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57例诱因分析

    作者:卢潘霞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7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后再出血发生率极高,过早下床活动,精神因素,用力排便等均可致再出血.结论: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颅底肿瘤出血性卒中2例分折

    作者:陈宝智;赵建农

    国内大宗资料报道脑肿瘤卒中发生率为1.2%[1],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颅底肿瘤卒中更为少见,容易误诊.现对我科收治的2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 以特殊形式起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析

    作者:李国兰

    对以特殊形式起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34岁.1.5 h前活动中出现呼吸困难,咳血性泡味样痰,渐有口鼻涌血性泡沫样分泌物,就诊途中问话不答,时而口角抽动,尿失禁.查体:T 36 ℃,P 110次/min,R 36次/min,BP 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抬入室,深昏迷状态,呼吸浅促,双侧口角时而抽动,口鼻腔不断涌出血性泡沫样分泌物,皮肤冷,四肢末稍凉,双肺布满哮鸣音,HR 11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

  • 蛛网膜下腔出血506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宁;王宏磊;罗祺;罗毅男;王长坤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6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多为动脉瘤(425例)所致,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20例)在SAH所占构成比较大.SAH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多通过头部CT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结论: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虽较易诊断,但治疗比较复杂.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永昌;李少泉;李连生;王占强;徐秀珍;杨明;白丽梅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BNP水平与Hunt-Hess分级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超;朱蔚东;樊琪;崔玲伟;李腾宇;马定军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外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Hunt-Hess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aSAH患者,根据Hunt-Hess分级,分为Hunt-Hess低级别组(Ⅰ~Ⅱ级,n=38),Hunt-Hess高级别组(Ⅲ~Ⅴ,n=48).所有患者于入院后d2、d7、d10清晨采集空腹血,检测其血清BNP水平,并分析血清BNP水平与Hunt-Hess相关性.[结果]Hunt-Hess高级别组患者d2、d7、d10血清BNP水平均显著高于Hunt-Hess低级别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unt-Hess低级别组d2、d7、d10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高级别组d7血清BNP水平显著于d2、d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BNP水平与Hunt-Hess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569,P<0.01).[结论]aSAH患者血清BNP水平与Hunt-Hess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对于Hunt-Hess高级别(Ⅲ~Ⅴ级)患者入院后应实时动态监测血清BNP水平变化,对临床治疗aSAH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时机血管介入栓塞对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MCP-1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邵云;孙蓉;浦毅;俞向荣;羊正祥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根据其不同治疗时机分为两组,入院72 h内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40例患者为早期组,入院72 h后治疗的40例为晚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MCP-1的水平变化.[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7.50%(35/40),显著高于晚期组的60.00%(24/4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高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早期组MBI评分高于,mRS评分低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4/40),显著低于晚期组的25.00%(10/40)(P<0.05);两组治疗后MCP 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显著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进行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能显著提升栓塞效果,显著降低MCP-1水平,提升生活能力,减轻脑组织损伤致的神经缺损.

  • 老年人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和误诊分析

    作者:周绍新;谢逸群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9例经临床、CT或MRI和腰穿证实的老年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5例,转移性肿瘤2例,脊髓血管畸形1例,血液病1例;全部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9例中误诊4例,误诊率44.4%.[结论]①老年人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血液病和恶性肿瘤转移瘤,后者以肺癌转移为多;脊髓血管畸形较年轻人远为少见.②疾病少见,表现不典型,并且逐渐进展是容易误诊的主要原因.

  • 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SAH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双;骆静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 H )的主要原因,我国年发生率为6~35.6/10万人,高发于芬兰和日本,好发于50~69岁人群,约占总发生率的67%[1]。90%以上脑动脉瘤分布在脑基底动脉环附近,其中大多数位于颈动脉系统。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不易被发现,一般出现SA H 临床症状才被注意。随着多排螺旋 CT 及造影技术的更新,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检出率不断提高,显微外科技术水平及手术辅助设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和更新,导致动脉瘤性SA H 手术治疗效果亦不断提高。通过多年对特殊部位及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经验的积累,动脉瘤性SA H 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以往有明显下降,但仍有患者手术预后不理想。动脉瘤性SA H 患者手术预后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动脉瘤大小、部位、术前 Hunt-Hess 分级及改良Fisher分级、手术中动脉瘤破裂等,现将影响显微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文;秦卫和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平扫后再行CT血管成像(CTA),运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颅内血管情况。结果28例为动脉瘤,10例为动静脉畸形,1例CTA未见异常,4例血管严重狭窄,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结论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敏感程度及特异性非常高,可视为一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6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旸;奚卓;谭旭;刘云会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39例和介入栓塞26例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手术夹闭组39例患者预后良好34例,良好率87.2%。介入栓塞组26例患者预后良好23例,良好率88.5%。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其预后良好率没有差别。对于分级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积极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