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slit2 mRNA表达的差异

    作者:周友清;陈亮;顾玉东

    目的检测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slit2 mRNA的表达差异,探讨幼年大鼠易发生同步收缩的分子机制.方法幼、成年大鼠(各28只)右坐骨神经切断后,用硅胶管桥接使形成3 mm缺损.分别于损伤前与伤后1 d、3 d、7 d(每个时间点6只)取神经近、远端各3 mm,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比较slit2 mRNA的表达差异;取幼、成年大鼠(各4只)损伤前和伤后3 d(各2只)取神经近、远端各3 mm行原位杂交检测slit2 mRNA表达的细胞定位.结果除术后7 d近端神经幼年组较成年高外,RT-PCR结果提示各时间段近端与远端神经幼年大鼠slit2 mRNA的表达均较成年低,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原位杂交结果提示各大鼠伤前和伤后3 d表达slit 2 mRNA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雪旺细胞质.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幼年大鼠雪旺细胞slit 2 mRNA表达量较成年低,提示slit 2蛋白的表达不足可能是幼年大鼠易发生同步收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冼珊;邱嘉茗;谢欢欢;刘志兰;梁泳梅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肌电图检测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针极肌电图的检测.结果:32例ALS患者均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其中胸锁乳突肌的异常率为93.8%,低于上下肢肌肉的异常率100.0%.结论:EMG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有助于ALS的早期诊断,而胸锁乳突肌的针极肌电图检测对AL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先天性肌强直3家系1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树山;袁强;曾艳;袁光固;商慧芳

    先天性肌强直是一种以骨骼肌在随意收缩或物理刺激后出现肌强直,不易立即放松为特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于1876年首先由丹麦医生Thomsen报道,依该病的遗传方式可分为Thomsen型和Becker型,前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作者:贺永春;吴丽萍;徐嘉莉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 “徒手针刺影响健康人和中风后遗症患者肱二头肌功能的即时效果的平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案

    作者:

    背景:中风作为一种疾病,中医早在2 000多年前即有诸多经典著作对其进行描述.然而,大部分有关针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未能得出针刺具有长期疗效的结论.并且,很多试验以表面肌电图测量患者骨骼肌的电活动以评定针刺刺激的即时疗效的结论也不一致.这些研究结果对针刺在神经肌肉水平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本研究旨在比较徒手针刺影响健康人和中风后肌张力亢进患者的肱二头肌功能及力量的即时效果.方法与设计:本研究拟开展含有4个平行对照组的随机单盲临床试验.分别针刺健康受试者及中风后遗症痉挛性轻瘫患者的曲池(LI11)及天泉(PC2)2个穴位.表面肌电图测量针刺对于肌肉功能的即时疗效及肱二头肌的等长张力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每组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及频率分布.讨论:本研究的临床试验设计在方法学上较之前的类似试验有些改善.预计这一研究能够证实针刺刺激对健康人及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肌肉的作用.临床试验注册:巴西临床试验注册(www.ensaiosclinicos.gov.br,注册号为RBR-5g7xqh).

  • 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27例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作者:刘芳;宋建敏

    目的:探讨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作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共检测73条肌肉、156条运动神经、81条感觉神经.EMG提示神经原性改变占74.1%;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ML)延长占64.7%,MCV减慢占59.6%,AMP降低81.4%,F波异常占91.9%;SCV减慢占37.0%,伴波幅下降34.6%.结论:小儿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GBS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