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8例分析

    作者:苏永忠;陈芾珩

    我院2003~2006年间收治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01~2006-12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住院的患者(PLT<100×109/L)58例,根据病因进行分析:(1)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症(BGT):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史,妊娠期PLT>75×109/L,产后均恢复正常,抗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阴性,共40例,占68.9%;(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妊高征8例,占13.8%,其中轻度4例,中度1例,重度3例;(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前已确诊为ITP,或妊娠期经骨髓穿刺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查确诊者,共7例,占12.1%;(4)其他原因3例:分别为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和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 儿童急性再障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

    作者:赵德军;张碧霞;陈泽均

    对儿童急性再障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10岁.因鼻衄15 d,面色苍白伴全身皮肤紫癜1周,发热3 d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衄现象,3次/d,每次出血量较多,无发热、腹痛等不适.

  • 降纤酶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作者:彭玲;刘海淑;王曙光

    1 病例报告男,93岁.因反复胸闷、心前区疼痛10a,加重3h于2000-05-21入院.患者10 a前确诊为冠心病,一直服用扩冠药物治疗,症状控制尚好,入院前3h症状再发,ECG明显心肌缺血而收住医院,按冠心病、心绞痛给予硝酸盐、肝素等药物治疗1周,症状消失,ECG改善.2000-06-16患者无任何原因出现右侧上、下肢体无力,肌力渐进性下降至0级,头颅CT示左侧脑梗塞;血WBC7.1×109/L,Hb94 g/L,PLT92×109/L,Fib1.86 g/L,确诊为脑梗塞,给予降纤酶(齐鲁制药厂生产)以10、5、5U分3次静脉点滴治疗,同时监测凝血系统.第2次用药后发现Hb80 g/L,PLT25×109/L,Fib1.5 g/L,BT、CT分别为3、4.5min,静脉穿刺处血液不易凝固,全身皮肤出现大面积淤血性紫斑,立即停降纤酶,对症处理并补充血小板治疗,第4天,Hb80g/L,PLT2.8×109/L,Fib0.78g/L,IgG20.8g/L(正常8~14.5 g/L),IgA、IgM正常,停药1周后,皮肤出血吸收,PLT升至80×109/L,Hb98g/L,Fib1.3 g/L,病情稳定出院.2 讨论目前脑梗塞的理想治疗是超早期介入溶栓治疗,但由于受时间窗(3~6h)、药物副作用及设备的影响,一般医院开展困难,而降纤酶以其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广泛用于临床.降纤酶是一种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出的含有纤溶酶的生物制剂,该酶作用于纤维蛋白α链,直接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并同时刺激血管内皮释放t-PA,增加t-PA的活性,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度,起到溶栓作用;降纤酶内还含有缓激肽释放酶,可扩张血管,改善组织循环,纠正组织缺血缺氧.动物实验证实,降纤酶可较好地溶解犬的冠脉内血栓,降低纤维蛋白元全血及血浆比粘度,但对正常纤维蛋白元无降低作用,对血小板及凝固因子无明显影响.大量临床资料也表明,应用降纤酶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的30%,血纤维蛋白含量浓度与给药剂量呈剂量依赖关系,但对其他血液凝固因子,包括血小板数量、功能、血沉、胆固醇等几乎不发生影响.本例在常规剂量应用第2天(共用15U),即出现纤溶系统、血小板系统和红细胞系统的全面抑制,临床表现为皮肤出血、贫血,经停用降纤酶,对症处理后1周,临床症状、检验结果回升接近正常,从中分析降纤酶是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医师,高龄老年人慎用降纤酶类溶栓制剂.其原因分析如下:①老年人因生理性老化,血液系统尤其红细胞、巨核细胞减少,抗凝因子减少,奠定了血小板减少、出血的基础.本例患者93岁高龄,入院时及脑梗塞后血象各值均在正常低限值内,说明此老人的骨髓功能已处于降低状态,在这种代偿状态下极易因某种诱因使其失代偿,血象降低.②据统计,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7%发生于老年人,其机理可能为骨髓抑制,直接毒性或免疫功能异常.本例用降纤酶后出现红细胞、巨核细胞抑制,IgG明显增高,停药1周后恢复,提示此现象系降纤酶的毒性和免疫功能异常作用,但也不能除外降纤酶碎片对血小板的直接抑制作用.③高龄老年人对降纤酶类药物较为敏感,降纤的速度过快和降低程度过低均是导致出血的原因.本例应用降纤酶15U后,纤维蛋白元降至0.78 g/L,应引起临床注意,对高龄老年人是否应给予正常量的一半为安全,值得临床探索.

