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治疗后关节间隙变化研究

    作者:姚霜;张琼华;刘晓君;杨霜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错对TMJ影响。方法:对19例安氏Ⅲ类错伴TMD的替牙期患者,用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矫治。分别于治疗前、后摄双侧薛氏位闭口X线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作统计学t检验。结果:治疗后关节前、后间隙线性测量及面积测量改变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线性百分比为13.34±2.05%,关节后、前间隙面积之比,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通过引导下颌姿势位后移,改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使髁突后移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恢复了、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 牙齿重度磨耗垂直距离增高值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相关性探索

    作者:周翊翛;张人杰;温颖;谭京;顾斌;郑东翔

    目的 探索牙齿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患者升高咬合前的颞下颌关节间隙与垂直距离增高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42名牙齿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患者升高咬合前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进行测量.受试者戴用3副垂直距离增高值分别为2、4和6 mm的过渡性义齿后,自主选择出感觉相对舒适的1副.比较3个垂直距离增高值组间的关节间隙等指标,试分析不同垂直距离增高值与修复前颞下颌关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选择2 mm、4 mm过渡性义齿患者的上间隙平均值分别为(3.58 ±0.98)mm、(3.07±0.60) mm,4 mm过渡性义齿患者的上间隙小于2 mm过渡性义齿患者(P<0.05).垂直距离增高值与颞下颌关节间隙值、髁突位置、性别、年龄之间均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论 研究结果呈现出颞下颌关节上间隙越小,患者选择垂直距离增高值越大的趋势,但受多因素影响,尚未发现牙齿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是影响垂直距离高度增高值的显著性指标.

  • 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

    作者:王阿娜;侯录;隋长德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Ⅲ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牙合.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 单纯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的颞下颌关节变化

    作者:杨莉亚;滕利;孙晓梅;徐家杰;卢建建;张超;解芳;许美邦

    目的 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MP)患者的TMJ变化情况.方法 2012年至2014年,24例(男性8例,女性16例)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入组,面部对称及不对称的患者各12例,均行BSSRO联合术后快速正畸.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TMJ间隙及髁突和升支的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偏颌侧面部对称组与面部不对称组相比,各参数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面部对称组冠状位升支角明显大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6 1).术后偏颌侧面部对称组水平位髁突角明显小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79),非偏颌侧两组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面部对称组中,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髁突角(P=0.035 5)及前间隙(P=0.041 2)术后明显大于术前.面部不对称组中,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升支角(P=0.017 5)及矢状位升支角(P=0.039 8)术后明显大于术前;上间隙术后明显小于术前(P=0.031 9).结论 单纯BSSRO联合术后快速正畸,面部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髁突角及前间隙出现了扩张,面部不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升支角及矢状位升支角增加,上间隙缩小.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牙列单颌拔牙矫治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天丛;闫翔;何冬梅;杨振宇;季骏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错(牙合) 畸形,对患者面部美观、咬合、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1].临床上一般采用拔牙矫治来矫治深覆盖、深覆(牙合),以改善患者的美观及咬合.常用的拔牙方式是上下颌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也有上颌单颌拔除14,24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研究[2-4].本研究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牙列单颌拔牙矫治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 压膜保持器对主观症状及颞下颌关节间隙影响初探

    作者:吴广学;刘盼盼;刘静;郭泾

    目的 研究压膜保持器对患者主观症状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 13例青年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6.8±2.4)岁)戴用压膜保持器6个月,在戴用前(T0期)、第3个月(T1期)、第6个月(T2期)分别填写主观症状问卷及拍摄颞颌关节区小视野锥形束CT(LCBCT),比较分析主观症状及关节间隙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C指标(面部肌肉疲劳)得分T2较T1期显著性减小,不利变化组总角显著增加(P<0.05);关节间隙T0与T1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戴用压膜保持器是不断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应定期复诊,密切观察;短期戴用压膜保持器对下颌骨位置无明显影响.

  • 两种正畸矫治技术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研究

    作者:石慧;顾永佳;高美琴;陆胜男

    目的:比较安氏II类2分类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大小,探讨两种矫正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科矫正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40例,其中固定矫治组20例采用传统固定矫治,隐形矫治组20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正.分别利用Exam Vision软件测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各间隙距离,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固定矫治组治疗前上间隙3.14±0.67 mm、前间隙2.22±0.33 mm、后间隙1.92±0.09 mm,治疗后上间隙3.17±0.32 mm、前间隙2.34±0.45 mm、后间隙1.98±0.85 mm;隐形矫治组治疗前上间隙3.03±0.64 mm、前间隙2.21±0.13 mm、后间隙2.01±0.41 mm,治疗后上间隙3.05±0.46 mm、前间隙2.29±0.48 mm、后间隙2.13±0.59 mm.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各间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安氏II类2分类患者时,固定矫治技术和隐形矫治技术对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变化影响无明显差异.

