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角棒与圆棒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中抗旋转能力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黄紫房;杨军林;朱青安;邹学农;苏培强;谢超凡;林翔;赵卫东

    目的:比较角棒与圆棒在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同定系统中的抗旋转性能.方法:将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分别与原装圆棒或自行设计的角棒组合,分为6个实验组:(1)Legacy螺钉和Legacy圆棒组(A组);(2)Legacy螺钉和角棒组(B组);(3)USSⅡ螺钉和USSⅡ圆棒组(C组);(4)USSⅡ螺钉和角棒组(D组);(5)RF螺钉与RF圆棒组(E组);(6)RF螺钉和角棒组(F组).每组7套,其中1套行预试验.分别以固定的扭矩标准锁紧单枚椎弓根螺钉与圆棒或角棒,在MTS 858试验机上测量旋转滑动扭矩.结果:A、B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12.3±1.9Nm和16.9±2.1Nm;C、D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3.9±0.8Nm和4.6±0.7Nm;F、F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6.7±0.4Nm和17.6±0.7Nm.Legacy螺钉与RF螺钉配角棒组的旋转滑动扭矩高于配圆棒组(P<0.05),USSII螺钉配两种棒的旋转滑动力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棒能显著提高Legacy和RF椎弓根螺固定系统的抗旋转能力.

  • 反复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作者:张之栋;刘艺明;杜怡斌

    目的 评价后路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6.4(11 ~23)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得到影像学检查并且由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证实并行后路一期松解多次转棒去旋转钉棒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为GSS系统.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患者量表调查表评价术后终末随访时的疗效.观察术前术后的站立位Cobb's角度数;术前弯曲应力位Cobb's角,脊柱柔韧性测定;术前术后的顶椎偏移距离、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肺功能检测,生化指标;术后是否出现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有无切口感染、迟发性感染和螺钉断裂.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3~5.5(4.1±0.7)年,均骨性融合,无感染和内固定断裂.固定节段9~13(11.2± 1.2)个椎体.术前脊柱的柔韧度0% ~ 30%,(12.7%±9.0%).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冠状位主弯的Cobb角术前65 ~110°(90.3±13.5)°,应力位片50 ~91°(78.3±12.3)°;术后矫正至10 ~41°,(30.8±9.8)°,终末随访时15~48°(35.5±9.5)°,冠状面平衡由术前(3.2±1.1) cm矫正至术后(0.9±1.0)cm,随访时(1.2±1.1)cm,矢状面平衡由术前(2.3±1.1) cm矫正至术后(0.40±0.51) cm,随访时(0.55±0.51)cm.顶椎偏移由术前(6.4±1.7) cm矫正至术后(2.4±1.2) cm,随访时(2.6±1.4) cm.胸椎后凸(T5-T12)的Cobb角术前(31.1±12.4)°,术后矫正至(25.6±5.5)°,终末随访时(28.6±6.1)°;腰椎前凸(L1-L5)的Cobb角术前(45.5±10.5)°,术后矫正至(33.4±5.5)°,终末随访时(35.3±4.2)°.主弯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59.8%,Cobb角丢失3.6°.14例患者矢状面平衡良好,出现冠状面不平衡2例.随访期末14例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例切口皮缘愈合不良,经过换药处理瘢痕愈合,1例有短期胸1神经损伤出现左上肢上臂内侧疼痛伴有轻度麻木,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降低术中装棒的困难,有效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

  • VCM技术和旋棒技术治疗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评估

    作者:王其飞;杨军林;黄紫房;李佛保;杨靖凡;谢红波;容剑明;王丽琴

    [目的]比较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 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 5C 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f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Lenke 5C 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 脊柱侧凸顶椎椎体及附件旋转角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紫房;杨军林;谢红波;李佛保;王丽琴;谢超凡

    [目的]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椎体、椎板、棘突旋转角及椎体相对棘突偏移的距离,为指导术中轴状面去旋转及冠状面侧凸矫形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7.0岁,Cobb角51.9°,术前皆行平卧位顶椎区域CT平扫.测量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然后将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利用SPSS13.0进行三组定量资料的两两比较,分析三者间的旋转角差异.同时测量椎体相对椎板的偏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值.[结果]顶椎旋转角:椎体平均为17.3°±8.67°,椎板平均为17.6°±11.14°,棘突平均为11.3°±10.51°.经统计分析椎体、椎板与棘突间的旋转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3),而椎体与椎板间的旋转角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906).椎体相对椎板偏移的距离平均为(0.19 ±0.12) cm.[结论]测量脊柱侧凸患者术前CT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度和椎体相对棘突的偏移距离,对术中指导脊柱侧凸的轴状面和冠状面矫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正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孙麟;宋跃明

    目的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三维矫正技术研究现状及矫形效果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IS三维矫正技术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 IS三维矫形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手术方式及新的矫正技术被应用于IS矫形手术中,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三维矫形效果. 结论 随着对IS患者脊柱畸形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矫形理念的不断更新,更为安全、有效的矫正技术将成为IS患者脊柱三维矫形研究的热点.

  • 经C臂机去旋转定位引导下PKP治疗伴有DS的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恒雁;慕晓毅;张德辉

    目的 观察经C臂机去旋转定位引导下PKP治疗伴有DS的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我院自2015年7月~2018年6月收治30例伴有DS畸形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采用术中经C臂机去旋转定位引导下PKP治疗.现参照术前、术后WHO疼痛分级标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50~60 min,失血量10~30 ml,随访3~12个月,优良率93.33%.无1例骨水泥渗漏至椎管损伤神经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C臂机去旋转定位引导下PKP手术可有效治疗伴有DS的椎体压缩骨折,术中失血量少,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 C臂机 去旋转 PKP DS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