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关系探讨

    作者:刘茜;李舒茵;陈晓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眼的患者66例(87只眼)的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表现。采用B超测量眼球前后径并探查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并用OCT观察视网膜劈裂情况。采用ANOVA检验比较不同形态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前后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探讨不同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中视网膜劈裂的分布,相关性分析采用列联系数表示。结果 B超探查发现弧形(9例,10.35%)、锥形(20例,22.99%)、楔形(29例,33.33%)及矩形(29例,33.33%)4种后巩膜葡萄肿形态。OCT检查发现87只眼中有65只眼(74.71%)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其中56只眼视网膜劈裂(86.15%)可以通过B型超探查到并表现为后部球壁欠光滑或纤细膜状回声带附着。弧形、锥形、楔形、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分别为(26.82±0.83)、(28.20±1.50)、(29.14±2.29)、(29.27±2.46)mm,其中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的发生及发生位置相关(r=0.385,0.406;P<0.01)。锥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患者80.00%后巩膜葡萄肿位于黄斑区。75.00%的楔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楔形转角处。62.50%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矩形转角处。结论 B超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反映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不同形态及后部眼球壁的特点,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提供诊断依据,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诊断视网膜劈裂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6-52)

  • 巩膜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晓霞

    目的:浅谈巩膜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巩膜疾病患者资料。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已经有45例患者完全康复,2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及早的发现病情、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 巩膜疾病 患者 治疗
  •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一书出版

    作者:李海凌

    由李凤鸣教授、谢立信院士担任主编,各学组首席专家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华眼科学》(第3版)于2014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第1版原名为《眼科全书》,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7)"和"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影响深远。
      本次再版,分卷主编、编委、作者增补了目前我国眼科学界有影响的新生代眼科专家,编者由第2版的190余人增补为257人。新版保持了原著风格,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包括眼科学基础、眼科学总论,眼睑、泪器和眼眶疾病,结膜、角膜和巩膜疾病,晶状体病、青光眼,葡萄膜、视网膜和玻璃体病,眼屈光学,斜视与弱视,神经眼科学,眼外伤和职业性眼病,眼与全身病共12卷。书末附有详细的中文索引和英文索引。本书可供各级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隐匿性巩膜破裂伤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作者:武犁;邢怡桥

    目的:探讨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7例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症状、体征、手术探查及误诊情况.结果:隐匿性巩膜破裂伤主要表现为受伤后视力差、眼压低、球结膜下出血、前房出血及眼球活动受限.受伤部位以上方为主,发病隐匿,37例中误诊、漏诊15例.结论:隐匿性巩膜破裂伤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确切的诊断标准,易误诊、漏诊.详细询问病史、及时行手术探查、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可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

  • 高度近视眼不同后巩膜形态的视网膜与脉络膜及巩膜厚度变化

    作者:刘莉莉;刘维锋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不同后巩膜形态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厚度变化.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9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25只眼,女性42例71只眼;平均年龄(51.32±10.06)岁;平均等效球镜为(-14.38±6.31)DS;平均眼轴长度为(29.49±2.44) mm.患眼均采用日本Topcon公司深度光相干断层扫描(DRI-OCT)仪按照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方法,对该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脉络膜、巩膜厚度进行扫描,测量其厚度.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0 mm直径的圆形区域为中央区域,围绕中央区域外围1.0 mm圆形为1环区域;1环外围1.5 mm圆形为2环区域.并均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应用设备三维模式将后巩膜形态分为Ⅰ、Ⅱ、Ⅲ、Ⅸ型,分别为27、46、11、12只眼,并据此分组.观察不同后巩膜形态组患眼视网膜、RNFL、脉络膜、巩膜厚度.结果 Ⅰ、Ⅱ、Ⅲ、Ⅸ型组患眼之间中央、1、2环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5.03、4.98,P<0.01);RNF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93).中央区域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1,P=0.81);1、2环区域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2.96,P=0.04、0.04).不同类型后巩膜组患眼中心凹下巩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P=0.49).结论 高度近视眼不同后巩膜形态后极部不同区域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出现改变,Ⅸ型改变明显;RNFL、巩膜厚度可能无影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