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纵隔巨大肿瘤10例麻醉分析

    作者:张文龙;张镇城

    多数纵隔肿瘤麻醉处理与一般胸内手术相似,但前纵隔巨大肿瘤特别有压迫呼吸道或心脏大血管及合并七腔静脉梗阻患者麻醉处理难度较大.我科2000-10/2008-10共进行前纵隔巨大肿瘤手术麻醉10例,分析如下.

  • 纵隔巨大肿瘤外科治疗19例分析

    作者:孙靖国;潘凤鸣

    对我院1990~2001年手术治疗纵隔内巨大肿瘤19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7例;年龄22~65岁.其中恶性胸腺瘤8例,胸腺类癌1例,良性胸腺瘤1例;恶性畸胎瘤2例,良性畸胎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脂肪肉瘤1例;生殖细胞肿瘤1例.肿瘤10 cm×10 cm×11 cm~11 cm×13 cm×15 cm,重量为1 050~3 800 g.恶性肿瘤均经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

    关键词: 纵隔肿瘤/外科学
  •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合并肺大泡38例的手术配合

    作者:倪云玲;吴丹燕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治疗纵隔肿瘤合并肺大泡的手术配合措施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38例的胸腔镜下治疗纵隔肿瘤合并肺大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手术能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 min.结论 加强胸腔镜下治疗纵隔肿瘤合并肺大泡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纵隔肿瘤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许婉婉;朱爱珍;叶蓉

    2004-03~2006-12我院行20例纵隔肿瘤切除术,经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2~75(平均45)岁.良性17例,恶性3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咳嗽等,伴肌无力2例,7例为体检发现.

  •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吴明拜;张铸;张力为;伊力亚尔·夏合丁;张昌明;安勇;朱辉;李德生

    目的:探讨2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77年3月1日~2002年11月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38例.其中胸腺肿瘤104例(43.7%),并发重症肌无力19例,发生危象9例;畸胎类肿瘤39例(16.4%);神经源性肿瘤35例(14.7%);胸内甲状腺肿26例(10.9%);纵隔囊肿17例(7.1%);其他肿瘤1 7例(7.1%).结果:238例中彻底切除231例(97.00%),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1例(0.4%),237例痊愈.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 N2肺癌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作者:王洲;宋福杰;刘相燕;刘凡英;陈景寒

    目的:识别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不利因素,探讨N2肺癌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1993年1月1日~2000年1月31日,212例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N2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患者的生存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N2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结果:本研究5年生存率为17%,其中有N2临床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患者的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不足12个月.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RR=9.2,P<0.001)、T4肿瘤(RR=7.15,P<0.001)、淋巴结被膜受侵(RR= 1.728,P=0.008)和多站(≥3站)淋巴结转移(RR=2.294,P= 0.002)是预后的不利因素.结论: 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根治切除的适应证应该加以选择.有明显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肿瘤的N2患者预后极差,不宜将外科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恶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国范;张百江;杨瑞森

    纵隔肿瘤种类繁多,鉴别肿瘤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良性或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极为重要,作者综述了常见原发恶性纵隔肿瘤的常规诊断方法及纵隔镜检查、纵隔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介绍了常见原发性恶性纵隔肿瘤外科处理以及放疗、化疗的临床应用.

  •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薛奇;汪良骏;张德超;赵峻

    目的:分析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6~2000年收治的6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有临床非特异性症状者4例,2例为查体胸片发现纵隔阴影.4例肿瘤位于前纵隔,中、后纵隔各1例.2例术前明确诊断.5例囊性淋巴管瘤完整切除,1例囊壁少量残留.术后长期随诊无复发.结论:本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外科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愈后好.

  • 巨大纵隔肿瘤切除后复张性肺水肿抢救成功一例

    作者:巴宁;李京有

    1病例报告患者男,60岁,因发现纵隔肿瘤16年,胸闷憋气3年,加重并夜间不能平卧3个月于2000年9月13日入院.查体:T36℃,P 92次/min,R 32次/min,Bp127.5/82.5 mm Hg,老年男性,体质一般,呼吸稍促,锁骨上无肿大淋巴结,气管向右侧移位,胸廓对称,左肺无呼吸音,右肺呼吸音清,心音听诊区向右侧移位,未闻及器质性杂音,余无特殊.胸部CT检查示纵隔巨大实性占位突向左侧胸腔,左肺不张.

  • 纵隔脂肪肉瘤5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田大力;殷洪年;赵惠儒;胡永校;陈东义;李厚文

    纵隔脂肪肉瘤较少见.我院自1992年8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 胸腺瘤166例临床分析

    作者:葛棣;郑如恒;范虹;仇德惠

    目的对166例胸腺瘤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不同分期胸腺瘤手术的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985年2月~2000年2月收治的166例胸腺瘤患者.按Masaoka分期法进行分期,Ⅰ期102例(61.4%),Ⅱ期28例(16.9%),Ⅲ期24例(14.5%),Ⅳa期12例(7.2%).对166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不同分期胸腺瘤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用寿命表法统计生存率.结果手术后死亡1例(0.6%),完整切除137例(82.5%).随访所有患者,逐年失访30例.10年生存率为56.8%,其中Ⅰ期为79.8%,Ⅱ期为51.6%,Ⅲ期为33.5%,Ⅳ期为0.结论胸腺瘤诊断仍需依靠临床与病理结合判断,治疗原则应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以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其预后与分期相关.