  • 老年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

    作者:孙青菊;孙青刚;苑同业;梁冰

    对老年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82岁.因反复皮肤紫癜20 d余,口腔出血2d收入院.查体:神志清,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双下肢皮肤可见少许出血点,部分融合成片,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牙龈可见少量渗血,舌尖可见多处米粒样大小血泡,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HR 78次/min,律齐,心音清,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妊娠合并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

    作者:束泽宝

    我科近日成功收治妊娠合并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例,现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3岁.因停经39+6周.无诱因出现腹部及双下肢出血点伴口腔血泡及牙龈出血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7.5×109/L,Hb 106 g/L,PLT 7.0×109/L,BT 5 min,余无异常,于当晚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T 37.2℃,BP 123/82mm Hg,P 92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妊娠腹,水肿(一).产科检查:宫高33 cm,腹围103 cm,胎方位LOA,胎心140次/min.强度中,先露头,已衔接.胎膜未破,宫口未开,阴道检查拒绝.B超检查:单胎头位,胎盘Ⅰ级早期,羊水50 mm.

  •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娩期的处理分析

    作者:耿俐;王明霞;王晓宁

    对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娩期处理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31岁,孕3产0.因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 a零8个月余,本次因停经37+1周伴腹膨隆,要求住院分娩由血液科转入我科.入院时查血常规示:PLT 16×109/L,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3 d,复查血常规示:PLT 50×109/L,WBC 7.4×109/L,RBC 4.04×1012/L,Hb 134 g/L.

  • 血小板参数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雄鹏;张奕加;刘德斌;孙力;骆云龙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2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的PLT、MPV、P CT和PDW.结果治疗前PLT减少,MPV明显增加,PCT降低,PDW增加;治疗后PLT上升(P<0.001),MPV明显减少(P<0.001),PCT增加(P<0.001),PDW减少(P<0.01);MPV与PLT呈负相关(P<0.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作者:王娟;李梅君;刘秀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 cytopenic purpura,ITP) 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成人ITP急性型少见,以慢性型为多.

  • 妊娠合并严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的术前护理

    作者:童俊华;徐晶晶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以出血、贫血、感染为特点的疾病,约有0.9%孕妇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孕期较常见的内科合并症,如处理不当,常导致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死宫内或新生儿颅内出血[1].本文针对1例妊娠合并严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介绍如下.

  • 抢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后出血1例的护理

    作者:汪群娟;左元进

    现将抢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后出血1例的护理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女,22岁,因停经36+4周,发现血小板减少5个月,于2009-10-12由外院转入.患者乙肝病史多年,2009-05-14常规体检查WBC 3.8×109/L,Hb 54 g/L,PLT 11×109/L,于当地医院就诊,复查WBC 3.9×109/L,Hb 48 g/L,PLT 1×109/L,给予输血、输血小板对症治疗后查PLT8×109/L,遂来我院血液科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5.3×109/L,Hb 66 g/L,PLT 6×109/L,自身抗体:ANA>1∶1 000,抗组蛋白弱阳性,骨髓提示巨核细胞2个,均为颗粒巨,外铁阴性,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创治疗1例的护理

    作者:吴云峰;孙志颖

    本文对脊柱化脓性骨髓炎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微创治疗1例的护理总结如下.1 病历摘要男,61岁.因反复腰痛1 a伴高热4个月加重3 d入院.10 a前曾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40 mg/d.腰痛病史1 a,对症治疗,效果欠佳,4个月前受凉后出现高热40 ℃,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腰椎MRI检查,确诊为菌血症、脊柱化脓性骨髓炎.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疗效分析

    作者:周明;肖佩玲;刘庭桢;马丽恩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8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3组采取3种治疗方法.A组:地塞米松及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B组:地塞米松及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C组:地塞米松继之泼尼松治疗.按显效、良效、有效、无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种治疗效果以地塞米松及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为好,地塞米松及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继之泼尼松治疗次之,前种治疗与后两者之间的血小板上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身免疫因素的异常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激素、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是目前急性ITP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 1例慢性左主干完全闭塞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再血管化前的护理

    作者:陈曦;鲁闻燕

    总结了1例慢性左主干完全闭塞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再血管化前的护理观察.积极改善心功能,观察处理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观察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预防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做好出血观察与预防;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在我科住院期间,心功能改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得到控制,未出现明显出血,血小板由4×109/L升至78×109/L,转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护理

    作者:张红;王均美

    总结了47例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护理方法.此类患儿病程长,严重并发症多.对患儿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进行用药指导,心理支持,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等,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本组91.5%的ITP患儿症状缓解.