  • 锥形束CT对偏侧咀嚼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变化的研究

    作者:卡德尔牙·艾来提;迪丽努尔·阿吉;齐鲁;龚忠诚;戴永刚;帕热克江·帕塔尔;比沙拉·叶尔努尔;热西丹·阿不都热衣木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探讨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30例,其中有左侧咀嚼习惯15例(左侧咀嚼组),右侧咀嚼习惯15例(右侧咀嚼组),锥形束CT扫描重建获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然后选取经髁突横轴外l/3矢状层面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并与符合试验设计的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左侧咀嚼组左、右侧关节前间隙[(2.95±0.53)、(2.78±0.67)mm]、上间隙[(3.02±0.56)、(3.00±0.47) mm]大于对照组[(1.79±0.46)、(2.24±0.69) mm;(2.39±0.51)、(2.21±0.8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咀嚼组左、右侧关节前间隙[(2.68±0.56)、(2.75±0.51) mm]、上间隙[(3.20±0.95)、(3.23±0.83) m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咀嚼组与右侧咀嚼组左、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侧咀嚼可使颞下颌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增宽,双侧髁突位置向下向后移位.

  • 女性安氏Ⅱ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位置分析

    作者:沈群;刘从华;肖珲;姚君;刘俊峰

    目的 探讨女性安氏Ⅱ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方法 收集26例女性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emography,CBCT)对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外、内间隙,分析髁突位置.结果 26例女性安氏Ⅱ类错(牙合)伴TMD患者颞下(牙合)关节各间隙间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合并统计,前、上、后、外、内间隙分别为(2.343±0.827) mm,(2.138±0.807) mm,(1.959±0.757) mm,(1.764±0.609) mm,(2.103±0.663) mm;通过计算ln(P/A)值和线性比率(linear ratio,LR)得出髁突后移位分别占50%、48%.结论 女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处于后位可能是导致TMD的原因之一.

  • RW-splint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

    作者:姚君;刘从华;肖珲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 两类骨性Ⅱ类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比较分析

    作者:韩红娟;任小华;吴浩;蒋芳;牟雁东

    目的 比较骨性Ⅱ类高角和均角患者的髁突位置的异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张震康法测量骨性Ⅱ类高角组(HG组33例)与均角组(AG组27例)的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相关指标: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相对位置,及由X线头影测量下颌骨形态相关指标:PP-MP、SN-MP、OP-SN、SNA、ANB、Ar-Go-Me、SNB的角度和L6c-MP、U6c-PP、Co-Go、Go-Gn的线距,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髁突位置、关节间隙及下颌骨形态等.结果 髁突与关节窝位置关系的指标中,两组患者髁突关节窝相对位置均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组关节前后间隙比AG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形态的指标中,HG组下颌骨体长、上颌升支长度均比AG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G组上后牙槽高度及平面角∠OP-SN明显大于于AG组(P<0.001),(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与均角患者髁突相对位置无差别,由于前者下颌发育明显不及后者,故前者代偿治疗中以控制和压低上后牙,减少(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为主.

  • 改良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间隙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阿娜;侯录;王敏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方法:混合牙列安氏III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20例,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间隙,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安氏III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偏斜,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前间隙(M)、后间隙(N),比较线性百分比=(N-M)/(N+M)×100%、面积计算采用Y/X值变化。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M值及N值的变化均较明显。结论:改良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

  • 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的临床研究

    作者:热比古丽·阿卜来提;迪丽努尔·阿吉;龚忠诚;哈力丹·伊明;张欣;侯文平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调查结果、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和非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关节间隙进行测量,并对研究结果与临床诊断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使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附带测量软件测量髁突在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的相对位置,并进行双侧髁突位置对称性的比较。结果:关节上间隙(冠状位)的均值为(2.337±0.691)mm;前间隙均值为(1.712±0.691),后间隙均值为(2.727±0.868),内侧间隙均值为(3.878±1.164),外间隙均值为(1.499±0.805);其中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外侧间隙、后间隙,内侧间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断层扫描结果与TMD的临床诊断有显著关联。结论:健康成年人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双侧髁状突位置基本对称;而且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一般位于后下位,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影像测量是评价髁突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 成人骨性Ⅲ类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及角度的CBCT观察研究

    作者:席维军;侯玉霞

    目的:研究成人骨骼Ⅲ类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状突的变化.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2015 年12月-2016 年12月就诊的20例骨性Ⅲ类错合患者为观察组,并且选择20例骨性Ⅰ类错合患者为对照组,使用CBCT技术扫描双侧颞下颌关节,使用INVIVO5.0软件重建,之后测量颞下颌关节的各项参数.结果:观察组颞下颌关节左右侧关节的前间隙明显比对照组要小(p < 0.05);观察组轴位髁状突几何中心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明显比对照组要小(p < 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合患者与骨性Ⅰ类错合患者相比,前者颞下颌关节前间隙较小,髁状突趋前位,轴位髁状突左右位置不对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