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吕静静;王彦刚;王树则;杨倩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158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1首.结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剂以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补益气血、温补脾肾、疏肝解郁为主,药性多偏于寒或温,药味甘苦,中医证型可分为脾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心火上炎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蕴热证、气血瘀滞证等.

  • 《外科真诠》方剂及用药特点分析

    作者:邱隆树;吴亚梅;朱晓燕;张毅

    目的:通过分析《外科真诠》所载方剂,探讨其用药特点.方法:列出全书所载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其剂型、药性及药味数.结果:全书共载方剂352首,其中内服方224首,外用方128首.内服方记载9种剂型,实际制成6种,以汤剂、散剂和丸剂为主;外用方记载12种剂型,实际制成9种,以散剂、油剂和膏剂为主.全书共使用343种药物,其中寒凉药149种,温热药124种,平性药58种,药性不详者12种,含毒性药33种,动物药44种,引经药20种和药引12种.寒凉药使用715次,温热药使用1 058次,平性药使用432次.药味数以4~8味多,占40.63%.结论:《外科真诠》属于“全生派”著作,擅长使用毒性药、动物药和引经药是其特点.

  • 基于方剂数据的补肾常用中药及其配伍规律的挖掘分析

    作者:刘树春;刘洋;张晓玮;陈缤;郑洪新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中高频应用的中药及其药性特点和在补肾治疗中的配伍规律,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ICOMB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具有补肾功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称提取和数据处理,以及依据教科书等对中药名称进行标化,建立中药共现矩阵;通过频数统计及利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对方剂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251首补肾方剂涉及358种中药,高频(27次以上)使用的中药有25种;方剂主要来自《辨证录》等6种方书.在补肾方剂中,其配伍规律可分为3大类5小类.在各个类别中,中药之间通过配伍从祛湿、补阳、滋阴、养血、益气的不同角度发挥补肾作用.结论:熟地黄、茯苓、当归、山茱萸和山药等是补肾方剂的常用中药,且多以甘味、温平性为主,归肾经、肝经、脾经类并无毒性中药是补肾方剂的构成主力;中药通过协同和拮抗作用,使功效得到大化发挥.

  • 含漏芦方剂主治病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栗圣榕;夏厚林;涂翔;胡攀;李洋;李文婷;刘娟;邓曦;张廷模

    目的:应用Matlab R2013a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漏芦的方剂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用药、扩大漏芦使用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漏芦的方剂,按特定格式录入软件中,按时期和主治疾病进行对应分析、加权秩和比综合评价和关联分析,分析漏芦运用的时代特点和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相关方剂287首,漏芦治疗疮疡类疾病常与大黄、升麻等配伍,找出58个常用药组;治疗缺乳常与栝楼配伍,找出23个常用药组;治疗皮肤病类疾病常与刺蒺藜、玄参等配伍,找出38个常用药组.以上配伍沿用稳定、专属性强;药组用药集中,用药思路明晰.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漏芦的方剂用药特点明确,分析含漏芦方剂在不同时期与不同主治时的用药规律和特点,对该药物的现代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失眠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作者:阚文博;滕晶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失眠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失眠的方剂,逐一录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治疗失眠的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438个治疗失眠的处方,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并获得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以用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中风病古方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王宜艳;滕晶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探讨《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古方用药规律,包括药性规律、常用药物、药对及新方组合等,以期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光盘中历代治疗中风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运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类、药对等,探讨治疗中风病药物配伍规律,以方测证,从中总结古方治疗中风之病因病机.结果:根据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方剂617首,涉及中药320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中,以风药为主,其中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为防风、川芎、甘草、肉桂、当归、天麻、附子、麻黄、天南星、羌活;药对以川芎与防风为常见;关联规则显示"它药->防风"的关联规律,并得出13首治疗中风的新方.结论:根据分析得出古代医家在治疗中风时,重视对风药的配伍使用,并以辨证论治为指导,辅以开窍、活血、化痰之法,可以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 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作者:李婷婷;王星;马学琴;陈靖;付雪艳

    目的:在回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香药性味归类并研究其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回药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制剂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前期筛选得到的101首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中香药按回药性味分类;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单味香药、两味药以及三味药所组成的药物组合进行频数统计,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按冷热干湿对47味香药的性味分类;单味药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有胡椒等;组方中两味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多,三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撒法郎”高.结论:治疗脑卒中的方剂均为复方方剂,且所使用的回族香药多为热、于性药物.

