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作者:陈连旭;余家阔;敖英芳;崔国庆;王健全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前交叉韧带(A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ACL时骨道直径的佳选择.方法:解剖26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内束(AM)和后外束(PL)的分界.确定ACL、AM和PL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作其垂线,沿垂线测量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重建骨道的大直径.结果: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ACL、AM和PL胫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9.06(7.65~9.88)mm,8.47(6.85~9.23)mm和6.43(5.01~7.88)mm;其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0.31(8.75~11.50)mm,8.60(7.79~9.23)mm和6.74(5.54~8.00)mm.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相一致的原则,依据镜下测量结果,决定ACL重建时骨道直径.单束重建骨道直径可从7.5 mm到9.5 mm,均值为9 mm.双束重建AM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19.0 mm,均值为8 mm;PL骨道的直径可从5.0 mm到7.5 mm,均值为6 mm.

  • 后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其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作者:陈连旭;余家阔;敖英芳;王海军;林霖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做其垂线,沿垂线测量其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骨道大直径.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结果:PCL、AL和PM胫骨止点的纵轴宽度分别为10.64 (9.52 ~ 11.51)mm,6.54 (5.50~7.58) mm和5.85 (5.37 ~ 6.56) mm.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1.01 (10.27~12.04) mm,9.56 (8.91~ 10.52) mm和9.47 (8.85~10.28) mm.结论: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一致的原则,PCL单束重建的骨道直径可从9.5 mm到11.5 mm,均值10.5 mm;双束重建AL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8.5 mm,均值7.5 mm; PL骨道直径可从6.0 mm到7.5 mm,均值6.5mm.

  • 三维重建CT与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道位置对比研究

    作者:周波;白希壮;郜玉忠;董宝铁;韩晓锐;李锡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骨道位置的准确性.方法:2005年5月至10月,15例ACL损伤患者采用单切口股骨和胫骨单骨道方法重建ACL.术后采用3D-CT观察骨道口与临近骨性解剖标志;观察Endobutton、Endopearl、骨块、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和骨道位置,以及重建后ACL是否与髁间窝撞击.分别使用X线和3D-CT测量骨道位置,胫骨骨道位置测量采用Klos推荐的方法,股骨骨道测量采用Bernard的"四格法".结果:3D-CT可直观地观察到ACL重建后骨道及相关情况.3D-CT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3.53%±2.16%(30.0%~59.1%),X线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1%±6.25%(25%~62%),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T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7%±4.56%(23.3%~48.1%),X线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4%±7.31%(21%~54%),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D-CT与X线骨道位置测量结果有差异.

  • 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骨道宽度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海军;敖英芳;陈连旭;龚熹;王永健;王健;余家阔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2年后应用CT和X线测量骨道宽度的差异.方法 选择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平均26(24~31)个月.分别用CT和X线片测量胫骨和股骨骨道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垂直于骨道纵轴的大宽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例患者CT测量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的胫骨骨道宽度都减小,其余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骨道宽度均增大.采用X线测量的胫骨骨道宽度在冠状位上比CT测量的大(0.9±0.6)(0.3~2.2)mm,在矢状位上比CT 大(0.9±0.5)(0.1~2.1)mm,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者CT和X线测量的股骨骨道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宽度均减小,其余患者股骨骨道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骨道宽度均增大.采用X线测量的股骨骨道宽度在冠状位上比CT大(0.7±0.6)(0~1.7)mm,在矢状位上比CT大(0.9±0.7)(0.1~2.7)mm,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CT和X线两种测量骨道宽度的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测量值比CT大.

  • 喙锁韧带重建中锁骨钻孔位置的数字解剖学

    作者:陈羽;宋烜;陆骅;张天浩;姚兵

    背景:经喙锁骨道的喙锁韧带重建是一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锁骨钻孔位置直接决定骨道的质量及治疗的成败。目的:观察锁骨不同钻孔位置对喙锁韧带重建过程中骨道位置的影响。方法:使用Mimics 13.0软件对60个肩部的CT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得到喙锁结构模型。根据目前2种主流喙锁韧带重建方案的钻孔位置及一种作者提出的理想的钻孔位置在模型上虚拟手术建立骨道,并进行相关的测量以评估其安全性。方案1:钻孔位置距锁骨远端30 mm,位于锁骨表面前后缘的正中;方案2:钻孔位置距锁骨远端40 mm,位于锁骨表面前后缘的正中;方案3:与锥状结节尖端和喙突基底部的中点在同一直线上,在锁骨上表面的后缘。结果与结论:重建方案1的喙突骨道在男性模型中过于偏内侧。重建方案1和2的骨道均不在锁骨正中。重建方案3的喙突及锁骨骨道均位于正中。以距离锁骨远端一个固定数值来确定钻孔位置的方法在男女性的模型中得到的骨道差异很大。锁骨端的钻孔位置应与锥状结节尖端和喙突基底部的中点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应靠锁骨上表面的后缘,才能保证喙突及锁骨骨道的居中。

