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肺复张方法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马振霆

    目的:比较不同肺复张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压力控制法组)19例和B组(控制性肺膨胀法组)19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5、20 min的氧合指数、MAP、CVP、PaO2、SpO2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A组治疗后5、20 min的氧合指数、PaO2、SpO2水平均高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MAP、CVP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压力控制法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具有优势,显效也较快.

  • 三种肺复张方法在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卜会驹;温海洋;王存;林小茂;陈亮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用于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 肺外源性ARDS患者44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气末正压递增(IP)、压力控制(PCV)三种肺复张方法,记录肺复张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复张后患者短时间内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都明显增加,IP法改善较SI、PCV两种方法更明显[肺复张后1h氧合指数:227±42比190±19、186±21;肺静态顺应性:(59.4±12.5)ml/cm H2O(1cm H2O=0.098 kPa)比(50.1±9.3)、(49.7±10.6)ml/cm H2O;P<0.05],肺复张后2h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患者短时间内均有心率增快,CVP上升,MAP下降,SI法变化幅度较IP、PCV两种方法小[肺复张后10 min心率:(94.0±10.3)次/min比(116.0±14.8)、(107.0±5.7)次/min;CVP:(13.7±3.1)cm H2O比(18.4±6.7)、(15.4±2.7)cm H2O;MAP:(87.0±12.1)mmHg(1mm Hg=0.133 kPa)比(73.0±4.8)、(81.0±6.6)mm Hg;P<0.05],肺复张后20 min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肺外源性ARDS行肺复张,IP法在肺顺应性和氧合改善方面效果明显,SI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 不同肺复张方法在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比较

    作者:林小茂;王存;陈亮;温海洋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RM)应用于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 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0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吸末正压递增法(IP),压力控制法(PCV)三种肺复张方法,记录RM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RM后患者短时间内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都明显增加,SI组30 min和1 h增加幅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2 h时三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RM后患者短时间内均有心率增快,CVP上升,MAP下降,SI组变化幅度大(P<0.05),20 min后三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对于肺内源性ARDS行RM,SI对肺顺应性和氧合改善效果差,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IP和PCV方法没有明显差别.

  • 压力控制法与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肺复张对 百草枯致急性肺损伤家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王金柱;孙仁华;李莉;兰超;呼邦传;韩芳;郑漾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PC)法与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法肺复张(RM)对百草枯(PQ)中毒致急性肺损伤(ALI)家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家猪10只,经腹腔注射20%PQ溶液20mL建立PQ中毒致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制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PC法RM组(RM1组)和PEEP递增法RM组(RM2组),每组5只。于制模前(基础值)、制模成功时及RM后5、15、30min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仪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计算氧合指数。于制模前、制模成功时及RM后30min取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制模成功时HR、MAP、PaCO2均较基础值明显上升,CI、PaO2和氧合指数明显下降,符合ALI/ARDS表现。随RM时间延长,两组HR呈逐渐下降趋势,MAP、CI呈上升趋势;RM1组RM后5min时HR、MAP明显低于RM2组〔HR(次/min):126.8±5.2比134.0±3.8, MAP(mmHg,1mmHg=0.133kPa):98.4±3.3比102.8±2.6,均P<0.05〕,RM后5min和15min时CI明显高于RM2组(mL·s-1·m-2:56.7±5.0比46.7±6.7,65.0±5.0比56.7±5.0,均P<0.05)。RM后5min,两组PaO2和氧合指数均较制模成功时显著升高;随RM时间延长,两组PaO2和氧合指数逐渐下降,PaCO2逐渐升高,但两组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M后30min两组均出现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肺泡间隔进一步增宽及肺泡过度膨胀,部分可见肺泡间隔断裂;RM2组较RM1组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间隔断裂也更为多见。结论 PC法与PEEP递增法RM均可明显改善PQ中毒猪ALI/ARDS时的氧合状况,且PC法RM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

  • 两种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锐;祝志刚;郑燕;黄丽华;戴巍

    目的:分析探讨两种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ARDS 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A 组32例,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改良叹气法予以肺复张治疗;B 组32例,采用压力控制法予以肺复张处理,对比肺复张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呼吸指标变化情况、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结果肺复张30 min、60 min 后,相较于肺复张前,两组患者的血氧分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PaO2/FiO2)和静止的肺顺应性(Cstat)均明显改善(P <0.05),且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肺复张2 h 后,A 组患者的 PaO2/FiO2水平显著高于 B 组,A 组患者的 Cstat 水平显著低于 B 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同时,A 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 ICU 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 B 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在急性 ARDS 临床治疗中,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改良叹气法实施肺复张,临床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压力控制法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杨海英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急症,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其病理生理及治疗策略选择均有所不同[1].肺复张是实现开放塌陷肺泡的主要方法,也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有效补充.常见的方法有控制性肺膨胀、呼吸末正压递增法、压力控制法.本研究采用压力控制法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 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对ARD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丁琦;黄建安

    目的:观察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30例ARDS患者,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LPVS),给予压力控制法(PCV)肺复张(RM)。压力上限为高位转折点(UIP),呼气末正压(PEEP)为低位转折点(LIP)+2cmH2O,维持时间60s,RM后维持原方案通气。观察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患者在RM后TNF-α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PCV法RM能导致促炎因子向抗炎因子的漂移,减轻ARDS患者全身和肺的炎症反应。