  • 《傅青主女科》中当归类方的药证关联分析

    作者:杨洪波

    对<傅青主女科>一书中当归类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的方法,通过对125首当归方的数据挖掘试验,深入剖析了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证之间的关联,发现当归类方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当归的临床用药特点,对大量当归方的方药和证候进行了分析处理,发现在治疗女科病证的方剂中,当归的用药规律及其药证特点,为研究古籍经典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半表半里证”用方用药配伍规律

    作者:张华锴;刘俊芳;郭选贤

    征询业内多位权威专家,考稽古今多部著作,确定治疗半表半里证的方剂共计14首,涉及中药43味.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古今剂量折算,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属性,药物之间的配对,药物剂量等进行分析,探讨其配伍,力求阐明半表半里证的用药规律.此类方主要重用黄芩、柴胡、半夏、槟榔、厚朴、草果等具有和解、清热、燥湿之功之药物,佐以芳香、清热、理气、化湿,注重辛开苦降气味配伍,使枢机利、三焦畅、膜原达,从而达到邪有出路,病症除之目的.

  • 龙胆泻肝汤临证运用发挥

    作者:蒋健

    龙胆泻肝汤是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首载于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后亦被载于<医宗金鉴>、<医方集解>.

  • 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孙冰;邓家刚;韩海荣;张丽;胡申;郑桂芝;孙闵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记的载药性为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寒热平药性与组方角色的关系、寒热平药性组方角色与主治病证的关系等;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平性药配伍与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及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性药作使药者为寒、热药的3.9倍,平性药作君、臣药的方剂,以治疗气虚证者多,其次是瘀血证和痰湿证;平性药在寒证、热证、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2%,18%,25%,18%,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中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7%,17%,25%;在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中,平性药的应用频次分别是寒性药+热性药的1.5,1.4,1.4,1.6,1.2倍.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时常作使药;平性药多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是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等病证的常用药,比寒热药物更宜于临床配伍应用.

  • 方剂与复方的名实辨析

    作者:谢鸣

    方剂与复方是中医药学中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其运用基础是中药药性理论和病证病机及治法理论,以中药的配伍运用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医与中药的紧密关系.复方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其运用基础是中药活性物质和疾病病理及药理学理论,以中药部位或成分的组合运用为特征,体现了天然药物学中的药学与中药的关系.方剂和复方两者虽都涉及到中药运用,但前者“依证显效”,后者“据病显用”,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差别.复方与方剂在概念上的混淆,不仅使基于传统学理建立起的方剂学学科面临中医制方学理,临床运用基础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困惑;也使基于现代药学建立的中药复方学陷入诸如复方的中医药效评价,辨证应用等问题的诘难.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内涵及功能,中医方剂和中药复方理应有各自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一方面,方剂的现代研究应谨守辨病/证论治及“方证相关”的经验背景,以探查方药配伍与其所主病证之间的关系,即“方证相关”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内涵为主要定位,同时基于方剂化学及其调控作用的复杂性,在方药化学成分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方证体系中的复方—生物效应模式对于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医方剂效用原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复方的研究似乎没有必要束缚于传统中医药学的经验背景(基于病证和方药配伍的经验),即利用中药化学分析及分离的新技术,跟踪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的进展,建立起中药成分配伍的生物效应评价体系,发现治疗现代疾病的中药化学部位或组分或成分的新配方,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 方剂研究策略:从方剂药动学探索组方原理

    作者:黄熙

    目前拆方围绕君臣佐使的PK实验研究尚属空白.从方剂化学物质基础,从方剂体内活性成分分析及其药动学等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组成原理与科学内涵,对开辟创制科学新方的新途径,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成熟,对方剂复杂体系,走向国际复杂系统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

  • 构建和加强方剂创新研究的技术平台

    作者:姜廷良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个年头.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强调,要"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科技部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也提出了"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构建融合传统与现代知识、技术的新型创新平台,鼓励发展新的技术方法,探索建立系统的综合的方法学体系,对个体生命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变过程进行认知和干预,并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标准规范以指导临床实践".

