泼;严栋;符伟国

    目的 探讨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6年在本中心行腔内治疗的30例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管开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靶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采用肱动脉入路16例,股动脉入路14例;肱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成功开通肠系膜上动脉慢性狭窄或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28枚,包括球扩式支架21枚及自膨式支架7枚.并发症包括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靶血管开通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100%.25例(83.3%)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42)个月,术后1年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3.0%(3/23).结论 腔内治疗具有满意的短期疗效,已成为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患者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但是在开通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术前病例选择、术中多技巧尝试、术后密切随访,可有助于改善腔内治疗的效果.

  • 改良吻合口包埋右房分流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春鹏;王勇;张东

    目的 总结人工血管吻合口包埋行右房分流技术在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止血的外科治疗经验及其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37例确诊为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资料,术中均应用改良吻合口包埋右房分流技术,观察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和术后早期转归.结果 全组患者无吻合口出血并发症,术中死亡1例,30天内死亡7例,29例痊愈出院,随访4~12个月,分流腔全部血栓化,无持续性残余分流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人工血管外吻合口包埋右房分流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出血问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高涌;余朝文;陈世远;聂中林;卢冉;宋涛;刘春江;唐文波;王孝高

    目的 分析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BCS)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来自皖北地区信息资料齐全的554例确诊BCS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例组性别、年龄、病史、城乡与职业、地区,临床症状和病变分型.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食欲低下与乏力、发热、腹痛、腹水、黄疸、下肢水肿、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色素沉着、下肢溃疡形成等.病变类型采用临床常用的分型:(1)肝静脉型;(2)下腔静脉型;(3)混合型(病变同时累及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1.4∶1.与理论上人群性别比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1,P=0.004);年龄范围为16~79岁,平均年龄47.4岁,中位年龄49岁;BCS病程多在1年以上,5~10年多见,病程在0~6月则以肝静脉型为多见;农村地区绝对多发(82.1%),经济水平越低,BCS发病率越高.病变类型以下腔静脉型多[345例(62.3%)],肝静脉型次之[141例(25.5%)],混合型少[68例(12.2%)].主要症状与体征依次为下肢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下肢色素沉着、肝脾肿大以及乏力与纳差.结论 皖北地区BCS的分布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提示BCS可能与生活环境相关.

中华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