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作者:岳思和;李文涛

    血小板作为重要性的炎性介质,其功能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2P、CD63和CD41a的含量,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 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误诊15例原因分析

    作者:杨丽;马应杰;冯素萍;郑鹏远

    目的:提高对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 a其他肠道疾病误诊为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初发型溃结的15例患者中后被确诊为细菌性痢疾5例,阿米巴肠炎2例,缺血性肠炎2例,嗜酸性结肠炎1例,结肠癌1例,肠结核1例,放射性肠炎1例,肠道白塞氏病1例,肠型紫癜1例.结论:初发型溃结临床极易误诊,应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肠镜及病理全面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随访.

  • 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为细菌性痢疾8例分析

    作者:杨丽;刘志忠;孙远杰

    自1998-01~2001-11年间,我院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其中8例曾误诊为细菌性痢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1.4岁.8例均以腹痛、腹泻起病,其中3例为粘液便,2例为粘液脓血便,3例为稀水样便,腹痛均轻,中度,排便次数4例,3~5次/d,2例5~10次/d,2例10~15次/d,2例伴里急后重,1例体温达37.5℃,余均在37.0℃以下,病程3~30 d不等,其中2例有不洁饮食史,便常规均WBC>15/HP和RBC>15/HP,使细菌培养均阴性.本组均收入我院传染科按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其中3例经抗炎好转,出院后均在2周内复发,5例无效,后均经结肠镜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

  • 感染性结肠炎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9例分析

    作者:赵丽萍;王英;杨晓丽

    目的:探讨感染性结肠炎(IC)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原因.方法:选择9例IC误诊为U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初诊为UC的患者,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病理报告等相关临床资料予以否定,按IC给予诊断性治疗,全部治愈.结论:IC误诊为UC原因较多,提高肠镜医师及临床医师的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 感染性结肠炎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分析

    作者:欧阳博文;陈延;蔡安和

    对感染性结肠炎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4岁.因腹痛腹泻伴便血1 d于2006-09-05入院.患者于发病前1 d外出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阵发性下腹部剧烈绞痛,伴恶心欲呕感,并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胃痛,继而解褐色稀烂大便约200 ml,便后带鲜血1~2 ml,之后每隔1~2 h出现下腹部绞痛,痛则欲便,解稀烂大便夹脓血、黏液,每次量约50~100 ml,便后痛减,无里急后重感,无发热,自服保济丸症状无改善,次日患者到我院就诊.

  • 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为肠结核1例分析

    作者:刘德志

    对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28岁.以右下腹隐痛1个月,伴发热1周主诉入院.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隐痛不适,当时按急性阑尾炎在当地私人诊所治疗,给消炎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间断性隐痛不适,入院前1周腹痛症状加重,伴发热,体温高达39℃,伴恶心、食纳明显减退,到当地县医院就诊,行下腹部CT扫描提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诊断仍不明确而转来我院,病后消瘦明显,但整个病程中无腹泻,无黏液脓血便,无呕吐等症状.查体:T 38.6℃,消耗病容,营养状况较差,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壁较紧张,右下腹压痛阳性,反跳痛可疑.血常规示:WBC 19.5×109/L,N 0.84,ESR35 mm/h,下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提示盲肠、升结肠末端、回盲部不规则狭窄挛缩,壁毛糙不整,结论提示肠结核可能性大.

  •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

    作者:董承远;蒋德红

    1 病历摘要男,36岁.因间断黏液便、肛周胀痛伴消瘦、乏力3 d于2007-01-16按溃疡性结肠炎收入我院消化内科.入院查体:T 36.8 ℃,消瘦,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异常包块,未做直肠指检.

  • 溃疡性结肠炎227例分析

    作者:殷健;吴志强;候鹏;唐晓兰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内镜下表现、病理改变及治疗后转归.方法分析1980~2000年4560例结肠镜检查者,内镜诊断UC227例,分析病变部位、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后肠镜病变的转归.结果本组病程4d~20a,平均病程2.8a,轻、中、重度分别为132、69、22例,爆发型3例.结肠镜下的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其次为出血、脓性分泌物、粗糙颗粒、结肠袋消失、息肉形成、肠腔狭窄.病理改变主要为急慢性炎症,经SASP+甲硝唑+中药灌肠或+激素(重症)治疗后,病变缓解消失率为90.6%.结论内镜和病理是诊断UC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联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方案.