  • 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作者:崔莹;席挂华;温华旭

    总结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经验.在有效控制感染及个体化的预防出血措施的监控和护理下,积极控制感染,避免血液的高凝状态,同时警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7例深静脉血栓患肢均在14d内消肿,患者安全出院.

  • 利妥昔单抗联合白介素-11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丽;杜春辉;吐尔逊江;刘加军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方法 43例R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例:美罗华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4周,联合应用rhIL-11(2~4 mg/d),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2~3周.对照组22例:环孢素A(CsA)3~5 mg`kg-1`d-1,用药至少4~6个月,达那唑200 mg/次,2次/d,持续口服4~6个月以上.结果 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有效率为68.2%,两组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rhIL-11治疗RITP近期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是RITP的有效方法 之一,其确切疗效和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段衍超;张志瑢;刘艳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探讨Treg细胞和TGF-β1在IT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集25例新诊断的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Treg细胞比例,ELISA方法检测血清TGF-β1浓度。结果25例ITP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的比例为(1.67±0.7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4±1.49)%,治疗后为(2.52±1.15)%(P均<0.01),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ITP治疗后完全反应组Treg细胞高于有效组和无效组( P均<0.01);治疗前血清TGF-β1的浓度[(627.7±72.8) ng/L]低于治疗后[(1141.5±125.6) ng/L]和正常对照组[(931.6±95.4) ng/L]( P均<0.05),治疗后明显上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ITP患者Treg细胞与TGF-β1无相关性( P>0.05)。结论 Treg细胞和TGF-β1与ITP的发病及转归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增加Treg细胞数量和TGF-β1的浓度。

  • 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儿童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反应的预测意义

    作者:杜振兰;陈鹏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起病初期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结果与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初发ITP患儿137例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治疗前采集外周血,经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经儿童ITP一线方案治疗,评价患儿情况并观察至发病后12个月,将治疗反应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组。对比两组患儿发病时血小板相关抗体数值,分析发病时血小板相关抗体值与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入组患儿中男78例(56.9%),女59例(43.1%),男女比例为1.32∶1,经治疗后有效率为75.9%,24.1%无效或转为慢性ITP,经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后PAIgA、PAIgM、PAIgG三项,高于正常者分别为22例、70例、41例,占16.1%、51.1%、29.9%,有效组与无效组患儿均有血小板抗体升高,采用卡方检验三项血小板抗体增高与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对预测ITP的治疗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升高对预测ITP的治疗反应无明显作用。结论初发 ITP 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与否对预测其远期疗效无明显指导意义。

  • 血小板抗体变化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作者:赵振华;王伯胤;刘忠民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变化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 27 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施行三明治法脾动脉栓塞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7 d 用FCM 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进行6 ~9年长期随访,按疗效分为治愈组和未愈组.结果 术前血小板抗体PAIgM、PAIgA 两组平均值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 均值均较术前下降,未愈组术后PAIgA 较术前升高,PAIgA、PAIgM均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脾动脉栓塞术后血小板抗体水平降低明显的患者其长期疗效较好,而治疗后血小板抗体下降不明显的患者易复发.

  •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施纪文;王兆钺;张威;朱明清;韩悦;程大卫;阮长耿

    目的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自身抗体,评价FCM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CM和竞争性ELISA方法,检测了81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1名正常志愿者血小板表面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并将两种方法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以FCM 检测PAIgG,5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阳性百分率(44.5%±27.7%)和相对平均荧光强度(相对MFI)(9.35±12.2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阳性百分率(16.6%±8.4%)(P<0.01),相对MFI(2.16±0.76)(P<0.01)],亦高于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血小板阳性百分率(18.4%±9.5%)(P<0.01),相对MFI(2.64±1.74)(P<0.05)];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结果[血小板阳性百分率(37.5%±22.6%)(P<0.01),相对MFI(6.20±6.66)(P<0.05)]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此外,13/51例ITP和2/11例SLE患者的荧光直方图中出现显著的峰形改变.FCM 检测ITP的阳性率(86.3%)比ELISA法(82.4%)略高(P>0.05).结论 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G的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单和客观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提高这类疾病的实验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实用价值.

632 条记录 2/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