  • 基于历代中医文献的细辛证治规律与常用剂量探索

    作者: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

    目的:研究细辛的主治病证、配伍特点和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细辛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细辛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细辛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频数、均值等参数,运用SQL Server 2008开展数据的关联分析.从内服和外用2个方面分析细辛方的主治病证范围、配伍特点及常用剂量.结果:共采集到4 489首含细辛的方剂;从内服和外用2个方面分别挖掘出了细辛方主治频数高的前15个病证、配伍频数高的前10味中药;确定细辛内服汤剂的常用剂量范围为1.85 ~13.75 g.结论:细辛的主治病证与药物配伍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从汉朝至南北朝到清代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规律;细辛临床常用剂量以1.85~13.75 g为宜,针对不同的病证,可以配伍不同的方药、使用不同的剂量,不应受“细辛不过钱”的观点所束缚.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益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作者:关乐;闵冬雨;王俊岩;酒俊龙;杨关林;王庆峰

    目的:以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临床方剂益脉颗粒的作用靶点,根据靶点基因的调节方式,确定其作用的信号通路,终确定该方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组方内的全部药物的潜在调控基因进行预测.根据药物的君、臣、佐、使构成,对益脉颗粒内全部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靶点基因进行韦恩图绘制,将上述重叠的基因定义为靶向基因.考察给药前后AS模型小鼠的血象变化及对应的靶点基因调控方式,以确定该方剂改善AS的机制.实验组共计6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喂养12周;模型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生理盐水灌胃;益脉颗粒高剂量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高剂量灌胃;益脉颗粒中剂量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中剂量灌胃;益脉颗粒低剂量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低剂量灌胃;阳性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阿托伐他汀钙片.结果:益脉颗粒可降低小鼠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益脉颗粒高剂量组降低TG,TC,LDL-C及HDL-C的水平均弱于阿托伐他汀钙片组.预测发现益脉颗粒的作用靶点包括羧酸酯酶1(CES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D,PPARG,肝X受体α(LXR-α)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结论:益脉颗粒可通过对CES1,HMGCR,PPARD,PPARG,LXR-α及ABCA1等靶点基因表达的上调,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对AS的治疗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可推测及验证复方的作用靶点,为解释方剂对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

  • 方剂配伍的模糊数学特性研究

    作者:王咏梅;马红;刘苏中

    提出中药性味归经等特性的模糊数学量化描述方法,针对桂枝汤、四逆加人参汤、地黄丸等名方的配伍规律进行量化研究.

  • 模糊数学方法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马红;刘苏中;王咏梅

    分析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存在的大量模糊性概念和规律,提出模糊数学方法是描述和研究这类动态性、模糊性变量和规律的有利量化工具;根据方剂研究的现状,认为模糊数学方法可以中药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的本质性量化研究,后提出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具体思路和设想.

  • 《伤寒杂病论》药物配伍规律的考证研究

    作者:徐成贺

    文章对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用药从配伍规律角度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有8类:同类相须的配伍;一味合多药的配伍;药味化合的配伍;取性取用的配伍;寒热并用的配伍;补泻并用的配伍;异类相使的配伍;药随证变的配伍.并对各种配伍下的具体用法结合仲景方药进行了论述.

  • 壮医药理论中“公药”“母药”配伍规律及应用初探

    作者:唐汉庆;黄岑汉;黄秀峰;李克明;李晓华;窦锡彬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用药经验.“公药”“母药”的配伍以壮药理论为指导,配伍规律有主药配主药、主药配帮药、主药配引药、主药配解毒药,具有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壮药理论和应用的特色.总结归纳“公药”“母药”配伍规律及应用,有助于加深对壮医药理论和应用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并从中找到新的“公药”“母药”配对组合,让壮医药在传承中得以创新而不断发展.

1754 条记录 8/88 页 « 12...567891011...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