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

    作者:于刚;蔺琪;吴倩;刘雯;曹文红;樊云葳;褚慧慧;张茹

    目的 评价感知觉学习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设计 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2008~2010年于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4例(124眼).方法 治疗前通过网络平台对74例(124眼)弱视患儿进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依据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高级视功能检查结果,确定患儿弱视缺损类型,依此针对每个弱视儿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弱视治疗方案.采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训练模式,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每月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根据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信息检查结果对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后矫正视力≥0.9者为治愈,视力提高≥2行者为有效;视力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为无效.主要指标 治疗前后视力,视觉加工信息检查(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结果 治疗时间4~12个月,平均6.8个月,74例(124眼)中治愈44眼(35.48%),有效52眼(41.94%),无效28眼(22.58%);噪声视力平均提高0.85~4.27级,位置噪声分辨力平均提高0.80~1.32级,轮廓整合能力平均提高0.62~1.27级,未出现视力下降.结论 感知觉学习训练法是依从性较好的针对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治疗方法.(眼科,2011,20:382-386)

  • 感知觉学习治疗弱视的疗效分析

    作者:原莉莉;张丽军;冯雪亮;常敏;梁建蓉

    目的 观察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弱视患者68例96眼,进行感知觉学习训练,每月复查,连续随访6个月,统计该治疗方法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弱视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基本治愈率和有效率,以及对于经过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的疗效.结果 11岁以上组的患者、重度弱视患者及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疗效相对较差,但该方法较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明显提高;对于经过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仍有明确的疗效,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有效率可达到100%.结论 感知觉学习训练与传统的综合治疗方法相比,见效快,依从性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难治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经过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仍有明确的疗效,为弱视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屈光不正性弱视者的轮廓整合缺损研究

    作者:孙文翠;贾亚丁;张丽军;梁剑蓉;阎丽;翁强

    目的 检测屈光不正性弱视者是否有轮廓整合缺陷;对这些屈光不正性弱视者进行针对于轮廓整合的感知觉学习训练,观察屈光不正性弱视者的轮廓整合缺陷是否有改进.方法 选取视力达1.0的健康人30例(60眼)、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94例(188眼),检查他们的轮廓察觉阈值、标准对数视力表视力.然后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者中异常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进行针对轮廓整合的感知觉学习训练.结果 在屈光不正性弱视者中72例(135眼)轮廓察觉阈值有很大的异常,异常率为71.8%.感知觉学习训练组,73眼中有58眼的轮廓察觉阈值有很大的进步,有效率为79.5%.与未训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地,其视力都有进步,平均提高了2.2行.结论 在屈光不正性弱视者中,轮廓整合缺陷是普遍存在的.经过针对轮廓整合的感知觉学习训练后轮廓整合缺陷得到修复,相应地,视力也有提高.

  • 感知觉学习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俞佳伟;梁斗立;于雪冰;夏凤杰;张玮玮;熊壮;顾若姝;靳琳

    目的 观察感知觉学习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组采用感知觉学习方法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训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眼位回退率.结果 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个月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知觉学习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 感知觉学习对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婷;杨素红;张浩;康媚霞;王渺;郝静;王丹;刘丹彦

    目的 观察和探讨感知觉学习对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疗效.方法 收集32例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感知觉学习训练3个月.训练前后检查斜视度,同视机检测3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采用t检验,χ2检验数据分析.结果 训练前33cm斜视度为-15.84±7.14Δ,训练3个月后为-12.81±5.31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5);训练前6m斜视度为-9.18±8.59Δ,训练3个月后为-7.56±5.88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6,P>0.05).训练前32例患者均存在二级融合功能,但融合范围小,训练后分开功能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2,P>0.05);辐辏功能较前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4,P<0.05),训练后融合范围扩大.训练前近立体视≤60″的有17例,训练后≤60″的增加至24例,使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训练前远立体视存在的有18例,训练后增至27例.结论 感知觉学习可以改善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提高其日常眼位控制能力.