  •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江学良;权启镇;刘涛;董兴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上述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4v6检测

    作者:江学良;权启镇;孙自勤;王要军;齐风;王东;张修礼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4岁,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8例,有16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克隆病(CD)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3岁,2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治疗.正常人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6岁,均为健康查体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鼠抗人CD44V6(CD44V6-FITC,同种荧光素标记的阴性对照羊抗鼠IgG1-FITC均由法国国际免疫公司生产;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生产.流式细胞仪为FACScan型,美国Becton Dickinson生产.

  •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作者:江学良;权启镇;王志奎

    1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我国在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了第一个<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草案)>,后经1986年成都慢性腹泻会议,特别是经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的新标准(太原标准)[1],经过6a+的应用,证明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Lennard-Jones标准相比,尽管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在强调排除诊断、综合诊断、完整诊断三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现将以此标准为基础的方案介绍如下,希望能贯彻执行并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患者诊治,又有利于学术交流,并且在应用中使标准更加完善实用.

  •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和活动性评估

    作者:王青;许琳

    1实验室检查1.1粪便常规在活动期患者中粪便外观常为脓血状,粘液亦可见到较多,呈现糊状,显微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和脓细胞,红细胞数量要多于脓细胞,如果在合并有肠道感染时则是脓细胞多于红细胞.根据病情的轻重,粪便镜下红细胞数量是随着病情的严重性和病变累及肠管的长度而增加的,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暴发型,则以鲜血便为主,此时,显微镜下遍布视野的红细胞.粪便溶菌酶活性在活动期可增高,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卵,孵化、致病细菌和真菌培养等均阴性.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国庆;丰义宽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和肠镜检查

    作者:陈振华;邵先玉

    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因此,X线和肠镜检查在UC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作者:王志奎;辛召平;范叔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迄今病因未明.此病属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显示出独到之处,现归纳综述如下.

  • 活检病理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价值

    作者:彭仲生;胡品津;林汉良;崔毅;陈为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评价活检对诊断UC的作用和限度.方法用"英国IBD活检指南上标准"对69例活动期UC和13例缓解期UC的病理切片进行盲法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套用"Theodossi评分系统"对UC进行病理诊断分析结果活动性UC组织病理学特征阳性率超过50%的有粘膜表面改变(63.8%)、隐窝结构紊乱(78.3%)、隐窝减少(696%)、全层粘膜明显炎症(89.9%)、中性粒细胞浸润(97 1%)、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1.2%)、基底浆细胞增生(53.6%)、隐窝炎(68.1%)、上皮变化(88.4%)、杯状细胞减少(72.5%),上皮间中性粒细胞浸润(65.2%),除粘膜表面改变以外,其他这些病理组织学特征活动期与缓解期UC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54例活动性UC(78.3%)病理上能作出UC诊断,而缓解期UC无一例可以诊断结论活动性UC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是粘膜重度慢性炎症,粘膜表面和上皮发生改变,隐窝结构紊乱,隐窝减少,基底浆细胞增生,隐窝炎,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上皮间中性粒细胞浸润;Theodossi评分系统对诊断UC有一定价值.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作者:江学良;崔慧斐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作者:江学良;王志奎;秦成勇

    1概况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

  • 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特点及治疗规律

    作者:李恒谋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世界卫生组织称为特发性结肠炎. 该病是一种以腹痛、腹泻、粘液便、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 本病多发于20岁~40岁的青壮年,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诊检手段的提高(如纤维肠镜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中、老年发病有上升趋势,本病长期迁延不愈,有潜在恶变之可能.

  • 溃疡性结肠炎七例误诊分析

    作者:方晓松;周颦;高先伦;谭秋芳

    我院于1991~2001年收治溃疡性结肠炎(UC)38例,其中初诊误诊7例,误诊率18.4%.现就此作一临床分析,以提高UC的诊断水平.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