  • CT图像后处理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3D-CT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骨道差异

    作者:高冠奇;张克远

    背景:有研究表明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效果的因素主要取决于骨道的位置,而目前对骨道位置的研究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讨3D-CT对关节镜辅助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道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8月收治的5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使用可吸收界面钉固定。分别对58个膝关节进行双源CT扫描,使用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及重建后单束骨道,胫骨平台及骨道。根据Lysholm评分分级办法,将随访时Lysholm评分≥80分病例作为优良组,80分以下为不良组,标记、测量股骨及胫骨骨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比较两者的位置关系。结果与结论:3D-CT 三维重建法清晰地反映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骨道及其出入口的位置、固定物及移植物等情况。膝关节功能优良组与不良组患者的术侧膝关节的股骨骨道中心位置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胫骨骨道中心位置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证实,3D-CT能够清晰重建骨隧道及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图像,临床上可用于评估骨隧道定位与移植物走形的关系。

  • 尺神经肌下前置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治疗肘管综合征

    作者:张小路;林其仁

    目的 探讨尺神经松解肌下前置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45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中显微镜视下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的灌注情况,直视下行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观察新的尺神经隧道大小、尺神经活动度.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45例经过6~18个月的随访,术中显微镜视下观察到尺侧上副动脉对前置尺神经保持良好的灌注,术中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固定牢固确切,新肘管隧道肘关节伸直位可无张力通过直径8mm的扩张器,屈伸活动时尺神经移动度良好.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顾玉东建议的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0例,良17例,可8例;优良率为82.22%.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屈腕、旋前肌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尺侧上副动脉的伴行前置使尺神经在前置后获得良好的血供,这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尺神经肌下前置术并且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将尺神经前置于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下,新肘管隧道足够大,对神经无卡压,周围组织疏松,能较好地解决尺神经肘部受压及屈肘受牵拉等问题.经骨道原位固定牢固、确切,术后无需石膏固定,可早期进行保护性活动,尽早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 应用重组合异种骨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研究

    作者:潘玮敏;胡蕴玉;魏义勇;毕龙;曹峥;刘民;杨小彬

    [目的]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手段探讨重组合异种骨(RBX)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25只新西兰白兔,利用双侧趾长伸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其中一侧移植物两端固定有RBX,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6、12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组织学染色(包括HE、甲苯胺蓝)以及生物力学检测,观察腱-骨之间愈合状况.[结果]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6、12周RBX治疗组腱-骨之间的骨矿化组织密度(BMD)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2周,RBX组腱-骨之间被大面积不规则分布的软骨样细胞填充;术后6周,治疗组的腱-骨之间已见大量成熟软骨细胞,并开始分泌基质.而对照组术后腱-骨间一直被纤维样结缔组织连接,至术后12周,治疗组部分标本出现类ACL正常肌腱止点.生物力学结果同样证实,RBX组的大牵拉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RBX可显著提高ACL重建术后腱-骨之间的愈合,较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 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自制门型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应用观察

    作者:罗高斌;韦达隆;劳山

    目的:观察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自制门型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固定效果及术后骨道直径变化。方法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R的患者127例,分为A组59和B组68例。 A组术中采用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固定胫骨端骨道编织肌腱;B组胫骨端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行患处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胫骨骨道直径,进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屈伸活动范围。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组骨道扩大发生率分别为86.4%、86.4%, X线正位片胫骨骨道直径扩大(2.97±0.43)、(3.03±0.38) mm,侧位片骨道直径扩大(3.04±0.51)、(3.11±0.44)mm,两组相比,P均>0.05。 A组前抽屉试验阳性12例、B组阳性24例,两组相比,P<0.05。 A、B组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分别为(91.2±4.4)、(91.2±4.4)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36.1°±4.9°、135.4°±5.2°,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ACLR中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胫骨骨道扩大;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可能有助于控制术后早期关节前后松弛,但在控制胫骨骨道扩大方面较单纯使用可吸收螺钉无明显优势。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CT评价

    作者:伍晓六;雷益;夏军;刘品霓;陈静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位置准确性的评价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12月97例患者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经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观察固定螺钉、骨道、骨道出入口及移植物等结构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清晰的反映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骨道及其出入口的位置、固定物及移植物等情况.结论 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评价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术后提供了准确、直观的影像资料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