  • 弱视的感知觉学习模型研究

    作者:蔺琪;阎丽;褚航;施维;于刚;吴倩;李莉

    基于对视觉中枢神经可塑性及感知觉学习治疗方法的不断研究,目前对弱视的基础研究已经发展到心理物理学及神经生物学层面.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感知觉学习理论及相关弱视研究模型,包括噪声理论,空间整合理论,侧向交互理论,空间扭曲理论和平衡点理论,以及理论模型对视功能障碍机制的阐释分析.

  • 视觉信息加工中的拥挤效应模型

    作者:翁伟生;王澄澄;孙秀伟;闫丽

    当目标单个出现而没有其他物体靠近时,我们能更好看到目标的细节.这种接近物对目标可视度的干扰作用,即抑制性空间交互的形式之一,通常被称为拥挤.在空间视觉中拥挤普遍存在,如拥挤影响对两个条栅的分辨、游标辨别、立体影像、线段方向敏感度、字母锐度和字母对比敏感度.本文从多方位对拥挤效应做综述性介绍,让读者对拥挤现象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 双眼视觉新认识及弱视治疗新角度

    作者:胡广蕊;王澄澄;翁伟生

    双眼视觉的研究随着对脑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深入,已超越了眼科界的范畴,成了国内外高科技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高技术对弱视形成的心理物理、神经生理病理过程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多方位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弱视发生的双眼视研究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弱视发生的神经机制,对寻求弱视治疗和视功能重建的新途径有所帮助.人们对双眼视觉的认识也随着对弱视治疗的不断发展在不断深化.现就双眼视觉新认识和弱视治疗的新角度作一概述.

  • 感知觉学习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影响

    作者:孙正太;姚静艳

    目的 探讨感知觉学习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影响.方法 93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术后行感知觉学习;对照组53例,术后未行任何训练.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术前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比例相近(P>0.05).术后两组近立体视比例均高于术前(P<0.05),且实验组中黄斑中心凹视锐度比例和远立体视比例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感知觉学习有利于促进斜视矫正手术患者术后间歇性外斜视立体视的恢复.

  • 感知觉学习训练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余志卫;俞颂平;施天严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是指视轴常常分开,当远视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当近视物时,可保持正位[1-2]。发病时,该病多先出现外隐斜,即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发病初期,仅在看远时发生,而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后出现看近物时亦可出现外斜。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好发于儿童早期,其发病率高达1%,占斜视的80%左右[3]。导致该病的病因有多种,主要有神经支配异常,眼外肌异常,调节力及集合张力异常等[4]。目前斜视矫正术(squint correction)是治疗该病的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其中矫正眼位是手术治疗的关键。同视机(synoptophore)治疗[5]是目前该病术后重建视功能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尚难做到普及。感知觉学习[6](perceptual learning)是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和视觉学习,激活视觉信号通路,矫治和改善大脑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多维空间感知觉训练,探讨其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重建的疗效。

  • 基于互联网的感视知觉学习治疗弱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志兵;徐峻;吴军

    目的 评价"脑力影像"感视知觉学习系统在弱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197例(317只眼)弱视儿童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并根据矫正视力情况,给予相应的遮盖,利用"脑力影像"感知觉学习系统进行弱视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类型、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与治疗效果.结果 平均接受4个月弱视治疗,总有效率88.96%,其中基本治愈58.67%,有进步30.28%.结论 "脑力影像"感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康复领域的国际研究综述

    作者:林平光;叶宁国;阎丽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与认知康复领域的结合已经从理论研究进入应用产品开发,成为国内外研究应用的热点.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出现,更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和认知科学更高层次的结合,在认知障碍康复评定和训练方面表现出了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美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医学康复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并在认知康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制出了针对不同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紊乱、空间认知障碍、思维障碍等)的多种专门化VR系统.而中国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建立适合我国脑缺损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VR系统和VR康复系统.