  • 压力控制法在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作者:王家泽

    目的 分析压力控制法在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1~2013.1入住我院的52例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呼吸末正压递增法治疗的对照组及压力控制法治疗的观察组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呼吸指标、血流动力学数值、治疗安全性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192.75±23.75)、肺静态顺应性(49.42±9.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心率及平均中心静脉压略低于对照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略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压力控制法可以有效提高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肺开放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廖深福;张玫;朱慧春;胡世华;郭发良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法进行肺开放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ARDS患者在肺保护通气的基础上采用压力控制法进行肺开放,将呼吸机调整到压力支持模式,个体化使用PEEP和支持压力水平,PEEP15~25 cm H2O,支持压力15~20 cm H2O,气道峰压不超过45 cm H2O,维持1分钟,肺开放后继续进行肺保护通气.动态观察肺开放策略实施前后氧合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52例ARDS患者共进行164次肺开放,肺开放前后氧合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 肺开放策略治疗重症ARDS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和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相对安全,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 压力控制法肺复张用于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效果

    作者:丁立峰;吴利东;房小薇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法肺复张用于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非心脏及胸科手术患者(年龄≥60岁)120例,手术时间均在3h以上,术后直接入ICU,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组,每组40例.A组不行肺复张;B组术中即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C组术后开始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监测肺复张时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氧合指数等变化,24 h后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1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肺复张时患者心率明显增快,血压明显降低,氧合指数明显升高(均P<0.05);中心静脉压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各有4例因心率过快、血压过低等未完成肺复张.B、C组发生肺部并发症病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B、C组少于A组,但无明显差异.结论 压力控制法肺复张用于老年患者具可行性和有效性,能明显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及缩短住院时间.

  • 两种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王存;郭发良;卜会驹;黄辉;莫伟胜;杨秀洁;林小茂

    目的 比较两种肺复张策略用于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肺外源性ARDS患者36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随机选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BILEVEL+ PSV)模式改良叹气法及压力控制法,记录肺复张前后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肺静态顺应性(Cstat)、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的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肺复张方法患者PaO2/FiO2和Cstat在肺复张后比肺复张前均有改善,在肺复张后30、60 min两种肺复张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复张后120 min BILEVEL+ PSV模式改良叹气法患者PaO2/FiO2[(210.2±29.7) mm Hg vs(162.8±27.8)mmHg,1 mm Hg=0.133 kPa]和Cstat[(43.3±12.0) vs(32.9±9.6) ml/cm H20,1 cm H2O=0.098 kPa]均较压力控制法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肺复张方法在复张后即刻对HR、MAP、CVP均有影响,而BILEVEL+ PSV模式改良叹气法在肺复张后10 min患者HR、MAP、CVP已基本恢复到复张前水平,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后10 min患者HR、CVP仍有升高,MAP仍较低,复张后20 min才恢复到复张前水平.结论 在肺外源性ARDS患者应用PB-840呼吸机实施BILEVEL+ PSV模式改良叹气法肺复张效果显著,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较压力控制法维持时间长,并且患者耐受性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 两种不同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陈敏;金良凤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设计试验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改良叹气法的肺复张策略对患者实施肺复张,B组采用压力控制法的肺复张策略对患者实施肺复张.分别检测记录两组患者肺复张(RM)前后的各项呼吸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M前,两组患者的PaO2/FiO2及Cstat无显著性差异(P>0.05);RM 30,60 min后,患者的PaO2/FiO2及Cstat均较RM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M 2 h后,A组患者的PaO2/FiO2及Cstat的水平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M前,两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M 5 min后,两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与RM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RM 10 min后,A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RM前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仍与RM前有显著性差异;RM 20 min后,两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与RM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在肺复张后,床边正位胸片显示均未发生气胸、纵隔气肿,但A组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有2例,B组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有3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改良叹气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肺复张,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肺复张方法在ARDS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许军;曹赋韬;陆肖娴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RM)应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1例,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呼吸末正压递增法、压力控制法三种肺复张方法治疗,观察记录RM治疗前后患者氧和指数(P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的变化,并统计分析.结果:C组患者PaO2、PO2、SpO2水平在5 min、10 min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RM后三组患者短时间内心率均增快,CVP下降,MAP上升,A组变化幅度大(P<0.05),25 min后三组数据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种方法综合比较发现,压力控制法应用于ARDS患者的治疗更具有优势.

  • 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对肺内源性和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丁琦;黄建安

    目的 观察压力控制(PCV)法肺复张(RM)对肺内源性和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30例,其中肺内源性ARDS (ARDSp)和肺外源性ARDS (ARDSexp)各15例.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LPVS),给予PCV法RM.压力上限为高位转折点(UIP),呼气末正压(PEEP)为低位转折点(LIP) +2 cmH2O,维持时间60 s,RM后维持原方案通气.观察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及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d)、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在RM后TNF-α显著下降,IL-10显著升高,ARDSexp患者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PCV法RM能导致促炎因子向抗炎因子的漂移,减轻ARDS患者全身和肺的炎症反应,对ARDSexp的效果优于ARDSp.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