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多巴胺D1受体基因交互作用研究

    作者:卢卫红;张晨;易正辉;吴志国;陈俊;方贻儒

    目的 探讨多巴胺D1受体(DRD1)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是否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有关.方法 选取BDNF基因Val66Met位点(rs6562)以及DRD1基因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4532、rs5326、rs2168631、rs6882300和rs267418),采用Taq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3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7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验,使用多因子降维法软件(MDR)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果 以上6个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083);MDR分析结果显示,BDNF与DRD1基因交互作用存在于两位点模型(rs6265-rs5326)[OR=1.83,95%可信区间(CI):1.33~2.53;x2=13.91,P=0.0002],三位点模型(rs6265-rs4532-rs6882300)(OR=2.06,95% CI:1.53~2.78;x2=22.73,P<0.0001)及四位点模型(rs6265-rs5326-rs2168631-rs6882300)(OR =2.85,95% CI:2.09 ~ 3.89;x2=44.99,P<0.0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与DRD1基因存在交互作用,DRD1在精神分裂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BDNF有关.

  • 四氢原小檗碱对吗啡依赖大鼠脑内相关核团多巴胺D1、D2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征;李昌琪;范明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对大鼠中脑边缘多巴胺(DA)系统内相关核团DA受体的影响及四氢原小檗碱(THPB)对其的效应.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始终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组建立吗啡依赖模型.以5 mg/kg开始腹腔注射,2次/d,每次递增5 mg,一直增至第10天每次50 mg/kg;第11天起对其中的两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2 d(Mor+NS12组)和30 d(Mor+NS30组),另两组分别注射30 mg/kg THPB 12 d(Mor+THPB 12组)和30 d(Mor+THPB 30组).分别测定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等脑结构酪氨酸单氧化酶(TM)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吸光度(A)值、D1R mRNA和D2R 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or+NS组大鼠VTA的TM表达持续增高(P<0.01).治疗12 d时,Mor+NS12组D1R mRNA在伏隔核、杏仁核、尾壳核、前额叶皮质的含量和D2R mRNA在VTA、尾壳核、伏隔核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or+THPB12组在伏隔核、杏仁核、尾壳核的D1R mRNA含量和VTA、尾壳核的D2R mRN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0 d时,Mor+NS30组D1R mRNA(除杏仁核外)和D2R mRNA在各脑区的含量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or+THPB30组D1R mRNA除前额叶皮质外的含量和D2R mRNA的含量已至正常水平.结论 THPB能抑制阿片依赖状态下VTA的TM免疫阳性神经元的过度反应,增强脑内D1R mRNA、D2R mRNA基因的表达,加速戒断后脑内DA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过程.

  • 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研究

    作者:邓华;陈钰;崔爱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对中国汉族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70例正常组(对照组)PCR扩增产物多态性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①正常组与患者组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17.72,P>0.05);②在138bp等位基因片段中,女性患者相对男性患者及对照组有较高的分布频率.结论 DRD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显著性关联,但性别不同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

  • 多巴胺D1受体基因-48A/G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少平;卢爱妮;廖予妹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48A/G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联性.方法 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分析DRD1基因基因型AA、AG和GG在正常和HDCP孕妇组的分布.结果等位基因A、G在正常孕妇组和HDCP患者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0.9%、9.1%和72.6%、27.4%,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DRD1基因多态性与HDCP相关,但其基因型分布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多巴胺D1、D2受体在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中的作用及电针的影响

    作者:赵丹;雷慧;葛林宝;徐鸣曙

    脑内多巴胺(DA)神经元在一些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药物成瘾以及精神疾病等方面中表现出神经传导通路再建等可塑性变化,在学习记忆等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黑质纹状体处的DA神经元对脑缺血表现出易感性,并且容易退变.在脑缺血模型中摧毁单侧DA能神经元的黑质通路后,纹状体坏死体积明显减少.DA通过与其D1、D2受体结合发挥功能,在缺血后的神经元可塑性中发挥直接或间接作用.

  • 脑深部电刺激对吗啡心理依赖大鼠伏核多巴胺受体的影响

    作者:王丽丽;王桂松;王艳艳;徐纪文;周洪语;田鑫;赵迎春;潘晓春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大鼠双侧伏核多巴胺D1A受体(D1AR)和D2受体(D2R)表达的影响以及多巴胺受体(DAR)在DBS治疗吗啡心理依赖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刺激组(ShS组)、电刺激组(DB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20只/组.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伏核多巴胺D1AR和D2R表达的变化.结果 ShS组伏核D1AR阳性细胞数较NS组、DBS组明显增多(P<0.01),而DBS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D1AR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S组大鼠D2R阳性细胞数较NS组明显下降(P<0.01),但较ShS组明显上升(P<0.01);ShS组大鼠伏核D2RmRNA较NS组及DBS组显著上升(P<0.01),而DBS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S对吗啡心理依赖大鼠伏核D1AR和D2R的表达起反向调节作用.

  • 苍白球多巴胺D1样受体对帕金森病僵直症状的影响

    作者:祁瑞;陈蕾

    目的 探讨苍白球多巴胺D1样受体对氟哌啶醇所致帕金森病大鼠僵直症状的影响.方法 大鼠单侧苍白球埋置套管,恢复3 d后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 mg/kg),分别在苍白球内微量注射多巴胺D1样受体激动剂SKF38393(5 mmol/L)、D1样受体阻断剂SCH23390(5 mmol/L)以及它们的混合物,观察对氟哌啶醇导致的大鼠僵直症状的影响.结果 单侧苍白球微量注射SKF38393可致帕金森病僵直模型大鼠向对侧偏转,联合给予SCH23390可阻断SKF38393所致的偏转现象.结论 激活苍白球多巴胺D1样受体可减轻氟哌啶醇所致大鼠僵直症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