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局部牙槽骨缺损自体下颌块状骨onlay植骨重建种植技术

    作者:蒋析;邱立新

    种植体的成功存活需要三维空间中足够的骨组织覆盖,而拔牙的手术创伤、长期的无牙状态、不合适的局部义齿、根尖周感染、其他手术创伤、先天缺牙或者外伤致牙列缺损,都有可能导致牙槽骨的高度或(和)宽度不足,限制了种植体在颌骨中的植入.重建缺损牙槽突的方法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引导性骨组织再生、牵引成骨等.

  • 两种植骨方式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彭兴国;官众;吴承惠;唐海斌;邢恩增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 颗粒骨和块状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夏景君;阎景龙;张志鹏;王立春;吴莹

    目的研究颗粒骨和块状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将家兔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其在培养瓶中铺成单层后,加入颗粒骨及块状骨,经活体相差显微镜观察、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测.结果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分泌活动增强.经ALP染色发现,颗粒骨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块状骨组.HE染色发现,第2周时颗粒骨内细胞大部分存活,而块状骨内细胞已大部分死亡.结论颗粒骨的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作用强于块状骨;颗粒骨的结构有利于骨内细胞的存活.

  • 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吉驷;张善勇;杨驰;张瑛;赵璟阳;虞菲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人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 超声骨刀在种植外科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郑吉驷;张善勇;杨驰;张瑛

    目的:介绍超声骨刀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及初步评价.方法:2012年2月 —2012年6月期间,6例患者术前评估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其中2例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到窦底的剩余骨高度在4~6 mm,均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另外4例患者上颌或下颌前牙区骨宽度在3~6 mm,均行唇侧onlay植骨术.术中采用超声骨刀分别于上颌窦前壁开窗,进行上颌窦提升术和下颌支外斜线处块状骨取骨并行唇侧onlay植骨术.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骨刀对骨皮质和骨松质都有良好的切割能力,并且精确性高,软组织保护好,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以及创伤小.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6个月复诊,全景片和CT检查显示上颌窦前壁开窗处及下颌支外斜线处骨切口愈合良好,骨材料成骨和块状骨成活良好.结论:超声骨刀对骨组织具有良好的切割能力,并对软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种植外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 髂骨块状骨植骨术修复恒牙列牙槽突裂的短期临床观察

    作者:唐燕驰;杜一飞;李盛;袁华;江宏兵;万林忠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15例行“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恒牙列牙槽突裂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定期复诊,术后13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2例因创口裂开导致植骨失败。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植骨区间隙消失,骨桥形成,且植骨区无明显吸收。已有2例患者完成正畸及种植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无明显行动障碍。结论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骨吸收少,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 块状骨应用在上置法植骨术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周延民

    种植技术作为修复牙列缺损及缺失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但长期缺牙、外伤及肿瘤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种植区的牙槽嵴高度或(和)宽度不足限制了种植技术的应用.近十多年种植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骨量不足时的种植修复成为可能.上置法骨移植技术因其不仅能增加牙槽嵴宽度,而且在增加高度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受到关注.同时,植骨材料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口腔种植技术中块状植骨材料在上置法植骨术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