  • 侧向掩蔽模型

    作者:阎丽

    空间交互作用是空间视觉的一个重要和普遍的特征,它适合于形状的知觉,使特征聚合成形状,而且它被认为在视觉神经系统的侧向交互连接中有他们的神经基础.空间交互作用可能是抑制(降低敏感度)或者是易化(提高敏感度).近的研究显示弱视患者在完成需要将局部特征整合到整体知觉对象的这种任务时,表现是异常的.U.Polat et al(2005)在大样本的弱视和正常受试者中,测量利用Gabor斑测量共线性侧向交互作用.应用侧向掩蔽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在距离中心视标不同的距离上显示有高对比度的条栅,然后测量对中心视标的对比度察觉域值.对于正常受试者,空间交互作用模式在所有空间频率上都是确定不变的,但是在弱视受试者中,就表现为异常的空间交互作用,并且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而表现更明显的缺陷.这些异常是依赖散光轴向的(在子午线性弱视中),而且在斜视性弱视比在屈光参差性弱视中表现更显著.空间交互作用是不依赖对比度察觉域值的.因此,弱视患者在观察某些具有一定参数设置的刺激时没有异常表现,而在其他的刺激上却表现异常.U.Polat et al(2005)研究得出,弱视患者的空间交互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重复实践中央-侧翼任务实现.所有的受试者都表现出训练后游标视力的提高.Petrov,Y et al.(2007)发现在方向辨别任务中,外侧掩蔽比内侧掩蔽更有效.特别地,在对比度察觉任务中并无观察到各向异性,它通常被用于测量周边抑制.各向异性的掩蔽,被定义为拥挤,只在小尺度内观察到(在视力限度的octave内),周边抑制在所有尺度内都被观察到.因此认为拥挤和周边抑制存在不同的机制.

  • 感知觉学习与弱视儿童的治疗

    作者:孙秀伟;翁强

    在人的一生中,视觉功能的表现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提升的.通过感知觉学习获得的提高包括:对比度察觉、方向辨别、游标视力,深度感知,运动感知和模式辨别等.学习效果通常是经由某些视觉任务、刺激物特征和方位方向的特别训练体现出来,它显示出即使是成人大脑都有很大的神经可塑性.感知觉学习对于我们器官内的知觉系统有相当长的"改变维持期",它能促进知觉系统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新研究证明感知觉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弱视儿童的视觉能力.文中首先阐述了感知觉学习的神经基础及其机制,介绍了弱视治疗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感知觉学习如何提高弱视儿童的视觉能力,以及其研究的新进展:(1)Dennis M Levi的位置辨别任务训练方法,(2)虚拟现实用于实现双眼交互弱视治疗.

  • 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对弱视治疗效果的研究

    作者:阎丽;胡丹丹;阎春元;邓向红;朱敏侨

    目的评价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治疗弱视的效果及特点.方法用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对174例223眼3种类型的弱视进行治疗,对弱视的类型、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与疗效的关系及弱视治愈的时间进行观察.结果1个月总有效率达89.7%,其中基本治愈70.0%,有进步19.7%,无效10.3%.3个月总有效率为98.3%,其中基本治愈87.4%,有进步9.9%,无效2.7%.治疗效果与弱视的类型、程度、患者的年龄无显著关系.结论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感知觉学习对斜弱视患者视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娟;张黎

    斜视、弱视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国内外学者运用生物和计算机技术对斜弱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多方位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斜、弱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分类研究能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斜弱视发生的神经机制及匹配的生物模型,对寻求斜弱视临床治疗和视功能重建的新途径有所帮助。本文介绍了感知觉学习的定义及机制,并重点探讨了影响感知觉学习效果的可能因素、感知觉学习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及神经机制。该领域未来需要在斜弱视发病的神经机制、感知觉学习重建斜弱视视功能的具体机制、影响感知觉学习效果的因素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大脑神经可塑性及感知觉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斜弱视,重建斜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现将感知觉学习治疗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