  • 后纵隔良性肿瘤胸腔镜诊断和治疗17例分析

    作者:王辉斌;张振立;王陆军;史建安

    我院2002-04/2008-12应用电视胸腔镜行后纵隔良性肿瘤切除术17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5例,年龄28~67(平均46)岁.经CT测量肿瘤大直径2~7 cm,平均3.8cm.病史10 d~2 a,平均8个月.全部患者术前均进行胸部X线正侧位平片和CT检查,了解病变与大血管、神经、椎管等的毗邻关系.部分加作MRI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瘤与相邻椎管的关系,判断是否可行胸腔镜手术切除.

  • 后纵隔血管淋巴管瘤1例

    作者:魏东山;胡润磊

    患者男,44岁.因胸闷、乏力1年余,于2007年10月22日来院就诊.胸部平片提示纵隔肿瘤.胸部CT示:后纵隔巨大囊性肿块,约7 cm×14 cm大小,CT值13 Hu,增强后未见强化.术前全身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常规、生化、肿瘤抗原等各项指标均正常.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主气管、隆突、右主、右中间支气管均有外压性改变征象.

  • 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1例报告

    作者:杨小平;陈国强;陆晓生

    患者男性,17岁.因反复胸闷两个月,颜面及颈部肿胀并呼吸困难20天,咳血丝痰两天而入院.体检:颜面、颈部明显肿胀,嘴唇轻度紫绀,颈静脉怒张.右肺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明显减弱.血清学检查:AFP>726 μg/L,LDH 7.05 μmol*s-1/L,HCG 3.3 IU/L.胸部X光线示右胸肿物23 cm×17 cm×14 cm,CT示右前上纵隔肿块.诊断:纵隔肿瘤--畸胎瘤(恶性).

  • 胸腔镜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对T淋巴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刘伟超

    目的 研究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PMT)及其对T淋巴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PMT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n=45)与开胸组(n=45).VATS组行VATS治疗,开胸组行开胸切除术.观察指标为: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术前与术后7d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o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性因子,术前与术后7d血清CD3+、CD4+、CD8+和CD4 +/CD8+等T淋巴细胞因子,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VAT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小于开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JP <0.05).术后3d,VATS组IL-6、IL-1β、TNF-α和CRP水平均低于开胸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VATS组CD3+、CD4+和CD4 +/CD8+高于开胸组,CD8+低于开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4.4%)低于开胸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治疗PMT可有效切除病灶,有利于免疫机制恢复,炎性反应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经胸腔镜微创外科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对比分析

    作者:高立平

    目的:比较胸腔镜微创外科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性分析214例经胸腔镜微创外科或传统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中,胸腺肿瘤108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生殖细胞肿瘤26例,纵隔囊肿20例,间叶源性肿瘤15例,胸内异位组织肿瘤11例,淋巴瘤2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2例,膈肌恶性纤维性肿瘤1例。结果经胸腔镜术式组(n=84)与传统术式组(n=130)的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胸腔引流量[(677.68±102.26)mL vs (723.69±124.48)mL,P=0.005]和肿瘤大径[(5.35±1.75)cm vs (8.61±3.91)cm,P=0.00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经胸腔镜切除是重要可行的手术方式,对于体积较大或外侵状态复杂者传统开式手术更为可取。

  • 小儿纵隔肿瘤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魏训科;罗小英;郭素香

    纵隔肿瘤是纵隔内器官结构因胚胎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原因形成的肿物.儿童期恶性率高,生长迅速,由于小儿胸腔容量间隙小,症状易早出现.近年来,本院进行了15例小儿纵隔肿瘤切除术,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现将原因及其处理分析如下.

  • 小儿纵隔肿瘤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魏训科;罗小英;郭素香

    纵隔肿瘤是纵隔内器官结构因胚胎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原因形成的肿物.儿童期恶性率高,生长迅速,由于小儿胸腔容量间隙小,症状易早出现.近年来,本院进行了15例小儿纵隔肿瘤切除术,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现将原因及其处理分析如下.

  • 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

    作者:唐建;范凯;王建军;翟伟;赵峰刘;全唐政

    目的 探讨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外科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43例纵隔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解剖位置、病理学类型、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43例中,以神经源性肿瘤(15/43,34.9%)常见,其次为胸腺肿瘤(9/43,20.9%).呼吸系统症状是主要的临床表现(17/43,39.5%),无症状患者亦有较高比例(15/48,34.9%).36例行全麻下肿块全部或部分切除,3例行开胸活检,4例仅在局麻下行活检术.4例患儿先行局麻下股-股心肺转流准备后再行全身麻醉,其中2例麻醉诱导时发生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开启体外循环.1例未行体外转流患儿全麻诱导时突发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小儿纵隔肿瘤可无特异性症状,胸部CT及MRI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因儿童独有的生理解剖特性,小儿纵隔肿瘤麻醉风险大,术前应仔细评估患儿临床症状、肿块大小、位置及心肺功能情况,制定完善的手术策略.

  • 69例小儿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寿青;钱龙宝

    目的探讨小儿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9例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69例病人,良性肿瘤35例,占50.7%,均获得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良好.恶性肿瘤34例,占49.3%,大部分切除瘤体23例,11例只能部分切除或仅做活检,手术死亡2例.结论X线、B超等影像技术是术前的主要诊断方法,良性肿瘤手术疗效良好,恶性肿瘤及巨大肿瘤仍为外科治疗的难点.

    关键词: 纵隔肿瘤/外科学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